尹才榜

尹才榜
前九龍城區區議員

性別:
出生年: 1943
受訪時年齡: 69
教育程度: 初中
主要職業: 工廠文員
訪談主題: 工業, 社區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教育和工作概況。1960年代屠房及九龍城碼頭的景觀
1962年,尹才榜完成高中二年級課程後,因學校停營而輟學(編按︰尹才榜補充,就讀學校為新僑中學,屬左派愛國學校,位於灣仔堅尼地道,現址即合和大廈後方)。他經學校介紹到天廚味精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現址為傲雲峰)工作。天廚味精工廠規模大,廠房橫跨四條街,出產味精及化工原料,如哥士的、鹽酸等。尹才榜當練習生,負責茶水、打掃等工作。首天上班,遇上颱風溫黛襲港,需要通宵留守廠房。

當時土瓜灣較荒蕪,未有過海巴士,尹才榜乘搭來往灣仔至九龍城的渡海小輪上班,船程約30分鐘。尹才榜首天上班,甫上岸便見到天廚味精廠的大廠房,沿途工廠林立;碼頭旁邊是紗廠的遺址,四周有電池廠及炮竹廠,天廚味精廠對面是可口可樂汽水廠(即九龍城道與木廠街交界)。上下班時均見工人來來往往。宋皇台當年仍是荒地,並未建成公園。

土瓜灣長期瀰漫着濃郁的臭味,從附近牛骨廠傳來。牛骨廠從周邊肉檔收集骨頭,磨成粉末,製成肥料;存放與製作過程引來很多蒼蠅,污染環境。鄰近天廚味精的屠房(現稱牛棚藝術村)飼養了牛、羊及豬,牲畜在進行檢疫後屠宰,供應市場。牲畜從國內運來,部份經陸路,由大貨車及豬車送來;部份則經水路。幾十隻牲畜從特設的碼頭(現今翔龍灣與5條街的位置)上岸,沿馬頭角道的大馬路,一隊隊如「操兵」般被牛郎趕至屠房,沿路遺下滿地牛屎、豬屎,令附近居民受罪。




標題 教育和工作概況。1960年代屠房及九龍城碼頭的景觀
日期 13/12/2012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5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尹才榜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CB-SEG-001
1960年代土瓜灣的工廠類型。交通發展和工人來源

土瓜灣北集中了不少小型工廠,亦有數間大規模工廠,僱用了很多工人。山寨廠設於啟德機場隧道入口附近、牛棚後方的小山丘;大多為鐵皮、石屎或磚頭建成的一層高僭建物,包括玻璃廠等行業(部份廠房遺址現今仍能見於牛棚後方)。大廠有天廚味精廠和可口可樂汽水廠,天廚以機械性操作為主,汽水廠則是勞工密集,兩間廠各自聘用了數百工人。每逄午膳時間,土瓜灣街上聚集很多工人,好不熱鬧。

1960年代初,土瓜灣交通運輸尚待開發。除了渡海小輪,巴士路線集中由上路 (馬頭圍道、漆咸道、馬頭涌道) 、九龍城寨及觀塘方向駛來,如11號巴士線。只有很少十四座小巴行駛。隨著工業發展,愈來愈多勞工跨區工作,,需要往返土瓜灣,隨著需求增加,交通路線才逐步發展。

當時土瓜灣住宅較少,以唐樓為主,多層樓宇並不常見,工人主要來自其他地區。直至1964年至1970年期間,馬頭圍邨公屋群、真善美邨及樂民邨相繼落成,才吸納其他地區的市民遷到土瓜灣居住,為土瓜灣工廠提供部份在地勞工。另外,國共內戰引發逃亡潮,土瓜灣相對荒蕪,唐樓式樓宇租金相宜,往往成了新移民來港後,依靠親戚的落腳地,亦為本區的工廠提供廉價勞工。




標題 1960年代土瓜灣的工廠類型。交通發展和工人來源
日期 13/12/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9分4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尹才榜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CB-SEG-002
土瓜灣工業的演變: 工廠分佈和行業分佈

隨著香港工業騰飛,土瓜灣曾有一段輝煌的時期。1962年,尹才榜初到土瓜灣,當時區內工業並不發達。直至1970年代,電子行業興起,工廠轉到有空調設備的工廠大廈進行生產,土瓜灣的工業由北部轉向南部發展。北面舊有的山寨廠、地鋪工場被淘汰,重建為新式住宅樓宇;南面的工業大廈相繼落成,集中於海心區(即旭日街一帶)。有別於觀塘及荃灣工業區,土瓜灣工廈空間較少,工廠多為中小型企業。(編按︰尹才榜補充,1960至1970年代,土瓜灣北部的大型工廠已逐漸絕跡,木廠街的東方紗廠為當時僅存的大廠。炮竹廠及火柴廠等危險工業被政府取締,天廚味精廠、可口可樂廠及紗廠亦相繼結業,轉為興建住宅大廈。例如偉倫紗廠拆卸後,原址建成偉恆昌新邨。而土瓜灣南面,海心公園及魚尾石本是一個孤島,旭日街前是一片淺灘,後來因填海工程而把兩者連在一起。該區填海取地,建成不少工業大廈。)

尹才榜認為土瓜灣設有各行各業的工廠,並沒有以某一種行業為主。1960年代,較為明顯的行業集聚位於牛棚對面及十三街的地鋪,汽車維修工場成行成市。整體而言,當某種工業於香港興起,同類型工廠便會進駐土瓜灣設廠,形成階段性的行業集聚。如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尹才榜正於天廚味精工作,他曾為假髮廠提供化工原料,土瓜灣聚集了大量女工製造假髮,後來則輪到電子業及手錶業大行其道。




標題 土瓜灣工業的演變: 工廠分佈和行業分佈
日期 13/12/2012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3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尹才榜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CB-SEG-003
土瓜灣工人的午膳時間。工聯會工人俱樂部的功能
尹才榜讀過中學後,到天廚味精廠當練習生,由低做起,負責茶水受跑腿的工作;每天上午8時上班,6時下班,工作時間頗長。尹才榜早上6時左右起床,由灣仔碼頭乘渡海小輪上班,船程約半小時。上班後先為職員提供茶水,再在廠內負責傳遞的工作。中午高級職員先在廠內飯堂用膳,練習生以剩餘的飯餸當午餐。午飯時間約長1小時,尹才榜偶爾在附近閒逛,碰口碰面皆為外出午膳的工人。天廚四周(如木廠街及九龍城道)開滿小食店、茶餐廳及上海舖,為工人提供廉價午飯。女工則喜好帶飯回廠。工友就地圍坐於工廠門口,三兩知己邊食飯、邊說笑,場面既和諧又融洽。趁午飯時候,尹才榜常到亞皆老街的球場踢波,踢到滿身汗水,又快快樂樂回去上班。

早在1950年代,求學時期的尹才榜已認識工會聯合會(工聯會),了解他們為工人爭取權益、提供福利的工作,並參加了訪貧民窟及探訪工友的活動,培養了服務社群的精神。後來,尹才榜於天廚味精廠工作,順理成章加入了罐頭醬油業工會。此工會是工聯會的屬會,會址設於土瓜灣。

1964年,工聯會工人俱樂部(馬頭涌道及馬頭角道的交界)落成。由於俱樂部鄰近天廚味精廠,尹才榜經常參加工會的文娛活動;很多工人亦愛午飯後到俱樂部唱歌,閱讀報紙雜誌,俱樂部成為各行各業工友的聚腳地。1960年代,工聯會以舉辦康樂活動為主,如歌唱及跳舞班;直至1970年代末,業餘進修中心成立,才為工友們提供進修平台。(編按︰尹才榜補充,工人俱樂部樓高十層,有各項活動舉行,成立不少年青人興趣組織,如歌唱班、舞蹈組、旅行組、足球組及乒乓球組等;亦設可容納400人的禮堂,以舉行會員大會及研討會。今工聯優惠中心早期曾設酒樓,以便招待工人及街坊。)當年工會是唯一保障工人權益的地方。在超級市場未出現前,工會大量購入廉價貨品,以原價發售給工友,俱樂部因而成為工人日常購物的好去處。例如新年期間,工人常到工會買食油、臘腸等年貨。




標題 土瓜灣工人的午膳時間。工聯會工人俱樂部的功能
日期 13/12/2012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2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尹才榜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CB-SEG-004
早期工會的派別及架構。工聯會工人俱樂部的成立
1960年代,勞工陣營分左、右兩派。左派工會掛五星旗,右派的工總(編按: 港九工團聯合總會) 掛青天白日紅旗。土瓜灣區只有左派的工會,右派的工會主要在深水埗及荃灣區。天廚味精廠屬國營企業(現為上海實業集團的成員之一),由味精之父吳蘊初先生於上海創立,所以大部份工人加入了左派的罐頭醬油業工會。當時以土瓜灣為基地的行業工會還包括造木雕刻工會及紡織染工會。

當時工會分兩個層次接觸工人: 行業工會及工會聯合會。各行業工會以聯繫及服務該行業的工人為主要工作,除了部份工友主動加入工會,各行業工會均有全職工作人員、委員及義工,以不同方式聯繫工人,例如自動擔當行業工會與其所屬工廠工人的溝通橋樑。工會聯合會(即工聯會)由各個行業工會派代表組成,工聯會成立理事會,透過各行業代表,把工聯會的宗旨及政策(如服務及福利工作)下放到各屬會。每個屬會皆有其行業性工作,但工聯會整體的宗旨及工作則由工聯會理事會決定。對外方面,工聯會與土瓜灣的地區組織,如武館、九龍城居民聯會及教會等關係友好,互相支持,共同服務街坊。

1958年,工聯會向港英政府申請維多利亞公園對面的地皮(即中央圖書館現址),作興建工人大會堂之用。由於申請不獲批準,工聯會唯有自力更生,一力承擔籌款、買地及建設等工作。受資金所限,工人大會堂選址於土瓜灣馬頭涌道及馬頭角道交界(該地原為塑膠花工廠)。選址原因是地價相對便宜。後來,因為香港大會堂的出現,工人大會堂易名為「工人俱樂部」。根據尹才榜的推測,當時工聯會會址位於灣仔駱克道,會務工作集中於灣仔區;港島區的聯絡及配套設施等也較方便及完善,是建設工人大會堂的理想地點。但受資金所限,工聯會未能於港島區自置物業。土瓜灣有大量工人聚居,亦位處九龍區中心地段,交通尚算方便,不失為會址的第二選擇。(編按︰尹才榜補充,工聯會曾把位處工人俱樂部後方的大廈單位賣出,以套取資金興建俱樂部,證明當時工聯會財政緊拙,推測地價是選址的重要考慮。)




標題 早期工會的派別及架構。工聯會工人俱樂部的成立
日期 13/12/2012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5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尹才榜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CB-SEG-005
尹才榜的居住經歷。馬頭角六街重建的背景

尹才榜小時候在灣仔居住和讀書,在修頓球場渡過了快樂的童年。1962年,高中二年級畢業後,經學校介紹到土瓜灣天廚味精廠工作。工廠規模頗大,以生產佛手牌味精為主,亦出產化工產品。天廚味精廠提供完善的福利,員工婚後可獲派宿舍。尹才榜於1968年結婚,後獲工廠分配入住馬頭圍道164號,近庇利街的宿舍;1976年,因宿舍遭拆卸而搬到馬頭角道,入住新宿舍天虹樓;1997年,搬往欣榮花園。

尹才榜住天虹樓時,見證了後面「六街」,即馬頭角道、北帝街、新山道、炮丈街(外圍四條街)、瑞麟街和宏昌街(兩條內街)的重建工作。約1988年政府轄下負責市區重建的土地發展公司對「六街」進行收購,由房屋協會跟進這個重建項目。「六街」的樓宇皆在戰後興建,樓齡至少超過50年,屬獨立式的唐樓,樓高4至6層,業權分散。居民大多來自低下階層,有各式各樣的居住狀況,大多數是由一層單位劃成不同的板間房,住上5至6伙人,天台亦搭滿房屋。一層單位住一家人算是少數。樓宇內亦有各行各業的工廠,以手工業及小型加工工場為主。

受重建項目影響的持份者包括業主、租客、三房客、小型工廠及地下商鋪等。當局規定只有某年以前入住該區的居民,才合資格獲得賠償或安置。政府在刊登憲報宣佈重建項目後,當天早上便派工作人員凍結人口,到受重建影響的地區進行登記,居民須出示居住證明,一般業主及租客有繳交物業稅等作紀錄;天台單位沒有地址及稅務文件,只靠早年人口普查時,在門口塗上的紅字編號作確認,較難證實天台居民的身份及入住年份,難以獲得賠償。




標題 尹才榜的居住經歷。馬頭角六街重建的背景
日期 20/12/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0分3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尹才榜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CB-SEG-006
馬頭角六街關注小組的成立、談判和成果
對於馬頭角六街的重建及收購,居民反應是悲喜參半;一方面,因為有望住新樓而高興,畢竟四周環境差,樓宇殘破不堪;另一方面,他們亦憂心安置安排及收購價錢未如理想。居民組織應運而生,負責籌謀收購、議價及搬遷安排等事情。尹才榜當年住在六街附近,參與工會時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會員,本着服務街坊的用心及經驗,他們成立「馬頭角六街重建關注小組」;尹才榜受街坊推舉,成為關注小組的召集人,代表街坊與有關部門商討和爭取合理賠償和妥善安置。他在關注小組的工作繁重,常常出席不同會議,包括群眾大會,又與政府部門(如地政署)開會,讓他上了人生中寶貴的一課,學會如何跟政府部門往來,在會議中如何爭取合理的權益。

總概而言,尹才榜認為這次工作成績理想;不但為業主爭取以「同區同面積七年樓齡」的樓價作為賠償金額,成為當時一個新的賠償標準;亦為租客爭取到原區安置,入住房屋協會轄下的公屋群,包括真善美村、家維村和樂民村。當然,不免仍有受影響人士不滿意重建安排,如地下商鋪的業主不滿以市面樓價作為賠償準則,提出長久以來建立的商譽及顧客網絡難以補償,吼準政府舊區重建的「打釘」投機者亦不滿足於以市價賠償。政府部門雖曾與居民摩擦出火花,出現警民衝突,但大部分街坊還是滿意關注小組的工作。這次重建項目為尹才榜帶來大量接觸與服務街坊的經驗,認識到很多街坊和朋友,人脈網絡擴展到真善美村、家維村和樂民村一帶,為其日後的地區工作帶來重要提示。




標題 馬頭角六街關注小組的成立、談判和成果
日期 20/12/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尹才榜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CB-SEG-007
土瓜灣地區組織的發展。居民的地方意識。馬頭角六街重建關注小組與工會的關係

發展馬頭角六街宣佈重建前,土瓜灣並未有居民組織,只有教會義工為居民提供服務。九龍城道有一個土瓜灣街坊福利會,會員人數不多,不太關注重建及居民權益的問題,工作以聯誼性質為主,偶爾舉辦旅行及茶會等活動。馬頭角六街重建關注小組是區內最早出現的居民組織,透過派單張、貼海報及開居民大會等辦法組織居民。關注組的積極份子以中年人為主,有男有女。居民日間忙著上班,夜晚收工後又很疲累;唯有真正關心自己權益、充滿精力的人,如家庭主婦才熱衷參與。當時社會普遍沒有「活化社區」的概念,只有長者因不想重新適應他區的生活,才要求留住原區。很少居民對土瓜灣抱有歸屬感,提出要保留或活化社區。當年六街樓宇殘破,居住環境惡劣,後巷欠人打理、天井糞渠日久失修,污煙瘴氣,居民只想離開。

由於大部份土瓜灣居民都是打工仔,亦是工聯會轄下各行業屬會的會員,服務街坊等如服務工友,工聯會因而順利成章把兩者結合,開展服務社區的工作。馬頭角六街重建關注小組雖然以居民作為主導,並非以工聯會名義成立,但工會亦有支持,如借出會議場地,以及派出具地區事務經驗的區議員(如陳婉嫻及王國興等)提供意見。尹才榜念及自己在六街附近居住及工作多年,跟街坊稔熟,加上未知其住處天虹樓會否被收購,跟街坊有着共同利益;本著為己為人的心,主動帶頭組織居民,協助大家發聲爭取權利。當時各地區的政治勢力開始抬頭,部份政治組織站出來回應重建項目,但礙於關注小組有工聯會的支持,尹才榜又與街坊熟稔,這些組織便很快退下戰線。




標題 土瓜灣地區組織的發展。居民的地方意識。馬頭角六街重建關注小組與工會的關係
日期 20/12/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2分1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尹才榜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CB-SEG-008
馬頭角六街重建關注小組與政府的關係及商討過程

尹才榜認為當時政府是基於關心市民而提出重建,他認同項目有利整個社區發展,有助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馬頭角六街樓宇的結構性問題只靠重建才能徹底解決。在共同支持重建的大原則下,尹才榜展開與政府的談判,商討重點在於如何將影響減到最少,讓居民在重建中得益。顧慮本區眾多長者及居民的需要,尹才榜爭取原區安置及以同區樓價作賠償準則,讓大家繼續在原區生活,減低影響和損失。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地區組織協助過濾和反映居民的要求,對馬頭角六街重建關注小組亦表重視。

關注小組以為居民爭取合理權利為宗旨,作風務實,絕不獅子開大口,強調合情合理。面對地政署署長布培,尹才榜採取有利有折的談判形式;一方面,依理反映住客、業主及商戶等各方不同的訴求;另一方面,跟政府有商有量,保留轉彎的餘地。事後,尹才榜也獲布培給予正面評價。整個重建項目主要由兩個政府部門跟進,地政署負責決策,如制定賠償及安置的方案;房協為執行機關,負責實務的工作,如落實戶口的界定方法。尹才榜與房協交涉時,秉持原則,確保賠償及各項細節被切實執行。




標題 馬頭角六街重建關注小組與政府的關係及商討過程
日期 20/12/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尹才榜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CB-SEG-009
土瓜灣的印象︰新移民聚居地

1962年,內地出現逃亡潮,大量移民湧到香港,多數為貧苦大眾;有幸在港覓得一小房間居住,已較內地農村的居住環境為佳。由於本地房屋供應追不上需求,低下階層對住屋環境的要求又不高,以致多人居住一個單位、投靠親友共住的情況經常出現。(編按︰尹才榜補充,1950年代,首批移民絕大部份是年青單身男士,無所靠依,聚居於散仔館;1960年代後,大多數內地移民早已有親友或鄉里在港接應。)

196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工業騰飛,對勞動人口需求不斷增加,大量移民正好配合經濟的發展。由於新式住宅尚未建成,新移民多聚居在十三街、馬頭角五街(馬頭角道、興賢街、興仁街、明倫街、忠信街)、偉恒昌及美景街一帶的舊樓。直至今天土瓜灣因為舊樓較多,仍是新移民聚居的地方,容納了內地、南亞裔及印巴籍人士。例如十三街有印巴籍移民,海心區(如美景街一帶)有南亞裔人及福建籍閩南人聚居,情況跟油麻地及深水埗一樣。




標題 土瓜灣的印象︰新移民聚居地
日期 20/12/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6分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尹才榜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CB-SEG-010
對土瓜灣各街道的印象

尹才榜於天廚味精廠上班,因工廠正門位於北帝街,後門位於九龍城道,因此他對這些街道較熟悉。從前北帝街由街頭到街尾都是唐樓,除了馬頭角道至木廠街一段有大型工廠,如蓋一電池廠及炮竹廠;及後工廠遭拆卸,建成東海及東寶大廈等。土瓜灣的外圍街道較光鮮,如北帝街、炮仗街、新山道及馬頭角道等;內街環境較差,部份是私家街,政府不會負責打理,治安也不太理想。

當年工廠區有很多持牌小販及大牌檔,滿佈街口的轉角位,如馬頭角道及炮仗街一帶,導致環境衛生較差。無牌流動小販多於街市附近出沒,街市位於炮仗街、北帝街及馬頭角道的交界;另一街市設於九龍城道及落山道交界(即現今馬頭圍道的市政大廈附近),兩個街市均是露天梗檔,及後九龍城道(沿天橋底的一段路)逐漸發展成地鋪街市。後來街邊小販及大牌檔被政府清拆,部份攤擋唯有租鋪營運、部份則結業。馬頭圍道靠山一帶原來是石礦場,後來礦山被平整,建成了很多新樓宇。這是新發展的區域,感覺比較整齊及乾淨。




標題 對土瓜灣各街道的印象
日期 20/12/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9分3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尹才榜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CB-SEG-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