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英

張子英
躉船貨艇運輸業工會理事長

性別:
出生年: 1952
受訪時年齡: 59
教育程度: 高中
主要職業: 理貨員
訪談主題: 社區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家庭、教育和住屋背景
張子英生於1952年,他幼時家住上環嚤囉上街的舊樓,張子英是家中長子,下有1弟2妹。父親在華夏企業有限公司任職理貨員,大部份時間出海返工。小學時他入讀堅道的慈幼學校,由於居住環境擠迫,張子英在校寄宿。1965年父親的上司轉讓住所,全家搬入佐敦道與偉晴街交界的瑜德大廈十五樓。瑜德是配置升降機的新式大廈,張家單位西斜向海,有利觀賞煙花和日落,可望到輪船駛入佐敦道碼頭。十五樓單位建築面積800呎,內有3個房間、水廁和廚房。搬新居初數月張子英仍在慈幼上學,每早攜弟妹到佐敦道碼頭,搭船過海,在中環統一碼頭上岸後步行回校。小六畢業後,他入讀大坑東的香島中學,每日乘4A號巴士上學,該路線以麗斯戲院為分水嶺,採取分段收費。張子英在香島讀至中五,畢業後先在工廠工作1年,後加入父親所屬的華夏公司,隨父入行出任理貨員。1965年至1989年間他在油麻地居住和上班,休班時亦在渡船角八文樓對面的辦公室(俗稱「館口」)當值。八文樓由填海建成,昔日是浮水木貨倉(又稱「木廠」)。瑜德大廈望海方向對面昔日是供應木板和木條的木廠,1969年該處高層大廈落成。1989年張子英結婚,婚後搬離舊居,入住大埔居屋,其餘家人亦於1992年遷離瑜德大廈。1998年佐敦道碼頭棄置,連帶巴士總站亦取消。


標題 家庭、教育和住屋背景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4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01
家庭成員在油麻地的消閒娛樂
張子英家原籍廣東中山,1965年全家搬入油麻地,成員包括父母、弟妹和外婆。母親平日最喜歡打麻將,雀局敲定後即勤快地準備午飯,以便飯後開枱;有時母親到戲院看唐片,她只會到離家最近的民樂戲院。母親擅於交際,每到一處迅速與鄰居熟絡,招引鄰人回家打牌抽水。外婆沒有特別社交或消遣活動,空閒時過海拜神,大多返回上環舊居附近的觀音廟。父親愛好打麻將和賭馬,但他信奉「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格言,從不去大檔賭外圍馬,選擇直接在馬場下注。張子英的弟妹各有玩伴,他較少與弟妹一同玩樂。張子英認為油麻地缺乏拍拖地點,他與第一位女友常去維多利亞公園拍拖,未幾因行船工作繁忙而分離。197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青年盛行開派對,以住家、遊艇和跳舞室為場地,1983年張子英在舞會上與現時的妻子結識。兩人拍拖時到附近戲院看戲,假期時到到內地旅行數天。由於夫妻兩家人俱嗜麻將耍樂,平日相互串門,以雀局為樂。


標題 家庭成員在油麻地的消閒娛樂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3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02
香島中學同學的消閒娛樂
張子英就讀於香島中學,校內師生不覺油麻地品流複雜,反而公屋才算「紅番區」。老師知悉張家有電話和電視,視之為「小資產階級」。平日放學後,張子英留校與同學踢球,學校球場關門後改到附近的花墟。他在校內有3名同學住油麻地,分別居於炮台街、柯士甸道和志和街的電燈公司宿舍。假期時4人經常結伴玩樂,互相上門造訪,在屋內下棋、玩大富翁和打乒乓球等。每週4人到港島的淺水灣和中灣游泳,中灣俗稱「左仔灣」,該沙灘有中資機構營辦的泳屋。窩打老道的四海保齡球場 (現址九龍維景酒店) 亦是眾人出沒地方。長樂街以租車服務聞名,有時張子英4人湊錢租車兜風,昔日油麻地街坊流通「長樂街租車---自己友(油)」的歇後語。畢業後4人仍一直保持聯絡,直至1990年代初各有家室後才逐漸疏遠。當年香島同學主要在中資機構任職。中五離校時,張子英仍無心工作,後獲同學母親介紹到土瓜灣工廠做包裝工,藉此結交女孩,抱着玩票的心態返工。約一年後他有感廠工興趣不大,主動隨父入職運輸行業,父親甚為高興。


標題 香島中學同學的消閒娛樂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3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03
回顧從事運輸業的生涯
張子英回顧任職理貨員的生涯,入行時先學習點貨和登記數目等簡單工序,進而了解整個運輸行業的流程,即產品從出廠送至客戶手上的各個步驟,包括訂貨、上船、贖單、取貨、埋倉等。父親在行內工作多年,他從父親處早已認識不同貨倉的工人,令他很快熟悉行業的運作。在數十年運輸業生涯中,張子英平日帶數名搬運工人出更,到過全港各大碼頭和貨倉,處理過各種貨物,例如昂船洲的政府危險品、青衣島的油缸。他認為油麻地運輸業主力是裝卸工人,從油麻地出海到維多利亞港海面的大輪船工作。張子英解釋貨倉和碼頭的工人各有所屬,貨倉工人由運輸公司僱用,可加入「躉船和貨艇工會」,張子英是這個工會的主席;油麻地碼頭工人由裝卸公司僱用,主要加入「裝卸工會」。


標題 回顧從事運輸業的生涯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5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04
張家住宅闢作船公司館口。理貨員的工作流程
張子英假期時較少與華夏公司的同事消遣,船公司職員喜好與中學同學有異,大多聚集在八文樓的「館口」(理貨員辦公室的俗稱) 打麻將,張子英父子長年在行內打滾,潛移默化地沾染了賭博習慣。1967年「五月風暴」時父親上司被批判,父親取代其職,成為公司管理層,張家在瑜德大廈住宅亦改裝成館口,將單位內其中一個房間開闢為辦公室,由公司出資購置康樂設施,演變成同事的聚腳點。每天下午3點半便有6、7名理貨員齊集張家館口,由張子英父親支付當天工資,並向同事「喊牌」(分配明天工作),待命期間眾人以乒乓球、康樂棋、麻將消磨時間,一般至下午5點散去。至翌日早上7點半前,各理貨員必須在今文昌樓現址的碼頭集合,準備與咕哩一同上船點貨和責數(登記數目)。張子英父親事前先在船公司了解航班,再與咕哩館商量人手。當年咕哩人數以「隊」為單位,每隊有11名咕哩。理貨員屬於文職工作,不用像請咕哩般隨街招人。張家單位自從改裝成館口後,一直由公司代為支租,直至1990年父親離休為止。張家住宅有3個房間,1960年代末曾將兩房短暫分租,其中一名租客是華夏公司同事,另一名是油麻地的果欄買手,後者靠中介公司招租。張子英幼年在擠逼的上環舊樓成長,對單位分租現象見怪不怪。該單位原由父親上司佔用,上司搬走時留下電視,成為張子英的日常娛樂。


標題 張家住宅闢作船公司館口。理貨員的工作流程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05
廣東道海旁碼頭工人的集中點、起居和工作
昔日廣東道以西是海邊,駿發花園現址是咕哩館的集中地。「咕哩」是碼頭工人的俗稱,負責上輪船搬運和維修。當年咕哩行業興旺,張子英憶述朋友「肥婆」曾住駿發現址舊樓,在冷巷經營單邊舖,專為咕哩供應飯菜,生意應接不瑕,後獲政府分派駿發單位,賣掉物業後發跡移民。「咕哩館」不是咕哩的宿舍或會合點,實際性質是工具房,館內貯存鋼線、繩索、籃子等等搬運工具,行內俗稱「士多」。咕哩館隸屬於裝卸公司,其中以「宏記」最聞名。咕哩大多住在油麻地沿海街道的舊樓,早年電話或傳呼機不流行,工頭為便利通訊和動員,咕哩住處必須鄰近工作地點。咕哩習慣聚居,互通就業消息,引介親朋入行,部份咕哩已有家眷。直至1975年家居電話普及後,咕哩的住處才逐漸分散。

咕哩清晨5、6點起床,不少人到茶樓「打躉」,趁等待叫喚開工之際飲茶和賭博,寧波街「人人茶樓」或新填地街「金山樓」是熱門聚腳點。若等待至7點半仍無開工消息,便回家睡覺。部份咕哩雖屬個別裝卸公司僱員,但大多隨工作機會而流動頻繁。不少咕哩是臨時工或散工,在廣東道街上流連,尋覓工作機會,或到咕哩館面詢。開工時咕哩頭在街上和茶樓呼喊,帶夠人手即乘電船仔出海。各裝卸公司在碼頭有不同上船點,咕哩必須小心分辨。大輪船停泊在海中心,工人需要坐半小時電船仔的路程才能上船工作。咕哩上大輪船工作,搬貨到指定的躉船或果欄大尾艇。咕哩在船上食飯和睡覺,有專門送餐上船的煮食艇。咕哩搬運的大多是轉口貨,不用上岸埋倉;部份暫無人認領之埋倉貨,另有運輸公司派小船到大輪收貨,再送至貨倉暫貯,再通知客戶領取。

由於從「士多」搬運工具出海便利,全港大部份裝卸公司集中在油麻地,1965年張子英父親亦因方便開工之故,全家從上環遷入油麻地。1965年佐敦道海旁八文樓落成,因靠近海邊之利,宏記、昌泰、美利等咕哩館從駿發花園遷至,八文樓附近另有「貨船商會」,其會員是運輸公司。當年咕哩較能捱苦,工作源源不絕,玻璃杯、瓷器等高危產品亦由咕哩搬運。現時咕哩行業已趨沒落,輪船改用貨櫃裝卸,咕哩只獲聘搬運散裝貨。



標題 廣東道海旁碼頭工人的集中點、起居和工作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3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06
油麻地避風塘花艇的種類和特色
油麻地避風塘填海前,海面上有不少住家艇,住有不少在附近上班的咕哩(編按: 「苦力」的俗稱),放工後返回艇上休息。艇戶自成一個社區,艇上設有學校,另有供應雲吞麵的艇戶。今駿發花園對開海上泊有特色花艇,再分為歌艇和餐艇兩種。花艇在夏季的晚刻營業,遊人喜到避風塘吹海風。遊人抵達避風塘海邊時,有10來歲的艇妹拉客上船,艇妹頭戴竹帽,屬典型的水上人裝扮。到花艇遊玩者一般結集熟人包艇,鮮少與陌生人搭艇,艇妹按人數安排大小船隻,艇上擺圓型籐椅。歌艇上有1至3名男女歌手,不分水陸人家,艇上有專供客人點歌的歌譜,主要是粵曲和時代曲,西洋歌和國語歌較少,有時遊客可視乎歌手能力,點唱歌譜以外的歌曲。歌艇的樂器是傳統八音,如二胡、簫、笛、鼓等,結他等電子樂器則欠奉。餐艇供應各式海鮮類食品,以東風螺和泥鯭粥最為聞名,煮魚是較高檔菜式。艇仔粥從廣州傳入,並非避風塘特產。張子英間中與親友光顧油麻地花艇,上艇初時嗅出有股濃烈海水味,但他認為味道並無香臭之分,「臭」只是不適應某種味道時的感受。


標題 油麻地避風塘花艇的種類和特色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07
油麻地避風塘賽龍舟
油麻地街坊福利會每年在避風塘舉行龍舟競渡,起點是佐敦道八文樓海旁(又稱「東口」),終點遠至大角咀尾(又稱「西口」),比賽期間避風塘海面要清場,在此停泊的船艇需轉移。參賽隊伍全盛時有10多隊,如貨運商會、躉船和貨艇工會、避風塘艇戶及其他街坊隊伍等,現時則只餘下2、3隊。平日木製龍舟藏於避風塘水底,入水前髹蠟青防蛀,比賽時撈起再髹上新油。張子英認為海水可保存龍舟,比日曬雨淋為佳。


標題 油麻地避風塘賽龍舟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08
佐敦道碼頭的熟食檔和人車渡輪。乘坐渡輪的難忘經驗
佐敦道碼頭巴士總站側有兩處流動的早餐檔,檔主推木頭車到海邊做生意,一檔是早晨6點至8點半營業的粥檔,供應泥鯭粥和油條,招引大量搭船上班的乘客,張子英對味道鮮美的泥鯭粥讚不絕口。客人靠着欄杆邊吹海風邊進食,餐後向檔主交回碗匙。另外一檔是茶水檔,由巴士工會主辦,張子英難以忘懷茶水檔的奶茶風味。碼頭廢置後,茶水檔繼續營業,張子英仍然光顧。當年不少過海車輛在佐敦道輪候上船渡港,佐敦道近碼頭處只准單線行車,張子英從十五樓家中俯瞰,經常看見車龍;八文樓對開是私家馬路,只限大廈住客使用,輪候渡輪的汽車不會駛入。填海後碼頭附近景觀有不少變化,廣東道的道路亦有改道。佐治五世公園往昔是一片爛地,用作燒垃圾及演神功戲。

張子英居於大廈高層,在家可睹船隻在碼頭進出,他喜歡點算每船載車量,估計每層可載20多輛車。渡輪分雙層渡輪和雙層車輪兩隻,前者是上層載人、下層載車,後者是上層載私家車、下層載私家車和貨車,兩者各有專用的泊船位。佐敦道碼頭是來往港九的交界要衝,各式車輛在此過海。雙層車輪的底層有4條車道,私家車停在兩條邊道,貨車佔用中間兩條,各種車輛要按規定停靠,保障渡輪的平衡。為免車輛與碼頭建築相撞,碼頭管制上船車輛的高度,度呎員以竹枝量度貨車的堆貨高度,超越紅線者不能上船,司機有兩種應對辦法,一是移走部份貨物,二是等待潮汐變化,待潮水高度合適方上船。漲潮時進船車輛易與吊橋相撞,碼頭方面尤需小心管制。

香港大球場上演球賽時,下午5至6點半碼頭人如潮湧,紛紛搭乘往灣仔碼頭的航班。當時碼頭實施人流管制,分批落閘讓搭客入碼頭買票。人潮在灣仔上岸,再步行往大球場,回程路線亦如此。至1980年代香港球市依然暢旺,直至香港負於南韓後,入場球迷日益減少,球圈走向低潮。張子英平日喜歡看球,球賽結束後搭渡輪回家,在船上與球迷興高采烈討論剛結束的比賽。



標題 佐敦道碼頭的熟食檔和人車渡輪。乘坐渡輪的難忘經驗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3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09
油麻地昔日地標:皇家橋、番衣橋和窩打老道明渠
眾坊街碼頭名「皇家橋」,專門停泊運載政府物資的輪船,故名「皇家」。皇家橋上岸即見油麻地警署,旁邊是貯有不少槍械的政府貨倉。近果欄的窩打老道碼頭名「番衣橋」,專門停靠運送英海軍士兵衣服的輪船,故名「番衣」,衣服將送往岸上清洗,番衣橋旁有1至2間洗衣舖。「番衣橋」上岸者只有衣服,不見海軍士兵蹤影。此外,番衣橋側是窩打老道明渠的出海口,不少衣服用明渠輸送的山水洗滌。「明渠」意即露天水渠,窩打老道明渠起源於窩打老道山上,從山上至界限街旺角球場一段實際是地下「暗渠」,水渠在旺角球場伸出地面成「明渠」,然後一直沿窩打老道西行,在今中華電燈公司處拐彎入旺角,最後在番衣橋出海。張子英在香島中學就讀時,經常在附近球場踢球,親見明渠冒出路面的位置。


標題 油麻地昔日地標:皇家橋、番衣橋和窩打老道明渠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10
油麻地的地理界線、中心地帶、階層範圍
油麻地的範圍北起窩打老道,南訖柯士甸道,東以加士居道為界;窩打老道以北屬旺角範圍,加士居道以西的京士柏和伊利沙伯醫院不屬油麻地。「永安」是現時油麻地的中心地帶,該處聚集不少大百貨公司和金舖,地方寬敞,招牌醒目,加上靠近地鐵站,成為熱門的約會地點。油麻地區內階層分明,窩打老道、衛理道分佈中上階層居民;彌敦道以西品流較雜,較多窮人集中,這以較破舊的上海街為代表;新填地街、廣東道、炮台街一帶有更多貧民住宅,屬油麻地最低下階層的聚落。

八文樓昔日是油麻地的中心,街坊普遍稱為「高尚徙置區」,八文樓只有8座大廈,樓宇分佈較一般徙置區疏落,整體居住環境優於附近大廈,其在油麻地的地位可以美孚新邨媲美。八文樓對開的佐敦道實施交通管制時,不少居民生活優裕,駕私家車出入代步,並有泊車公司代客服務。附近一帶亦有不少貴價店舖,例如文英樓現址的「神燈餐廳」,一般街坊難以入內消費。1975年佐敦道開始填海後,八文樓人流變雜,日益失卻高尚氣派。

張子英父親一向避諱人流複雜地方,平日飲茶大多光顧南京街「鴻運」,從不去咕哩滿佈的茶樓,諸如「人人」、「金山樓」、「龍如」等,他認為這類茶樓嘈雜和污穢;平日到民樂戲院看戲時,父親亦捨近就遠,因覺得球場龍蛇混雜,不行經較便捷的佐治五世公園球場。張子英間中到該球場打籃球,他從不敢在公園踢球,該處有不少足球好手混跡,日後成為香港球星,例如曾效力愉園的「大細喪」。(編按: 「大喪」即周少雄、「細喪」即周志雄)



標題 油麻地的地理界線、中心地帶、階層範圍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1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11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油麻地的戲院
看電影是張子英求學時期的主要娛樂,較常光顧的戲院有「民樂」、「倫敦」、「快樂」、「嘉禾」、「大華」和「普慶」等。各戲院針對不同階層的市民,提供不同的片種和場地服務。官涌街的民樂戲院離張子英瑜德大廈的家最近,主要放映沈殿霞、蕭芳芳等人演出的港產片,觀眾多是普羅大眾。彌敦道的倫敦戲院檔次較高,放映西片和邵氏電影;1972年許冠文參演的《大軍閥》在該院上畫時反應熱烈,錄得逾百萬人次的票房記錄,張子英花7天時間排隊,才買得門票,戲院當年正值盛世。快樂戲院位於佐敦道和廟街交界,播放經濟實惠的西片和二輪片。當年部份新片上畫後,先在大戲院播出,稱為「首輪片」;接着才輪到小戲院放映,稱為「二輪片」。嘉禾戲院位於佐敦道和白加士街交界,隸屬於嘉禾電影公司,是專門的公司院線。大華戲院位於大華酒店現址,放映非荷李活片的次級西片。大華旁邊是普慶戲院,除提供內地電影外,亦上演粵劇和舞台劇。廣智戲院在甘肅街和上海街的交界處,屬油麻地區的舊式戲院,一張門票可供數人「掹衫尾」(編按: 拉扯衣角)入場,觀眾可自攜凳仔入內,或席地墊報紙而坐。情節進入高潮時,成人不願帶尿急小孩上廁,只好就地解決,致場內尿臭難聞。廣智放二輪片為主,約於1960年代末拆卸。窩打老道油麻地戲院曾放映差利‧卓別靈的默劇,片場閣樓有解畫員講解情節,這是舊式戲院常見的設備。旺角的戲院階級分明,例如新華戲院不准穿拖鞋者入場,該院播放「零零柒」等一級西片。金華戲院位於油麻地果欄後面,即現時的金華大廈處,該院已於1970年代前拆卸。漢興大廈的恭和堂是區內第一間龜苓膏門市,張子英看完電影後會到該舖吃龜苓膏,該舖逢週一、三、五供應材料較多的上價貨,週二、四、六則供應廉價貨。


標題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油麻地的戲院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12
在油麻地的童年生活。榕樹頭廟街的商販和夜市
張子英與家人搬入油麻地後,由於家住高層大廈,不便上街嬉戲,放學後大多回家温習和看電視。父親長期離家在船上工作,對子女管束較寬鬆,批准張子英與弟妹在家附近遊玩。張子英好動頑皮,慣在課餘時間隨街遊蕩,一般在晚上10點前回家;有時他帶同弟弟外出,其妹另與她的同學相聚。鄰近渡輪碼頭的佐敦道車流較多,供小孩活動的地方有限,張子英平日大多到廟街遊玩。

1960年代廟街從榕樹頭到佐敦道成一條直線,兩旁全是舊樓,其後甘肅街拐入廟街的角落興建大廈,近甘肅街的廟街段被逼屈曲,失去直線的景觀。榕樹頭一帶是木屋和鋅鐵屋,既有大牌檔亦有住家,屋群圍繞榕樹而建,部分房屋中通樹木。榕樹頭是三教九流之地,分佈番攤、排九、拎車歪等各式賭檔。「拎車歪」是水上人語言,即將圓盤分成為紅綠藍三格,閒家下注猜顏色,賠率是買1賠2。白天廟街全線行車,路中心沒有販檔;夜間路中心攤檔林立,提供乾濕貨種和娛樂表演。

廟北街路邊全是濕貨攤,售賣東風螺、糖水、臘味糯米飯、牛雜、魷魚等小食。廟南街是乾貨攤檔,以甘肅街至西貢街為範圍。乾貨以男性用品為主,包括牛仔褲、西褲、恤衫、打火機、廉價玩具、日用品等。張子英有時在成衣檔買西褲和斜布褲,又試過在檔口訂造恤衫。「大傻」是廟南街著名髮乳攤販,他是張子英在香島同學的父親,頭髮長及肩膊位置,令街坊留下深刻印象。路中心的講古佬吸引不少遊人,題材從三國至咸濕笑話不等,講古途中黃皮佬趁機兜售。廟南街有不少商販出售真假難分的成藥,例如洗牙藥、藥油等,部份商販為強調產品性能,請人示範即場「瞓玻璃」,張子英經常欣賞這類賣武表演,樂此不彼地研究箇中奧妙。



標題 在油麻地的童年生活。榕樹頭廟街的商販和夜市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8分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13
廟街的娼妓、賭檔和道友
西貢街與佐敦道的廟街段是娼妓和賭檔的集中地,妓寨和賭檔在二樓舖經營,街上各大廈地下駐有不少皮條嬸,引介嫖客上門。附近炮台街亦有不少妓寨,而廟北街則少見娼妓蹤影。廟南街賭檔經營外圍馬和賽狗,下注分「收馬檻」和「收現場」兩種,分別在檔口和茶餐廳交收。在大檔賭馬和賭狗是流行的玩意,亦有中產階級光顧。榕樹頭的大檔主要玩天九和麻將,注碼較廟南街為少。廟南街大檔有黑幫在場維持秩序,防止賭客滋事,否則警察上門掃蕩。廟街黃賭業大多由黑幫操控,黑幫人物鮮有透露真名,平日慣用外號溝通。街坊熟知賭檔位置,張子英在船上工作時,亦從父親和同事聽聞不少黑幫消息,了解區內黑幫地盤分配和各派領袖;他父親刻意告知後輩,以便遇事時可請人救助。榕樹頭是道友的出沒地點,手執啤酒而醉態畢露者,一望而知是道友,該處有教會向道友派飯。昔日油麻地買賣白粉猖獗,慣常公開交易。張子英兒時覺得道友渴癮時打瞌睡、流口水的神態甚有趣。他與同事通宵在船上工作時,因為需要清點和登記貨物,數目絕不能出錯,精神壓力較大,不少同事以吸食毒品提神,他對吸毒見怪不怪,從不害怕到榕樹頭廟街一帶逛街。佐敦道以南的廟街段則以大舖為主,遠離黃賭兩業。


標題 廟街的娼妓、賭檔和道友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1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14
油麻地的氣味與聲音
張子英認為避風塘海水是代表油麻地的氣味,他家雖在十五樓高層,濃烈的海水味仍隨風可聞。昔日佐敦道碼頭有3個污水排放口,其中在排便污水渠,可見糞便和廁紙湧出,但不少行人仍光顧該處的泥鯭粥,在濃烈臭味下享用美食。張子英感嘆過往避風塘海水清澈,填海後海水越來越污濁,他認為不能將責任歸咎於海旁居民或艇戶,污水主要源自油麻地靠內陸的住宅,通過污水渠排出避風塘。張子英認為有三種聲音代表油麻地: (一). 輪船汽笛聲。(二). 消防局 (廣東道) 出車聲。(三). 巴士總站 (佐敦道碼頭) 車聲。消防車來自廣東道消防局,出更時居民難以入睡;昔日首班巴士在清晨5點從總站開出,居民惟有習慣在噪音環境下睡覺。早年張家住宅沒有安裝冷氣,對各種嘈吵雜音習以為常,現時他已搬離油麻地多年,若返回舊地居住,估計難以重新適應。


標題 油麻地的氣味與聲音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5分1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15
油麻地生活回顧:賺錢養老的地方
張子英長年在油麻地工作和居住,一生離不開油麻地,他視之為揾錢地方。他與不少街坊熟稔,但自1990年代初在躉船和貨艇工會任事後,部份舊友對他變得客氣,不再以外號相稱,大家的親切感不復從前,溝通時不免有隔閡。1989年張子英結婚後,家裏居住環境擠迫,母親為他申請居屋,以26萬元買入大埔單位,1991年起搬離油麻地。張子英認為難以負擔在油麻地置業,買樓沒有居屋的免地價優惠,且難以做按揭。1995年他花約20萬元在內地置業,為九七的來臨未雨綢繆,他預計香港回歸後生活環境變壞,物價將不斷上漲,難以在本地置業,於是北上買樓預備退休養老之用。張子英打算在2012年退休,屆時將滿60歲之齡。


標題 油麻地生活回顧:賺錢養老的地方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6分3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TY-SEG-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