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力波

吳力波
海濱文化導賞會主席

性別:
出生年: 1951
受訪時年齡: 62
教育程度: 高中
主要職業: 電子廠工程師
訪談主題: 工業,社區, 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家庭和移民背景。曲街和環福街舊樓的間格和居住環境

吳力波1951年生於香港,祖籍東莞麻涌,祖父一代已在東莞縣城定居,家族在鄉下沒有祖屋。祖父早逝,和平後不久,祖母帶着她的一對子女來港,租住油麻地廟南街的一個舊樓床位,她在附近賣菜和糖水謀生。吳力波父母是知識份子,他家庭可算是「史前家族」,跟國共鬥爭糾纏不清。父親在廣州的小學教書,1948年為逃避國民黨追捕,父母來港投靠吳力波祖母,在她所住的樓宇租房。母親來港後在旺角勞校教書,後轉往紅磡勞校。吳力波1歲時搬到曲街2號3樓,方便母親就近上班,父母租一個尾房。曲街2號是戰後興建的舊樓,該尾房有100多呎,母親請鬥木佬訂做碌架床,另有摺枱、書枱、平頭櫃等傢私。3樓是一屋多伙,共用一個廚房,各有火水爐和水缸。過年時有人上樓探訪,小童爭相為自己親戚開門,場面滑稽有趣。

在曲街住了7年後,吳力波的一弟一妹接連出生,居住環境不足,全家搬入環福街8號3樓,以1.4萬元買入單位。當時十三街和環字八街的新樓相繼落成,每層售價約1.5萬元,買家可分期付款。母親認為每月花300元租樓不划算,於是籌夠1萬元買樓,餘款向發展商分期支付。環顧紅磡已沒有便宜的樓宇,馬頭圍大廈又像徙置區,便選了距紅磡勞校不遠的環福街。環福街8號樓高8層,大廈沒有名字,當年建築條例規定每幢大廈要有走火梯,為節省建築成本,前後相靠的兩座大廈用對方的樓梯做走火梯,於是形成兩梯四伙的格局,環福街8號的後樓梯通往環順街。兩座樓梯之間是一條走廊(冷巷),法例要求在這裡安裝防煙門,但檢驗的人只走至四樓,在吳力波所住的大廈,四樓以上便沒有防煙門了。吳力波的單位沒有騎樓和露台,父母自行間出兩個房,單位有獨立廚房和廁所,廁所設有浴缸,已算很了不起。家人用火水爐煮食,廚房沒有鋅盆,他們用紅毛泥造了一個灶台,上面有個洗菜盆或洗碗盆,旁邊有預留放雪櫃的位置。




標題 家庭和移民背景。曲街和環福街舊樓的間格和居住環境
日期 20/02/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0分3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NLB-SEG-001
環福街住所的設施和居住環境。小學時期的校園和家庭生活

吳力波搬入環福街新居時感覺新鮮,廁所有個大浴缸,他在缸內學游泳。入伙時沒有傢私,父親執了一個櫃式收音機回家,下面有個通濕電的喇叭箱,吳力波喜歡爬進去玩樂。最初搬入4、5天沒有供電,家人要點火水燈和蠟燭。1960年代制水時,他們從馬桶水箱搭喉取水沖涼。當時環福街的大廈沒有自來水和鹹水沖廁,分屬幾個街號的大廈合作掘科學井,即插一條管入地抽地下水,再用泵抽水供給各戶。吳力波感到詫異的是,環福街雖近海,地下水竟是淡水。取地下水要付水費,包含在垃圾費內;因科學井缺乏管理,不久便壞掉了。初時吳力波一家沒有雪櫃和電視機,直至1963年才買入,正是他小學畢業之年。

父親1948年來港後,便出任洋務工會書記,家中作風西化,吳力波6歲起便有生日蛋糕。父親教導子女不要做大鄉里,要見識各種新事物。某年附近有間茶樓結業,父親趁機買了個玻璃茶壺櫃,因住所樓梯窄小,他請鬥木佬將櫃鋸成兩半,上樓後再重砌,家人不明白他的用意,怎料數天後父親到將結業的書店,買了200至300本書上櫃。吳力波和弟妹自小養成閱讀習慣,他小學時已遍讀中外名著,當中有左派書籍和蘇聯的兒童文學。有次弟弟帶棉被落樓,在榮光街後欄的圍牆曬被,因讀書過於專注,棉被都人被抬走了。吳力波從小一起參加了不少課外活動,小四至小六他是旺角勞校的曲藝組成員,每1至2個月他在工會的慶典上演出,在1962年某次籌款活動中,他演了5場長達3小時的大戲。




標題 環福街住所的設施和居住環境。小學時期的校園和家庭生活
日期 20/02/2013
主題 教育,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3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NLB-SEG-002
環字八街的店舖和山寨廠

環字八街的街道發展階段不同,環達街、環樂街和環發街先開闢,1、2年後才有環福街、環順街和環境街。1960年吳力波搬入環福街時,街上仍很僻靜。早期環字八街很少舖頭,只有1、2間士多,環安街近庇利街有間舊式士多,顧客付款時將錢放入吊下來的籃子。地舖大多是山寨塑膠廠,生產塑膠花和小型塑膠玩具,工人操作啤機時顫動身體,彷如「空中飛人」。這些山寨廠只有數百呎,僱用幾名技工(長工),大多是廠東的親友。山寨廠很依賴住家的勞動力,當年家庭主婦接外發工容易,甚至有山寨廠懇求她們接貨做加工。吳力波祖母從油麻地搬入環福街後,每次落街都接到大量半製成品,回家做些黏貼之類的小手作。她不認識工廠的人,但對方知道她住在附近,在一本簿上登記後便讓她領貨回家。吳力波課餘亦曾幫忙做工,從祖母處賺一些零用錢。

吳力波認為因運貨不便,樓上很少山寨廠,但他所住的大廈七樓有一個皮喼工場,因所需技術專業,很少將工序外發。後來環字八街出現了其他小型工廠,例如五金廠、車床廠、打鐵廠、牛仔褲廠等,但因地方不足沒有車房。吳力波初期入讀紅磡勞校,小三時轉往何文田的旺角勞校,大部份時間讀下午班,以便放學後參與排練。上午他在家看書和做工廠外發工,父親後來在電影公司任職編輯,拿了不少小說回家,因此吳力波不用租書。當年流行租書,榮光街、今寶石戲院附近都有租書店。




標題 環字八街的店舖和山寨廠
日期 20/02/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9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NLB-SEG-003
1960年代土瓜灣的街道、店舖和工廠。小童上學途中的娛樂

吳力波從小自行上學,小一時他住曲街,在寶其利街的紅磡勞校上學。小三時他轉往旺角勞校,從曲街經火車軌旁的愛晨徑,步行前往何文田的學校。他搬入環福街後,上學時一般走遍土瓜灣,再經天光道回校,約花35分鐘。他上學路線不固定,因貪玩喜歡拐入橫街,如浙江街、山西街、落山道、美善同道等,途經新山的玻璃廠、天廚味精廠和和屈臣氏汽水廠。他讀旺角勞校上午班時,每逢陰雨時節,清晨4、5點便出門,在馬頭圍道的街燈下守候,熄燈後空中的和味龍和金龜子便暈眩掉下,吳力波等小童趁機撿執。馬頭圍道戰後舊樓的騎樓底亦有不少燕子巢。馬頭圍道、漆咸道和土瓜灣道有個維他奶廣告牌,可說是土瓜灣的「幽靈地標」,廣告牌雖已越來越小,至今坐小巴時總有人叫「維他奶有落!」(編按: 招牌位於今漆馬大廈外牆)。

後來他轉讀下午班,12時至6時上課,每天11點便出門,爭取時間在途中玩樂,當年天光道的警察宿舍、庇利街的捷和電筒廠正在興建,他乘機在地盤撿子彈殼,賣往收賣爛銅鐵的店舖。他曾聽天光道的地盤工人講鬼故,據說地盤前身是刑場。江蘇街有一家銅鐵收賣舖,店東準備了電動的模型船、模型火車,吸引小孩以物易物,吳力波交出了子彈殼,卻只換來摩打壞掉的玩具。讀下午班時祖母給他4毫零用錢買食物,他放學便到士多食雪條。他跟同學一起上學,大家自然地在士多會合。馬頭圍道有間金陵士多,1990年代仍在營業;士多不遠處有千秋毛冷廠,他每天上學都途經,至今工廠猶存。走至鄧境波學校後,他有時翻該校的後山往佐治五世學校,山上有很多載着人骨的金塔。父母沒有限制他的活動範圍,他走到大包米游泳,看到海面浮着木板,便知安全有靠。當時土瓜灣治安沒問題,小童經常聽師奶說,要小心提防拐仔佬,吳力波記在心頭,總是疑神疑鬼。




標題 1960年代土瓜灣的街道、店舖和工廠。小童上學途中的娛樂
日期 20/02/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5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NLB-SEG-004
環字八街及週邊的住宅、街市、工廠、食肄和店舖

1970年代初吳力波從廣州完成學業回港,環字八街家家戶戶已有電視,遠較昔日嘈吵,他家在1972年才買了一部黑日的二手電視。當年街上仍有不少山寨廠,塑膠廠已沒有「空中飛人」,已改用電動注塑機,更出現了吸塑技術。環字八街鄰里關係一般,各戶長關鐵閘,一層最多住3伙,不像戰前唐樓一屋多伙。吳力波只認識家門對面、同梯上落的住客。1970年代末大廈天台出現了僭建的屋,以鋅鐵皮搭屋,住客以新移民為主,至1990年代七樓、八樓全變成劏房了。環字八街很少發生劫案,罪案都是偷竊。吳力波與家人白天經榮光街後巷回到環福街住所,晚上則走環安街回家。榮光街有間南國酒樓,後門(後欄)對着環達街,放了2至3張枱,是差人偷懶和吃喝的「蛇竇」。環安街與庇利街交界有大牌檔,營業至凌晨2至3點。(編按: 吳力波補充,1970年代環字八街的山寨塑膠廠已生產玩具為主,款式趨向多元化,生產外發仍很普遍。踏入1980年代,山寨廠經營則日益困難。)

土瓜灣早期的街市檔不在市政大廈,鴻福街、庇利街、石塘街、啟明街下半截和一小截銀漢街遍布了賣菜和肉的攤檔和店舖,老字號的有銀漢街「廖孖記腐乳」和庇利街「張榮記粉麵廠」,總體而言賣菜的人擺檔,賣肉的人開舖。庇利街的陽光廣場昔日是捷和電筒廠大廈,有幾層分租給日資工廠友利電,大廈地下有個凍房,每日有貨車出入運送生雪。1960年代吳力波每年寒暑假從廣州回港,他留意到工廠妹喜歡買《銀燈日報》、《明燈日報》看明星照,為儲錢看西片他心生一計,偷走父親的過期雜誌如《南國》,在上下班時間到捷和電筒廠門口擺賣,每份5毫,銷情理想。(編按: 吳力波補充,當年土瓜灣大型製衣廠有「鼎新」、「梅珍妮」、「唯一」等,下鄉道亦有幾間大製衣廠,工廠各出奇謀聘請工人。)




標題 環字八街及週邊的住宅、街市、工廠、食肄和店舖
日期 20/02/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1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NLB-SEG-005
外資電子廠的管理文化。電子廠工人的來源和聯誼活動

1971年吳力波回港後投身電子業,最初在北角和觀塘的電子廠上班,隨後轉往紅磡、土瓜灣一帶的電子廠,先後在環球、樂多、世界電工廠工作。環球是普通的華資工廠,經常靠工人加班和產品價錢與同行競爭。樂多是出產計算機的法資廠,廠房較新和寧靜,工作時無人發聲。他對世界電工廠印象較深,世界是生產汽車收音機和汽車錄音帶機的美資廠,在行內率先推行5天工作制,每天9小時,工人不用加班。美資電子廠較華資的寬敞,安裝了冷氣;華資廠則較有人情味,廠方發放的遣散賠償高於勞工法例的最低要求,日薪工人亦如是,老闆希望與工人「好來好去」。1974年石油危機爆發,世界電工廠某天突然裁員,只按法例的最低要求賠償。廠方事前沒有知會工人,下班時在打卡機處向每工人派辭退信,通知部份人明天不用上班。吳力波指示工人不要收信,要美國老闆先發廣播宣佈此事。石油危機後,區內電子廠無法僱用大量工人。(編按: 吳力波從小已對電子有濃厚興趣,在廣州讀中學期間,報讀香港的函授學校,主修無線電工程。回港後他任職電子廠的助理工程師,按上級的設計製作產品樣辦,評估落實投產的可行,同時抽驗產品規格。他在行內轉職頻繁,1年內可轉3至4間廠。1971年加入電子工業聯工總會。)

紅磡、土瓜灣的電子廠沒有廠車,工人多來自本區,以年輕女工為主,一般約14歲借身份證入廠打工,至20歲已算年老,20歲以上已屬「阿婆」。廠方在廠貼告示招女工,她們多來自家維邨、大環山徙置大廈;技工則登報招聘,約20歲便入行,吳力波與朋友看《成報》找工作。環球有多個廠房,聘用大量工人,採用全港統一招聘,按工人住址分配他們到就近分廠上班。電子廠女工薪水低,廠方靠福利吸引工人,新派和外資的電子廠有人事部,專責為行員工搞活動,例如舉辦化妝班、儀態班、旅行、派對等。電子工業聯工總會亦配合人事部組織活動,如旅行、歌唱組。電子廠工友關係不錯,廠方擅營造氣氛。同生產線和同工場上班的工人,平日相約游泳、打保齡、划艇等;但跨生產線、跨工場的工人活動,就要靠廠方或工會安排。至於各廠工人的聯誼,則由工會或社區中心籌備。




標題 外資電子廠的管理文化。電子廠工人的來源和聯誼活動
日期 20/02/2013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6分5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NLB-SEG-006
紅磡、土瓜灣的電子廠分佈及廠房特點

吳力波認為跟其他工業比較,電子廠環境已算理想,當中又以半導體廠最佳。土瓜灣的電子廠較少,主要有陸氏實業等;紅磡的電子廠較密集,青堡大廈便有不少廠房。青州英泥廠清拆後,改建成「青堡」、「青島」、「青州」三座大廈。他曾任職的本區電子廠有環球、樂多、世界和陸氏。環球電子廠原位於上鄉道利華科技大廈,後搬入青堡大廈頂層,但廠房環境一般,空調不足,松青味重。世界電子廠亦曾在青堡大廈設廠,火災後搬到義達大廈。世界的廠房較整潔,地方寬敞,設有廣播系統。樂多廠房(編按: 位於青堡大廈)亦整潔和安靜,以玻璃間格辦公室。青堡大廈改建成紅磡商業中心後,不少電子廠搬到鶴園街。(編按: 環球約有200名工人;樂多的廠房佔半層,工人有100多名;世界的廠房佔兩層半,高峰期有600至700名工人。)

1980年代初吳力波任職陸氏實業,總部位於上鄉道的昌華工業大廈,陸氏佔用兩層,一層是工程部和寫字樓各半,一層是貨倉和生產部各半。大廈有載貨升降機,陸氏的廠房是舊式車間,有示波器、空氣壓縮機、銲鍋鑪、調解器等儀器,設兩條生產線,聘用約100人。昌華比青堡和義達兩大廈更古老,樓梯漆黑一片,附近有些生產計算機和收音機的小型電子廠。陸氏生產電視機,場地和資本需求大,顯像管和塑膠機殼等便佔據了不少地方。後來陸氏在鶴園街開分廠,設備較先進,設有中央訊號系統,再後期的蛇口設廠則更上一層樓。陸氏亦開辦五金廠、塑膠廠、噴油廠和線路板廠,包辦上下游各個工序。陸氏的零件和包裝紙皮由本地供應,但不限於土瓜灣,廠方可出車到觀塘取貨,關鍵是趕貨期間供應商要跟工廠配合。吳力波認為紅磡、土瓜灣的電子廠關係不密切,華資廠較少合作,外資廠合作僅限於人事和財務訊息的交換,沒有生意往來。




標題 紅磡、土瓜灣的電子廠分佈及廠房特點
日期 20/02/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8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NLB-SEG-007
1980年代遷出環字八街的感受。從小見證土瓜灣邊界的變化

1970年代吳力波從廣州回港後,返回環福街8號三樓居住,直至1986年遷出。當時他計劃在杏花邨置業,因樓價升值沽出樓花,改購偉恆昌新邨單位,以便靠近母親。母親當年已買入所住大廈四樓的大單位,三樓只餘吳力波與妻女居住,他們搬走後便賣出物業。他搬離環福街時不覺可惜,因單位已日久失修,他曾花1萬多元維修,怎料搭棚後被人入屋偷竊。1970年代環福街一帶空氣差,青州英泥廠沙塵滾滾,鶴園的發電廠燒油渣,空氣佈滿油屎,鵝毛廠又弄到漫天鵝毛,稍覺欣慰的是嗅不到屠房臭味,至1980年代空氣才略微改善。

吳力波認為「土瓜灣」的範圍不斷變化。他小時住紅磡曲街時,已隱約有一種「紅磡是城、土瓜灣是鄉」的概念,越過蕪湖街和馬頭圍道(編按: 今天屬漆咸道)交界的石屋便入了土瓜灣,這裡的屋已很少,再往北走是青州青泥廠和鵝毛廠,庇利街昔日是庇利船廠,1950年代船廠拆卸後才建成馬頭圍大廈。北帝廟一帶是荒蕪之地,只有一些鐵皮屋,吳力波感覺這便是土瓜灣。他搬到環字八街後,又覺得住處既屬紅磡、又屬土瓜灣,大人說四路交差點的維他奶招牌是土瓜灣之起點,庇利街剛好是兩區的邊界(編按: 招牌位於今漆馬大廈外牆),但今天的人認為浙江街以南已屬紅磡。土瓜灣北面的邊界沒有大變,聖三一堂和宋王臺是九龍城和土瓜灣的分界,但近山的邊界有不少變遷,吳力波小時美善同道已是山邊,1970年代回港後,驚覺已開闢了靠背壟道和公共屋邨;昔日該處的幾條橫街尚未出現,只能經落山道上山,半山壹號當年是警察宿舍。




標題 1980年代遷出環字八街的感受。從小見證土瓜灣邊界的變化
日期 20/02/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NLB-SEG-008
土瓜灣新山的玻璃廠。紅磡、土瓜灣一帶居民的籍貫。土瓜灣的居住經歷回顧

吳力波小時候土瓜灣有個大山,南北從屠房伸延至昌華工業大廈、東西從炮仗街伸延至土瓜灣道,街坊都叫「新山」,當時他誤以為是「新生出來的山」。今天已無人知新山,只知有一條「新山道」。他小時喜歡爬山,上學和放學途中專門拐到新山,從天光道走落新山的山腳,觀看工人吹玻璃。山腳有一間估計用鋅鐵搭成的玻璃廠,感覺如同茅棚,有很多工人和火爐,工人用棍攪拌玻璃漿,隨即對天、對地吹玻璃,如同跳舞一般,週圍爐火紅紅,發出「滋滋」的聲音,加上他放學時天陰陰,造成特別的光影效果,場景十分壯觀,可說是一種「表演藝術」,他日後查到廠名是「九龍玻璃廠」。除了玻璃廠外,山腳亦有牛皮廠,面向屠房,廠家在山坡上搭竹枝或鐵枝曬牛皮。吳力波目睹新山漸被移平,1970年代機場隧道動工後,新山便完全移平了,最後一塊山位於今土瓜灣體育館,修建隧道時用來放工具。

吳力波認為紅磡有不少上海人,他住在曲街和環福街時,都與上海人做鄰居。他估計1949年後上海人來港時,油麻地已住滿人,曲街和寶其利街則有新樓落成,吸引他們到紅磡落腳。1970年代紅磡仍有不少上海人,蕪湖街有很多上海店舖,賣粢飯、豆腐花和陽春麵等食物,但他不覺土瓜灣有某籍貫的鄉里集中。近年土瓜灣越趨貧窮化,聚集了內地新移民和南亞裔,他們不像1960年代的偷渡客,來港生活仍懷念故土,融入社會較慢。

回顧土瓜灣的居住經歷,吳力波認為深刻的都是童年記憶,當時他喜歡上新山,或到大環山游泳;平日穿過「金錢牌」、「捷和」等大工廠時,見到路邊欄杆掛了很多工廠廣告牌。但成年後只覺土瓜灣空氣差,廠房買入熨金的新機器,不消數月便被油屎侵蝕;在家晾曬的衣服又給油屎玷污,重洗令人苦惱。總體而言,投身工作後便覺土瓜灣沒甚麼特別。




標題 土瓜灣新山的玻璃廠。紅磡、土瓜灣一帶居民的籍貫。土瓜灣的居住經歷回顧
日期 20/02/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8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NLB-SEG-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