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師傅

石師傅
中華印刷廠退休員工

性別:
出生年: 1926
受訪時年齡: 87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中華印刷廠制版師傅
訪談主題: 工業,社區,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遷移香港和入行從事印刷的經過。日治時期的中華印刷廠

1926年石師傅生於上海,原籍浙江寧波。九一八事變後日軍攻打上海,石師傅返回鄉下。1930年代末日本全面侵華,攻打寧波時他便坐「民生船」來港,投靠祖母和叔父。當時叔父是中華書局香港印刷廠的裝釘工人,他打算介紹姪兒入廠工作,但中華不請童工,石師傅只好到中環德忌笠街的聯華印刷廠學師。後來日軍攻打香港,從筲箕灣登陸港島,一路攻向中環,連卡佛自動開門,批准民眾搬走貨物,石師傅亦領了衣服和食物。香港淪陷後聯華關門,他返回九龍找叔父,叔姪住在中華的工人宿舍(今馬頭涌消防局)。

日軍接收中華後,改命「內閣印刷局」,設有裝訂、印刷等部門,各部門的管理層有華人和日人,石師傅在排字房工作。日治時代中華集中印制鈔票,包括汪偽政府所用的儲備券;商務則集中印書,石師傅有段時間調到商務。淪陷初期中華的廠長趙俊及其他高級職員逃回重慶,叔父亦有隨行,但石師傅決定留港。兩年後他有感米糧不足,便往重慶找叔父,他抵步後便往中華旗下的華南印刷廠工作。日本投降後,趙俊等人回港接收中華,石師傅亦跟隨他們回港。淪陷時期日軍曾搬走中華的大型印刷機回國,因日本沒有這種德國製的機器,他們便以此複製技術,自行製造同樣的機器。和平後香港政府向中華查問申索的項目,中華便派人赴日,將機器運回香港。




標題 遷移香港和入行從事印刷的經過。日治時期的中華印刷廠
日期 05/06/2013
主題 工業,社區,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6分5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石師傅授權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SWW-SEG-001
和平後在中華印刷廠的工作慨況

和平後石師傅返回香港的中華印刷廠工作,最初是排字車間工人,隨即公司派他和另一位同事赴北京受訓,學習印刷畫報的先進技術。他在京學習2年後回港,從事照相制版直至離職。石師傅憶述解放初年,中華曾承印陳嘉庚所著《新中國觀感》100萬冊,他認為當時排字房中看中不用,書冊堆放混亂,技術和機器陳舊。石師傅1971年離開中華印刷廠,事緣總經理送來一個精美的日曆,請他和另一位師傅參考試做,有感自己的技術難以勝任,加上他已成家,育有5個孩子,中華的工資不足以養家,便計劃辭職轉工。他致信日資公司凸版印刷求職,並獲該公司聘用。石師傅在新公司學習很多新知識,當時中華的技術落後。他在凸版印刷工作1至2年,因不想替日本人打工,便轉到其他印刷廠打工,日後沒有返回中華。 




標題 和平後在中華印刷廠的工作慨況
日期 05/06/2013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4分1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石師傅授權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SWW-SEG-002
中華印刷廠打工期間的居住經歷

石師傅15、16歲到中華印刷廠工作,他最初住土瓜灣道的工人宿舍。這是三層高的樓宇,中華租了全幢作宿舍,當年馬路沒車,晚上放工後他曾在馬路踢波。宿舍對面是民國布廠,制水時他到過該廠取水。1951年石師傅在鄉下結婚,同年妻子來港定居,他成家後仍住公司宿舍。每名單身工人住一個房間,成家後仍與妻兒住一個房。中華印刷廠有多間宿舍,分佈在土瓜灣道、下鄉道和落山道等地,有些租用的單位,有些是公司買入的物業,石師傅與太太亦搬過多處。中華的工人很少買樓,如果不住公司的宿舍,大多租房居住。1960年代初石師傅申請廉租屋,1965年獲派剛落成的馬頭圍邨,如同中馬標般興奮。他便與妻子搬離公司宿舍,成為第一伙在馬頭圍邨入伙的住客,當時亦有不少中華的工友搬入。 




標題 中華印刷廠打工期間的居住經歷
日期 05/06/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1分1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石師傅授權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SWW-SEG-003
晚上和假期做外發工賺外快。中華印刷廠工友的閒暇活動

石師傅入職中華印刷廠初期尚未成家,每天8點上班印鈔,幣值追不上通脹,他印過最大的面額紙幣是1萬元。1949年中華停印銀紙,石師傅等工人被解僱,他返回上海,當時通脹嚴重,連棺材都有人炒賣。後來公司寫信召他回港,便回到中華復工。他婚後育有5名子女,一般工人亦生很多小孩,生活十分困難。晚上他與妻子回廠釘書賺外快,在廠房的三樓工作,主要釘裝聖經,工費逐本計算。這不算是正規工作,公司將工作外發給自家員工,但不准他們逗留太晚,以免影響明天的表現,石師傅曾見過有人偷偷爬入廠開工。星期日他又做熨金、摺書等兼職,當年有中華的同事離職創業,在北角、灣仔等地開印刷廠,他便聯同幾位較熟的同事前往幫工。

石師傅在中華打工時期娛樂很少,他不喜歡週圍沙沙滾,閒瑕時多與工友爬山和游水,部份人是他的同鄉,另有上海人、無錫人等,但大家口音相近,溝通沒有問題。他們爬過獅子山,到過北角、淺水灣游水。北角的麗池花園是熱門游水地點,九龍城碼頭有渡輪往北角,交通十分方便。麗池花園是李裁法的物業,他是上海著名的黑幫頭目,日治時期曾協助運送電影明星回大陸,香港政府認可他的功勞,便送了麗池花園給他。石師傅亦到過海心廟遊玩,當年要花斗零坐船前往,有漁民在島上賣炒鱔、炒蟹,售價都很便宜。




標題 晚上和假期做外發工賺外快。中華印刷廠工友的閒暇活動
日期 05/06/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3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石師傅授權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SWW-SEG-004
土瓜灣的家庭生活: 公司宿舍和馬頭圍邨

石師傅婚後與妻子住在土瓜灣的公司宿舍,同住的都是有家眷的工友,大多是寧波人、上海人,妻子適應香港生活不難。她平時到紅蘋果街市買菜,某次有些北方人來廠,接收舊機器回內地,他們食不慣廣東菜,公司請石師傅為他們準備伙食,妻子便煮了一些寧波菜,由石師傅踏單車送到工廠。土瓜灣道宿舍的地方不足,有些人住在冷巷,甚至沖涼房上面亦搭了閣仔。石師傅夫妻最初住前房,他見一位鄰居帶很多小孩,主動讓出前房給他,自己改住中房。某天晚上石師傅的小孩哭鬧,影響鄰居休息。鄰居不滿夜半敲門怪責,說了一些很難聽的話。兩家人經常吵架。石師傅只好申請馬頭圍邨的單位,獲批後隨即搬離。

石師傅與妻兒在馬頭圍邨住了約20年,對面鄰居是九巴工人,他知道石師傅是中華的工人,便罵他是共產黨人,兩家人因政見不同經常吵架,即使他在1971年離開中華亦如是,20年來沒有太平,直至1980年代石師傅一家搬往將軍澳居住。他育有5名子女,他認為馬頭圍邨是適合他們成長之地,所住的單位有200多呎,騎樓十分寬敞,足以擺兩圍酒。他聽從母親的建議,將兩位兒子送回上海,交由母親照顧,年紀稍長才送回香港。他的子女都在附近的名校上學,兩個女兒分別讀協恩和培道,幼子則在民生就讀。




標題 土瓜灣的家庭生活: 公司宿舍和馬頭圍邨
日期 05/06/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3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石師傅授權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SWW-SEG-005
中華印刷廠附近的環境變化(一)。土瓜灣的家庭生活和近年搬遷經歷

石師傅子女年幼時,妻子除到中華印刷廠釘書外,亦在家中接工廠的外發工,例如釘珠上衣服和穿膠袋手挽,賺一些零用錢。石師傅一家住馬頭圍邨,有位鄰居是中華的工友,他離職後在新蒲崗開膠袋廠,將穿手挽的工序分發給馬頭圍邨街坊。子女長大後,妻子便到唯一製衣廠做包裝,任職時間頗長。他認為當年的人都很勤力,不知勞苦賺錢養家。他閒時帶子女到啟德遊樂場、荔園玩樂,但較少留在土瓜灣,他認為區內沒有地方可供遊玩,缺乏大型公園。他認為區內深刻較印象的地方是海心廟和土瓜灣道。

昔日中華印刷廠旁有個石山,周圍都是農地,石山已開闢了很多年,移平後便成為土瓜灣體育館。最初中華的安全印務部門位於今美華工業中心,後來巴士公司買入地皮,打算興建車房,但發現沒有供水後,再將土地賣給美華興建工業大廈。早期的九龍城碼頭位於啟德道,實際只是一條伸向海中的木板,石師傅曾到舊碼頭買蝦仔和鱔。今九龍城碼頭旁有垃圾碼頭,供屠房的牛隻上岸,某次他在土瓜灣道的宿舍聽聞槍聲,才知道有失控的牛隻被槍斃。

1980年代石師傅遷出馬頭圍邨,搬家到將軍澳的私人屋苑,他認為將軍澳飲食較方便,妻子也住得較舒服。搬到新區後,他們間中返回土瓜灣買菜,這邊餸菜較便宜。2006年左右妻子認為住的樓層太高,晾曬衣服不便,全家搬回偉恆昌新邨,經相熟的地產經紀置業。他不是特別喜歡土瓜灣,但他認為這區交通方便,巴士線路較多,現時夫妻只花2元便可遊車河到港島。從將軍澳搬回土瓜灣後,石師傅覺得空氣差,九龍城碼頭水質污濁。




標題 中華印刷廠附近的環境變化(一)。土瓜灣的家庭生活和近年搬遷經歷
日期 05/06/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7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石師傅授權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SWW-SEG-006
中華印刷廠附近的環境變化(二)。工人的娛樂、伙食和派別

解放前後土瓜灣出現了幾間紗廠,由上海來港的大老闆開辦。石師傅目睹紗廠落成後,區內變得興旺,十三街一帶出現不少舖頭。年輕時石師傅到過天廚味精廠和屈臣氏汽水廠玩樂,這邊有較多活動的空間。天廚附近有一道坑渠口和海灘,他便在海難捉蝦蟹。中華印刷廠附近有牛骨廠,臭味隨風勢擴散,吹北風時石師傅在廠內可聞牛骨廠傳出的臭味,吹南風時臭味則傳向海傍。屠房停止營運後,牛骨廠也隨即停業。婚前石師傅主要在廠食包飯,即員工妻子在家煮好飯菜,帶來廠供5-6個工人食用,包飯都是上海菜。婚後石師傅妻子替他煮食,他帶飯盒回廠用膳。

當年有些中華的男工下班後,便到鄰近的紗廠搭訕女工,造就不少姻緣,甚至已婚兼有子女的女工亦被結識。石師傅不敢到紗廠識人,因他是中華書局產業工會的理事。由於文化水平不高,他在工會只做搬櫈等雜工。他當選過3、4次工會理事,包括第一屆和第二屆。六七暴動時期,工會曾組織數十名中華工人,到加士居道的南九龍裁判署示威。

談及工人與管理層的關係,他指出員工主要按籍貫分派,例如無錫派、寧波派等,彩印房工人以無錫籍為主,鉛印房工人以寧波籍為主,印鈔房的大電機工人則以常州人為主。不同派別不會互鬥,只是同鄉之間關係較密切。




標題 中華印刷廠附近的環境變化(二)。工人的娛樂、伙食和派別
日期 05/06/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4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石師傅授權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CC-SWW-SEG-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