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浩

梁偉浩
得利鐘錶製品廠有限公司董事長

性別:
出生年: 1949
受訪時年齡: 61
教育程度: 初中
主要職業: 工業家
訪談主題: 工業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家庭和教育背景。童年生活刻苦

家庭背景。1949年,梁偉浩在香港出生,祖籍順德,父母1947年移居香港。父親在內地讀書,小學程度,來港後在油麻地小輪公司機房工作,該公司採用24小時工作制,員工隔日上班。父母生三男三女,梁偉浩排行第三。母親不識字,在家照顧孩子。全家住在旺角的板間房。1953年,叔父開設梁龍記表壳製造廠,另在旺角租住大房,梁偉浩全家搬入投靠叔父。

教育經歷。梁偉浩讀過小學和初中,自覺並非讀書材料,14歲讀至中一時輟學,到叔父開設的梁龍記表壳製造廠做學徒。當年標準工時為朝八晚九點半。梁偉浩任職學徒2年至3年後,深感知識重要,同時因1967年暴動影響市道,於是在晚上工作較少的情況下,到香港工業專門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前身)讀夜校,學習繪圖和工程技術。梁偉浩自覺教育基礎差,只能靠自學補救。

童年總結。梁偉浩自言年輕時不懂事,讀書不理想,放學在街上流連。梁偉浩感慨當年物質匱乏,小童只玩公仔紙、荷蘭水蓋,上一代人因此養成刻苦耐勞的精神。




標題 家庭和教育背景。童年生活刻苦
日期 21/08/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9分5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01
梁龍記的工作生涯: 打工生涯回顧、接觸鐘表市場、梁龍記的客戶、公司擴充的機遇

早期打工生涯回顧。梁偉浩叔父名梁日龍,故表殼廠名「梁龍記表壳製造廠」。叔父在1953年開廠,梁龍記是戰後第三家香港表殼廠。梁偉浩在梁龍記初期,學習機器修理和表殼生產工序如切割、打磨等。梁偉浩認為學徒的經歷為日後事業打下基礎,並感謝叔父給予機會。六七暴動後,梁龍記向外發展,1969年與瑞士某表廠合資在新加坡開設表殼廠。1969年至1972年間,梁龍記部分人員移到星洲新廠,梁偉浩這時在梁龍記有較大發揮的空間,尤其是在接觸市場方面。

接觸鐘表市場。梁偉浩做學徒時月薪60元,為了多賺一元,每晚9點半騎單車,從大角咀塘尾道60號廠房出發,到尖沙咀和灣仔的裝表工場送貨,夜宵後回家已11點半。梁偉浩因父親在小輪公司任職,過海省卻船費。梁偉浩藉機認識裝表工場人員,並從對方投訴製成品,學習改善品質。1969年至1972年,梁偉浩正式接觸客戶,並能夠解答客戶的疑難,或將問題轉交廠房跟進。

梁龍記的客戶。1960年代,梁龍記表壳製造廠的客戶包括本地和外國客戶,本地客戶有華僑表行、寧波人所開的大公司等,亦有部分是印度人;外國客戶有美國進口商W.M.R Watch Case Corp. 和Pilamontrex Inc.。梁偉浩與客戶接觸時,開始學英文,依靠由客戶親授、閱讀客戶文件、打電報、隨時查字典等方法學英文。梁偉浩在梁龍記早期學習生產,後期學習推銷、接客。1974年,經理離職創業,梁偉浩升為經理,成為梁龍記第二把交椅。

梁龍記擴充的機遇。梁龍記表壳製造廠於1953年開廠,1956年搬大角咀,1974年搬葵涌。1969年至1974年期間,梁偉浩負責營運事務,與叔父共同策劃搬廠到葵涌。梁龍記生意不斷發展,創辦初時以香港業務為主,1950年代已開始做美國生意,客戶每年來港一次落單。梁龍記搬廠後向外發展,梁偉浩自認屬於第一批表殼廠人員往外開門路,1974年首次到芝加哥和紐約尋找客戶,接獲理想訂單。梁偉浩感嘆當年英語水平有限。1974/75年,機械表開始向電子跳字表轉型,梁偉浩在1975年4次往加州矽谷向英特爾推銷。該公司只產電子機芯,不產表殼,梁偉浩成功推銷梁龍記的電子表殼,協助梁龍記在1975年至1977年賺取豐厚利潤。




標題 梁龍記的工作生涯: 打工生涯回顧、接觸鐘表市場、梁龍記的客戶、公司擴充的機遇
日期 21/08/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8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02
梁龍記的創辦人、廠房變遷、生產工序、學徒訓練和勞資關係。個人在梁龍記的事業發展

梁龍記創辦人梁日龍的背景。梁龍記表壳製造廠東主梁日龍,初中學歷,16歲到廣州的火車頭廠學師,從事機械、工程技術等工作。梁日龍20歲(1946年)從內地來港,到新記表殼廠做師傅。火車頭廠的機器以重型機器為主,其操作原理與車床、刨床等輕型機器相近。梁日龍在新記工作4年,後與人合資創辦國光表殼廠,1年後(約1950年)自行創業。

梁龍記的廠房變遷。1950年至1953年,梁龍記表壳製造廠搬過小型廠房4次。第一間廠房在石硤尾木屋區;第二間廠房是廣東道與公眾四方街交界的舖位,鄰近油麻地警署;第三間廠房在土瓜灣天光道和靠背壟道附近,位於舊樓地舖,簡陋細小,不超過500呎,只有車床、鑽床等,還有20多名工人;第四間廠房在1955年搬至大角咀塘尾道66號舊樓,樓上住人,廠房佔用樓下2至3層,屬半廠房形式,有70至80名工人。

梁龍記的生產程序和分工。梁龍記表壳製造廠主要生產表殼。表殼約有12種配件(如膠蓋、巴的),完成一個表殼要經40個工序。首先要向五金廠訂購銅鑄模胚。昔日技術較差,訂回來的模胚有時較實際要求尺寸大四成,需要以鑼床切削再打磨方能用。切削銅料需要高温,手容易燙滿紅點。男工多接觸車床、鑼床等機器,負責切削和打磨;女工負責裝配和包裝。塘尾道廠有80多名工人,男工約55名,女工25名。

梁龍記的學徒訓練。梁龍記表壳製造廠設有工模部,內有生產設備的大型機器。梁偉浩先在機器部門學習,了解生產各款表殼所用機器。師傅用心指導,梁偉浩學習勤快,掌握造機器及機器設備的技術。梁偉浩強調學師要用心、拚搏,肯爬入骯髒的機床底修理;要不怕吃虧,遵從師傅命令,例如要替師傅買早餐。梁偉浩頭兩年主力在機器部學習,後兩年學習表殼生產工序,如切削、打磨、鑽孔等。梁龍記沒有三年滿師規定,只要掌握技術即可。1964年至1968年間,梁偉浩學會所有生產工序。廠內一般學徒只學機器或表殼生產,梁偉浩獲叔父特別關照,得以在各部門學習。1950年代至1960年代,工人多循學師入行。1970年代,件工計薪漸流行(只限師傅級),用以提升產量。早期男工多數能學滿師,成為師傅;女工負責非技術工序,如包裝和裝嵌。近年梁偉浩在東莞設廠才見有女學徒。

梁龍記的勞資關係。梁偉浩為東主侄兒,但與同事俱不計較身分。梁偉浩家住工廠附近,為與師傅打成一片,於1964年至1967年間在廠房與師傅同食同住,隨時請教和學習。梁龍記表壳製造廠師傅和學徒晚上在廠房睡覺,每人一張床板。梁龍記在1960年代提供午晚2餐。梁龍記接美國貨單後,要趕及船期送貨,經常與師傅、女工開通宵趕貨。1960年代初,勞工處加緊巡查違例超時工作,限制青年工和女工不能加班超過晚上11時。如勞工處審查緊密,梁龍記讓女工搬到家裏做包裝工作。梁龍記工人通宵趕工有加班費,廚房供應雞粥。梁偉浩感慨早期勞資同心,嘆息今非昔比。

梁偉浩在梁龍記的事業。梁偉浩認為叔父有意安排自己分擔生意,他加入梁龍記表壳製造廠時未知叔父期望,後來自己創業令叔父失望。梁偉浩在表殼廠拚命工作,不怕吃虧,經常超時加班,深得廠內眾人指導和讚賞。梁偉浩勤於觀察,把握學習機會,例如在搬貨過程中了解各部門運作。1969年至1971年期間,梁龍記在新加坡開分廠,香港廠人手短缺,梁偉浩得以承擔部分管理工作,並出外接客和報價,得到廠內眾人認同,亦開始體會叔父的期望。




標題 梁龍記的創辦人、廠房變遷、生產工序、學徒訓練和勞資關係。個人在梁龍記的事業發展
日期 28/08/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32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03
得利表廠的創辦背景。得利的早期發展: 解決資金問題、1980年代業務擴充至成表生產、1980年代末生產線北...

創辦得利的緣起和過程。梁偉浩感謝叔父給予機會發展,學習向外推銷。梁偉浩後來有自己的家室,不滿足在梁龍記的待遇,加上有客戶鼓勵,萌生創業念頭,遂於1978年創辦得利鐘錶製品廠。梁偉浩開廠時,有幾萬元積蓄,再向朋友借貸20萬元作為資本,在葵涌葵定路向「鍾意恤」租用半層,廠房達5,000呎,他自言大膽開業。早期得利聘請親戚做工人,客戶給予訂單,亦願意快速付帳,供應商又容許賒帳,得利因此順利開展業務。

解決創業早期的資金問題。得利鐘錶製品廠開廠年半後因業務擴張,資金出現問題,需不斷借貸。梁偉浩曾在1980年初赴巴拿馬,請客戶借5萬元美金,答應訂單收費九五折,並在1年內清還,最終成功借款過關。當年利潤高,足以應付還款。往後1年至2年,得利向銀行小型借款,若貸款不足,再向高利貸借短期款。梁偉浩強調誠信,對員工從不欠薪,對供應商從不賒帳,堅守承諾,從而建立信譽,有助渡過日後難關。

1980年代業務擴充至成表生產。1981年至1982年,得利鐘錶製品廠業務量不斷提升。梁偉浩在1960年代每天工作12小時,到創業後不限工時,經常朝八晚九,白天料理廠務,夜間與北美客戶用電傳機聯絡。得利初期生產表殼外觀件,大部分客戶在北美,利潤較高。1983年有美國客戶建議梁偉浩組裝成表,由客戶提供機芯,讓得利業務向一條龍生產邁進。得利在1970年代後期,與美國第一銷量表廠天美時合作,代該廠生產特色表殼或尋找生產商,以中間人轉介訂單予本地表廠「南建」和「南寶」,1983年更入股兩廠。兩廠規模較得利大,三廠在1984年合作開電鍍廠,以便控制品質,電鍍廠在得利廠房樓上,省回不少加工費。

1980年代末生產線北遷東莞。1980年代中期,香港廠房和工人短缺,得利鐘錶製品廠必須北移,方能擴充業務。1987年,南建表廠(梁偉浩是該公司股東)北移東莞;1988年,得利亦往東莞設廠;1992年,得利在香港結束全部生產線,保留設計和營業部分;2001年,設計和營業部遷東莞總部;現在,得利於香港只有辦事處,人手只餘10多名。得利由「在香港製造」轉型「由香港製造」,梁偉浩深信香港人經手的產品能予人信心,港資廠產品品質較佳,能售賣較高價錢。




標題 得利表廠的創辦背景。得利的早期發展: 解決資金問題、1980年代業務擴充至成表生產、1980年代末生產線北遷東莞
日期 21/08/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1分4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04
內地設廠的背景、成本和影響

工業北移背景和東莞選址。1980年代是香港工業最高峰時期。1980年代末,香港的勞動力和工廠大廈短缺,勞動成本急速上升,導致香港競爭力不足。內地改革開放,鼓勵港商北上投資,香港工廠在1980年代中期已陸續北移,集中在深圳、東莞等地。不少廠長從內地移居香港,多以家鄉為首選設廠地點。梁偉浩在香港出生,無刻意回鄉投資。1988年,梁偉浩與友人先赴深圳考察,當地很多地方為荒山野嶺,需自行開發。梁偉浩原先覓得深圳龍崗區某地點,付訂金後感開發成本過高而放棄,後來在東莞選定路邊地段,因該地段易於開發,並靠近香港。東莞政策便利設廠,收取費用較深圳合理。後來龍崗區發展理想,梁偉浩對當日放棄開發感遺憾。

內地設廠的開支。內地的地方政府大多缺乏財力興建廠房,港商北上設廠大多租地建廠,港商向當地政府支付土地使用費,從而獲得40年的土地使用權。同時港商在內地要自行發電,幸燃油供應充足,且收費合理。得利的東莞廠地每平方米租價為80元人民幣,梁偉浩用優惠匯價兌換人民幣,實際租價為40多元港幣,建廠費用約每平方米80元人民幣,另支付裝修、裝置設備和安裝水電等費用。香港工業北移高峰期是1985年至1996年,尤以1992年至1996年為甚,大部分港商在內地以來料加工模式生產。

提高生產效率。本地生產線北移後,內地廠房面積一般較原來的擴大4倍,而且勞動力增加。北移後香港工廠的產能、產量和產品轉口量俱增。到2000年,部分產品從深圳直接出口。1990年代至今,產品質量俱升。




標題 內地設廠的背景、成本和影響
日期 18/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4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05
得利在內地設廠的歷程: 下游工業北移的大環境、設廠的困難和機遇

大小工廠的北遷。隨著各行各業的大廠北移,下游工業如鐘表和成衣配件廠,亦陸續於1992年起被迫跟隨。配件廠因財力不足,且所需廠房面積較小,沒有自建廠房。有港商在工業園建標準廠房出租,每座700平方米,樓高4層,每層可租給4間小廠。1992年至1996年,最多下游廠內遷。

內地設廠的困難和機遇。港商的內地廠房早期缺水電,且通訊設備落後。得利鐘錶製品廠的東莞廠房最初沒有電話,梁偉浩要到鄉政府借用,其後要用3萬元才得到1條電話線,到1992/93年方以1萬元取得手機電話線。港商靈活變通,漸漸適應內地經營環境並解決難題,甚至把業務擴展至長三角和西北。近10多年內地經濟發展迅速,不少港商開始做內銷。內地設廠為港商提供充足勞動力,並可擴充廠房。1980年代末,港督推動ISO品質管理,不少公司北移後廠房面積增加,改善品質管理。得利在內地設廠,純屬內部決定,外國買家沒有意見。當年得利與日本卡西歐合作,對方提供生產設施,再交予得利加工,初時得利的香港廠房細小,難以應接訂單,但往內地開廠後廠房大,得以解決生產問題。1992年,梁偉浩在東莞成立三資企業,開設裝嵌手錶的無塵房,減少壞品和次貨。

內地廠房的員工。得利鐘錶製品廠的東莞廠房初期錄用港人擔任主管,在內地聘請工人。高峰期曾有25名港人派駐大陸,管理並培訓內地員工。現時只有4名港人留駐。早期內地工人多是初中畢業生,得利曾與清遠某中學合作,由該校選送畢業生入廠打工。得利廠房設施較理想,工人多來自鄉間,滿意廠內食宿。梁偉浩對內地技術員工的學歷要求較寬鬆。近年,生產流程、物料管理等職由內地大學生擔任。1993年起,得利每年在東莞理工學院設立獎學金,吸引畢業生來廠任職。現有6名獲獎人受僱,出任要職。

北移後香港廠房的收縮。1992/93年,得利的香港廠房全部北移,保留設計和市場部門。得利因內地和香港溝通不便,傳達信息出錯,在1997年把該兩個部門北撤,只留下會計和船運部門。現時香港辦公室只有12人。東莞廠房在1989年底正式投產,香港廠房的表殼部門率先北移。第一期營運順利後,梁偉浩又考慮內銷前景不俗,1992年再擴充內地廠房,1993年把香港廠房的裝表部北撤。1989年,香港廠房裁減約200名工人,東莞廠房請350人;1993年,香港廠房再遣散約150人,內地廠房增聘300至350人,香港廠房遣散順利。東莞廠房最高峰時期(1996年至1997年)聘用1,600至1,700人,連同全國零售人員1,600人,得利集團轄下共約3,200人。

來料加工和三資企業的比較。由於採用來料加工模式可獲保稅進口的優惠,得利在香港廠房全部北移後,在內地保留來料加工模式,專營OEM出口業務。得利在1992/93年大力推動內銷後,集中採用三資企業模式生產。三資企業的進口原料要經海關徵稅,方能進口生產。內地政府不太鼓勵來料加工,因為「(原料)大進(產品)大出」的模式不規範。港商發展內銷要向中國鐘表協會申請「內銷許可證」,當年申請極難,得利每年只能申請2萬個配額。




標題 得利在內地設廠的歷程: 下游工業北移的大環境、設廠的困難和機遇
日期 18/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9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06
進軍零售業務: 北美和中國內地

進軍北美市場失敗。1983年,香港政局動盪。1984年,梁偉浩全家移民加拿大滿地可,因滿地可鄰近紐約,方便梁偉浩聯繫美國客戶,而且該市位於法語區,有助梁偉浩子女學習法語。梁偉浩在加拿大買入「SAGA」品牌,並改中文名為「世家」。1986年起,梁偉浩在加拿大推動品牌銷售,因他不在場主理業務,而北美幅員遼闊令廣告和推銷的成本高昂,以致失敗告終。梁偉浩深感香港乃發展零售業寶地。得利汲取北美失敗經驗,於1992年在內地開展零售業務。

寄賣形式發展內地零售。1992年,梁偉浩隨香港貿易發展局往內地推動零售,進駐廣州南方大廈,該大廈檔次等同香港的瑞興和先施等百貨公司。梁偉浩在廣州上下九路租舖開設旗艦店,推廣「世家」鐘表品牌。梁偉浩因有多年生產和銷售經驗,又體會到感內地市場龐大,且身任中國鐘表協會副理事長,對申請銷售配額較有把握,故大膽推動內地銷售。

1995年倫敦上市。得利鐘錶製品廠以一年時間籌備內銷資金。1995年,得利在倫敦股票市場上市,並擴充東莞廠務。當年英國上市門檻較低,但香港股票市場不歡迎小公司,香港當局要求公司3年內要賺5,000萬元。

直接經營內地零售。得利鐘錶製品廠的內銷策略採用商場寄賣形式,由批發商銷售。梁偉浩因對內地市場規範和零售的經驗不足,常遭批發商取貨走數或遺失貨物。1994至1996年底,梁偉浩共損失5,000多萬元。經此失敗,得利再於1997年在港上市集資,東山再起。1997年後,梁偉浩直接管理內地零售店,以「店中店」模式在全國大城市開店25間。梁偉浩深感廠家零售經驗不足,聘請專職銷售經理(有一名主管曾在佐丹奴任職)。梁偉浩在大型商場租用20至40平方米的角落,聯合Timex、Casio、Disney、Elle、Esprit等外國品牌,銷售消閒形式手表。這角落名為「時間區」,每日收集並分析銷售情報。梁偉浩認為廣州旗艦店不適宜推銷名牌手表,自認覓錯地點。




標題 進軍零售業務: 北美和中國內地
日期 21/08/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9分5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07
退出零售業務。自創品牌之困難

退出內地零售業。梁偉浩認為銷售一環實屬「燒銀紙」的業務,在1997年至2003年已耗費2億元,外國業務帶來的利潤不足夠讓他在內地「燒錢」。2003年,得利內地零售店開至450間,陳列表貨價值9,000多萬元,聘用管店、倉務的人員高達2,000人。梁偉浩有感獲利無期,無力堅持,最終在2003年,將零售業務賣給香港上市公司宜進利,該公司乃大型本地表廠。

自創品牌之困難。梁偉浩認同自創品牌的理念,認為零售的利潤遠高於生產,但廠商必須量力而為。現時梁偉浩不願冒險,賺取微利已滿足。梁偉浩主張創品牌屬於長線投資,成本投入大,歷50至60年方有回報,且需要了解零售業務,成功機會不高。梁偉浩提及發展零售成功的企業,例如:班尼路、真維絲等。近年得利出售零售業務予宜進利,除保留「世家」品牌,其餘品牌專利權及員工全數轉讓。




標題 退出零售業務。自創品牌之困難
日期 21/08/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2分1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08
香港鐘表業歷史回顧: 電子表的興衰、各類鐘表廠的關係、石英行針表的主導

1970年代中電子表的興起。電子表的面世是手表業的大革命。電子表於1970年代中期在美國流行,後轉型為電子行針石英表。一般手表配備「三匙一巴的」,電子表要動用4粒按鈕,又要求防水和鏡面印圖。當時香港鐘表界未發展相關技術。梁龍記表壳製造廠較早掌握電子表的技術,梁偉浩又了解成表買價,為梁龍記帶來巨額利潤。每粒電子表按鈕當年可賣4美元(現時只值0.5元),電子表殼每個可賣14美元。同時巴的廠、絲印廠亦獲厚利。本地其他表殼廠各出奇謀,仿效梁龍記開發電子表殼。1974年至1977年,生產電子表殼的廠家全部獲利。1974年至1982/83年是本地鐘表行業的高峰期。

1980年代初電子表的沒落。香港鐘表業早年以生產粗馬表為主。1970年代,粗馬表沒落,電子跳字表在美國和日本面世。電子表新潮,功能眾多,部分廠家投入電子表芯生意,獲利後轉營電子玩具。不少本地電子廠一窩峰生產晶片,部分晶片從日本進口,再在香港加工。電子表快起快落。1980年代中,電子機芯和電子表生產過盛,推低價格,以致廠家無利可圖,加上廠家不重視品質控制,港產電子表品質不理想,令消費者失信心,電子表走上沒落之路。電子表熱潮過後,主要生產商有卡西歐及ODM。卡西歐專營電子表,品質有保證,關鍵在晶片和電纜質素高。1980年代至1990年代是卡西歐的天下。1981/82年,日本和瑞士推出石英行針表。石英行針表因運行準確而深受歡迎,發展成今日手表的主流。得利曾投入電子表殼生產,後來梁偉浩見電子表銷售不理想,決定專營行針石英表,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

各類鐘表廠的關係。香港鐘表業早期分工清晰,表殼和表帶廠不生產周邊產品,例如表殼廠向其他供應商買入生產表殼必需的模胚。成表生產商買入表殼、巴的、表帶、玻璃表面,從事成表裝配。現在跨工序生產普遍,得利鐘錶製品廠曾生產表帶,兼營電鍍。鐘表業內各有大小手表配件工廠,表殼廠以梁龍記表壳製造廠的規模較大,行內小廠為主,相同工序的工廠沒有聯繫。1970年代,外判和分判不流行。1970年代末,梁龍記曾將開坑和打磨等工序分包。早期得利接到不少梁龍記客戶的訂單,部分訂單交由老友廠外判,生產全隻手表。1970年代末有不少打工仔開辦小型加工廠,改善生活水平,造就外判和分判模式,小型廠多以分判起步。

1980年代後行針石英表主導。1980年代中期電子表高潮過後,行針石英表漸成手表主流,表殼廠發展趨向穩定。電子表低潮時,不少表殼廠受壞帳拖累。表廠主攻石英表後,設備較先進,業務亦較規範。本地廠學習卡西歐的管理模式和技術。行針石英表與機械表生產模式相近,而行針石英表的防水功能和精確程度比機械表更好。




標題 香港鐘表業歷史回顧: 電子表的興衰、各類鐘表廠的關係、石英行針表的主導
日期 28/08/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35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09
鐘表業商會和鐘表展覽會

1970年代初,梁偉浩代表公司出國推銷,分別於1974年起赴美國、1981年起赴瑞士、1985年起赴印度開拓市場。香港、內地、台灣和印度俱生產成表,只有印度手錶本銷。美國於1985/86年停止裝嵌成表。1981年4月,梁偉浩參加瑞士巴塞爾展覽會。該展覽會是全球最大型的展覽會,外國買家雲集交流和觀摩,展覽品除鐘表外亦有首飾。巴塞爾展覽會當局認為,香港手錶只屬低檔次,不批准港商入場參展,港商在會場旁酒店自辦展覽會,後經和解方准入內。1981年7月,香港表廠商會舉行第一次鐘表展覽會。香港表廠商會由成表商組成,後吸納表殼、表帶、巴的等配件廠,甚至讓裝嵌師傅入會。

1980年代,香港表廠商會在行內具代表性,向政府提出要求深受重視。香港鐘表業總會是另一同業組織,歷史比香港表廠商會悠久,最初由鐘表批發、零售商組成(即成表廠的客戶),1980年代吸納配件廠商入會,現今批發、零售商及表廠商佔各半數會董。而香港表廠商會則由表廠及配件廠組成。兩個商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於1983年開始合辦鐘表展覽會,本地的展覽會在每年9月份舉行,規模全球第二,有外國買家專程來港訂貨,部分外國買家為趕做聖誕檔期生意。鐘表業展覽會流行後,洋行中介角色沒落,大致於1990年代初全盤結束。




標題 鐘表業商會和鐘表展覽會
日期 28/08/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5分5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10
參與社團的軌跡: 從青年工業家獎到東莞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參與社團的背景: 出師有名和掌握先機

社團參與的軌跡。梁偉浩自參加行業和政治團體以來,提升對社會的認知,致力促進鐘表行業發展。1990年獲頒香港青年工業家獎,產生對香港工業的使命感。1991年獲委任為工業署工業及科技發展局委員,學習品質管理,因利成便,向政府申請成立香港鐘表科技中心。1992年,中美關係緊張,爭論最惠國待遇問題,梁偉浩巧合結識華盛頓美國亞太區事務交流中心主管,對方要求安排轉介與京官見面,此舉有助梁偉浩為中國向美方爭取最惠國待遇。1992年至1995年間,梁偉浩以華盛頓美國亞太區事務交流中心顧問、表廠商會副會長及青年工業家等銜頭,陪伴逾200名美國參議員來華參觀,並與中央和省市官員會晤。梁偉浩感慨美國議員對內地認知不足。梁偉浩因穿針引線有功,獲深圳、東莞兩市授予榮譽市民身分,並得到港英官員認同,獲邀往山頂政務司官邸食早餐。梁偉浩因出身鐘表業,首先參與行業組織,然後為香港工業謀福祉。

參與東莞外商投資企業協會。1990年代末,梁偉浩開始出任東莞外商投資協會理事。東莞外商投資協會由東莞外經局管轄,過去全由官員擔任會長,較少為業界爭取利益。2001/02年,梁偉浩獲邀出任會長,因事忙未應允。自2003年起,梁偉浩出任會長(首位境外人士出任,東莞開全國先河),逐步將該會轉型為外商主導。梁偉浩首先解決企業與海關的對立問題,提高相互的透明度,提出「陽光海關」、「誠信守法、便利通關」理念;此外,組織評審委員會,審核各企業誠信。梁偉浩這些工作發揮作用,漸獲海關認同,而海關提出新政策前會先向企業諮詢。該會又與稅務、勞動等部門合作,化解矛盾,發揮橋樑作用,獲全國省市部門、特區政府認同。美、加、英、日、韓五國的廣州領事館遇有困難,亦與外商協會溝通。

參與社團出師有名。梁偉浩認為個人身分出師無名,有行業協會銜頭,易於辦事,例如以香港表廠商會名義,向政府申請成立香港鐘表科技中心。梁偉浩認為內地與香港各社團銜頭在兩地互受重視,一方面,內地因技術落後而尊重香港表廠商會;另一方面,梁偉浩於1992年出任中國鐘表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得到本地業界重視。1998年,梁偉浩協助聯合內地、香港和台灣的鐘表商會,組成「中國鐘表聯合會」,統一兩岸三地鐘表業,深得內地官員認同。

參與社團掌握先機。梁偉浩認為參加社團可較快掌握信息,有助發展生意,例如:2010年3月,梁偉浩知悉廣東省最低工資立法,得利在東莞的工廠提早加薪,深得員工信任,另向員工提供培訓、旅行等福利。梁偉浩在河北投資時,出任河北政協委員和常委,近年任全國政協。政協身分方便公私事務,例如通關便利。梁偉浩補充,出任政協前,必須加入海外聯誼會,該會是統戰部屬下組織,負責境外和海外的民間聯繫工作。




標題 參與社團的軌跡: 從青年工業家獎到東莞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參與社團的背景: 出師有名和掌握先機
日期 18/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35分5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11
總結事業和成功之道: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梁偉浩認為做事要誠信、認真,開發產品原則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和「人優我轉」。

「人無我有」:一、1970年代,梁偉浩赴美推銷產品,繞過本地洋行的中介,並與矽谷合作生產電子表;二、得利不斷開發製表物料,1980年初用玻璃做表面,優點是清晰、堅硬,後改用藍寶石玻璃,成本高玻璃20倍,永不磨損;2003年用眼鏡膠做表殼和表帶,全球首創;採用廚房洗手盆的人造石為表殼物料;1980年代用牛仔鏈做表帶。

「人有我優」:梁偉浩對客戶有誠信,堅持品質,他認為香港貨和外國貨的品質信譽較內地佳;品質與技術及機械有關,最重要是人的把關意識,梁偉浩要求員工做到「零退貨」。

「人優我轉」:1980年代,得利停產電子表,停用欠缺質感的鋅合金物料;2003年,梁偉浩出讓「時間區」零售店,改為投資生產電腦軟件,與數名美籍華人開發大型項目管理軟件「8th Manage」,投身電子業,為未來轉行而鋪路;2003年,梁偉浩轉移得利的上市地位予位元堂,並任位元堂非執行董事,然後用更多時間於東莞外商投資協會和社會事務,結識內地官員。




標題 總結事業和成功之道: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
日期 21/08/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3分2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12
一生結緣鐘表業: 對行業的投入和感情。總結香港鐘表業歷史

企業的繼承和延續。梁偉浩投身鐘表業已40多年,期望得利鐘錶製品廠可延續,積極培育子女和員工。梁偉浩妻子只在創業時幫忙,其後全職任家庭主婦;3名子女留學歸來後,初不願入職得利,經母親遊說才答應加入得利。1980年代中起,梁偉浩向管理層分發股份,希望得利延續百年;但1995年上市後,員工賣走股份獲利;現在,梁偉浩希望內地員工長期留任。梁偉浩對鐘表業興趣濃厚,對產品要求愈來愈高,不斷開發新產品。

誠信勤謹為成功之道。梁偉浩勤勞且認真工作,現在仍每天工作10多小時。梁偉浩對員工要求嚴格,要求小事做得周詳。梁偉浩重視個人誠信,助人不怕吃虧,因此能靠朋友渡過難關,例如在1998年至1999年金融風暴時期,得利因為1995年上市後過度擴充業務和廠房,致尾不大掉,遇上歷來最大的難關,幸得40多位供應商答應賒數360天(供應商全為梁偉浩老友,平日梁偉浩待之以誠,從不欺壓)。1999年集資再起,幾年後終支持不住,退出內地銷售業務。1995年至1997年是梁偉浩的事業高潮時期,業務和政途每事暢順。這時期,得利在英國上市成功,又得日本卡西歐和美國天美時的支持,更在1997年擁有3,000名員工。

總結香港鐘表業歷史。梁偉浩認為發展代工生產未嘗不可,因外國品牌公司不從事生產。代工生產重點是品質保證,平價產品則難採用代工生產模式。外國客戶如滿意品質,本地廠家長期製造高質素產品,可獲豐厚利潤,貴價表出廠價可達2萬元。梁偉浩以電子及手機業為例說明代工生產優勢,指出創立品牌是遠景,廠家必須具備充裕資金和耐力,方有回報,要慎重考慮,認為代工生產業務發展仍較理想。




標題 一生結緣鐘表業: 對行業的投入和感情。總結香港鐘表業歷史
日期 18/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3分3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WH-SEG-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