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鏡泉

石鏡泉
油麻地老街坊

性別:
出生年: 1948
受訪時年齡: 63
教育程度: 大專/大學
主要職業: 財經專家
訪談主題: 社區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石鏡泉簡述童年。油麻地的兩種經濟活動
1948年石鏡泉生於廣華醫院,廣華隸屬於東華三院,不少油麻地居民在此出世。昔日產婦忙於生計,只在臨盆前夕入院。石鏡泉家人在油麻地的橫街檔賣粥,幼年他經常睡街,流連於區內的街道。他自小在油麻地長大,小學時住砵蘭街,初中時住上海街,高中時搬到通菜街。童年家貧少搭車,上街時步行為主,範圍北達深水埗北河街,南至佐敦道,東抵鑽石山。油麻地經濟活動分「陽光」和「地下」兩種。「陽光」指正當行業,例如依附醫院生存的殮房和棺材舖,以及屬漁民銀行性質的上海街金舖。「地下」指黃、賭、毒等不法勾當,石鏡泉對區內的鴉片、白粉、妓寨習已為常。


標題 石鏡泉簡述童年。油麻地的兩種經濟活動
日期 17/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4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SKC-SEG-001
石家在砵蘭街經營粥檔。砵蘭街的童年生活
從出生到升中前,石鏡泉住砵蘭街74號地下後截,前截是賣皮革的住家舖。砵蘭街有不少皮革舖、壽衣舖和棺材舖,「李成興」是港九聞名的壽衣舖,石鏡泉幼時常到訪舖上,與店內子弟共同成長。石家在砵蘭街的橫門檔經營熟食,上午 賣白粥、牛肉粥、柴魚花生粥、艇仔粥和豬紅粥,午後供應糖水、炒粉、炒麵、糯米飯、粽子、叉燒飽和豬腸粉。石家總動員經營熟食檔,以砵蘭街74號後欄天井為廚房。

石鏡泉升讀中學、大學以後,仍留在粥檔幫忙。熟食檔人流如鯽,每天接待逾千名食客,因此要向差館大量「派片」 (繳交保護費),即使長期違例擺賣,仍獲警察優待。後來差館通知石鏡泉母親要「循例」檢控,交出指定數量的證物 --- 6隻碗、6隻匙、1鍋粥,由祖父代表熟食檔到差館報到,差館警察體恤祖父年邁,著他在公共救濟箱繳交20元了事,並賠償充公財物。其後祖父每年定期上館,每次交20元罰金,石鏡泉感慨不知「貪污好不好」。

後來砵蘭街74號拆卸重建,新大廈落成後,母親包租二樓的600、700呎單位,在內間房和設床位,高峰期住客多達數十人。石鏡泉家亦曾包租上海街、窩打老道、登打士街的樓宇,視包租為一門生意。砵蘭街住宅拆卸後,石家入住上海街380號三樓 (石家是包租戶),旁邊大廈二樓是一所學校。上海街380號對面是「得如茶樓」,昔日茶樓只高三、四層,全棟用於營業,隨後才逐漸加高。童年時石鏡泉每朝6點與伯公到得如茶樓,吃過大包後返學。


標題 石家在砵蘭街經營粥檔。砵蘭街的童年生活
日期 17/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SKC-SEG-002
中小學時期的生活片段
石鏡泉在道群小學升讀小一,每朝6點起床,隨伯公飲早茶,7點步行回校。父親重視教育,小三時着他轉往土瓜灣農圃道官立小學就讀,轉校後他每早7點改到廣華醫院門外等巴士,搭乘9號或6C號巴士上學,下午放學搭6C號巴士回家。放學後他有時到上鄉道遊玩,當年家境不俗,石鏡泉毋須擔心零錢花費,每天獲贈6毫的零用錢,他最喜歡買一排吉百利朱古力享受。回家後他在父母經營的熟食檔做功課,下午4點收檔後幫忙破柴、磨豆、磨米,一直工作至8點晚飯,飯後繼續未完成的功課。父親回家後收聽電台,例如收聽英國廣播電台英語節目學習英文。

石鏡泉小學時喜歡煮食,考完小六升中試後,他邀請同學返回上海街家中,一同用瓦罉煮食樟魚雞粒飯。有次他相約小學同學往虎豹別墅郊遊,自行準備伙食,用旅行餐袋盛載三文治,將沖好的奶茶倒入暖水壺。石鏡泉小學畢業後升讀伊利沙伯中學,每朝6點已返抵學校踢球,當時校工尚未開門,他自行翻牆溜進校園。平日放學後留校踢球,家人亦不知情;學校如有活動,最晚留至10點方回家;週末則留在家中洗鞋和洗衣服。升中後他減少到熟食檔幫忙,若母親身體不適,他放學後立即回家打理熟食檔。童年時石鏡泉較少離開油麻地,他認為在五光十色的油麻地長大,早已見慣社會百態,對其他地方不太感興趣。他不嚮往中上環等「高級」地方,謂已習慣了油麻地的生活方式,認為自己不屬於那些區域。


標題 中小學時期的生活片段
日期 17/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9分4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SKC-SEG-003
早期油麻地的荒涼街景
石鏡泉在梭椏道道群小學升讀小一,每天從砵蘭街走半小時回校。當年上學全日制,下午3、4點放學後,他走原路回家,冬季放學時天已轉黑,街道淡靜,又要路過殮房,只能快步行走。當年油麻地段的彌敦道很荒蕪,晚上尤為僻靜。近廣華醫院的一截彌敦道靠着山邊,及至1980年代才移山建樓,山邊附近只有疏落的一、兩座樓宇。彌敦道與碧街交界昔日是電話公司的機樓和貨倉。「西洋菜街」、「通菜街」、「花園街」、「染布房街」、「黑布街」、「白布街」等街道名實相符,可見商業活動的缺乏,彌敦道商業區主要在佐敦道以南至尖沙咀一段,佐敦道以北至山東街一段的彌敦道上店舖和大廈分佈疏落。油麻地的商業區位於佐敦道至亞皆老街段的廟街和上海街,幼時石鏡泉經常去榕樹頭觀看賣武,或蹲在地下旁觀別人睇相,亦在大笪地四處品嚐美味小食,家人沒有明令他不准逛街,他的足跡遠至深水埗北河街。


標題 早期油麻地的荒涼街景
日期 17/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3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SKC-SEG-004
戰後初年旳窩打老道、廣華街和碧街
石鏡泉自5、6歲起,已在九龍華仁書院一帶遊玩,1950年代尚未有衛理道。華仁位處油麻地的邊界,後山是京士柏和水塘,他喜歡上山與鄰家小孩打架、擲石和捉俗稱「金絲貓」的昆蟲。區內家長認為山上危險,一般不讓小孩前往,但石鏡泉家長無暇管束他的活動。他幼稚園和小學肄業於梭椏道的道群小學,讀幼稚園時已自行步行上學,途經碧街和廣華街。昔日廣華街兩旁是一列列的矮屋,沿途有不少大榕樹,氣氛陰森,晚上和冬天時尤為恐佈,他放學路過時心感驚恐。廣華醫院附屬的殮房可供醫院死者設靈出殯,石鏡泉祖父和伯公曾在此出殯。由於石家做小販生意,認識不少街坊,祖父出殯時場面壯觀,殯儀隊多達40隊,每隊約10至20人,送殯者合共數百人,隊列橫跨3、4條街,沿途吹着震耳欲聾的「啲咑」(哨吶的俗稱)。廣華附近有很多棺材舖和花舖,附近住着不少喃嘸佬和殯葬員工。


標題 戰後初年旳窩打老道、廣華街和碧街
日期 17/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6分2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SKC-SEG-005
早期登打士街、西洋菜街和豉油街一帶景觀
據石鏡泉所知,旺角和油麻地警局的分區以登打士街為分界線,往北屬旺角區,往南屬油麻地區。石家經營粥檔,經常被警察「收片」(即保護費),故知道警區的分界。昔日西洋菜街較寧靜,遍佈小型住家式機器舖。中南書局 (即中南圖書有限公司) 在1970年代開辦,石鏡泉幼時經常光顧買書。1960年代前興建的旺角、油麻地舊樓只有兩、三層,1960年代後落成大廈的主要特徵是騎樓封閉。1960年代大量國內移民湧入香港,為增加樓宇居住面積,屋宇署頒佈暫准條例,批准在封閉騎樓可建窗戶,當時凡有騎樓的大廈多屬戰後新樓。

新填地街和豉油街有不少「咸濕架步」,凌晨2點,馬伕帶艷女在兩街的交界處出動,吸引大量「麻甩佬」(粗魯男士的俗稱)駐足觀賞。外國妓女亦在登打士街出沒,有俄國、日本和韓國佳麗。1980年代內地妓女湧現,大多與馬伕以拆帳方式營業。一個「馬房」可以有各種妓女組合,同時供應「紅妹」(外國妓女)和「北姑」(內地妓女)。附近的賓館和酒店主要供嫖娼之用,不適合長住。廟街是油麻地傳統的黃業區,妓女自營生意,不被人操縱,毋須依賴中介馬伕。石鏡泉認為「夜總會」實屬「黑漆漆」之地,好比嫖客選貨的「金魚缸」,嫖客與小姐談攏後,即出外開房進行性交易。


標題 早期登打士街、西洋菜街和豉油街一帶景觀
日期 17/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SKC-SEG-006
早期上海街、新填地街、咸美頓街一帶景觀
油麻地海岸線曾位於砵蘭街和上海街,「砵蘭」英語是「Portland」,海濱地之意;「上海」意指近海之地。上海街是九龍的華人商業區,有別於尖沙咀是九龍的洋人商業區。上海街是一條富街,非營商者不能進駐,街上有不少麻將館、金舖、藥材舖。麻將館可稱為「香港人賭場」。金舖是漁民的銀行,不少漁民鑲金牙保值,故民間有「死淨排牙」、「剝你排牙」之諺語。山東街入海處是旺角碼頭,輪船開往港島。山東街有間雲海茶樓,晚市設有正規歌舞廳,提供典雅歌曲點唱;雲海的夜茶份量較輕,主要提供馬拉糕、白糖糕等甜點。砵蘭街和新填地街有大量機器舖,售賣舊機器、摩打、鐵線、麻繩等,專供泊岸躉船之用,石鏡泉幼時喜歡到機器舖檢舊貨。

便以利禮拜堂位於咸美頓街,昔日有穿制服的傳教士講道,石鏡泉幼時每逢12月到教堂參加週日彌撒,教堂有唱名規矩,小孩如出席滿12月的週日彌撒,聖誕節可獲贈一份禮物。當時救世軍的教堂亦有類似安排,因此每年12月週日石鏡泉要走兩場彌撒,上午10點去救世軍教堂,下午1點到便利會禮拜堂。每年盂蘭節油麻地街道有撒錢習俗,石鏡泉與其他小孩上街檢錢,可檢十多個「斗零」,當年每條雪條只賣一個「斗零」,汽水賣三個「斗零」。幼時他在不同時節信仰不同宗教,務求獲得最多物質好處,盡顯街童的「揾食」本色。


標題 早期上海街、新填地街、咸美頓街一帶景觀
日期 17/02/2011
主題 社區 |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2分5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SKC-SEG-007
榕樹頭和廟街一帶街景
榕樹頭是油麻地的中心地帶,商業活動不分晝夜,聚集大量睇相、賣武和唱歌的人流,梅艷芳、朱咪咪、尹光等歌星都曾在榕樹頭演出。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昔日是大笪地,有不少商販擺賣乾濕貨。廟街攤檔沒有官方劃位,由黑社會暗中操控,商販各自埋位,順從黑幫的指揮。

廟街部份樓宇興建於1940年代,特點是有柱躉佇立在行人路邊;高檔樓宇設有走馬騎樓,有足夠位置開枱打麻雀,騎樓可遮檔陽光入屋,雨天開窗亦無虞,屋內全年陰涼透風。廟街不少舊樓的樓梯口是妓寨入口,旁邊有皮條客和妓女駐守,招引嫖客上樓。石鏡泉幼年已從成人口中,得知油麻地妓寨的分佈;年紀漸長時他單獨上街,路過曾被廟街妓女招引。婚後他曾攜妻子考察廟街黃業,告知她街頭的避忌和應對辦法。

廟街的樓梯口是吸毒熱點,當年道友燒錫紙吸入毒品,毒品以鴉片為主;現時流行的是白粉 (海洛英)和K仔 (氯胺酮),普遍以針筒索毒。石鏡泉伯公喜歡到文明里的煙格抽鴉片。戰後初年的文明里約有店舖40間,石家以經營粥舖積累下來的財富,足以買下全街的店舖。石鏡泉笑言,幸虧當年未置業,否則他已因花柳或吸毒而亡。廟街「恭和堂」以龜苓膏聞名,治療附近不少性病患者;居民傷風和感冒時,一般到「單眼佬涼茶」服藥療病。「聯發」和「金山」是廟街老式茶樓。「聯發」接待不少三山五嶽人士。當年油麻地有規模的茶樓大多營辦月餅會。


標題 榕樹頭和廟街一帶街景
日期 17/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6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SKC-SEG-008
油麻地生活回顧: 舊樓的居住環境、街道景觀、油麻地社區情
石鏡泉出生時住在砵蘭街舊樓地下,舖面是一家皮革舖。石家住在地下後欄(皮革舖後面),居所格局類似一般茶餐廳。石家在後欄「通天」搭屋居住,相當於茶餐廳的廚房和水吧;家人在「通天」後方空地準備熟食檔的食材,相當於茶餐廳的廁所和洗滌處。砵蘭街家中設旱廁,用者蹲下如廁,晚上有人上門倒夜香。石鏡泉搬到上海街居住後,家中設水廁,由於住戶多,輪候者眾,各戶房內自備痰罐。石家是單位的包租戶,另在後欄設屎搭為私家廁所,俗稱「子孫桶」,石家眾多子孫用此桶如廁,故有此稱。

石鏡泉在油麻地生活多年,區內最喜歡的是砵蘭街。他自小玩遍街上角落,認識每名街童,砵蘭街可謂他的「地頭」。昔日街上車少,甚至逾1小時無車駛過,小孩可圍圈在馬路中心踢毽子。有時成人見街童群集,即行驅趕,以免起哄閙事。早期油麻地與旺角的接壤地帶淡靜,西洋菜街每小時途經路人不超過100名;在更偏僻的廣華街,可獨站街頭半小時不見一人,氣氛陰森詭異,石鏡泉幼時行經每每擔驚受怕,尤以冬日傍晚為甚。油麻地有些茶樓供應夜茶,時間約為晚上9點至凌晨1、2點,光顧者俱為區內老舖的「二世祖」、無工作負擔之流(俗稱「廢躉」),屬慣常消費享樂的優閒階級,勞動階層放工回家時已累至幾近入眠,根本無飲夜茶的閒情。

升中後石鏡泉搬家往旺角西洋菜街,由於家人包租油麻地多座大廈,區內又有不少親戚,因此石家搬離砵蘭街後,仍與油麻地保持緊密關係。石鏡泉結婚時住在西洋菜街的天台屋,居所簡陋,只有臨時廁所,下雨時要架傘而睡。當時妻子在香港大學任職導師,石鏡泉為方便她上班,同時改善夫妻的居住環境,婚後1、2年後搬家港島區。他在油麻地度過童年,對區內街道和店舖瞭若指掌,可謂「邊度有個窿都知」(知道那裡有洞),景物親切異常。石鏡泉兒時住處鄰近殯葬相關的店舖,自小與死人打交道。近年陸續有親戚去世,在油麻地殯儀館出殯,他與館內職員久別重逢,言語間沒有絲毫隔閡,彼此百無禁忌。

石鏡泉認為油麻地鮮有厭惡性行業,區內環境乾淨,沒有特殊氣味,較深刻的味道只是幼時砵蘭街家中的皮革味。幼時他居在棺材舖滿佈的街道,平日環境靜謐,熱閙只在吹「啲咑」出殯之時。當年祖父出殯時要先向警署申請,由擬定出殯路線,一般行經死者生前出沒熱點,以便將離世的消息告知街坊。祖父的靈柩隊伍由文明里出發,沿砵蘭街一路北上,轉入登打士街,以廣華街殮房為終點,最後在梅窩落葬。


標題 油麻地生活回顧: 舊樓的居住環境、街道景觀、油麻地社區情
日期 17/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SKC-SEG-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