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建新

伍建新
曾任註冊社工、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執行幹事

性別:
出生年: 1948
受訪時年齡: 63
教育程度: 大專/大學
主要職業: 註冊社工
訪談主題: 社區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伍建新的教育和遷移背景
1948年伍建新生於內地,數月後來港定居,初住中環。童年入讀暢修幼稚園,後升讀堅道的孔教學院大成小學。1956/1957年搬家油麻地,父母租住利達街48號地下。利達街、東莞街、澄平街、眾坊街、祥瑞街、廣東道合稱「油麻地六街」,六街範圍現已改建成駿發花園,利達街、祥瑞街消失,廣東道被截斷。搬家利達街時他讀小二,下學期每天坐船往中環上學,小三時轉往廣東道麗澤小學,後升讀麗澤中學。1963年搬往西貢街,正值制水。1964年搬入廟街113號四樓。1976年伍建新結婚,1985年買入炮台街德基大廈的小單位,但只用作夫妻兩人的睡房,猶如「外置睡房」,仍以廟街為通信地址。1992年搬往駿發花園第一座。伍建新在油麻地居住已超過50年。


標題 伍建新的教育和遷移背景
日期 21/02/2011
主題 社區 | 教育
記錄總長 10分3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NKS-SEG-001
廣東道、炮台街、官涌街、佐敦道的上學見聞

伍建新就讀全日制的麗澤小學,每天早上7點多從利達街出發,步行15至20分鐘回校,途經廣東道、炮台街、官涌街、佐敦道等街道。他在麗澤讀小學和中學肄業,10多年來走同一條上學路線,對沿途景觀印象深刻。油麻地差館位於廣東道,他同學的父親是警務人員,有時下午3、4點放學,伍建新與同學在差館的福利社打乒乓球,對當年的大膽行徑感汗顏。他有位同班同學是炮台街某餅舖的太子女,他時常到餅舖買麵包。炮台街的大廈騎樓底有燕子巢。廣東道沿街有很多玉器舖。佐敦道和上海街交界處曾有煤氣鼓 (現址統一大廈)。八文樓仍未落成,該處仍是九龍倉的棉花倉。

從佐敦道前往麗澤小學,穿過佐治五世公園最快,但訓導主任不許學生入內,說公園的足球場有很多壞人,告誡學生放學後別在公園流連,住在附近的學生有時帶同學入公園玩耍,伍建新曾在公園捉迷藏。由於不能穿過公園,學生要沿廣東道返學。官涌街有很多賣車仔麵、魚蛋、豬皮、蘿蔔的小食檔,但學校不許學生光顧,訓導主任在上學、放學時段前往巡邏。柯士甸道和官涌街的交界是麗澤學生必定認識的友記士多,售賣2毫1個的蠔油魷魚包、咖哩魷魚包,另有1毫的汁包。廣東道的蘇健康跌打醫館是集合熱點,同學在此會合後,一同上路。麗澤對面是貨倉,每年發生火災。當年大廈較少,從麗澤可望見海運大廈。




標題 廣東道、炮台街、官涌街、佐敦道的上學見聞
日期 21/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4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NKS-SEG-002
小學時代的流行玩樂。油麻地街道的童黨

伍健新在油麻地讀小學時約8至12歲,家中管教寬鬆,放學後及假日時在街上流連玩樂。童年玩意屬季節性,孩童跟隨潮流。流行釣魚時,伍建新偷偷帶着魚絲,放學後到佐敦道碼頭垂釣;有錢時他花1、2毫買蝦作餌釣泥鯭,買不起魚餌時,有時獲海邊老人送贈。有段時期金絲貓流行,他曾花幾毫買一隻,載入用勒草造成的盒子,收進書包,放學在公園門口、馬路邊或榕樹頭鬥金絲貓。他有時在利達街的馬路邊彈波子及拍公仔紙,到京士柏的爛地踢波,或到榕樹頭觀看賣武、賣藥、馬騮戲、賣唱、睇相等街頭表演。

不少麗澤學生住在六街一帶,伍建新全部認識。孩童按街道分批結黨出沒,海皮、利達街、廣東道、祥瑞街等地皆有童黨。有時各批童黨一同玩樂,例如中秋時用碌柚皮煲蠟。童黨大多是男孩,間中有跟着哥哥的3、4歲女童;有些做哥哥的街童,聽從父母的囑咐,背着年幼的弟妹上街。伍建新是家中老大,下有6個弟妹,當年他帶着幾位弟弟「闖蕩江湖」。升中後的上學路線不變,但他較少在街上流連,專注學業。放學後他與相熟同學組織温習小姐,輪流到各人家中温習。他又替同學弟妹補習,賺取零用錢。伍建新認為不能從住所反映油尖旺居民的家境,不少富戶住所簡陋。他的中學同學來自各個階層,但相處時不分階級。




標題 小學時代的流行玩樂。油麻地街道的童黨
日期 21/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5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NKS-SEG-003
油麻地六街的唐樓、店舖和工場
伍建新家包租利達街一個地下單位,佔地約800呎,同時租給三家小型工場,從事製餅、打金和燒光管招牌。伍家住在工場樓上的400呎閣仔,樓底不超過6呎半。閣仔只有一張床和一個櫃,伍建新與兄弟鋪蓆睡地。家中空間少,他整天流連街上。樓下有廚房及蹲式水廁,伍家與租客共享,住客要在非煮食時間入廚房洗澡。各工場有1、2人留宿,其中1戶請人包伙食。伍建新經常觀看工人作業,他認為當年安全意識低。利達街和祥瑞街車流較少,小童在馬路上的坑渠蓋打波子。祥瑞街只有零星的洗衣店及士多。利達街以七層的石屎唐樓為主,不設電梯,一梯兩伙,有自住戶和包租戶。利達街的一邊是一個銅鐵倉,佔用8個舖位,平日只開1舖作營業之用,街道淡靜,晚上貨倉拉閘後更沉寂。


標題 油麻地六街的唐樓、店舖和工場
日期 21/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4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NKS-SEG-004
油麻地六街唐樓的居住模式。海傍和避風塘的景觀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油麻地六街佈滿街童。六街的建築以七層唐樓為主,一梯兩伙。居住模式有自住和包租兩種,前者由一家佔用整個單位,後者則間房分租。伍建新有位同學是他在利達街的鄰居,同學1家4口自住全個單位,佔地廣達600、700呎,是同學嬉戲的樂土。六街有不少家庭式工廠,伍家亦接過外發工,伍建新曾在家穿膠花、油公仔、剪線頭等。 六街的外圍較興旺,澄平街是海皮,車流較密,輪船在碼頭起卸貨物。油麻地警署後方是皇家橋,有空地供貨物集散。澄平街對出的避風塘有很多艇家,每逢譚公誕、觀音誕及天后誕等節慶,船隻張燈結彩,在大眼雞船舞龍、舞獅、演神功戲、唱大戲 。家住避風塘的同學曾邀請伍建新上船玩樂,他與同學坐駁艇出海,登船拜訪。伍建新中三時遷離利達街,在找到合適居所前,家人暫住西貢街的唐樓板間房,入住時正值制水之年。 


標題 油麻地六街唐樓的居住模式。海傍和避風塘的景觀
日期 21/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3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NKS-SEG-005
榕樹頭的毒品交易和不法分子。廟街夜市的表演和地攤

1960年代榕樹頭是一片空地,仍未改建休憩公園。當年白天有很多老伯在空地閒坐、下棋,亦有交易毒品等黑社會勾當,惟吸食者大多在六街。伍建新尚屬幼年,不知道賣白粉違法。他的街童朋友曾在空地受欺凌,被人打3拳及勒索交3.9元,但他沒有遇過。有些他認識的街童日後誤入歧途,從事不法勾當,但彼此各不相犯,平日仍有往來,對方仍暱稱他為「讀書仔」、「四眼仔」。黑道朋友見他信仰基督教,不敢邀請他加入黑幫。伍建新早在麗澤小學時已信教,參加窩打老道五旬節教會的活動。黑道朋友怕耶穌,在伍建新面前招認非法活動,他亦力勸對方重回正道。

伍建新在10歲至13歲期間做街童,每星期有幾天6至7點晚飯後,相約街童前往榕樹頭和廟街的夜市流連,消磨時間。夜市分為兩段,一段是佐敦道至北海街,另一段是公眾四方街到永星里。兩段夜市是地攤,點一枝大光燈,當年未有電燈。1960年代中榕樹頭空地在下午5、6點已有人鋪地攤,1970年代空地改建公園,地攤改在公園外圍擺放。伍建新喜歡看夜市表演,例如廟北的大傻賣頭蠟、「我是山人」測字,廟前的山鬼七拉鋸、馬騮戲、占卦、賣藥、賣唱等。大傻在1950年代的廟街非常有名,親身示範賣頭蠟。因信教緣故,伍建新本人不睇相,但喜歡蹲在地下聽相士講解。

他最愛流連生鬼七和測字兩攤檔,每次長駐1、2小時。山鬼七是著名音樂家,懂拉二胡、小提琴,甚至以鋸作樂器,演奏粵曲小調,觀眾可付錢點唱,每曲收費1毫、2毫,有一班固定擁躉。測字檔鄰近永星里,全廟街夜市只此一檔。有位道士裝份的肥佬盤坐檔數小時,擺一塊黑板寫字,請客人提供一個漢字,然後他透過拆解漢字,判斷客人的運情。伍建新聽得津津有味。"




標題 榕樹頭的毒品交易和不法分子。廟街夜市的表演和地攤
日期 21/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3分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NKS-SEG-006
少年時期的活動範圍: 油麻地、尖沙咀、何文田、紅磡
伍建新12、13歲時,父母管教鬆弛,不規限他的活動空間,他經常上街遊逛,漫無目的地消磨時間,沿彌敦道向北走至亞皆老街、太子道,向南走到尖沙咀碼頭。蕩街時穿拖鞋,口袋無錢,步行走遍油麻地。中學時他每年報名參加校運會的跑步項目,在衛理道、窩打老道及彌敦道繞圈練跑。他最愛晚飯後到熱鬧興旺的榕樹頭,容易打發時間。中學暑假他經常到紅磡大環山游泳,與兩名2名麗澤中學的同學同行,從廟街走路40分鐘前往,學生只需付3元的游泳月費。雖然家人給他2毫車資,可從佐敦道碼頭坐巴士往大環山,但他省卻車費,用來賣豆腐花。當年油麻地果欄與雞欄相連,父親在中環街市賣雞鴨,平日在雞欄入貨。伍健新有親戚在果欄工作,因無玩樂之地,他甚少到果欄。"


標題 少年時期的活動範圍: 油麻地、尖沙咀、何文田、紅磡
日期 21/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NKS-SEG-007
廟街24小時的作息。廟街唐樓的住所和生活

1964年至1992年期間,伍建新與家人住在廟街113號四樓,上址是一梯兩伙的唐樓,佔地約400、500呎。初期伍家包租單位,間成幾個房間,自住兩房間和閣仔,分租兩房間及一張床。全盛時單位住3伙共20人,各戶共用廚廁,在廚房各擺火水爐。廟所是坐式水廁。伍家與租戶和平共處,互相遷就,未因爭用設施起衝突。弟弟長大搬出後,伍家收回分租房,自住全個單位。

伍建新描述當年廟街24小時的作息。攤販於半夜12時陸續收檔,貨物擺入地舖。凌晨2、3時全街寂靜,滿地膠袋和垃圾,只是偶然有夜遊人出沒。早上5、6時有途人上早班,清潔工人忙碌。7、8時學生上學,勞工階層上班,有大牌檔賣早餐。9時家庭主婦上街買菜,10時地舖開門,11時病者上街求醫,12時午飯時間開始,打工者分批午飯。下午2時起廟街攤販開檔,全街封路,不讓車入。傍晚5、6時地攤開燈營業,放工後市民前來飲食、娛樂、購物,甚至嫖娼、打麻雀。晚上8、9時遊客乘坐旅遊車抵步參觀,10時多宵夜人潮湧現,11、12時起攤檔收檔,一直收到凌晨1至2點。1960年代讀高中時,伍建新養成凌晨夜讀的習慣,廟街和下午和晚上嘈吵,加上伍家住在和興麻雀館對面,招牌光亮刺眼,伍建新難以集中精神温習。晚上10時多他便睡覺,凌晨3、4時起床讀書,充份把握寧靜的讀書時間,考試時更早至2點多起床。




標題 廟街24小時的作息。廟街唐樓的住所和生活
日期 21/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5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NKS-SEG-008
廟街的妓女、賭檔、商販和黑幫活動

1960年代伍建新家住廟街113號,所屬街段 (即甘肅街和北海街的廟街段) 的妓女戶仍未出現,妓女集中在西貢街至佐敦道的廟街段。昔日娼妓在樓上等待接客,不在街上拉生意,如見老婦坐在樓梯口,便知該大廈有妓女戶。113號樓梯有一檔黑社會控制的字花檔,主持人是30多歲的男人,賭客每次5元落注,莊家從拍子簿撕下寫有投注號碼的紙片,交給賭客作彩票。伍建新與字花檔主持互相認識,大家河水不犯井水,碰面不打招呼,黑幫亦不擾良民。凌晨2、3點字花檔結束後,黑社會有時開公堂審訊,伍建新聽聞吵架、毆鬥之聲。剛搬入廟街時,他不覺賭字花是不法勾當,稍長後才明白社會的黑暗面。當年家境困乏,他無意要求父親遷離廟街。他有不少麗澤同學住在廟街,不覺有何異樣。

1960年代至今,廟街攤販售賣的貨種變化不大,包括唱片、衣服、皮帶、打火機等,昔日客戶較多是本地人,較多賣家庭日用品。早年已有遊客坐旅遊車來廟街參觀。他年青時不逛廟街,放學歸心似箭,大多經北海街、甘肅街回家,不走入擁擠的廟街,需要購物時才到指定檔口。但有時在同學家在廟街的檔口聯誼。




標題 廟街的妓女、賭檔、商販和黑幫活動
日期 21/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4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NKS-SEG-009
油麻地的聲與味。油麻地生活回顧

談及油麻地的氣味,伍建新想到吸毒者身上的異味,現時玉器市場附近仍有一群癮君子聚集,可憑身上氣味認出他們,但他認為這不算是油麻地的味道。走近海皮可聞帶魚腥的海水味,腥味來自東莞街的魚市場。

說到油麻地的聲音,他想起榕樹頭的賣唱聲及音樂聲。因受演湊者生鬼七的影響,他在1963年花掉長期儲起的10多元,買了平生第一個秦琴,並請山鬼七指點技巧。兩人早已認識,伍建新被稱為「四眼仔」。他回家拼命自學,計劃賣藝為生。後曾在中學的音樂晚會演出,但學校沒有中樂團。他指出秦琴不登大雅之堂,大多為賣唱者所用。他在油麻地居住50多年,直至今天。他搬不離油麻地的原因是母親,20多年前他曾參觀一幢在青山公路旁新建的別墅,打算購入讓母親和妻兒入住,母親看過房子後只講一句:「從這裡回油麻地買菜也不錯。」伍建新決定留在油麻地,直至侍奉母親的責任完成,才考慮搬往別處。母親已習慣油麻地的生活,到街市買菜亦必定到指定檔口。




標題 油麻地的聲與味。油麻地生活回顧
日期 21/0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NKS-SEG-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