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球

陳瑞球
長江製衣有限公司主席

性別:
出生年: 1926
受訪時年齡: 85
教育程度: 初中
主要職業: 工業家
訪談主題: 工業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家庭和教育背景。長江製衣的創辦
1926年陳瑞球生於廣州,家族開設大同公司,經營黑膠綢等布匹生意。幼年在順德陳村讀私塾,家境優裕的陳家聘請先生在家教授子弟。陳村是民國廣東四大名鎮之一,盛產穀米薯糧,亦以紗綢業聞名。1937年日本侵華前夕,陳瑞球父親去世,時年20歲的兄長接管家族生意,從上海買入布匹,出口香港、星加坡、馬來亞等地,上海失陷後,改從日本入貨。1938年廣州淪陷,陳瑞球兄弟經澳門來港避難。陳兄在港經商,陳瑞球入讀灣仔知行中學,知行校址在今日的活道。1941年底日軍攻港,臨近初中畢業的陳瑞球被迫輟學,與家人轉至澳門避難,自此中止學業。戰時陳瑞球在澳門結婚,1945年9月甫和平後返港,與兄長繼續營商。1949年陳瑞球妻舅 (妻子的兄長)開辦長江製衣廠,「長江」一名由乃陳瑞球構思。當時陳瑞球仍在大同公司任職,為「長江」在內的製衣廠提供布源。未幾妻舅的製衣廠經營不善,陳瑞球接手打理,由布商轉型為成衣製造商。


標題 家庭和教育背景。長江製衣的創辦
日期 18/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0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01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長江製衣發展概況:廠房、工人、產品、市場
1949年長江製衣廠在長沙灣創辦,廠址位於香港紗廠附近。最初全廠只有50、60名員工,車衣女工日薪2、3元,每天10小時工作,每週工作7天;管工(又稱「收發」或「組長」)月薪20元,獲廠方提供食宿;廠長月薪只有150元。陳瑞球感慨當年工資低廉,遠非今日可比。埋夾、車袋等工序由車衣女工負責,車衣領則限由技藝較高的男工經手,此乃昔日行規。創業之初陳瑞球已重視品質,熨衣等工序務求一絲不苟,對熨工要求嚴格,某次他聞說工人怨言,謂長江規模只屬細小,全廠規模不及廣興泰、廣隆泰等大廠的一個熨衣部,故工作要求不必如此着緊。陳瑞球自此憤發圖強,立志要超越廣興泰和廣隆泰等大廠的規模。1950年代初東南亞是長江的主要市場,公司出產的「博士牌」恤衫暢銷星加坡和泰國。當時長江布料主要從日本入口,陳氏家族另在星、泰兩地經營布舖,長江產品由家族公司代理,在當地聘請售貨員推銷。長江自1970年上市後,陳家讓出部份股權,但仍掌握大部份股份。1950年代末長江成功開拓歐美市場,最早的客戶是德國品牌公司,博士牌退居為次要業務;長江依靠高紀洋行和美最時等洋行接單,由客戶提交貨辦,製衣廠照辦生產。其後長江透過天祥洋行拓展英國市場,重要客戶包括Littlewood等。1960年代初長江在美國設立營業點,開創香港製衣業之先河。長江工人車衣手藝足以符合外國要求,產品優劣則視乎公司政策,如急於起貨時難免影響品質。1960年代初長江擴充迅速,廠房遍布長沙灣、深水埗、旺角等區,以旺角道7至9號為主力生產線。1965年長江搬入新蒲崗大有街22號現址。當年廠地以拍賣招標,底價為每呎6元,長江以60元投得地段,另加建築費每呎20元。大有街廠房聘有員工曾高達3000人,現時只剩下70、80名工人,大部份生產線已轉移外地。


標題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長江製衣發展概況:廠房、工人、產品、市場
日期 18/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7分2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02
1960年代長江製衣發展西裝生產和開拓美國市場
長江製衣以生產恤衫為起步,其後推出西褲和外套,約1960年代初發展西裝生意,開創本地製衣業之先河。當年西裝大多由裁縫度身訂造,本地製衣廠並無出產;環顧亞洲製衣工業而言,韓國是較早生產出口美國的西裝。陳瑞球為拓展公司生意,不惜高價聘請美國師傅,在廠內建立西裝生產線。該師傅於美國製衣廠出身,在長江每日支薪港幣700元,合計月薪超過2萬元,當年身為董事長的陳瑞球每月亦只支薪1千餘元。除了美國師傅外,長江亦邀請本地裁縫做顧問。西裝生產有別於恤衫和西褲,上領和開鈕門等工序有異,長江在旺角道廠房增設西裝部,購置西裝專用衣車,並重新培訓車衣工人。針對本地的成衣市場,長江製衣在中環娛樂行成立西裝門市,聘用銷售員促銷;陳瑞球同時發展美國市場,他採納銷售員的建議,在美國開設門市部,是最早赴美銷售的香港廠家之一。由於1960年代門市的成功,長江隨後自創馬獅龍品牌,進而大舉收購歐美時裝名牌,將零售業務發揚光大。


標題 1960年代長江製衣發展西裝生產和開拓美國市場
日期 25/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0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03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長江製衣生產線的轉移情況
1970年代至1980年代是香港製衣業的高峰,當時陳瑞球曾在製衣業廠商會與林根成共事,先後任職副會長和會長共十餘年。1980年長江在無錫投資紗廠,不少中港高官曾到廠參觀。廠內設紡紗、織布和製衣部門,出產的幼紗多數供應其他工廠;紡紗業全盛時全港計有80萬支紗錠,現時無錫紗廠已有50萬支紗錠。1980年代中後期,美國收緊針對港產成衣的配額限制,長江曾到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斯理蘭卡等地設廠,避開美國的配額限制。1990年長江收購香港紗廠旗下的香港織造有限公司,開始出產針織成衣,在此之前長江只出產梭織成衣,針織成衣交予外發廠生產。收購後數月,長江將香港織造的生產線北移番禺,當時內地成功爭取美國成衣配額,吸引陳瑞球將成衣生產北移。香港織造全資由香港紗廠擁有,被長江收購前已採取一條龍式生產,同時織布、漂染和製衣,產品以外銷為主,客戶包括Burberry等品牌公司。現時長江有不少客戶是品牌公司,例如Nike、Hugo Boss和Marc Jacobs。陳瑞球感嘆現時生產成本上漲,經營困難。


標題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長江製衣生產線的轉移情況
日期 18/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0分5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04
長江製衣由全盛時期至近年的經營變化
全盛時期長江製衣在港僱用3000名工人,廠房範圍包括新蒲崗大有街20、22、24號,大有街22號最早購入,其後買入兩側的大廈,其中一座以600萬元向陳廷驊購入,該大廈同樣經營製衣廠。長江在大有街廠房除生產成衣外,另有印刷廠印製銀行存票和支票,同類工廠全港僅有3間。製衣業高峰時,長江在本港和外地經營多廠,較少將生產訂單外發。當年香港大型製衣廠流行外發訂單,趕貨出口期間尤甚,各廠按本身的需要和外發工廠的能力作出部署,部份將全件產品交托外發廠承辦,部份則只將個別工序外判。有時大廠事前先裁布,再交予外發廠車衣,並在收集製成品後再熨衣,以確保成衣品質。現時長江的內地廠房普遍實行外發,在東莞、番禺有不少外發廠專接長江的訂單。現時長江集團旗下有兩大公司,一為YGM貿易公司,二為長江製衣,前者集中在零售和品牌生意,後者生產成衣。陳瑞球擔憂內地勞工成本持續上漲,恐怕製衣業無以為繼,內地不少港資工廠亦時日無多。內地工人社保費用以每年百加之十五遞增,現時已達700元,預計明年將逾千元,另有公積金和住房等勞工成本,陳瑞球認為製衣業的經營日益困難。


標題 長江製衣由全盛時期至近年的經營變化
日期 18/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0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05
長江製衣早年勞工特點。近年的「海外加工」生產模式
長江製衣廠早年聘用較多熟練工人,一人可以完成整件衣服的縫製工序,車衣工藝要求較高。高峰時期長江聘用3000名工人,廠內實行分科生產,工人按成衣種類和車衣工序分工,技術要求降低,廠方便於培訓。近年製衣工序分拆趨向細緻,採取「單件頭」辦法,每工人只負責一項簡易工序。1967年新蒲崗長江廠房斜對面的塑膠花廠爆發工潮,街上佈滿真假炸彈,長江廠房門口亦不能倖免。長江不受六七暴動影響,工人如常上班,製衣廠不曾停產。陳瑞球認為當年工人温馴,工會對工人影響有限,公司甚少出現工潮。自從公司赴東南亞開廠後,本地生產開始收縮,此趨勢於內地設廠後加劇。長江製衣至今在港仍保留小規模生產線,接收內地縫好的成衣,進行後期加工,俾產品能以「香港製造」名義出口,滿足客戶對產地來源的要求,此種模式稱為「海外加工」。目前公司大部份生產線設於內地,不過由於勞動成本上漲,陳瑞球認為生產業務已亮起紅燈,自言入行62年以來,此刻工作最為艱辛。


標題 長江製衣早年勞工特點。近年的「海外加工」生產模式
日期 18/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7分2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06
長江製衣的多元化經營模式:代工生產、品牌、零售和貿易
長江製衣廠創業初年已接代工生產訂單,至今仍是公司的主流經營模式,重要客戶計有Hugo Boss、Marc Jacobs、Nike等歐美品牌公司。1960年代初長江在本港已設有門市部,稱為「長江門市部」,出售自行設計的美式西裝,為數不少的顧客是大學教授。門市零售店位於鄰近雲咸街的娛樂戲院,月租約700元,現時舖位租值已漲至70萬、80萬元,陳瑞球感嘆租價今非昔比。當年長江聘請美國技師設計西裝,推出現成產品,打破西裝由師傅度身訂造的傳統,是香港製衣行業的首創。1973年陳瑞球女兒加入公司,長江引進品牌生意,代理推銷美國時裝品牌「威格」旗下的牛仔褲和恤衫。「威格」的品牌效應理想,陳瑞球提及某無牌恤衫初只賣10多元,縫上威格牌標籤後售價升至30多元。威格牌產品自產自銷,公司以大量廣告推銷,彌敦道的大有百貨公司是重要銷場。早年長江生產恤衫、西褲和西裝為主,牛仔褲產量較低,其後引進針織產品,交外發工廠承包,收購「香港織造」後才自家生產針織恤衫。長江以生產中高檔成衣為主。1977年長江考慮到西裝門市銷情理想,自創帶濃厚法國風格的「馬獅龍」(品牌,迎給本地社會的崇洋口味,紡織界老行尊安子介亦大為讚賞。馬獅龍品牌誕生後,一直由陳瑞球女兒主理。近年長江大力發展品牌生意,先後收購姬龍雪、雅獅威和雅格獅丹等歐美時裝老品牌。姬龍雪是擁有近200年歷史的法國女裝名牌,長江在法國設有辦公室,在歐洲物色品牌代理商;長江於2010年收購雅格獅丹,是目前長江獲利最高的品牌。至於威格牌產品近年售價偏低,長江最終放棄牌子代理權。1990年代初長江在東南亞的廠房相繼結束,公司在當地轉營成衣貿易,出售低檔產品為主,現時貿易的營業額已高於生產業務。


標題 長江製衣的多元化經營模式:代工生產、品牌、零售和貿易
日期 18/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7分5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07
早期長江製衣的產品和市場。代工生產運作模式和客戶
早期長江製衣生產「博士牌」恤衫,大量出口東南亞國家;長江當地設代理商,自行推銷產品。隨後公司透過高紀洋行和美最時洋行接德國訂單,未幾即與德國代理商合作,陳瑞球親赴德國各地推銷。長江早期已參加英國和德國的時裝展,在展覽會場設置攤位,展示公司出產的主要成衣品種。創辦以來長江一直以代工生產為主流業務,幾十年來的客戶有Marks & Spencer、Littlewood和Nike等。1970年代Littlewood是長江最大的代工生產客戶,佔長江生意額三分之一;長江是Littlewood在亞洲唯一的供應商,當年該公司規模甚至大於Tesco。長江製衣在英美設有辦公室,聘用銷售員接代工生產模式訂單,客戶按公司提供的目錄選購產品。


標題 早期長江製衣的產品和市場。代工生產運作模式和客戶
日期 25/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9分5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08
長江製衣第二代的接班模式
陳瑞球於1949年創辦長江製衣廠,弟弟在公司主管銷售,但長江家族企業色彩淡薄,創業數年後已聘用專職廠長,甚至外籍專才。陳瑞球任由子女自由發展,不要求他們繼承家族生意,讓他們按興趣選讀大學專業,不一定要修讀工業或工程類科目,長子和次子分別修讀心理學和會計。現時陳瑞球次子和女兒在長江主管貿易和零售,但第二代和第三代對廠務不感興趣,尤其現時經營環境艱難,陳瑞球每週仍要北上巡廠。第二代親族中以侄兒陳永祺較集中打理廠務,陳瑞球沒有刻意裁培,亦任由他自由發展。陳永祺加入長江不久即赴澳門打理分廠。


標題 長江製衣第二代的接班模式
日期 25/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4分3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09
個人事業回顧:穩守工業、爭取紡織品配額、促進長期服務金立法
陳瑞球自言是實幹型工業家,無時無刻思索公司的發展,沒有像其他同業轉營地產,數十年來留守工業,每年或多或少地獲利。他自認冒險能力不足,欠缺膽量投資地產,當年在英國設辦公室已屬大風險的決定。他對現狀感滿足,自己不愁食往,尚有餘力回饋社會,不斷資助內地專上教育;子孫長大成人,從事正當行業。陳瑞球在香港人緣不錯,朋友遍及貧富階層,長期保持聯絡,感情持久維繫;他又得香港各界人物的認同,獲頒金紫荊勳章和大紫荊勳章等榮譽。回顧數十年的事業,他有兩事尤感自豪:

1.) 1970年代陳瑞球任職紡織業諮詢委員會顧問,曾與林根成等廠家合作,代表業界向政府爭取出口紡織品配額,最終成功為製衣廠商爭取到半數配額,促進製衣業的生存和發展。陳瑞球認為TAB有助廠商向政府反映意見,在外交談判時亦可向港府提出建議。他回顧當年的配額分配談判中,個人功勞不及林根成。林根成是製衣廠商會會長,出任副會長的陳瑞球,一直視林根成為「師傅」。林根成的工廠規模不大,但他忠誠服務同行,全情投入製衣業商會的會務;在辭退會長一職前夕的某個晚上,林根成私訪陳瑞球,要求陳瑞球接任會長一職,陳瑞球被打動接納請求。 林根成又曾出任製衣業訓練局委員,倡議將訓練局經費投資滙豐股票,陳瑞球認為此舉措是正確決定,可鞏固該局的財政來源。

2.) 1980年代初陳瑞球曾獲委加入勞工顧問委員會,勞資雙方的代表曾就長期服務金立法一事爭持不下。陳瑞球是資方代表,勞方代表有司徒華,勞資談判僵持不下,陳瑞球打破常規,徑自設宴邀請司徒華等人,改在輕鬆友好的環境重開討論,不足兩月雙方即同意長期服務金的細節安排。司徒華更曾讚揚此乃勞資關係發展的里程碑。陳瑞球在委員會任職長達16年,數年前葉樹堃、陳婉嫻、陳鎮仁等人還邀請年逾80的他復出。至今他仍與劉千石、鄭耀棠等勞工界人物關係融洽。



標題 個人事業回顧:穩守工業、爭取紡織品配額、促進長期服務金立法
日期 25/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9分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10
香港製衣業歷史回顧:戰後的萌芽和起步、歐美配額問題、北移後的沒落
香港製衣業在戰後初年起步,當年香港有不少熟練車衣工人,廠商重視誠信和品質,加上良好的金融、通訊和交通等配套,而亞洲鄰近國家的工業尚未起步,未有對香港構成競爭,這都是製衣業興起的因素。1950年代香港成衣主要經洋行出口至非洲的英國屬地,後來直接向英國、美國、德國出口,製衣業踏入繁榮時期。1970年代初美國向港產成衣實施配額限制,初時港英政府將所有配額分予外資出口商(洋行),華資廠商大吃苦頭,其時任職工業總會製衣組主席的陳瑞球,聯同周忠繼、林根成等業界代表據理力爭,分途游說政府官員和立法局議員,最後成功爭取配額由出口洋行與廠商平均分配。陳瑞球與工業總會高層開會時,與會的高層大多是洋人商家,會議循例以英語進行,對華人廠商是一大難題,當時陳瑞球要求以粵語進行,成功說服洋人商家支持華人廠商的訴求,陳瑞球至今仍津津樂道。製衣廠商獲取半數配額後,再按各廠的產量分配,廠商亦可合法轉售配額予不獲配額的廠家。陳瑞球認為廠商持有一半配額,可提升議價能力 ,不會任由洋行開天殺價,讓本地製衣廠有生存空間,因此促進香港製衣業蓬勃發展。

1970年代末是香港製衣業的高峰,製衣廠聘用的工人佔製造業工人的4成,本地成衣出口總值佔港產製品的4成。美國配額政策推出後,不少本港廠商轉往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設廠,利用當地未受配額限制的優勢,但港商設廠需要適應各國的政策和文化差異。1980年代隨着本地工資上漲,適值內地改革開放,不少港商北移設廠,香港成衣生產逐漸收縮,現時幾已消失殆盡。近年內地經營環境趨於惡化,政府規定最低工資,不少低薪工人要依法加薪,熟練工人見低技術工人獲加薪,當然向廠方爭取同等待遇,因此勞動成本上漲,陳瑞球多番嘆息工資問題拖垮香港廠商。此外,陳瑞球於內地守法設廠,外國品牌公司重視人權,間中派人到廠巡視,長江製衣依法支付工人加班費,不像某些內地同業剋扣工資。港商在內地設廠成本逐年上升,加上外國客戶不一定接受加價,陳瑞球認為港廠在內地前景不明朗。



標題 香港製衣業歷史回顧:戰後的萌芽和起步、歐美配額問題、北移後的沒落
日期 18/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2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11
戰後香港製衣業的萌芽(一):恤衫品牌、出口市場
戰前香港只有為數不多的小型製衣廠,聘用30人以上者已算大廠,當年成衣主要供應本地市場。戰前華人不流行穿西式恤衫,習慣請裁縫訂造唐裝恤褲。本港製造業興起於戰後初年,以恤衫為主流產品,著名品牌有葉牌和鱷魚牌。製衣廠集中在長沙灣青山道一帶的橫街,該處較易招聘工人,且為布廠集中地。1950年代規模較大的公司有廣興泰、廣隆泰和鱷魚恤,大廠一般自建單棟式廠房。1950年代本地成衣主要供應非洲英屬地區,廠商透過洋行出口,及後開拓歐美市場,出口規模日漸擴大。陳瑞球於1949年創辦長江製衣,在青山道租用廠房,生產恤衫為主,並創立「博士牌」品牌,棉質的上價貨向星加坡、馬來亞和泰國出口,化學纖維質的料下價貨出口非洲。


標題 戰後香港製衣業的萌芽(一):恤衫品牌、出口市場
日期 25/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0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12
戰後香港製衣業的萌芽(二):主要製衣廠、產品
戰後初期香港主要製衣企業有麗新製衣、聯業紡織、羅氏美光、堡獅龍、德昌製衣、永泰製衣、廣興泰和廣隆泰等。德昌由汪氏家族經營,主要從事電機生意,兼營成衣生產。永泰由鄭氏家族經營,現已轉型地產業務。當年方鏗、林根成和林百欣等人是製衣業老前輩,後起之秀則有楊釗。陳瑞球以廣興泰和廣隆泰為模範,兩廠由謝氏兄弟經營,約1951年於青山道建設單棟式廠房。創業初年長江製衣曾生產低價恤衫,透過印度洋行出口非洲英屬地區,不過只維持短短數年,其後一直以中高檔成衣為主流。1950年代初廣興泰和廣隆泰出產雨褸,在市場上獨佔鰲頭,長江曾短暫涉足雨褸,後因技術困難而放棄。長江製衣長年生產西褲,1970年代牛仔褲興旺,公司曾代理美國牌子「威格」,不過兩者所需生產設備不同,長江未有大量投入出產牛仔褲,集中經營牛仔褲貿易。現時長江出產的褲種包括西褲、休閒褲和運動褲。


標題 戰後香港製衣業的萌芽(二):主要製衣廠、產品
日期 25/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0分2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13
戰後香港製衣業的四個發展階段
陳瑞球認為戰後製衣業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 出口英屬地區時期。(二). 出口歐美時期。(三). 亞洲落後國家設廠時期。(四). 內地設廠時期。1950年代港貨主要出口英聯邦國家(英國、南洋和非洲),主要是平價成衣。1960年代港產成衣開始出口歐美,其中以美國為最大市場,輸美成衣種類和檔次較多元,出口總值亦遠高於英聯邦國家,製衣業開始踏入蓬勃發展期。1970年代美國政府為保護本土工業,向香港等新興成衣出口地區實施配額限制,由最初的純棉成衣,將限制擴及滌綸纖維和化學纖維等成衣入口量。香港政府與美國談判滌綸纖維成衣配額時,陳瑞球時任紡織業諮詢委員會顧問,他聯同委員會內十多名本地製衣廠商,隨姬達等港英高官赴美開會。參加會議的只有政府官員,陳瑞球等廠家在酒店等消息,每日會後官員向廠家匯報會議情況,再徵詢廠家的意見。當年日本代表向美方屈服後,港英官員見形勢急轉直下,曾在凌晨4點喚醒一眾廠家,半夜三更臨時召開緊急會議,最終港方亦屈服於美方的配額安排。出口美國配額實施後,港商轉赴未受限制的東南亞和南亞設廠,並吸取當地充裕的廉價勞力和土地,例如長江曾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和孟加拉開廠。陳瑞球認為政府對港商到外地設廠的支援不大,大多是公司派人親自到當地考察,選取合適地址後再派駐管理人員。


標題 戰後香港製衣業的四個發展階段
日期 25/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1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14
香港製衣業北移後的機遇和困難
1990年代初長江將製衣生產北移,先後在番禺和東莞開廠,本地生產線逐年收縮,並結束部份外地工廠,現時只保留孟加拉和緬甸的廠房。1980年代末柬、緬等國失去美國配額優惠,逢值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工資低於不少亞洲國家,加上陳瑞球認為內地工人較勤奮和聰明,於是轉移陣地設廠。不少香港製衣廠北移後,工人數目倍增。本地生產收縮後,香港轉型為從事銷售的遙控中心。港商北移20年後,內地開廠的優勢已大不如前。陳瑞球嘆息工資成本不斷上漲,政府訂立最低工資,並逐年調高百分之十五,高薪工人眼見低薪工人因此受惠,亦紛紛要求廠方加薪;企業為工人繳交的社保費用每年遞升,現時廠方要為每名工人每年支付約1萬元的社保費用。陳瑞球認為內地當局已不再鼓勵港商在珠三角設廠,勞動密集式的製衣業在當地已不受歡迎。此外,廠商生產成本雖上漲,但外國客戶卻未必肯加貨價;製衣業不算高技術行業,有不少亞洲國家出產成衣,對港商構成一定競爭壓力。他認為現時內地港商正面臨最艱難時刻,正在掙扎求存。


標題 香港製衣業北移後的機遇和困難
日期 25/05/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8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