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慶禧

沈慶禧
退休公務員

性別:
出生年: 1949
受訪時年齡: 62
教育程度: 大專
主要職業: 市政局康樂事務經理
訪談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教育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從福建移居香港到九龍城落腳

沈慶禧於1949年在家鄉福建詔安(鄰近廣東汕頭)出生,當時他與父母和兩位姐姐同住,家族在詔安縣城經營洋雜舖,1949年前父親經常往汕頭採購貨物,然後在店內出售。1949年內地解放,洋雜舖生意不佳,父親與大姐來港發展。父親來港數天後與家人失去聯絡,大姐在朋友協助下留港定居,後與一名海豐籍男子結婚,兩人在九龍城居住。1956年沈慶禧與母親及二姐來港,三人在大姐的安排下,入住衙前圍道天台木屋,與大姐的住所僅相隔數個街口。沈慶禧憶述來港時正值雙十暴動,大姐手執青天白日旗上街,確保人身安全。九龍城是新來港移民的主要落腳點,集中不少潮汕籍貫的移民。 




標題 從福建移居香港到九龍城落腳
日期 24/02/2011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8分1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HH-SEG-001
生命堂天台小學。從山寨廠接外發工幫補家計

沈慶禧入樂道小學升讀小一,數月後因學費高而離校。沈家住在天台木屋,潮籍鄰居是基督教徒,屬嘉林邊道潮語生命堂的會眾,沈母受影響下亦參加禮拜和入教,沈慶禧入讀該教會主辦的「生命堂小學」。生命堂屬於天台屋小學,位於老虎岩徙置大廈第十座天台,大廈呈長方型,樓高7層,天台圍有鐵絲網,在樓梯口搭建石屎蓋,可用作課室和辦事處,另有空地作操場,全校課室不超過6間。學校設小一至小六,每班有20至30名男女生,每級上下午校各一班。沈慶禧入讀下午校一年級,每日下午2至5點上5至6節課,每節約30至35分鐘。學費每月3元,他讀至小三離校。

生命堂小學的校長是教會執事,部份老師來自內地,生命堂執事有時來校授課。學生平日祈禱和唱詩,禮拜日及聖誕節到教會參加活動。學生來自九龍城、老虎岩和東頭村一帶,居於唐樓、木屋、平房和何家園石屋,同學家庭背景相約。沈慶禧住天台屋,相比下較窮困,某天家境較佳的同學帶玻璃膽水壺回校,他不慎踢爛水壺,該同學兄弟要脅他賠償,最後由校長出面解決,沈家得以避免破財。生命堂小學有中文、英文、數學、社會、公民等科(其後在伯特利小學時有國語)。沈慶禧的成績中等,放學後複習不多,一般在家門外做功課,,沈慶禧的成績中等,課餘或在街上流連,以公仔紙和彈波子為娛樂,或到工廠做件工,幫補家計。放學後複習不多,一般在家門外做功課。

當年母親在工廠做工,先後在英亞五金廠和怡生紗廠工作,廠工逐日計薪。經同學和鄰居的引介,小學時沈慶禧趁課餘亦到工廠做散工,由於他是下午班學生,他在上學前和放學後做工。小一至小二他在九龍城某製衣廠剪線頭,每日支薪1至2元。後曾在東頭村的木屋山寨廠黏貼電筒燈泡的烏絲,因工序易致手燒傷,故只維持數天。小四時他到東頭村的公仔廠,負責以漆油為公仔上色,計件支薪,每囉(12打)成品數元,上色工作賺錢多,沈慶禧工作至半夜,除上學外全日時間開工。另外,他又做過穿膠花和繡十字布等外發工。

在三年級下學期某天,沈慶禧上學時遇暴雨,穿着的水鞋被沖走,後在何家園的石廠尋回,要付5元方能領回。事後母親覺得兒子從家中往老虎岩上課,路途較遠,不甚安全,下學期結束之時,伯特利神學院在嘉林邊道成立小學,於是沈慶禧轉往該校升小四,入讀下午校,學費初為每月4元,後加至8元,每天下午4點至7、8點上課,該校在日間設正規中小學。當年沈家清貧,沈慶禧憶述在伯特利小學畢業禮時,無法按規定穿白色衣褲出席,白褲每條8至10元,沈家難以負擔,最後借來白褲行畢業禮。




標題 生命堂天台小學。從山寨廠接外發工幫補家計
日期 24/02/2011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27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HH-SEG-002
伯特利神學院小學

沈慶禧在10歲時轉到伯特利學校,入讀下午校小四,每天4點至7、8點上課,學校屬半義學性質,他入學時學費每月4元,小六時漲至每月8元。沈慶禧認為伯特利在設施、師資和課程,皆比生命堂學校優勝。伯特利學校位於嘉林邊道,與沈家衙前圍道的住所只隔一條街。伯特利分為小學部、中學部和神學院,校區面積較大,神學院佔地約四分一,中小學校舍佔四分三,有多座教學樓宇,近延文禮士道有一室內運動場,可供學校聚會和比賽之用。伯特利是私校性質,中小學日校是全日制,早上8點至下午3點上課,日校學生的家境較佳。每天下午校上課前,學生要在課室外等待日校下課,等待之際不少學生往學校後面的水塘山嬉戲 (現址是九龍仔公園),當年啟德機場擴建,水塘山上開展挖泥工程,衙前圍道封路,供運泥車通行;某日山上放置多根木材,沈慶禧跑跳作樂,曾不慎跌破下巴,門牙脫落,未有療傷下照常上學。

伯特利小學的科目較天台小學齊全,除中文、英文和數學外,另有尺牘、國語、公民、聖經和體育,每天上課6節。校內有數位內地教師,大部份以本地話上課,其中尺牘和國語老師是一位「老姑婆」,身穿長衫,頭上梳髻,該老師對學生嚴格,課程艱辛,學生以惡作劇應對,對她扮鬼臉。其餘老師是本地人,在伯特利日校執教。下午校學生要穿校服,男生是白衫藍褲,女生是藍裙,衣上配戴校章。校內設有週會,由校長和老師訓話,並帶領學生唱詩和祈禱。沈慶禧在濃厚的宗教氛圍成長,母親受鄰居影響而成為生命堂教友,他亦在十二、三歲時洗禮,週日回生命堂上主日學。

伯特利小學男女生人數相約,女生略多,沈慶禧課餘在工廠接工作,與同學接觸不多。小四或以上每班由班主任組織班會,學生每月交幾毫會費,以便每年組織旅行。在伯特利就讀期間,沈慶禧曾到「小夏威夷」(指井欄樹的山澗)、獅子山和橋嘴旅行。橋嘴是小六的旅行地點,全校參加。小六時班會另一職責是出版紀念冊。沈慶禧認為伯特利師生和學生之間關係融洽,但畢業後各自忙於謀生,鮮有機會聚首。沈慶禧曾在颱風時遺失小學畢業證書,後來回校補領;由於家庭難以負擔初中學費,1964年他小六畢業後便投身社會。




標題 伯特利神學院小學
日期 24/02/2011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9分2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HH-SEG-003
斷續的夜校英專生涯

1964年沈慶禧小六畢業後投身社會,經在尖沙咀上班的鄰居介紹,到北京道一間山寨式製衣廠打工,負責車衣、燙衣、剪線頭等雜工,月薪30元;平日朝8晚8上班,東主提供伙食。半年後沈慶禧姑丈來港,他獲姑丈轉介到上環干諾道西的華通旅運社,任職辦公室助理,職責包羅萬有,如導遊、打字、送票、船務等,晚上在舖內住宿。由於工作時要接觸英文,晚上他到威靈頓英文夜校進修。

沈慶禧在威靈頓讀中一,每月學費約8至10元,一年後學校結束,轉到銅鑼灣聖馬利亞堂英文夜校,升讀中二,每月學費約8至10元。數月後旅行社搬遷,沈慶禧因晚上要回九龍城家,轉至太子道的聖本德夜英專續讀中二,他先後改過「William」和「 Walter」兩個英文名字;數月後聖本德結束,改到嘉林邊道聖馬加列夜英專入讀,仍舊修讀中二,在該校就讀數月 。




標題 斷續的夜校英專生涯
日期 24/02/2011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3分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HH-SEG-004
斷續的夜校中學生涯

在聖馬加列讀過數月後,沈慶禧入讀對面的中西英文夜中學。當時沈慶禧閱報求職,了解政府職位要求中學畢業學歷,決心轉讀正規的夜校中學,以便報名參加會考。中西英文夜中學是正規夜中學,設有中、英、數等科,可供學生讀至會考。沈慶禧在中西夜中完成中二後,當時由於旅行社加班頻密,下班時間較晚,趕不及往九龍城上課,於是轉讀尖沙咀山林道的利瑪竇英文夜中學,他恐怕未能趕上進度,決定在利瑪竇讀中二。大半年後再度完成中二,接着入讀亞士厘道的地利亞修女夜中學,該校某菲律賓教師教學用心,沈慶禧獲益良多,未幾該老師離職,他讀畢中三後便離校,轉入華仁夜校升中四。該校由就讀香港大學的華仁日校舊生開辦,正式校名是「公教大學校友會英文夜中學」。華仁夜校是正規學校,每月學費200餘元,學生要戴校呔,校規嚴格,校舍與日校相同,沈慶禧入學時更有開學彌撒。他修讀中文、英文、數學、中史、化學、物理和會計七科。

1969年初讀過半年中四時,因家鄉的祖母患病,沈慶禧應母親要求結婚沖喜,婚後輟學謀生,當時他已不在旅行社上班,初期從事三行、泥工和保安工作,1969年12月經舊同學介紹下,出任市政局屠房工人,正式加入政府工作。在屠房工作初期沈慶禧生活艱難,正值妻子懷孕產子、母親因患病失業之時,當年他每天身懷五毫上班。沈慶禧有感中五文憑有助求職,決心在晚間重返華仁夜校續讀中四下學期,1971年完成中五,參加中學會考,考獲五科合格,22歲時正式考取中學文憑,大部份同學年紀亦相若。




標題 斷續的夜校中學生涯
日期 24/02/2011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8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HH-SEG-005
預科和大專的夜校生涯

沈慶禧考取中學文憑後,成功轉任市政局二級科文,月薪600元,脫離屠房工人行列。1972年他到深水埗能仁書院升讀中六,計劃考取預科和大專學歷,擴大求職的機遇。1973年沈慶禧在能仁修畢一年夜校中六,隨後一年改為自修,準備應考英國普通教育證書 (GCE),他靠閱讀考試攻略等「天書」或「雞精書」備試。1973年沈慶禧通過GCE考試,考獲五科及格成績,原打算在中文大學升讀,不過未能通過入學試,同期他亦報考托福和LCC會計證書考試。考獲GCE證書後,沈慶禧經任職科文的朋友介紹,報考樹仁書院夜校大專,被錄取為法商系學生,學號「737116」。

樹仁每月學費160元,該朋友向沈慶禧借錢,協助他繳交首月學費。樹仁大專是四年制,沈慶禧兼修法律和商業科,前者是他的興趣,後者則有助就業。樹仁校舍位於跑馬地成和道,每天晚上6點至10點上課,每天上3至4節,課節之間有小息,校內學者趁小息講學。當年有不少著名法商學者在校任教,包括張健利、司馬長風、黃金雄、許仕仁等;師生關係密切,小息時不少學生在天台打乒乓球,鍾期榮和胡鴻烈親往天台,邀請耍樂中的學生聽講座。1977年政府承認樹仁為大專,但由於校方堅持四年制,而政府主張三年制,因此樹仁不受政府資助,沈慶禧認為這導致樹仁日後申請升格大學時,亦比嶺南和浸會等學院面對更大困難。

1977年沈慶禧在樹仁完成大專,當時他在市政局的職級已升至署理一級科文和署理工頭,月薪約1000元。學歷的提升令他對事業更有憧憬,曾報考多個政府部門和私營機構的職位。1977年地鐡通車前夕,他曾應聘站台主任,應徵過程順利,但最後因醫療保險問題作罷。1978年初他轉職房屋署助理,月薪增至2000元,管理1至2個屋邨,負責收租、戶口調查和居民事務。同年8月沈慶禧返回市政局工作,出任地區市容主任,專責康樂和植樹事務。

回顧曲折的求學生涯,沈慶禧認為教育對個人事業影響深遠,他主張凡事要按步就班,分階段完成目標,才能獲取更高的學歷或職級。他讀預科和大專時面對艱難環境,要照顧母親和妻兒,1974年沈家已搬入愛民邨,364元月租構成沉重負擔,妻子接製衣廠的外發工,在家車衣幫補生計,另要典當家中金飾籌措學費。儘管求學時面對不少波折,沈慶禧懷着堅強的信念,逐步達成目標。樹仁畢業後他曾在香港大學進修工商管理和法學碩士學位。




標題 預科和大專的夜校生涯
日期 24/02/2011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24分1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HH-SEG-006
九龍城衙前圍道天台屋的生活

1956年沈慶禧與母親和二姐來港,投靠九龍城落腳的大姐,大姐夫是衙前圍道146號業主的僱員,經大姐夫的轉介,業主批準沈家在天台免租搭屋居住。146號是三層高唐樓,天台屬144號和146號共同擁有,該區鄰近啟德機場,從天台可望目睹飛機降落。天台住有七屋八伙,另在樓梯口建一閣樓,合共40人,半數是小孩。住戶大部份是業主的親戚,屬海陸豐籍貫人士。天台屋沿邊搭建,中留一片大空地,供眾多小童玩樂,如跳飛機、跳繩、乒乓球等。沈家的房子全天台最小,大姐夫兩日內建成,以蠟青紙為屋頂,牆身用木板圍成,四條柱邊加紅毛泥防滲。1962年溫黛風災時,沈屋損毀慘重,全屋頂被颱風扯掉,油燈毁壞,屋內濕透,沈慶禧被碎片割傷,與家人走到樓梯避雨,幸得鄰居照應。每逢颱風和下雨,天台屋嚴重漏水,住客將盛滿水的鵝蛋盆綁着牆身,支撐全屋。溫黛後大姐夫請人替沈慶禧家重新搭屋,屋頂改用鋅鐵搭建,全屋擴建,1969年婚後沈慶禧再搭一房間,內置衣櫃和大床。由於寮仔部定期巡查,天台屋不能持續擴建。1974年搬離時沈家屋內有風扇、電飯煲和12吋黑白電視。

由於天台屋以鋅鐵蓋頂,夏季白天温度高達40度,室內十分悶熱,沈慶禧和家人白天時多在屋外或上街乘涼,晚上則在屋外開帆布床,仰天而睡。天台沒有正規廁所,只建有一簡陋小屋,供住戶小便,尿液排入坑渠,成人要到公廁大便,最近的兩個公廁位於侯王廟和龍崗道郵局,路程約十分鐘,小孩則用痰罐大便。由於木板易燃,住戶多在屋外煮食;溫黛風災後,沈家搭建火水爐煮食點,在屋外開枱仔進餐。經過多年的排期,1974年沈家獲配愛民村廉租屋,月租高達346元,租金不易負擔,沈慶禧考慮家庭人口增多,希望改善居住環境,最終仍搬入面積260呎的新居。對於居住多年的天台屋,沈慶禧雖感到不捨,惟天台屋環境惡劣,起居困難,所以決意遷出。




標題 九龍城衙前圍道天台屋的生活
日期 24/02/2011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4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HH-SEG-007
何文田愛民邨廉租屋的生活

早於1960年代沈慶禧與母親已申請政府廉租屋,以家庭入息為審核準則。沈慶禧上樓排期漫長,直至婚後5年才獲配愛民邨的單位,等候超過10年。事緣1974年英國郡主訪港,計劃參觀愛民邨,惟該處仍有不少單位空置,當局即安排申請者上樓,以便湊夠戶數。沈慶禧為求儘早改善居住環境,決定全家遷入愛民邨。沈家只有少量家當,遷屋時一輛1.5噸貨車已可運載全部財產和家人,新單位主要傢俬有一張碌架床、一部黑白電視機,一個紙皮廂幾乎足夠放置財物。愛民邨租金高昂,沈慶禧生活困難,時刻期盼月底發工資,以便買奶粉和糧食。當時他任市政局科文,管理蟲鼠事務,有1、2個月時間家中米糧不足,甚至要煮食作鼠弭用的白米。愛民邨位置較偏僻,沈慶禧女兒在九龍城上幼稚園,當時他在黃大仙上班,原打算中午放學時,將女兒就近交岳父照顧,惟女兒不情願,致令他每天午飯時間要接女兒回家,往返甚為不便。

沈慶禧全家住愛民邨德民樓,大廈格局呈雙塔式,兩個四方框相扣,每座有兩個天井,由於從住所出門便是不高的鐵欄,易引發跳樓自殺。德民樓高32層,每層16戶,分為大小單位,每單位有獨立廚房和廁所。搬入愛民邨後,沈家不再受風吹雨打。邨內住戶多從舊型屋邨搬入,有些本身已是廉租屋住客,為求改善居所而遷入。1970年代至1980年代正值香港經濟高速發展,各住戶收入相應提高,孩子亦在此時成長。

當年工業興旺,不少製衣廠運送裁好的衣料入邨,派單張通知住戶接外發工,各住戶用衣車加工,翌日廠方來邨收貨,再分發另一批外發工,常見的加工是為牛仔褲車邊。沈慶禧住所該層16戶中,有6戶接過外發工序,幫補家庭收入。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是工序外發的高峰期,1990年代沈家搬離愛民邨,大部份工廠已北移,外發工基本消失。愛民邨鄰里相處融洽,沈家與鄰居熟絡,彼此協調照顧小孩和接外發工。沈慶禧憶述有次與兒子上街買菜,剛學會走路的兒子與父親失散,後被7樓的某主婦看管,並代為餵食,最終平安而回。沈慶禧當年白天上班、晚間上學,兒子與之相聚時間少,尋回時竟認不出父親。

沈慶禧在愛民邨居住16年,見證屋邨的景觀變化。早期可在屋內觀愛維港上空的煙花,隨後京士柏的豪宅和醫院落成,此情不再復現。初遷入時邨內社區組織較少,只有一個小童群益會,隨後才有老人中心和互委會。互委會有時組織打醮,超渡自殺的逝者;在邨內治安不佳時派人巡更,沈慶禧曾在晚上10至12點當值。邨民主要聚集點有公園、商場和大牌檔,由於愛民邨鄰近油麻地、旺角和紅磡,有時沈家亦往購物和逛街。1990年沈家經濟環境已大為改善,當局正推行富戶政策,要求富戶交雙倍租金,並向有意置業的富戶貸款,沈慶禧計劃進一步改善居住環境,決定遷離愛民邨,接受政府11萬元貸款,在大埔購買物業自住。




標題 何文田愛民邨廉租屋的生活
日期 24/02/2011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5分5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HH-SEG-008
半世紀香港生活的回顧

沈慶禧滿意來港後的毎個居所,他認為居住苦樂與否,主要視乎住屋環境和家庭經濟。住愛民邨時三代同堂,家中熱鬧;搬入大埔是沈家首次擁有自己單位,地方寬敞,環境舒適,加上沈慶禧曾在大埔工作,熟悉社區,鄉情濃厚,大埔成為一生最開心的居所。現時兒女已相繼成家,他與妻子兩人住在馬鞍山居屋。沈慶禧來港已超過半個世紀,在港成長、讀書、工作,雖不是本地出生,但已視香港為家,視自己為香港人。他對福建家鄉印象蒙糊,與鄉下幾乎沒有聯繫,現時已植根香港,無法移民。沈慶禧見證香港戰後的發展,經歷過香港的低潮和高潮,例如制水、金融風暴、沙士等危機;1970年代至1980年代經濟急速發展,個人際遇亦隨着大環境而平穩改善,他認為現時生活算是不錯。沈慶禧勉勵年青人延續香港的奮鬥精神,不斷克服困難,為香港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標題 半世紀香港生活的回顧
日期 24/02/2011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6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HH-SEG-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