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烈

孫啟烈
建業五金塑膠廠有限公司董事長

性別:
出生年: 1953
受訪時年齡: 58
教育程度: 大學
主要職業: 工業家
訪談主題: 工業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創辦人的背景和入行經過。第二代接班和公司轉型

建業五金塑膠廠創辦人孫建超生於1917/18年,祖籍浙江寧波,自小在貧窮農家成長。約於1930年往上海電筒廠做車間學徒,因頭腦靈活,勤力學習,很快便掌握電筒頭模具的工藝,能做出尺寸精確的六角型工模,學滿師後成為小師傅。抗戰後,電筒廠收歸國有,改裝成生產步槍和軍用水壺的兵工廠,孫建超在廠內任職科文。孫建超於1948年赴香港發展,初時在紡織廠擔任機修部技師,修理軸承和機芯等機器零件,以車床、刨床和鑼床(行內稱「車刨鑼」)的工藝作業。1949年,孫建超經鄉親介紹,在砵蘭街和山東街交界覓得唐樓街舖,開設建業五金機器廠,替人修理紡織機械零件。1950年代,紡織業是香港工業的主流,不少上海紡織大亨來港開廠;搪瓷亦是重要行業,生產面盆、漱口杯、飯兜、飯壺等民生用品,著名品牌有金錢牌熱水瓶。上海街當年聚集不少小型機械廠,這些機械廠的位置現在已變成綢緞店。

1980年代,孫建超與妻子移民澳洲,建業在1984年正式由孫啟烈兄弟接手。第二代管理層下放權力,培養員工的積極態度和責任感,為企業的未來擴張鋪路。建業在1989年選定深圳平湖的廠址,向銀行借建築貸款動工建廠;之後從香港搬機器上新廠,同時購入新機器;1992年正式投產;1996年還清全部款項。建業並非勞動密集工廠,近年致力提高技術,主攻高檔產品,強調品質以推廣1980年註冊的Kinox品牌,以高產值尋求更高利潤。




標題 創辦人的背景和入行經過。第二代接班和公司轉型
日期 16/03/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3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KL-SEG-001
從砵蘭街、豉油街、宋皇臺到觀塘的廠房擴張

建業五金機器廠於1949年在旺角砵蘭街成立。1949年至1953年間,建業的運作類似工程公司,一方面替銻煲廠製造煲耳的工模,另方面替人更換機器零件,提供度身訂造的原型產品。孫建超在1949年住浙江街,及後將住宅及廠房搬往豉油街。1953年孫啟烈出生時,建業兼營製造業,生產小杯、圓梳和髮夾等簡單塑膠品。1957年,建業擴充規模,廠房搬往宋皇臺空地 (現址舊啟德機場機電工程署),孫家則遷往聯合道。孫建超在空地搭建鐵皮廠房,佔地近2萬呎。建業單廠孤懸於宋皇臺側空地,附近沒有其他同業。廠內設有車床、鑼床、刨床、馬榴機(人力鎖模)等設備,聘用200至300名本地工人。男女比例相若,男工負責製模、機修、電鍍等重活,女工負責裝配單車喇叭等產品。廠內聘有工模學徒,工模學徒學習雕刻製模和機修。建業以自家模具投產,在塑膠成品鍍上金屬飾紋;又接銻煲廠加工訂單,替痰罐等製品電鍍上色。

1950年代末,建業已能出產雙層保温杯,保溫杯內外層集實用與美觀於一身。1960年,建業搬往觀塘。當時政府擴建啟德機場,宋皇臺廠房被迫拆遷,孫建超用賠償金買入成業街30號地段,建成高樓底、金字頂鐵皮廠房,並在旁建2層高石屎樓,樓下是寫字樓和樣辦房,樓上為學徒宿舍和貨倉。1960年,政府仍未在觀塘發展7層工業大廈,建業附近一帶多為矮房。建業搬往新址後,孫家購入汽車,以便來往聯合道和廠房。孫建超夫妻大部分時間駐廠,將家中子女交由親友照顧,每逢週三及週日一家團聚。1960年代,新填地街和上海街聚集不少五金舖,售賣不銹鋼片等金屬原料。




標題 從砵蘭街、豉油街、宋皇臺到觀塘的廠房擴張
日期 16/03/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8分1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KL-SEG-002
1950年代至1990年代五金和塑膠產品的演變

建業五金塑膠廠創辦人孫建超1948年從上海來港,初在工廠任職機械技師;1949年在旺角山東街創辦建業五金機器廠,替人維修機器,同時出產煲柄、煲的和煲嘴等五金工模,供應搪瓷廠和銻煲廠生產之用。1953年,建業開始生產祭神小紅杯、螺絲批、單車喇叭、光管燈腳等用具,產品混合五金和塑膠成分。建業在1950年代曾搬廠至豉油街和宋皇臺,於1960年搬入觀塘成業街,生產塑膠水杯和水壺。1964年,孫建超在觀塘鴻圖道買地建廠,開始生產金屬器皿。

1967年,建業推出不銹鋼餐廚具,例如刀叉、托盤、牛油碟、多士架、鹽盅和胡椒盅;1979年,建業的不銹鋼炊具面世,建業不斷改良生產技術、產品種類和外觀設計,在煲身加入傳熱層,引進砂鏡面混合拋光工藝,設計啞呤狀煲身。1996年,建業推出電水煲、咖啡壺等電器,引入流線型設計和伸縮手柄功能。1950年代,香港金屬製品計有剪刀、螺絲批和漱口盅等,廠家生產時多借鏡外國產品設計。五金產品隨着市場潮流演化,每3至5年即有新批產品推出。孫建超富有市場觸覺,每每能洞悉先機,配合潮流推出新產品,同時注重品質和技術改良,確保建業持續發展,建業數十年來鮮有品質和生產失誤。




標題 1950年代至1990年代五金和塑膠產品的演變
日期 16/03/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1分2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KL-SEG-003
銷售模式的演進: 洋行接單、經貿交流團和代工生產。1960年代初推出不銹鋼產品

1953年起,建業五金塑膠廠開始生產業務。第一種產品是華人祭神用的小茶杯,建業以塑料製成紅色杯,較市面流通的白瓷杯美觀、耐用,為建業帶來第一桶金。隨後產品有圓梳、保温杯、帶電筒功能螺絲批、保温瓶等,主要外銷南洋各國。1953年至1964年間,建業產品未能直接出口,要經專營南洋客戶的洋行(俗稱「莊口」)接單。莊口與其客戶大多有親戚關係,甚至向後者放貸,廠商難以打入這種銷售模式,且不清楚莊口向客戶轉售產品的貨價。

1960年代初,不銹鋼是新開發的金屬,主要在醫院應用,孫建超投入不銹鋼餐具的研發,陸續推出2至3格碟(托盤)、鹽盅及胡椒盅、雪糕罐等製品。不銹鋼與銅和鋁相比,質地較堅硬,啤壓和成型的工藝較為複雜,啤製一個不銹鋼杯或要用上2套模具。建業是香港不銹鋼製造業的先驅,另外莊氏餐具和日昇實業是較大規模的生產商,負責人分別是莊重文和余達澄。建業和莊氏分別主攻餐具和刀叉;日昇專攻產量大的主流產品,建業集中貴價的精緻貨種。孫建超在洋行派發不銹鋼貨辦推銷,將產品向Viners等著名英國餐具品牌公司出口,在1964年開始直接出口。

1967年,孫建超參加香港貿易發展局的經貿交流團,出訪瑞典、丹麥、荷蘭等國,在下塌酒店房間展示建業貨辦,直接向當地客戶推銷,並購入歐州各國貨辦,例如法國的托盤和丹麥的炊具。孫建超返港後借鑑歐陸產品,推出不銹鋼調酒器,其後推出日益複雜的產品,包括西式火鍋爐套具和攪拌碗匙,這些產品成為建業1970年代的龍頭產品。建業採用原始設計製品的生產模式,由建業設計產品,再向客戶推銷。1970年代初,建業曾參與代工生產(接受德國公司Wurttembergische Metallwaren Fabrik, WMF)訂單,出產數萬個倒鐵板醬汁所用的船形肉汁盤。但建業只維持短期的代工生產業務,原因如下:一、驗收成品標準不一,品檢是否順利視乎驗貨員與廠家關係;二、客戶對產品挑剔,孫建超性好自主,不適宜代工生產形式;三、代工生產訂單利潤低。1996年,建業與從事電子業的朋友合作,以代工設計形式為飛利浦生產旋轉電水壺,及後因競爭大而收縮這業務。




標題 銷售模式的演進: 洋行接單、經貿交流團和代工生產。1960年代初推出不銹鋼產品
日期 16/03/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0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KL-SEG-004
第二代的教育背景。接班後建立現代化管理

孫建超夫妻有5名子女。孫啟烈生於1953年,是家中長男,受父母寄以最大的接班期望。孫啟烈從幼稚園低班至中四,在校風純樸的培正中學肄業,養成待父母至孝的品性。孫啟烈13歲起,每週六往建業的廠房任兼職學徒,在機模部學習車床、刨床和鑼床(行內稱「車刨鑼」)技術,期間培養出對工業的認同,並與工人建立良好關係。孫啟烈17歲讀完中四,負笈加拿大延續高中學業。孫啟烈唸第十一班、第十二班,物理科成績優異,中學畢業後入讀維多利亞大學物理系。孫啟烈讀大一時,應父親要求,赴德國機械廠學習操作建業新訂購的機器。

1978年大學畢業後,孫啟烈回港加入建業。孫啟烈坦言,物理知識對事業的直接幫助不大,他要不斷吸收社會經驗,例如向銷售經理學習談判技巧,才能逐步完成接班任務。1978年,建業發展理想,孫建超夫妻勤於廠務,產品在行內處於領先地位。建業廠內勞資關係和諧,孫建超學徒出身,頗能體恤並厚待下屬。孫啟烈幼年曾在廠兼職,接班後與廠長及部門主管等資深員工打成一片,沒有「太子爺」習氣,賓主上下和睦。1992年本地廠房結束之時,廠內有不少已任職20至30年的員工。第二代接班後推行現代管理,引進蘋果2E電腦等高科技設備,提高成本計算和開料尺寸的精確程度。經過多年實踐,第一代經營者亦認同新式管理的好處。孫啟烈認為,現在建業的制度已走上軌道,坦言:「Anyone is dispensable」。目前第三代已入職建業數年,孫啟烈希望將來建業能走向「自家策略管理模式」。




標題 第二代的教育背景。接班後建立現代化管理
日期 16/03/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KL-SEG-005
第二代在的革新: 產品開發和管理文化
孫啟烈從產品開發和管理文化兩方面,分析建業第一代和第二代經營者的差異。

一、產品開發:孫建超靠個人觸覺和判斷推出新產品,早期市場大、競爭少,新產品易於獲利。孫建超平日經常逛百貨公司、零售店和商場,觀察市面的產品款式,然後依樣加以改良。1970年,孫建超參考兩款燒烤架,分別結合通風和擋灰的優點,推出配備兩層墊盤的燒烤架,產品推出後反應理想,流行至今。第二代接任後,市場形勢與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有異,孫啟烈強調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要充分掌握消費者的需求,才起造新貨的工模和樣辦。近年建業推出配有冰柱的冷飲杯,解決檸檬類飲品回溫或加冰的缺點,產品推出市場後大受歡迎。1984年後,孫建超淡出建業的營運,但仍不斷思考新產品,間中巡視廠房,提供意見。

二、管理文化:孫建超採用家長式管理,以個人判斷做決策,下屬大多敬畏他的權威;孫啟烈接班後下放權力,吸納資深員工參與決策,下屬對他敬而不懼。孫啟烈剛返港接班時,大部分時間駐在車間,督促員工積極工作,現在已減少參與日常營運,讓第三代逐步投入。孫啟烈形容自己集技術和管理角色於一身,相對第一代而言,他投入更多精神在企業的發展策略方面。



標題 第二代在的革新: 產品開發和管理文化
日期 16/03/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9分2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KL-SEG-006
「建樂士」品牌的創造和推廣
1980年,孫啟烈創造「Kinox建樂士」品牌。「Kinox」命名的由來:「K」代表公司英文名字「Kin Hip」,「inox」是法語「不銹鋼」一詞「inoxydable」的縮寫,「Kinox」一詞較「Kin Hip」易於發音,另按粵語拼音改中文名「建樂士」。1980年,該品牌在香港和北京註冊、英國同時認可。過去建業在產品表面印上商標「LH」,但「LH」無法發音,難以推廣,產品不為市場熟知。客戶普遍歡迎Kinox品牌面世,建業向消費者推銷時省卻不少唇舌,便於打入連鎖店市場。「Kinox」商標印在產品工模上,建業有時為迎合客戶要求,在包裝盒印上客戶公司商標,例如美國的經銷商Vollrath;如果客戶提出在產品工模印上客戶的商標,建業視乎訂單數量而決定。現在建業只在內地直接零售,在南洋和歐美市場則交由當地代理商推銷。孫啟烈以蘋果智能手機(Apple i-Phone 4)的供應鏈為例,說明零售帶來的巨額利潤,不過,他坦言,零售業務不易推展,要因應潮流變化推出新貨品,這將影響建業的持續發展能力。



標題 「建樂士」品牌的創造和推廣
日期 16/03/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7分1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KL-SEG-007
1979年建業生產線的北移。珠三角的港資企業近況

建業五金塑膠廠從1949年起以下舖上居形式經營,創辦人孫建超全家住在廠房樓上。孫啟烈從小耳濡目染,培養對工業的強烈認同,在1970年往外國留學,至1970年代末畢業返港加入建業。孫啟烈接手建業後,修正第一代工業家「力不到不為財」的觀念,向資深員工下放權力,吸納更多人才擴充業務。建業在1979年於內地設廠,最初以補償貿易形式運作,提供原料和機器,並派員北上管理,內地伙伴則負責生產,製成產品再交回建業銷售。1979年至1992年期間,建業曾在南海、上海、東莞、深圳建立生產試點,最後選定深圳平湖為基地,於1992年正式投產,同年結束香港生產線,在香港只保留船務、採購、質檢、工程等部門,而建業定位為服務業公司。近年建業集中推動「Kinox」品牌,將生產交汕頭、寧波等地廠房專責,內地員工亦逐步接手管理職務。

孫啟烈引述2003年工業總會研究報告《珠三角製造》,勾勒本地工業近30年北移進程。1979年,香港工業高峰期聘用130萬工人;1990年代,大部分工廠北移;至2003年,珠三角計有港資企業58,500家,聘用960萬名工人;現在,不少內地港資廠已轉型升級,將生產工序外發至代工單位,把業務集中在質檢、品牌和銷售方面,否則在割喉式競爭中難以生存。




標題 1979年建業生產線的北移。珠三角的港資企業近況
日期 16/03/2011
主題 工業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KL-SEG-008
內地設廠模式演變: 從補償貿易到來料加工

孫啟烈指出,內地改革開放初年,港商北上設廠的主流模式是「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製造、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補償貿易是最早經營模式,來料加工模式隨後推出,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1979年,孫啟烈接受華潤集團旗下的引進辦公室邀請,前往南海、番禺、順德一帶考察,為建業五金塑膠廠尋找廠房地址,最終選定在南海設廠,以補償貿易形式經營。建業向內地單位提供原料、設備和技術指導,內地單位則提供廠房和工人。孫啟烈形容,內地工廠設備落後,仍使用1950年代在香港已廢棄的「馬榴機」,因此建業必須提供較先進的注塑、沖壓、電鍍設備等。產品在南海完成加工後,運回香港包裝和出口。北移初期內地物流不專業,貨車司機以家禽車運送工業產品。建業每月向南海單位支付加工費,另外設備由建業作價提供,南海單位擁有設備的主權。南海單位派幹部出任建業的法人代表,該人名義是受薪廠長,但實際只負責與海關、消防等政府部門交涉;建業另派技術指導駐廠,掌握管理廠房的實權。如遇消防或工業意外,法人代表負有刑責。孫啟烈認為,法人代表可減輕港商在內地投資的風險,建業在1992年才成為法人代表。

後來部分不良港商抬高設備價格(俗稱「鑽空子」),剝奪內地單位的加工費收入,內地當局改革補償貿易的弊病,推出來料加工等「三來」模式。港商保持設備主權,並以不作價形式把設備借給合作單位用,對外經濟貿易辦公室(外經辦)則審核加工費。建業由此改用「三來」模式經營,當年將已廠房搬至東莞石龍。後來內地推廣中外合資經營法,石龍單位要求與建業合資。孫啟烈認為,合資經營對鄉鎮單位帶來不少好處,諸如免稅車、外匯收入等方面。但建業不希望失去管理權,於1988年將廠房搬到深圳平湖,該地單位不提出合資要求。




標題 內地設廠模式演變: 從補償貿易到來料加工
日期 28/03/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1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KL-SEG-009
內地投資的轉捩點: 1989年六四事件、1992年結束香港生產線

1989年爆發六四事件,成為建業在內地設廠的轉捩點。當年不少港商撤離內地,孫啟烈與家人評估形勢後,維持在內地投資。孫啟烈認為,改革開放是內地大勢,老百姓謀求改善生活,內地官民歡迎外資設廠。孫家已在內地和香港建立事業,家庭和事業遷外地的成本高,到東南地區設廠將面對文化差異和政局動盪等問題。同時平湖政府極力挽留外商,港商設廠為鄉鎮帶來可觀的加工費外匯,這收入不必上繳中央。1989年,建業規模不斷擴大,計劃在平湖買地擴充,正值當地政府提供每平方米港幣100元的優惠地價,又獲得滙豐銀行貸款,於是在年底為平湖新廠房工程動工。新廠工程規模宏大,合稱「三通一平」[編註:即水通、電通、路通、場地平整],涉及移山,新廠的廠房、辦公室和工人宿舍分期興建。

1992年,新廠正式落成,香港生產線結束,大部分本地工人依法遣散,不少資深員工亦趁勢退休,留下來的員工有10名,調上平湖擔任技術指導,現今只剩下2人。1979年至1992年是建業的北移過渡期,內地與香港皆有生產線和機模部,勞工密集的工序最先北移,自動化工序則留港,產品的最後組裝和產來地源問題由香港部門處理。建業並非勞工密集的工廠,高峰期香港廠房只有300多名工人,北移後所有廠房的工人增至約1,000人,現在內地廠房已將大部分生產外判。孫啟烈認為內地與香港的行政制度有異,內地黨政單位分流,加上鄉鎮至中央架構繁複,港商不易適應。




標題 內地投資的轉捩點: 1989年六四事件、1992年結束香港生產線
日期 28/03/2011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KL-SEG-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