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佩蓮

譚佩蓮
油麻地街市小販

性別:
出生年: 1946
受訪時年齡: 65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小販
訪談主題: 社區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榕樹頭的早期面貌(一)
譚佩蓮生於1946年,出生時雙親以小販為業,在榕樹頭街市(即油麻地街市,現址街市街公廁) 擺攤檔。榕樹頭街市有不少一層高、鋅鐵搭成的攤檔,街市攤檔與「有記」、「源財發」等大牌檔相對 (現址天后廟公園)。「大隻牛」是當年著名大牌檔東主。1956年榕樹頭街市清拆,譚家的攤檔搬至新填地街與甘肅街交界的新填地街街市 (即新填地街露天街市現址),初時沒有劃位,由商販自行霸位,再定期重新執位。譚佩蓮感慨當時經營困難,父親炒賣黃金薄有收入,卻在攤檔生意中虧掉。北海街和西貢街有不少2、3層的金字頂矮屋,外觀貌似廟宇。昔日北海街和炮台街交界是「分局」診所,父母攜患病的小孩問診。分局旁邊有一個水上人拜神的廟宇。早期八街一帶是油麻地最繁盛之地。


標題 榕樹頭的早期面貌(一)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01
榕樹頭的早期面貌(二)
街市街公廁和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昔日全是街市,除數十個魚肉瓜菜攤檔外,亦有不少藥檔和跌打檔,是油麻地最繁忙的街市,因此街市與榕樹頭之間的小路被命名為「街市街」。范徐麗泰、周潤發等名人經常前來買菜,不少大法官亦是街市常客。范徐麗泰是譚佩蓮檔口的熟客。昔日榕樹頭有大量榕樹,三山五嶽匯集於此,有賣武、捉棋、占卦、算命、批字等檔位。譚佩蓮讚揚占卦和批字攤位靈驗。昔日榕樹頭有一著名盲人占卦師傅,現時年紀老邁,改到新光酒樓樓上營業。早期交通不便,父親往西環入貨,用擔挑運回油麻地,小時候譚佩蓮到渡船街接父親,替他挑賣貨物時迷路,留下深刻記憶。廣智戲院不與榕樹頭街市相鄰,位於現址明星酒樓。


標題 榕樹頭的早期面貌(二)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2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02
童年時被關押在警局的經歷
戰後初期市民的法制意識不高,常有小販打架、警察收保護費之事,小販懂得「埋堆」才得以謀生。譚佩蓮憶述父母在榕樹頭街市擺檔時,差人經常派代理人收費,費用多寡取決於攤位的面積,每檔平均每週要繳交30元,每週上門收費數次,每次收5或10元。商販俗稱差人收片為「走老鼠王」。1950年代譚家經濟困難,可謂「餐搵餐食餐餐清」。某次代理人前來收數,父母無法繳付保護費,隨即被沒收貨物,年僅5、6歲的譚佩蓮鋌身而出,拚命阻止,結果被警察拘押。她自覺小孩直率感性,凡事以親人利益為先,不懂顧及後果。當天她被押往九龍城拘留,父母無力支付保釋金,只好被關押一晚,翌日釋放。由於年紀太小,譚佩蓮得到警察的照顧,收押她的警察則被上司責罵為何把小孩捉回來。事後父母在南九龍巡理府上庭。扣押無法交保護費的小販是當年慣常做法,不少男性小販更被鞭藥水籐施罰。1956年譚家攤檔搬入新填地街街市後,不再遇到收保護費之事。


標題 童年時被關押在警局的經歷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6分2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03
榕樹頭和新填地街的街市攤檔(一)。譚家疏果檔的貨源
昔日榕樹頭有兩個街市,分別是現址街市街公廁和玉器市場的位置,後者規模較小,1956年兩者合二為一,同時搬入新填地街街市。新填地街街市舊址昔日亦為小型街市,商販以帆布搭成攤擋,後因生意不景拆除,在新街市啟用前已被淘汰。譚家攤檔搬入新街市時與同行爭位,當年只有10歲的譚佩蓮已幫忙父母,惟年紀太輕不易搶佔有利位置,至18歲時她獨立領牌開檔。其後有商販投訴攤位分配不公,當局遂訂立新規例,規定各攤販每晚執位,下午4點各販到街市的寫字樓輪籌,按運氣抽籤分位。當時每攤位只有3呎乘4呎,謀生困難。至1979年商販有感每晚執位不便,決意團結一致,視最後一次執位為永久性,惟可個別私下交換,但抽到坑渠位者,只好嘆息運氣欠佳。譚佩蓮的攤位自此安定下來,至31年後的今天仍不變。

譚家攤檔初時售賣蓮藕、芋頭、節瓜、粉葛等瓜菜,其後兼營香茅、椰子、碌柚葉等婚嫁用品。蓮藕、芋頭、粉葛等根莖類植物主要從西環蔬菜批發市場(俗稱「大欄」)入貨,海底隧道落成前,父親以擔挑運貨,坐火船仔過海返回油麻地;及後海底隧道開通,改用貨車運貨。蔬菜類主要從油麻地果菜批發市場入貨 (即現時油麻地果欄),菜欄已改建為現址的三所小學---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東莞同鄉會方樹泉學校和灣仔堂基道學校。菜欄後來搬至長沙灣,只剩下果欄;後期長沙灣蔬菜市場貨種齊備,譚家不用過海入貨。譚佩蓮從泰國和新加坡進口香茅和椰子,她透過相熟同行接洽,直接與當地供應商通電話。起初訂貨到港時,譚家直接到貨車停泊處取貨,現時貨車直接駛至街市。



標題 榕樹頭和新填地街的街市攤檔(一)。譚家疏果檔的貨源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9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04
榕樹頭和新填地街的街市攤檔(二)。譚家疏果轉營售賣婚嫁物品
譚佩蓮家在榕樹頭街市霸位開檔,以木箱和木架擺貨,攤販間互相接納,故走鬼攤檔有如固定攤檔般擺賣。當年小販雖然手執流動牌照,但有警察巡街時亦仍要「走鬼」。在掃蕩風聲較緊時,將不同瓜菜串起來售賣,便於迅速逃亡。1956年譚家搬入新填地街街市,從搬入至1979年每晚執位,為期23年之久。1979年街市實行永久性執位,譚家不幸抽到較吃虧的「中間位」,欠缺擺貨空間,只好在產品種類下功夫。早期攤檔主力賣瓜菜,鑑於父親曾在澳門的紙紮舖工作,了解婚嫁用品的裝飾,於是將一些瓜菜包裝供婚禮之用,未幾「禮藕」即深受街坊歡迎,於是攤檔全力推銷相類的婚嫁物品。婚嫁食品講求意頭,如芋頭代表開枝散葉、薑寓意懷孕、碌油葉有辟邪之用等。攤檔顧客包括水上人和潮州人,各有不同偏好。水上人較喜歡蓮藕,潮州人則喜歡芋頭和薑。昔日不同籍貫者的婚俗各有特點,如水上人「三朝回門」時,回禮持續數天,後來逐漸趨向統一。譚佩蓮檔口蓮藕銷情理想,早期要到青山和元朗入貨,每次進貨多達一整坭塘的蓮藕,數量有幾百斤之多,現時已改從內地入口。


標題 榕樹頭和新填地街的街市攤檔(二)。譚家疏果轉營售賣婚嫁物品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7分3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05
童年的學習、工作和娛樂(一)
譚佩蓮自小在父母街市檔幫忙,10多歲才開始讀書,先後在「培基」、「中庸」(卜卜齋)、「酒樓工會」夜校讀書,在酒樓工會完成小學。她不能每天都上學,因有時忙於走鬼或搬貨,要留守攤檔工作。平日她每朝4點起床,在檔口忙至晚上7點,長大後7至9點到夜校上課。譚佩蓮感慨昔日謀生困難,自覺有機會上學認字已屬萬幸。她在夜校結識了不少來自水上家庭的女同學,她們與父母住在泊於皇家橋(即現址眾坊街向海伸出的小碼頭)的躉船上,水上人主要開躉船運貨謀生。喜慶時譚佩蓮被同學邀往船上看煙花,曾因沉醉於玩樂被父親責備。現時水上人已上岸定居,不少搬入公屋或自行置業。因父母與戲院人員熟悉,譚佩蓮有時收檔後免費看戲,到過「金華」、「第一新」、「油麻地」等鄰近戲院;平日觀看粵語片為主,有時過海看西片。廣智戲院座位木虱多,她較少光顧。「廣智」早年播粵語片,後來放映二輪西片,收費極低。隨着收音機和電視的普及,譚佩蓮減少上戲院。她家住窩打老道10號,當年規定每伙住戶只能安裝一部電話,因此安裝電燈、電話要與鄰人協調。譚佩蓮丈夫亦在街市工作,兩人因而認識,丈夫曾肄業於勞工子弟學校、麗澤女子中學,練就一手好書法和好文章。


標題 童年的學習、工作和娛樂(一)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 教育
記錄總長 10分5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06
童年的學習、工作和娛樂(二)
譚佩蓮小學時讀過「培基」、「中庸」和「酒樓工會」三校。「培基」只短期就讀,因校長不接受學生經常缺課而離校;「中庸」讀過兩三年,晚上7點上學;「酒樓公會」亦是夜校,7至9點上課。平日譚佩蓮清晨4點起床,一直在父母街市檔幫忙到晚上。中午全家在檔口就地煮食,砌磚為爐,燒柴煮飯,收檔後她要回家燒柴,為家人準備晚飯,她感嘆當年生活艱難。早年街市沒有風扇和電燈,晚上6、7點後攤販靠街燈照明,或向店舖或住家搭電,至近年街市才開始供電。有時收檔後譚佩蓮與同伴到九龍城國家片場看拍戲,片場位於城寨內,因認識片場人員,得以自由進入。有時又到荔園玩樂,或到尖沙咀電影明星家中取相片。譚佩蓮曾有10多名兄弟姐妹,在世者有8人,其中5人各自領有小販牌照,均在新填地街街市開業。譚佩蓮本人達法定年齡18歲時亦獨立領牌,每年交牌費20元,當年算是不小數目,不少商販不願支付。她在20多歲時結婚,其時丈夫任職酒店房口部總管,婚後轉職行船。兩人生有多名子女,夫妻共同謀生。


標題 童年的學習、工作和娛樂(二)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9分4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07
童年的學習、工作和娛樂(三)
廟北街、廟南街和鴉打街有不少講古、占卦的攤檔,三條街道景觀接近。「胡山」、「廖廖記」是廟街著名食物館,以牛肉飯、叉燒包、腸粉、粉果聞名,譚佩蓮讚不絕口。平日她與家人飲茶,茶樓不分高低檔次,較常光顧者有「金山樓」、「一定好」、「統一」和「南方」(近北海街廣東道一段)。眾坊街球場昔日是一片空曠爛地(俗稱「波地」),譚佩蓮在「中庸」上學時,經常到波地打球、跳繩、扯大纜等。間中她跟同學到避風塘食艇仔粥,上同學的躉船家看煙花。政府在英女皇誕辰等節慶放煙花,泊於海面的躉船是理想觀賞地點。避風塘有遊艇出租服務,不少麻甩佬(低下層男性的俗稱)攜風塵女子出海耍樂。譚佩蓮結婚前每天凌晨4點起床開檔,當時已有水師堂(即水警船塢)人員買菜,煮飯送上海面大船;包伙食者亦在清晨光顧,主要為咕哩做飯。她婚後已無人在清晨買菜,可遲至7、8點起床。婚後要照顧家庭,譚佩蓮減少外出娛樂。


標題 童年的學習、工作和娛樂(三)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08
街市的銀會和騙案
當年銀行服務不普及,街市商販流行組織銀會,會頭每日或每月向會員收會款,例如每日1至3元,至月尾或年尾發還本金。當年商販易於信任同行,時有會頭挾款私逃之事,譚佩蓮曾被騙數次。她憶述某次由商販親屬做會頭,該會頭向會員收齊會款後,藉口投資失敗而失蹤。譚佩蓮認為做會不划算,她姐姐曾每日交9元做會,會頭將會款存入銀行賺利息,向會友只發還本金,私吞所有利息。至銀行日趨普及,銀會漸不受歡迎。數十年來街市充斥各類騙案,有匪徒以迷煙偷襲街市商販或客人,然後騙走現金和首飾;街市有不少魚蝦蟹賭檔,不少嗜賭師奶被騙財。騙徒犯案手法古老,但到目前仍可以重施故技。


標題 街市的銀會和騙案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5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09
昔日窩八與雲南里的舊樓和老舖
譚佩蓮出生時住窩打老道10號,上址是有天台和柱躉的戰前唐樓。譚家居於樓上騎樓房,與大廳隔一條冷巷。「和味龍」被屋內燈光吸引,住客在冷巷和大廳放水盆,捕捉和味龍炒食,譚佩蓮懷念當年炒和味龍的風味。隨後窩打老道10號拆卸,譚家搬入廟街。婚後譚佩蓮與夫住於六街(編按: 即油麻地六街),其時父母已搬入牛頭角公屋。現時「窩八」即由窩打老道8號至十幾號的樓宇改建而成,當年全是樓高數層的舊樓。窩八中央大堂即當年的郵政局,此乃一層高的單棟建築。昔日窩八一帶有不少人力車,接送不良於行的癱瘓者。當年不流行用私家車送貨,一般採用三輪車,籮筐是更原始的方法。

窩八現址窩打老道一帶昔日是一排老舖,從彌敦道向果欄方向依次排列是「春草堂」 (醫館)、「廣申昌」 (醬園)、「海全印務」(卡片、書籍)、「長安」 (洗衣)和「恆昌餐廳」。恆昌餐廳隔着雲南里與郵政局相對。雲南里店舖有修車、棺材、銅鐵回收等,砵蘭街則有雜貨、花轎、修鞋等店。雲南里行人路滿佈寫信檔口,約有10多名師爺搭屋仔開業,提供讀信、寫信、報稅、申請領牌等服務,部份師爺任職律師行助理,熟悉本地法律,在雲南里兼職開檔,利錢豐厚。當年居民教育水平低,政府又欠缺諮詢渠道,市民只好求助收費高昂的師爺。譚佩蓮結婚前,母親曾光顧寫信檔,處理置業和領牌的文件;及後因譚佩蓮丈夫在家中學歷較高,至婚後才不用請師爺代勞。譚佩蓮感嘆學識的重要,受過教育便不用依靠他人;又認為今日政府施政已大為改善,加上普及教育,寫信生意遂走向沒落。



標題 昔日窩八與雲南里的舊樓和老舖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3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10
窩打老道10號童年居所雜憶
童年譚佩蓮住在窩打老道10號,對面是「五福殯儀館」,她走上殯儀館所屬大廈玩樂時,驚見天台上有人放置人骨曬日光浴;她所住大廈的樓梯間中亦掛着人骨,小孩頓覺膽顫心驚。譚佩蓮居所對面大廈樓梯有流動熟食檔,供應艇仔粥、及第粥和雲吞麵等,尤以雲吞麵最美味;因東主臉上長滿痘皮,故攤檔取名「痘皮粥」。現時金華戲院處亦有「痘皮粥」,由東主後人經營。昔日窩打老道明渠(大坑渠)經常水浸,間中有小孩被沖走的意外。窩打老道的露宿者收容所昔日是大牌檔集中營,再早前是唐樓和服裝店。唐樓清拆後之所以改為集中營,事緣政府無法聯絡全部業主,未敢原址重建新樓,避免日後業主後代要求收樓。早年譚佩蓮一家位於窩打老道的舊居有倒夜香的安排,某天夜香客攜同糞桶落樓梯時,因梯級破爛不慎踏錯步,桶內糞便傾瀉,正好倒在樓下醬園舖內正在竹戰的麻雀友身上,四人滿身糞便,憶起之事譚佩蓮仍不禁哈哈大笑。當年她父親經常到醬園舖打牌,砵蘭街開占卦檔的梁樂之、春草堂醫師冼炳樓都是父親的雀友。梁樂之是著名占卦師傅,客人包括任劍暉和白雪仙。


標題 窩打老道10號童年居所雜憶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2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11
油麻地八街的攤販和大牌檔
新填地街的攤檔以梗檔為主,北海街和西貢街有不少新近搬入的走鬼檔,其中在西貢街有果販在檔口以雪櫃擺賣水果。西貢街、北海街、寧波街等橫街有不少大牌檔,從靠彌敦道的街頭延伸至近廣東道的街尾。北海街有咖啡檔和魚蛋粉檔,另有一小食檔「波記」,檔主以單車做檔口,專向小孩售賣雪糕和葉欖 (編按: 即綠葉欖或橄欖)。近玉石市場有「五龍」大牌檔,以雲吞麵、芋角等食品聞名。廣東道有不少茶樓、酒家、牛雜檔和粥檔。廣東道「龍如酒樓」前身是「人人茶樓」。


標題 油麻地八街的攤販和大牌檔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3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12
窩打老道、砵蘭街、廟街一帶的店舖、攤販和街景
甘肅街以南的新填地街沿途全是賣魚肉、蔬果、瓜菜的街市檔,兩旁的橫街有不少大牌檔。早年榕樹頭有各式攤販,有賣西瓜、涼粉、糖水等小食檔,另有賣武、拔牙、講古、唱歌等攤檔。近榕樹頭的廟街一段亦熱鬧非常,佈滿炒蜆、雞腸粥、水果、西瓜、芒果、炸雞等小食檔,另有出售電筒、耳環、衣服、皮帶等雜貨的攤位。上海街有大量成衣店,李家園百貨公司 (現址集友銀行和新強記燒臘)標榜「正價不二」,招來大批客戶。當時商舖和攤販流行標高價,待顧客回價,雙方拉鋸議價,有顧客嫌講價麻煩索性放棄光顧購物,「李家園」打破慣例,頓成上海街生意最好之店舖。窩打老道和砵蘭街交界處有不少企街妓女,交易地點則在砵蘭街樓上,舊樓有專闢作嫖娼的單位,有別於今天的「一樓一鳳」。砵蘭街是品流複雜之地,除了娼妓與民居混雜外,亦有花轎、棺材、補鞋等特色店舖。早年窩八現址對開的馬路有不少人力車和三輪車,私家車並未普及。窩八前面的公園仔昔日是舊樓、雜貨舖和棺材舖。油麻地街坊會設於梁顯利社區中心,會址同時用作臨時招考警察及審判偷竊等小案。昔日街坊會在區內掌握大權,佐敦道建戲棚亦要由理事長批准,現時其職能已轉移至區議員。

譚佩蓮家居狹窄,環境惡劣,有時她因天氣炎熱而到街上睡覺;小孩經常外出玩樂,兄弟姐妹各有各玩,各與年齡相近的好友玩樂。譚佩蓮幼時已流連廟街和榕樹頭,觀看賣武和買小食,她甚懷念攤販小食,當年未考慮過衛生問題。她與姐妹知道砵蘭街的妓女,故較少走近該處,不過做偏門的與正當人家各不相干,她認為當年治安反而比現時好。雖感成長環境惡劣,但與經歷過戰亂的父母一代相比,已算是幸福的一輩。



標題 窩打老道、砵蘭街、廟街一帶的店舖、攤販和街景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7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13
油麻地生活回顧。油麻地聲與味
譚佩蓮認為數十年的油麻地生活有苦有樂,她多年來結識了不少相熟街坊,了解各自背景,彼此融洽相處,留下不少愉快的回憶。她在婚後搬到葵盛居住,平日仍在油麻地開檔,10多年後感往返交通不便,且希望加緊看管兒女,決意搬回油麻地,入住街市檔口對面單位。譚佩蓮不讓子女到街市幫忙,讓他們專心讀書,子女亦體會母親辛苦,生性用功,考入荃灣優秀名校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她認為油麻地康樂設施不足,佐治五世公園品流複雜,不讓子女前往,閒暇時全家只到荔園和兵頭花園等地旅遊。

1980年代中葉是新填地街街市的高峰期,尖沙咀和太子的居民亦前往油麻地買菜;當時譚佩蓮街市每日可賣出幾十籮貨物,各類產品幾乎沽清。近年油麻地人口老化,年輕人口流失,加上超級市場的普及,街市生意大不如前,檔口的婚嫁用品生意只靠熟客維繫。現時攤檔經營環境惡劣,馬路上車流櫛比,加上空調裝置排放不少熱氣,影響商販的健康。市政街市大廈的營業環境雖然較佳,但譚佩蓮無意申請調遷;街市大廈不少商販專接酒樓訂單,昔日亦在榕樹頭經營。

譚佩蓮在油麻地定居數十年,已習慣各種氣味和噪音,對街市日夜的吵架聲、叫賣聲、雞屎味、豬肉味早已麻木,沒有一種氣味或聲音能讓她留下深刻印象。



標題 油麻地生活回顧。油麻地聲與味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1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TPL-SEG-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