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瑞雲

杜瑞雲
製衣廠領班

性別:
出生年: 1950年代初
受訪時年齡: 58至60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製衣工人
訪談主題: 工業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毛織廠的生產工序和工人招聘

毛織成衣以無色的毛線為原料,毛織廠第一個工序是染毛線,染色後再剪裁和織片。1960年代初本地毛織廠流行「車花」,如將毛片車成樹葉形狀,車花後工人用指甲鉗剪花,以便製造透視的毛衣。香港車衣工人手工精細,工資低廉,吸引不少外國公司訂貨。昔日毛衫鈕門亦以人手縫針,每開一個鈕門只得1分工錢。毛線織成片後要埋夾(又稱「縫」、「夾膞」),即用縫盤機將兩幅毛織片縫合。香港紡織業興盛時,「埋夾」、「夾膊」是工人間用來取笑女工拍拖的用語。埋夾時要利用一條毛紗輔助,毛織片縫合後要以人手拆除多餘的毛紗,此工序稱為「拆紗」,一般由年長女工負責。拆紗後要人手挑撞 (又稱為「埋口」) 和查衫 (即品質檢查),以夾子標示衣服上的壞處,交補衣部門工人修補。最後工序是洗衣、熨衣和包裝。

杜瑞雲在大角咀毛衫廠做童工時,廠內有20名包裝工人,產品在包裝前要再照燈檢驗,發現有壞即退回修補,否則客人可要求罰款。毛織成衣生產流程短促,工人經常不眠不休趕貨。杜瑞雲在「達樂美」工作時,曾接過1000條褲的訂單,從染毛線、剪裁至落貨,只有2天的時間。早期毛織廠以大廠為主,一般有100多名工人。杜瑞雲任職的「義昇」和「豐利」屬大廠,織片工序不用外發。本地毛織廠分佈在新蒲崗、大角咀、青山道等地。毛織工人一般由熟人介紹就業,杜瑞雲來港後第一份工作是包裝,亦由街坊介紹入職。1960年代後期才流行公開招聘,消息大多在工廠大廈的黑板登載。杜瑞雲慶幸自己大部份的工作由親友介紹,毋須支付介紹費。




標題 毛織廠的生產工序和工人招聘
日期 25/07/2009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2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01
織片和縫盤工人的技術與薪金

杜瑞雲認為織片要求專注和耐心,毛織機操作容易,只需學懂看字碼,但工人要揣摩字碼的鬆緊度,經一段時間學習便能把握。織片講求經驗,各種毛料的堅韌度各異,工人要自行調整;勾花式時操作更複雜,尤其要留心機上記號,避免出錯。織片工計件支薪,有些大型毛織廠將織片工序外發,交由數家山寨廠負責,由廠長統籌外發,一般抽取數元的差額,例如出廠價是每打毛織片40元,廠長只支付35元的外發工費,從中抽取5元,「食價」是常見情況。當年香港有不少山寨廠自設數台織機,從大廠接獲外發的訂單,聘請學徒邊學邊做,部份更保證向滿師學徒介紹工作,或在原來的工場續任。杜瑞雲自資150元,到山寨廠學師,她滿師後原可以留下工作,賺回學費,但她不喜歡織片,最終只做了2、3個月。

縫盤工計件支薪,入行者可交費學師,亦可跟工廠的「縫盤阿姐」學習。毛織廠的縫盤工作額不多,一般只有20台縫盤機,「阿姐」大多請親友學習。縫盤工頭有聘用新手的權力,因為新手學會後,可以替她們分擔工作。當年縫盤入行容易,由於學師者沒有底薪,對工廠來說划算。後來入行者大減,嫌工作辛苦,毛織廠向新入行者支付底薪。1980年代初內地改革開放不久,本地縫工不足,田北俊建議引入縫工外勞, 讓本地毛織廠可留港生產,不用北移。當年內地工廠不多,內地不少工人希望來港,入行車縫,香港因此有大量潛在的人力。杜瑞雲慨歎當年建議不獲通過,導致現時毛織行業已式微。她批評政府缺乏長遠政策, 不了解當時的形勢;至近年才批准輸入外勞,但現時國內工廠林立,香港對國內工人已失去吸引力。 




標題 織片和縫盤工人的技術與薪金
日期 25/07/2009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7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02
毛織廠生產部門的協調
挑撞、查衫、補衣、熨衫、包裝等工序主要由人手操作,因不涉及機器,場地限制較小,入行沒有難度,一般由熟人引介,童工亦可勝任挑撞的工序。杜瑞雲認為毛織生產的關鍵是部門協調,她在「達樂美」工作時,獲老闆委以管理重任。「達樂美」聘用逾百名工人,有裁床、打鈕門、手工部、熨部、包裝等部門,她與各部門溝通,協調人手分配,減少工時的浪費,藉此提高效率,增加公司收入。例如車衣人手短缺,無瑕兼顧「點閘」(即以顏色筆在毛衣料畫圈的工序);相反,裁床部有較多生產空檔,工人經常在空檔時間打牌,杜瑞雲於是建議老闆加工資,請裁床工人在裁布後兼顧「點閘」,使整個生產流程更順暢,公司便可盡早完成訂單而賺更多錢。杜瑞雲擔任管理工作時,夾在老闆和工人之間,一方面要保障工人收入,又要替老闆考慮成本,常感左右做人難。



標題 毛織廠生產部門的協調
日期 25/07/2009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7分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03
毛織廠的男工和女工。摩打衣車和電織機普及的影響

早期香港的毛織廠男女比例接近,男工負責與機器相關的工序,例如裁床、織片、熨衫、打鈕門,管工亦多由男工出任,而女工負責縫盤、手工車花、補衣等。操作織布機的男女工人工資相約,女工對工資要求較低。雖然工廠女工學識淺,但收入不低於有學識者,尤以織片、打鈕門、釘鈕等工序收入高。當年工人生活平穩,肯勤力便有不錯的收入;不過手作勞工有時會工作過勞,且發展前途有限。杜瑞雲在「豐利」毛織廠打工時, 曾有織片男工要求加薪,後爆發工潮,自此工廠開始將織片交女工負責。早期毛織廠多由男裁縫負責車衣,大多以腳車作業,每對衣袖工費是1.5元,算是很高的工資。

後期日本發明高效率的摩打衣車,每對衣袖工費減至0.8元。摩打衣車每部售2、3千元,每對衣袖可省0.7元,對廠商而言是十分划算的投資。此外,從外國入口的電織機 (俗稱「花機」、「電機」)亦逐步取代傳統的手織機,以提高織布的品質和速度,但挑撞和縫盤的工序不受衝擊,因為手工縫邊較美觀。自摩打衣車和電織機普及後,毛織廠車工比例增加,女工人數漸多;操作腳車的男裁縫亦要學習新機器,否則遭到淘汰。當年百業興旺,不少毛織廠男工轉職到三行、紮鐵、電工等行業。至於裁床仍由男工負責,此工序對技術和體力的要求較高。1960年代毛織廠大多位於新蒲崗的工廠大廈,有升降機運輸貨物和工人。毛織廠佔地逾萬平方呎,部份在廠廈購入或租入幾個單位,再打通連成一片,有些甚至佔用數層或全座。杜瑞雲任職的「豐利」和「義昇」佔用一層。1980年代本地毛織業開始走下坡,廠家轉移斯里蘭卡等國開廠,杜瑞雲有不少朋友被派出國管理工廠。




標題 毛織廠的男工和女工。摩打衣車和電織機普及的影響
日期 25/07/2009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5分4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04
毛織廠的工人福利和勞資關係

毛織廠工人的主要福利只有勞工假期,廠方不包食宿;相反製衣廠則向工人提供午飯,或請廚工煮白飯,工人自備餸菜。毛織廠生意旺盛時,工人分3班返工,趕貨時要在凌晨加班,留宿工人在紙箱上睡覺。昔日工人要求不多,婦女希望賺錢幫補家庭,將孩子交長輩照顧。近年有些工廠推行5天工作制,不少工人反對新制,希望多開工賺錢。「利工民」是本地老字號的毛織廠,主要生產羊毛內衣。香港的毛織廠主要出產毛衫,1970年代初引入皮革物料,同時嘗試加設衣領。「達樂美」近年曾設計新款毛衣,聘請專人在皮革上繪油畫,製成毛衣的圖案,可惜新產品美觀而不耐穿,在市場收效不理想。當年毛織工人選擇工廠時,很少考慮工廠名氣,主要考慮能否與上司合攏,又考慮工廠生意,業績理想者工作源源不絕,工人樂於入職。杜瑞雲認為廠商主要關注成本,以公司收入決定聘用工人數目;她強調工廠的成績取決於勞資雙方的配合,老闆要依賴能幹的員工,不能猜疑和忌才,否則難以維持廠務。

昔日的毛織廠環境寬敞,要貯存笨重的毛衫產品,且鈒骨工序佔地廣。鈒骨時揚起毛片上的毛塵,工人要戴口罩,保護口鼻。一般毛衫廠安裝風扇,吹走飄浮的毛塵,廠房環境對工人健康影響不大。各種毛織工人當中,縫盤女工收入較高; 縫盤工序不能急忙,女工要細心工作,由於不涉及體力勞動,縫盤女工衣著打扮較時髦,加上縫盤女工較年輕,予人以「縫盤妹高竇」之感。 裁床和補衣的人手經常短缺,廠方一般靠包工找人,再以日薪或件工聘用。包裝工不限年齡,70多歲長者亦可從事。1980年代後入行製衣業者日益減少,杜瑞雲強調若當時輸入外勞,本地製衣業可生存至今,未至於全面萎縮。




標題 毛織廠的工人福利和勞資關係
日期 25/07/2009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2分2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05
棉織布廠的生產工序。在大中布廠做童工的經歷

棉織布廠的工序有紡紗、穿棕、打木骨、織紗、查布、補布、線布等,線布後產品可交布行出售。「打木骨」指將紗線穿在木骨上編織,每當紗線斷掉,梭織機便會停工,打木骨工要立即將斷線地方接好,讓機器繼續運作。「打木骨」工序毋須特別 技術和經驗,只需學會調較鬆緊,屬於手板眼見工夫,杜瑞雲13、14歲已入行。「打木骨」每日計薪,超額完成產量者有奬金。

杜瑞雲任職「大中布廠」,廠房位於青山道,佔用3層式舊樓全幢,地下是「打木骨」工場,2樓和3樓用作織布。布廠環境惡劣,機器嘈吵,工人隨時有失聰的風險。大中布廠沒有存貨,按客戶訂單開工;工人3班制開工,每8小時1班,不用輪更。當時尚屬童工的杜瑞雲上早班,避免晚上打瞌睡發生工業意外。她見工時還未到16歲的合法工齡,仍屬非法童工,只能借人家身份證見工 (當年身份證沒有相片識認),廠內有幾個約14、15歲的非法童工。每有政府人員巡廠時,非法童工要走鬼躲入廁所內,被問及之時,就說來廠探望家人。




標題 棉織布廠的生產工序。在大中布廠做童工的經歷
日期 25/07/2009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9分5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06
數十年的製衣業工作生涯
學會踏摩打車是杜瑞雲加入製衣業的轉捩點。她離開假髮廠後,在一間山寨製衣廠做車衣,做過不同工序,例如鈒骨 (即在布邊縫線,防止布的切口散開) 、挑腳 (即用人手縫合褲腳)、車嘜頭等;因為以前織過毛衫,熟悉衣服的製造過程,她可以邊做邊學。後來老闆無力發工資,廠內約10名工人到深水埗警署報案,當時杜瑞雲被拖欠薪金數百元,至今仍不了了之。後來她獲朋友介紹,到一間專做「本港」的山寨廠工作。「本港」指本地生產和銷售的成衣。她任職的工廠位於灣仔,只有8至10台衣車,她專責鈒骨和挑腳的工序。當時廠內師傅細心指導「綑邊」等工序,工人也虛心學習。工廠位於前金鳳池舞廳樓上,有時工人午飯後到跑馬地墳場散步,回廠時碰見舞廳小姐。她認為做「本港」較自由,工作勤快者可賺錢。後來工廠所在的大廈拆卸,山寨廠被迫結業。

杜瑞雲獲朋友介紹,轉到大埔「達樂美」針織廠/毛織廠打工,該廠歷史悠久,早期從事針織和毛織,及後轉型梭織衣服。「達樂美」生產手勾皮革外套等高級成衣,出口日本。杜瑞雲最初負責挑腳,後廠長要求她參與管理工作,她自覺力有不逮,改到觀塘的「健泰」車辦 (即縫衣服樣辦)。她任職「健泰」四年期間,抽空到夜校讀小四至中一,後親友告知「達樂美」急需車辦工人,於是又返回舊廠。未幾廠內有師傅外出創業,杜瑞雲離廠輔助師傅的生意;數月後當新廠上了軌道,她又返回舊廠「睇車位」(即督導車衣工人)。她約於三十多歲時結婚,婚後感管理工作困身,轉回做車辦工人。

後因照顧女兒,離開「達樂美」,在家接單車辦。後獲朋友介紹,到美國上市公司「Hero」(Hero Industries Inc., Hong Kong Branch, 中文名「嘉仙力」)工作,「Hero」是本地大型辦廠, 在紅磡康力投資大廈佔用6、7個單位,專門起做晚裝、內衣褲、睡衣、毛衫等成衣的貨辦,尤以晚裝漂亮。全盛時期製衣車辦工70多人,師傅也有50多位。8、9年後美國老闆去世,家屬管理不善致公司破產,杜瑞雲改到「三洋」車辦,該廠製造晚裝、釘珠衫等高檔成衣。當年三洋的香港辦事處約有百名工人,深圳廠房則聘五、六百人。2008年10月她轉職現時的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形象設計,她負責車縫在廣告登場的衣服。




標題 數十年的製衣業工作生涯
日期 25/07/2009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0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07
本銷製衣廠和出口製衣廠

本地製衣廠分為「出口」(即產品外銷)和「本港」(即產品本銷)兩大類,出口廠比較正規,領有正式廠牌,嚴守勞工法例和消防條例等。出口成衣的尺寸要符合客戶要求,另由QC(品質檢驗人員)驗貨,碼數較為嚴謹;至於手工精細的成衣,有時呎碼未能完全準確,但一般仍可通過品檢。

「本港」製衣廠多數是山寨廠,在舊樓民居設廠,佔地約1000平方呎,廠內只放10多台衣車,熨衣和裁床的工序相對簡單。山寨廠全廠只有10多名工人,分工不及毛織廠仔細。太子道有不少本港廠,製造西服和連身裙等成衣。當年香港經濟理想,本銷成衣銷路不錯。 本地裁剪師傅技術高,甚受歡迎;由於成衣裁剪尺碼自由度高,本港廠的師傅多喜歡在山寨廠工作。

杜瑞雲任職的第一間製衣山寨廠佔用2層,天台是裁剪工場,三樓是車縫和熨衣的車間。車縫工全件成衣起貨,經人手挑腳、釘鈕和熨衣後,即可賣給客人。成衣款式由山寨廠構思,然後起製樣辦和宣傳。山寨廠一般沒有存貨,有訂單才開工,另寄賣一些產品。山寨廠老闆要認識時裝潮流,供應款式受歡迎的成衣,訂單將應接不瑕,換季時節尤其忙碌;某款式成衣的訂單由幾十件至幾百件不等,山寨廠裁床要善用布料起貨,提高廠方收入。有時淡季山寨廠沒有訂單,嚴重者1、2個月沒有收入,此時不少男工轉職出口廠。杜瑞雲入行製衣時,最初負責挑腳和鈒骨,因為她入行前已學會了摩打衣車,又有多年毛織經驗,製衣工作對她沒有難度。她在山寨製衣廠工作時,得到同事毫無保留的指導,加上她願意虛心受教,很快學會了不少手藝。




標題 本銷製衣廠和出口製衣廠
日期 25/07/2009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2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08
製衣廠的分科模式: 大分科與小分科

杜瑞雲畢生在紡織業工作,工作生涯可分三個階段: 1.) 毛織廠任職的童工時期。2.) 製衣廠任職的青年期。3.) 製衣廠任職車貨辦的婚後階段。1963年來港時她已11歲,來港後與母親(非親生)和兄姐同住,生母和弟妹仍在廣州生活。由於兄姐已婚並育有子女,杜瑞雲不想依賴他們供書教學,希望過獨立生活,並供養在鄉下的弟妹。急於賺錢謀生下,她獲朋友介紹,到毛衫廠做童工。由於她還未到16歲的法定工齡,做工時要借兒童身份證。當年兒童證以顏色區分性別,證件上沒有照片,只列名字。她認為童工並非壞事,一方面可讓兒童謀生,另方面令失學者生活有所寄託。  當年8、9歲的童工十分普遍,她上班的毛織廠也有其他童工,惟彼此沒有傾談。童工多數負責剪線頭、 包裝等非技術工作,只好做事負責、手工好便受人看重。

杜瑞雲首日上班又驚又喜,喜的是因為有4.5元的日薪收入,驚的是包裝工作枯燥,工時又長達10至13小時,童工容易在瞌睡,甚至伏在檯上睡著,隨時遭人解僱。當年勞工署職員間中巡查工廠,查廠時童工要「走鬼」離開工場,躲進廁所或雜物房。杜瑞雲外貌成熟,一般未被查上,間或有一、兩次受查,便答以來廠找媽媽、阿姨之類。她入行時勞工條例限每週工作6天,星期日休息,每天朝9晚6、7上班。毛衫廠經常加班,工人一星期做足7天,一般不限工時;有時工作緊張,甚至留宿廠房。毛衫廠少有淡季,全年假期不多,冬至、中秋、端午等節日多數放假,昔日比較重家庭生活,廠方大多批准已成家的工人在節日放假;至於像杜瑞雲等年輕女工,不用照顧家人,節日如常開工, 不用加班時已算「休息」。




標題 製衣廠的分科模式: 大分科與小分科
日期 25/07/2009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4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09
製衣業「阿姐」的生產協調角色

杜瑞雲曾在「達樂美」任職「阿姐」(編按: 製衣業對女管工的「俗稱」),負責安排工人加班和生產外發的事務,協調工人和廠長之間的溝通。當年一般在趕貨才加班,是否加班由廠長決定。杜瑞雲在毛織廠工作時,經常晚上加班,有時可晚至11點;當任職的工廠不用加班,她相約同事到其他廠「炒更」,賺取車拉鍊的外快。她明白加班可為工人帶來額外收入,但工人在體力未必足以應付;因此她與廠長安排加班時,較注重工人收入,使他們加倍努力,確保訂單及早完成,工廠每月又可多接訂單,增加收入。本地製衣廠將車衣工序外發時,一般稍為壓低工錢,負責打價者要得老闆的信任。杜瑞雲在「達樂美」做管工時,某次她誤算外發工價,工人要求增加工資才願意動工。她力勸老闆支付低估的工錢,讓工人及早完成訂單, 以免影響其他工序的進度,日後再循其他途徑賺回。 車縫和熨衣等工序外發工價有異,杜瑞雲認為外發工打價全憑經驗。她盡量衡量各方利益,既為公司賺錢,亦為工人爭取合理工資。有時「阿姐」亦可將工序調動,避免因某部門的生產出現阻滯,影響全廠進度。

杜瑞雲認為製衣廠「阿姐」要具備管理能力,懂得為工人分配工作;同時要得老闆信任,獲其下放權力。她認為「阿姐」不一定要熟悉製衣工序,甚至有些「阿姐」不懂車衣;但如果熟悉生產將更優勝,因為即使工人不合作,最後可由自己出手。杜瑞雲強調勞資雙方要互相磨合,同事之間要相互合作,她與「達樂美」各部門主管合攏,易於安排工作。她與人交談時小心言詞,避免頂撞人家,讓各人平等發言。她體會到工人有時態度差,可能是心情不佳而口出怨言,她鼓勵和安撫員工,任由他們抒發,事情便可解決。有時她答應了公司限期交貨,但有感工人每天勞累加班 (部份更是她的學徒),於是她建議公司將工序外發,但不是每次都獲接納,她深感管工角色的兩難。相反,山寨製衣廠沒有精細分工,一名車衣工人能車縫整件成衣,廠內沒有「阿姐」主管。山寨廠出貨期短,不設品檢工序,客人試穿時便知品質。




標題 製衣業「阿姐」的生產協調角色
日期 25/07/2009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6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10
毛織廠的童工生涯。童工的工作和待遇

杜瑞雲畢生在紡織業工作,工作生涯可分三個階段: 1.) 毛織廠任職的童工時期。2.) 製衣廠任職的青年期。3.) 製衣廠任職車貨辦的婚後階段。1963年來港時她已11歲,來港後與母親(非親生)和兄姐同住,生母和弟妹仍在廣州生活。由於兄姐已婚並育有子女,杜瑞雲不想依賴他們供書教學,希望過獨立生活,並供養在鄉下的弟妹。急於賺錢謀生下,她獲朋友介紹,到毛衫廠做童工。由於她還未到16歲的法定工齡,做工時要借兒童身份證。當年兒童證以顏色區分性別,證件上沒有照片,只列名字。她認為童工並非壞事,一方面可讓兒童謀生,另方面令失學者生活有所寄託。  當年8、9歲的童工十分普遍,她上班的毛織廠也有其他童工,惟彼此沒有傾談。童工多數負責剪線頭、 包裝等非技術工作,只好做事負責、手工好便受人看重。

杜瑞雲首日上班又驚又喜,喜的是因為有4.5元的日薪收入,驚的是包裝工作枯燥,工時又長達10至13小時,童工容易在瞌睡,甚至伏在檯上睡著,隨時遭人解僱。當年勞工署職員間中巡查工廠,查廠時童工要「走鬼」離開工場,躲進廁所或雜物房。杜瑞雲外貌成熟,一般未被查上,間或有一、兩次受查,便答以來廠找媽媽、阿姨之類。她入行時勞工條例限每週工作6天,星期日休息,每天朝9晚6、7上班。毛衫廠經常加班,工人一星期做足7天,一般不限工時;有時工作緊張,甚至留宿廠房。毛衫廠少有淡季,全年假期不多,冬至、中秋、端午等節日多數放假,昔日比較重家庭生活,廠方大多批准已成家的工人在節日放假;至於像杜瑞雲等年輕女工,不用照顧家人,節日如常開工, 不用加班時已算「休息」。

 




標題 毛織廠的童工生涯。童工的工作和待遇
日期 05/09/2009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4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11
童工時期的居住環境和家庭生活

杜瑞雲與母親(香港)和兄姐住在大坑東的廉租屋邨,工餘時自覺幫母親做家務。她來港初年遇上全港制水,每4天供水一次,要落街擔水回家,並在街喉洗衣。當年姐姐已育有4、5名子女,杜瑞雲經常抽空幫忙照顧,過年時姐夫給他5元的大利是,酬謝她對家庭的貢獻。當年杜瑞雲家沒有電視,她有時上4樓的一位伯伯家中付錢看電視,一般收費1、2角,床上較舒適的「正位」收費2角,屋內放一條長櫈,可供幾個子孩坐,街坊不分大小都來看電視,單位經常爆滿。當年只有麗的呼聲電視台,平日多播放粵語電影及粵劇,梁醒波、吳楚帆、白雪仙、芳豔芬等人主演的節目較吸引。遇有好節目,沒有座位的街坊站着照看。杜瑞雲印象較深的電影有「怪俠一枝梅」,她覺得童年娛樂還算豐富。

入行初年出糧時,杜瑞雲將全部薪水上繳母親,甚至連糧袋也交上。後來收入不穩定,缺錢給家用。直至在新蒲崗「豐利」毛織廠打工時,收入改善,她每月給300元家用,其餘用作自己的消費。當年哥哥每月寄100元給鄉下母親,假如家鄉急需用錢,杜瑞雲亦一次過寄錢回家。某次鄉間塌屋,急需幾百元人民幣,當年人民幣匯率很高,100元港幣只能換30元人民幣,家鄉共需港幣3千多元,她手上現錢不足,要向朋友借款才湊夠數。杜瑞雲每年回鄉2、3次,香港的媽媽每次回鄉,都帶上一大窩自炆的麵豉豬肉,並攜麵包皮、油、布料等物資回鄉。當時杜瑞雲的生母和弟妹住在廣州市,物資還不太缺乏,可將寄自香港的現金換成代用卷和布票,還有剩餘代用卷發給朋友,別人笑言「有南風窗(外匯)是不同的」。生母在街道收購站工作,享用社會保障。




標題 童工時期的居住環境和家庭生活
日期 05/09/2009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9分3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12
青少年時期跟工廠姐妹的娛樂和社交

青少年時期的杜瑞雲喜與朋友和同事共度餘閒,例如遊船河、打麻雀、開派對等。18歲時她在「豐利」毛織廠打工時,認識了一班懂得駕船的水上人朋友,放假時一大班青年男女,齊集尖沙咀公眾碼頭出發,開往深水灣、淺水灣等地。她深感當年香港的海灣遠比現時的漂亮,出海可觀藍天白雲。她不懂游泳, 但用水泡(即塑膠浮泡)亦可暢泳。 不過遊船河消費高,每次每人要花數十元,當時月入約1千元。

她有位朋友的婆婆在旺角海邊搖艇為生,在奶路臣街旺角碼頭招人上船,跟着送客人往海上花艇。當年油麻地避風塘有不少裝飾美麗的「花艇」,船頭放一洋琴,少女彈唱表演,花艇租金每小時高達7、8元,每次往返2小時左右。杜瑞雲有時與同伴在阿婆的小艇打麻將,每次每人要向阿婆付40多元,一般在晚上11點出海,連續打牌5、6小時,天亮後往工廠上班。有次她與朋友晚上11時到海邊,但阿婆要接載其他客人,不能載她們出海,她們索性在碼頭一家公寓租房,通宵打麻雀。她對少年往事回味無窮,數十年來腦海不斷浮現船上打牌的畫面;但有感童年「生活很傻」,家人對她工餘的消閒活動竟毫不知情。

1970年代杜瑞雲住在七層高的廉租大廈,由於廉租大廈單位寬敞,不少居民在住宅開跳舞派對,也讓其他不認識的人買票入場。她間中參加住宅派對,每次付5元入場費。有些派對只收男士費用,女士免費,但杜瑞雲堅持不貪便宜,必定不參加這類派對,只參加熟人舉辦的派對。當年有些專騙工廠年輕女工的派對,主辦者在工廠附近等女工下班,相約她們出席派對,這類派對不太正派,少女隨時喝下有問題的飲品而遭迷姦。廉租大廈龍蛇混雜,杜瑞雲經常從街坊口中聽聞少女被騙之事;她有些朋友認識舞女大班,也有其他走偏門者,他們都告知杜瑞雲等人派對活動的情形,避免落入陷阱。她幼年在廣州讀書的時候,不少老師告知她香港的情況,勸戒她時刻警惕,保護自己。她交友採謹慎態度,最初與工廠同事交往。在「豐利」打工時曾與七位相熟的同事結成姐妹,其中7人是女工,另1位是管理層。當時八姐妹年約18至20歲,杜瑞雲年紀最小。她與姐妹關係較其他朋友熟絡,彼此互相幫忙、關懷、轉介工作,後來她離開毛織業,轉到製衣廠工作,與姐妹減少來往;各人結婚後更忙於家事,聚會更趨疏落,只在喜慶飲宴時聚頭。
 




標題 青少年時期跟工廠姐妹的娛樂和社交
日期 05/09/2009
主題 工業|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3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13
數十年紡織業的工作生涯回顧
杜瑞雲大半生任職毛織和製衣工人,沒有為工人身份而自卑,她求知慾高,加上際遇較佳,足以勝任工作。她認為毛織工人收入高,工作富挑戰性;又對製衣業有濃厚興趣,加上滿意工作,因此沒有想過轉行。昔日她讀過幾年夜校,略懂英文,後因經濟原因停學。因為英文水平太差,加上學歷不足,她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有製衣廠曾提議聘用杜瑞雲做經理或廠長,對方甚至不介意她不懂英語,願意另聘秘書輔佐,但她最後沒有答應,自覺不願做沒有把握的事情,放棄更高的職位。製衣業日新月異,設計新穎的成衣不斷湧現,創意天馬行空。杜瑞雲近年投入設計工作,縫製電影及廣告用的服裝,很有滿足感。她在「達樂美」做管工時,某德國客戶將所有打算交工廠縫製的衣服款式,交廠方挑選和報價,客戶對「達樂美」的品質充滿信心,即使公司報價高於同行,仍獲委以訂單,產品賣出後杜瑞雲收到客戶的讚賞信,讓她有很大成功感。她認為產品達標的關鍵一方面是工人,管工要得到工人支持,使兩者情同姐妹,令工人認真工作;另方面上司又要對管工有信心,才能令客戶滿意品質。



標題 數十年紡織業的工作生涯回顧
日期 05/09/2009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0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SW-SEG-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