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波

黃俊波
油麻地廟街商店東主

性別:
出生年: 1959
受訪時年齡: 52
教育程度: 高中
主要職業: 商人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1950年代父親從潮州來港謀生。1980年來港投靠父親經營水果舖

黃俊波是祖籍饒平的潮州人,1959年生於家鄉,黃家在農村種田。父親早於1950年代偷渡來港,初期生活艱難,曾到九龍城、銅鑼灣等地的米舖、辦館打工,替店舖送米和水火等雜物,薪金只有40多元。他積極尋覓薪金較高的工作,轉職頻仍。後來他到旺角奶路臣街開賣生果的牌檔,1975/1976年由於地鐵工程,牌檔搬入油麻地廟街 (平安大廈後面)。黃俊波在家鄉長大,為擺脫農耕生涯,小五、小六偷學木工,掌握一技之長。他在鄉下讀至高中畢業,在校主要學習農業知識,但他沒有興趣務農。

1978年父親申請黃俊波來港,1980年批准來港。黃俊波於1980年10月1日抵港,21歲的他嚮往自由的香港生活。黃俊波來港後投靠父親。父子無力租樓,住在油麻地的生果檔,歷時一年多。檔口佔地5呎乘10呎,晚上收檔後,檔內放一張碌架床,形成一個閣仔,睡床對着檔口的招牌。黃俊波生活雖苦,但他慶辛香港的生活自由。1970年代末內地開放後,有不少與黃俊波年紀相若的鄉里來港,鄉里偶爾飲茶和聊天。由於不諳粵語,香港人又不講國語,他花了多年時間融入本地社會。




標題 1950年代父親從潮州來港謀生。1980年來港投靠父親經營水果舖
日期 28/01/2011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7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CB-SEG-001
日夜營業的水果士多。轉營賣行李箱和旅行袋

黃俊波來港後在父親的水果士多幫忙,每天從早上工作至凌晨2時。1980年代普通市民較少買水果,生果檔客源多來自舞廳等夜生活場所,因此要營業到凌晨2時。每天早上7、8點,父親前往果欄入貨,士多賣美國貨為主的外國水果。黃俊波不習慣忙碌的工作,來港3、4個月後病倒,他提議父親改變經營模式,約1981年水果檔轉營,改賣皮革行李箱、旅行袋等貨品,營業時間縮短,由早上10時至午夜12時。

廟街是不夜天,仍要在晚間做生意。當年內地改革開放,訪港內地人一般豪爽買貨,運回鄉下,旅行用品需求大;返鄉的本地人亦來油麻地買貨,送贈鄉間親友,諸如鞋襪、衣服、打火機、布疋等日用品。廟街生意興旺,客人來自區內外,要1、2個小時才逛完整條街。黃俊波認為轉行賣皮革之初,有如摸着石頭過河。他向本地朋友偷師,又查找黃頁電話,上批發商的寫字樓看貨。貨物來自內地,批發商位於上環,包括永東行、華江行、海州、義合等,黃俊波訂貨後,由批發商送貨至黃家的檔口。




標題 日夜營業的水果士多。轉營賣行李箱和旅行袋
日期 28/01/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9分2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CB-SEG-002
廟街皮革檔的日常營運。潮州鄉里的聚會

1980至1985年間廟街行人路的攤擋沒有劃位,商販自行霸位,或向黑幫買位,管理頗為混亂,約於1985/1986年起才由市政局劃位。黃俊波父親的檔口由市政局在1975/1976年分發,一直營運至今。檔口年中無休,年初一如常開工,黃俊波感嘆20、30年來沒有休息。他每朝9點起床,在家吃簡單早點,由母親或妻子煮食。早餐後花幾分鐘路程,走到廟街和吳松街交界的檔口,約10點檔口開始營業,12點吃午飯,晚上6、7點吃晚飯,一般由母親攜飯菜來檔。晚飯後繼續營業,直至午夜12時收工,廟街其他攤檔大多在凌晨1、2時才收工。

黃俊波的母親及兄長分別在1981年1983年來港,全家合力經營檔口。由於家中人數增加,黃俊波父子不再住閣仔,黃家搬往吳松街及南京街交界的得利樓,以月租1300元租入一個600呎的單位。當年生意漸上軌道,黃家收入穩定。透過鄉里介紹,黃俊波結識妻子,兩人在尖東約會逛街。兩人於1983年結婚,兒子黃鵬飛於1984年出生。1986年女兒出生後,全家搬往到茂林街,約於1991/1992年搬至平安大廈。

黃俊波很少離開攤檔,平時聽收音機學廣東話,或在檔口與人交談,練習廣東話。黃家檔口成為潮州鄉里的聚腳點,鄉里在檔內聊天飲茶。老輩潮州人偷渡來港,透過鄉音來辨認鄉里。他們讀書少,學習能力低,來港多年仍鄉音不改,因害怕被嘲笑鄉音,較少結交本地朋友,因此鄉里聚成一個小社群,互相交流鄉下資訊,懷緬往事。每年鄉里踴躍參加農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勝會,或捐錢籌備大會,或幫忙派米和派福品。盂蘭不只是拜神活動,同時是同鄉的友誼聚會。籌備盂蘭活動的組織有一個會址,成為鄉里平日的聚腳點。




標題 廟街皮革檔的日常營運。潮州鄉里的聚會
日期 28/01/2011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3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CB-SEG-003
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廟街(一)

黃俊波來港時,天后廟前的空地已沒有大牌檔,但外圍仍有一些熟食檔,賣糯米飯、果子狸湯、蛇羹等。廟街賣的多是日用品,例如平價恤衫、西裝、西褲、尼龍衫、的確涼、驅風油、萬甘油等,適合用作手信,不少人回鄉前到廟街入貨,寄回家鄉。昔日市政局沒有劃定商販的檔位,檔口缺乏條理,左穿右插。有些顧客大量入貨,甚至用擔挑和麻包袋搬走。

黃鵬飛(黃俊波兒子)小時候多待在父親的檔口,間中到甘肅街的小公園遊玩(現址停車場),公園有木馬、兜兜轉等設施。有時他在附近買小食,在富豪雪糕車買雪糕,爺爺及鄉里又請他吃零食。黃俊波提點子女別在油麻地亂走,晚上火鍋店在街上開業,他擔心子女燙傷;廟街又有癮君子買賣及吸食白粉,小童特別要避忌。黃俊波無時無刻在工作,每月只帶子女到沙田遊逛,來港後電影也沒多看幾次。黃鵬飛升中學後,第一次帶領同學遊廟街,當年街上賣玩具、衫褲、性玩具等古靈精怪的貨物,感覺較像遊客區。




標題 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廟街(一)
日期 28/01/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CB-SEG-004
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廟街(二)。對油麻地最深刻的印象是白粉

黃俊波認為油麻地的邊界南起柯士甸道、北抵碧街;東起京士柏,西至廣東道。油麻地晚間的中心點為廟街,昔日不分「廟南」和「廟北」,一邊集中熟食檔,另一邊多賣成衣及日用品。以前市政局每月只掃蕩廟街1、2次,後來食環署每日檢控,街邊的小食檔便絕跡。當年黑社會收片問題嚴重,尤以熟食舖首當其衝。華盛頓夜總會董事王華生主動關心黃俊波一家,指他們的小生意賺的都是辛苦錢,不希望他們被剝削。每週晚飯後,王華生在黃家的檔口等私家車,並指出如有需要,可介紹當黑幫頭子的朋友幫忙。黃俊波認為他貴為上市公司主席,仍感親切非常,主動關心市民。

黃俊波對油麻地最深刻印象的是白粉,1980年他來港時,已有4名年青人在他檔口旁謀生,以紙皮及木板搭屋,替人泊車及抹車,店名為「飛龍之友」。開店4人全是癮君子,黃俊波見彼等工作時軟弱無力,滿臉口水鼻涕,狀甚痛苦,但在店內稍事逼留再出來後,即變得力大無窮。後來「飛龍之友」的老闆轉行,先後經營煲仔飯、時裝、超市等行業。黃鵬飛從小到大喜歡到店舖串門,聽鄉里說故事。現時不少鄉里已申請公屋,搬離油麻地。為便於就近照顧子女,黃俊波沒有打算申請公屋,他長年在油麻地租樓居住,數年前亦在油麻地置業,保證下一代安居。

黃俊波和兒子認為油麻地衣食方便,常在油麻地街市購物,甚至半夜仍可上街買食物充飢。說起油麻地的聲音,父子倆想起廟街的人聲,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的廟街是平民聚腳地,從下午5時至凌晨2時非常興旺,熙來攘往,燈火通明,商販和遊客叫買叫賣。當年煲仔飯尚未興起,街上可聞蠔餅之香,在廟街創先河賣蠔餅的是潮州人。黃俊波認為日間油麻地特色欠奉,油麻地在1981年至1993年很繁盛,直至1990年代中期初旺角取代,油麻地淪為舊區。




標題 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廟街(二)。對油麻地最深刻的印象是白粉
日期 28/01/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7分4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CB-SEG-005
兒子的教育和童年生活

黃俊波兒子黃鵬飛於1984年出生,由於父親希望兒子接受英文教學,黃鵬飛3歲時入讀師資優良的九龍塘約克幼稚園。讀畢幼稚園後,父親希望他就近升學,原來打算報考循道小學,但不成功,最後入讀基道小學下午校,1989至1996年期間在基道肄業,1996年入讀九龍工業中學,2002年畢業。黃鵬飛讀小學時,中午上學時先後途經上海街、眾坊街、新填地街,他覺得鄰近果欄的街道很骯髒,上學時已見到搬運生果的木頭車;6點放學後走過廟街,已見商販推車仔開檔。

從小五起黃鵬飛獨自步行上學和放學,放學後在廟街一帶的玩具店、文具店、便利店蹓躂。他察覺1990年代初的油麻地有較多玩具店。回家前他到梁顯利社區中心旁的球場看球,有時在巴士站陪同學等車。他童年對廟街印象深刻,廟街美食令孩童興奮,街上曾有很多車仔檔,賣臘味糯味飯、魚蛋、串燒、豬大腸等小食,現時很多小食檔已消失。他認為1990年代初是廟街的全盛期,他放學時廟街熙來攘往,街檔未開已有遊人守候,街上人流如鯽,走進去便很難出來。他認為廟街龍蛇混雜,有雕龍雕鳳的紋身漢出沒。




標題 兒子的教育和童年生活
日期 28/01/2011
主題 社區 | 教育
記錄總長 12分5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CB-SEG-006
油麻地的地標。油麻地生活回顧(一)
黃俊波認為果欄是油麻地的地標,佔全港水果批發市場的7成生意。果欄的棧店設計獨特,饒有古風,像昔日內地的墟市,今天在省港一帶已難見。1980年代渡船街仍是海皮,八文樓對出海面仍舉行龍舟競渡,1990年代才填海。昔日榕樹頭有很多道友,在圍繞榕樹的鐵欄內撞來撞去,流着口水鼻涕;現時榕樹頭有較多老人聚腳,道友越來越少。黃鵬飛則認為廟街是油麻地的地標,現時年青人只知油麻地有廟街。

黃俊波與妻兒大多在油麻地活動。妻子最常到油麻地街市買菜,子女則到附近的小公園耍樂,昔日公園有滑梯及兜兜轉等設施。黃鵬飛童年物質不及今天的兒童豐富,蹲在地上玩波子棋、飛行棋、陀螺、搖搖為樂。黃家出身農村,來港後仍保留拜神習俗。黃俊波父親早年已參加盂蘭勝會,出錢出力。每年農曆五月、七月、八月,黃家拜祭先人。農曆七月在舖門外燒街衣。




標題 油麻地的地標。油麻地生活回顧(一)
日期 28/01/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CB-SEG-007
油麻地生活回顧(二)。逐漸融入本地社會
黃俊波在1980年移民來港,最初10年朋友都是潮州鄉里,如遇喜慶之事,鄉里相互轉告,互邀赴宴。他來港之初難以結識本地朋友,感覺本地人有點歧視新移民,當年又沒有協助新移民的機構。他最初住在父親檔口內的閣仔,靠聽收音機吸收資訊,自己不敢主動結交陌生人。現時他的社交圈子有潮州人和本地人,間中與檔口附近的本地人飲茶和聞聊,但較少深入交談家事,不及同鄉朋友熟絡。黃俊波妻子是潮州人,相處沒有隔膜。兩人結婚時儀式從簡,不擺喜宴,黃俊波父母亦不重視儀式。黃俊波謂1980年代請人飲喜酒是一種的「剝削」,當年的市民重視宴會,赴宴前精心打扮,所費不菲。子女年幼時,他每月只帶他們到區外遊玩1至2次,平日無止境地留在油麻地工作,感覺被判無期徒刑。他認為自己屬低下階層,註定要待在油麻地這種低下之地。



標題 油麻地生活回顧(二)。逐漸融入本地社會
日期 28/01/2011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6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CB-SEG-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