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淑芬

游淑芬
香港玉器商會副會長

性別:
出生年: 1945
受訪時年齡: 66
教育程度: 初中
主要職業: 玉石商販
訪談主題: 社區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一個玉石商販的興起: 由雜貨車仔檔做起
游姑娘的家姑和平後來港打工,直至1960年代玉石成潮流興起,人們認為玉石有靈氣、能促進健康及個人潛質的發展,1965年家姑開始玉石小買賣,取得流動牌後於1968年開始在寶齡街推車仔經營玉石生意。家姑於現寶齡街地鐵出口擺車仔梗檔,那裡玉器檔廖廖可數,金舖較多。每天收工便把車仔檔及貨物推回渡船角八文樓的住宅。寶齡街的客人為家客,以零售形式買賣,賣給家客的貨物種類多是玉鐲、戒指及花件,花件即雕飾品如如意、濟公、關公、觀音、龍鳳等,有鑲的才叫首飾;廣東道的則多屬行家生意,貨物以一手為單位賣出。



標題 一個玉石商販的興起: 由雜貨車仔檔做起
日期 08/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SF-HLT-001
玉石街上的走鬼檔演變至自設工場及出埠買賣

1970年代初游姑娘丈夫的洋服生意式微,夫妻全力經營玉器貿易。1972年兩人自立門戶,在廣東道的人人茶樓門外營業,鋪報紙和白布設地攤。初時游姑娘向家姑買貨,她賣出產品後,向家姑繳回貨款,夫妻賺取入貨價與零售價的差額,當年玉器業旺盛,夫妻的生意理想,有不少年青人入行。1972年廣東道有數百檔玉器地攤,從瑞香園延伸至西貢街的公園門口,但只集中在靠人人茶樓(今四海玉器中心)一邊的行人路。由於騎樓底缺乏空間,游姑娘要冒險在馬路邊擺攤。騎樓底擺攤不算違法,但在馬路邊開業經常要「走鬼」,警察巡邏時要立即收藏貨品。游姑娘經常被抓,她有流動小販牌照,貨品不必充公,但要繳交罰款。

游姑娘次子出生後,她背着嬰孩開檔,走鬼時要推車迴避,感到十分徬徨。她於是決定將地攤遷移到人人茶樓門口的報紙檔,每月向報販交300元,租用旁邊一個約2呎乘4呎的小空間擺檔,不用再面對走鬼的問題。後來夫妻兩人在渡船角租工場,聘請數名工人,買原料石和割石機製作玉器,產品包括珠仔、玉鐲及花件等。1980年代中地攤搬往加士居道天橋底今日的玉器市場,長子從小六起已協助父母做生意,曾跟隨游姑娘到加坡及馬來西亞經商,現已繼承母親的衣鉢,自立營業。




標題 玉石街上的走鬼檔演變至自設工場及出埠買賣
日期 08/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SF-HLT-002
廣東道玉石街的街道生意
1970年代初,游姑娘與丈夫在廣東道獨立經營玉器地攤。廣東道是玉器行家的交易中心,行人路的地攤尚未形成前,零售商一般用紙包裏著貨物,到處與行家做買賣。游姑娘入行之初,貨源來自同業的老前輩。廣東道樓上有不少生產商開設的工場或家舖,他們懂得買原石加工,再將製成品賣給零售商。1970年代起生產商在廣東道擺地攤,將樓上出產的製成品拿到街上賣,逐漸形成玉器街。玉器價位浮動,沒有定價,引起熾熱炒風,不少人獲利豐厚,成功關鍵是眼光,要了解玉石的品質和客路。廣東道的買家除了店舖外,亦有從東南亞、美國、日本等地來港入貨的行家,要有熟人介紹才可上樓入貨。1980年代夫婦已積累了不少專業知識,於是自行買原石加工,涉足玉器生產。



標題 廣東道玉石街的街道生意
日期 08/03/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分3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SF-HLT-003
玉石街的外地買家口味因地而異

游姑娘的玉器檔兼營本地和外國市場,各市場偏好不同色澤和體積的產品。賣往星加坡的款式稱「坡裝」,當地人喜歡芙蓉種的小件特色玉器。賣往美國的款式稱「洋裝」,洋人喜歡紅色、紫色、綠豆青的大件玉器,洋裝產品在本地交易,港商在游姑娘的廣東道地攤入貨,然後赴美轉售。賣往台灣的款式稱「台灣裝」,以花青、釉青的玉器為主。商販視乎原料石材品質,決定加工產品的款式。

早於1960年代末,游姑娘的家姑已赴星加坡做玉石買賣,建立穩定的客源,1974年游姑娘開始赴星營商。當年星加坡玉器市場興起,因星加坡商人尚未懂得來港入貨,港商在當地賣玉器的利潤可高達5成。香港玉器可免稅入口星加坡。她請當地客戶前赴酒店交易,買家在她離境前付款,她將貨金電匯回港後才離開星加坡。由於當地客戶流行賒賬,加上每次赴星加坡費時,損失了不少本地生意,游姑娘後來沒有繼續星加坡的生意。現時游姑娘大多留港出售洋裝,專注做熟客的生意。




標題 玉石街的外地買家口味因地而異
日期 08/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SF-HLT-004
廣東道地攤搬入甘肅街玉器市場
商販在廣東道擺地攤時治安良好,玉器商會主席與陀地溝通,向他們交代買賣玉石屬正當生意,不容許收陀地費。1980年代小販隊成立,經常來檢查牌照,到訪五次確定檔口長期在同一位置擺攤的檔口方能成功登記。1984年廣東道地攤搬入臨時玉器市場,當年該處只是一片爛地,由政府劃定地攤位置,是臨時市場性質,搬遷後的生意影響不大。起初市場被鐵絲網包圍,每個攤檔用大雨傘遮蔭,商販坐櫈仔做買賣。1986年增設上蓋。商販每年繳交牌費,牌照上列明玉器買賣。後來臨時市場的地攤搬入現在的建築,分為細場A場及大場B場,玉器商會聘請專人替各檔收枱清場,每人每月工資100元。搬入新址後的營業時間為早上8時至下午5時,但一般到下午2、3時,便因太炎熱而結束。商會為會員爭取到供電和上蓋。



標題 廣東道地攤搬入甘肅街玉器市場
日期 08/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分2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SF-HLT-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