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漢源

楊漢源
曾任麗香園茶冰廳東主

性別:
出生年: 1950
受訪時年齡: 61
教育程度: 中三程度
主要職業: 餐廳東主
訪談主題: 社區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油麻地大牌檔的童年歲月
楊漢源生於1950年,自幼在大牌檔長大,6、7歲起在父親的大牌檔「寧波飯店」幫工。當年他在黃大仙讀小學,平日7點起床,在佐敦道坐巴士上學,8點上課,至12點放學,放學後嬉戲、温習或睡覺,下午4、5點陪同父親到街市買菜,然後在店內幫忙至收檔。當年大牌檔工作緊湊,小童亦不知疲憊,某日凌晨2點楊漢源伏在桌上酣睡,手執茶壺夢遊馬路,母親覺察驚問何事。他感慨自己「沒有童年」。1958年至1960年間因檔位修路緣故,寧波飯店遷往近廣東道的寧波街段,檔名改為「發記」。1960年楊家另在南京街經營牛雜檔,未幾又在北海街接手某咖啡檔,飲食生意不斷擴大。此時楊漢源升讀中一,未完成學業已輟學,全面幫忙打理父母生意。求學時他曾參與童軍小狼隊,隊長是旺記冰室的太子爺。旺記是油麻地最早期的港式茶餐廳。


標題 油麻地大牌檔的童年歲月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01
童年往警署送外賣的趣事。油麻地的戲院和警察蛇藪

楊漢源曾為區內警察送外賣,當年警察習慣出更時落單,吩咐大牌檔送食物到指定地點,大排檔不收費是不明文規定。楊漢源騎單車到油麻地警署送外賣,警察在捕房(休息室)看電視,他發現警署有不少白酒,為數超過100支。有時警察過於挑剔或浪費食物,大牌檔伙記敢怒不敢言,私自將坑渠水注入生粉,以此煮食作弄警察。楊漢源單車技藝高超,開車時單手捧着食物,當年沒有發泡膠,食物用瓦碗瓦碟盛載,要折返收回碗碟;某次他騎車至廣東道和西貢街交界時,因閃避拐彎小巴而失事,撞欄受傷。油麻地警察晚上喜歡在麵包店躲懶,聚腳點計有炮台街12至14號「梁添記餅家」、廟街「馬寶山」和廣東道529至531號「幸運面麵店」。「梁添記」是最熱門「蛇藪」,其製餅工場位置隱蔽,人流較少,不易察覺。

楊漢源自言是街童,童年喜歡四處遊逛,熟悉街道和店舖。他喜歡到戲院看工餘場西片,取其收費便宜,每場僅收2毫,下午5點半播送。惟油麻地各戲院放映的工餘場有限,他經常到旺角、大坑東、新蒲崗等區看戲,熟悉「英京」、「美麗宮」、「百老匯」、「北河」、「大世界」、「好世界」、「新舞台」、「域多利」、「荔枝」等戲院。部份戲院老闆擁有2間戲院,慣於同時段在旗下戲院播放不同片種,滿足不同口味的觀眾。




標題 童年往警署送外賣的趣事。油麻地的戲院和警察蛇藪
日期 05/05/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3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02
1950年代寧波街大牌檔「寧波飯店」

戰後楊漢源父母返港定居,在深水埗南昌街開「梅記」大牌檔。當年大牌檔的檔主多來自清貧家庭,獲政府發給「恩恤牌」,經營大牌檔謀生。1955年父母在朋友介紹下,租下油麻地寧波街一個大牌檔,命名為「寧波飯店」,經營燒味飯和炒小菜。油麻地屬於「油水地」,黃賭毒盛行,舞廳和妓寨林立;食肆檔主拚搏謀生,常有因爭生意打架之事。

寧波飯店位於白加士街和吳松街之間的寧波街段,面向彌敦道,鄰檔是「忠記」潮州打冷,「忠記」面向吳松街,兩檔共用一條後巷洗滌。飯店設有炒爐和燒爐各一,平日置於後巷。法例規定大牌檔煮食點佔地4呎乖7呎,檔內只許擺放置2枱8櫈,但大部份檔主超越此限制。飯店平日準備10餘張飯桌,一般在食客光顧時才擺開,避免警察掃蕩和充公。在黃金時段,飯店範圍擴展至寧波街和白加士街交界一帶,甚至於公廁門外擺枱。寧波飯店午市經營燒鵝飯類,限時約12點至2點,早上7點即切肉和醃肉。炒小菜在晚飯時候供應,店內人員午市後開始預備食材,諸如買菜、洗菜、燒飯等,平日晚市約於凌晨12點結束,旺場時則押後至凌晨2、3點收檔。




標題 1950年代寧波街大牌檔「寧波飯店」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03
寧波飯店的每天工作流程。大牌檔伙記沒有明確分工

1950年代末因修路緣故,寧波飯店遷往近廣東道的寧波街段,鄰檔「忠記」打冷和「人人」雲吞麵亦一併遷移該處。寧波飯店遷新址後易名「發記」,仍舊經營燒味飯和炒小菜,檔位處於炮台街和廣東道之間,對面是咕喱館「永泰俊業」(編按: 「咕喱」一詞是香港舊日對「苦力」的地道稱謂),發記生意旺盛時,枱櫈向尖沙咀方向延伸至廣東道,曾佔用咕喱館門口的位置,擺放2人用餐之小枱,全檔最多可開10餘桌。發記後面是「天成士多」,楊漢源與該店人員均熟稔。發記每日作息與寧波飯店時差別不大,上午是燒味時間,午後4點洗菜煮飯,準備晚市食材。

遷址後營業規模改變不大,全店聘用7、8名職工。父親一般負責燒製食材,母親買菜和洗菜,有時兼顧煮菜。楊漢源在檔內做雜工,例如洗碗、打掃等。發記有2名煮食師傅,一名切料,一名烹煮,師傅是大牌檔的靈魂,地位崇高,楊漢源雖是少東,平日仍聽從師傅吩咐,有時父親不在時會被師傅打罵,事後亦不敢告狀,只能躲起來偷泣。他感慨師傅諸多要求,不易安撫。其餘伙記負責寫單、上菜、洗菜、打掃等事,寫單的樓面一般僱用熟手。餐廳和大牌檔的樓面工作差異大,大牌檔員工沒有清晰的分工,每人兼顧多個工種,有時師傅亦要處理瑣碎雜務,如同今天楊漢源雖是茶餐廳的老闆,仍要負責維修等事。楊漢源父母俱為潮籍人士,他認為全港7至8成的大牌檔由潮州人經營,其餘牛雜粉麵粉麵、潮州粥、士多、米舖、炒小菜等行業亦有不少潮州人,估計開牛雜粉麵粉麵店和米舖者高達9成是潮州人。潮州人勤奮刻苦,在大牌檔行業佔有優勢




標題 寧波飯店的每天工作流程。大牌檔伙記沒有明確分工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04
牛雜粉麵檔「楊財發」的營運。制水時期大牌檔的儲水方式

1960年代初楊漢源父母開辦第二家大牌檔「楊財發」,檔口位於南京街和廣東道交界,經營牛雜粉麵類食物,包括魚丸、牛肉、牛丸和牛腩等。楊家另租面向南京街的後舖,擺放枱櫈和雜物,營業時舖內擺桌5、6張,舖外2、3張。牛丸是楊財發的招牌菜,全部以人手用棍打製,味道鮮美。楊財發有4、5名伙記,包括楊漢源的哥哥和表哥,平日早上10點至11點開檔,直至晚上12點或1點打烊。伙記彈性時間上班,生意淡靜時可晚歸或早退,靈活動用人力是節省成本的關鍵。母親一般最早上班,在檔位擠牛丸或烚牛肉;楊漢源平日往返發記和楊財發做工,較多時間留在發記。近廣東道的大牌檔鄰近佐敦道至西貢街一帶的玉器攤,不少「西裝友」以買賣玉器為業,有時每日收入數以萬計,成為發記和楊財發的重要客源。西裝友消費闊綽,部份經常在楊家麵檔聚餐,與楊漢源一家熟絡。

1963年香港制水,每4日供水4小時,楊漢源時年13歲,正處青春期,負起取水和運水的重責。楊財記附近有兩大街喉,一在南京街後巷,一在廣東道533至539號,楊漢源到街喉以裝電油的火水罐盛水,置於木頭車之上,運到寧波街發記,將水注入另一火水罐,以供未來4日之用,再運空罐回街喉盛水。楊漢源把握供水時間,在4小時內往返10多趟,運火水罐30個,未知是否因這次體力勞動的緣故,練就他日後的健碩體型。

1965年發記亦從寧波街搬入南京街,租用原來「達記」的檔位,發記原來的檔位改由「文記」佔用,文記是區內老牌咖啡檔。楊漢源憶述發記搬址重開時場面浩大,以燒鞭仗和掛花牌慶祝開業。初期發記租金只是每月數百元,後來東主不斷漲租,楊家無法負擔,搬離前已升至2、3千元,當年慣用口頭租約,不必白紙黑字簽約。發記搬到南京街與楊財發毗連,楊家可減省人手,且易於管理。




標題 牛雜粉麵檔「楊財發」的營運。制水時期大牌檔的儲水方式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2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05
咖啡檔「 麗香園」的客戶和營運。大牌檔學徒的生活

1963年制水後楊家經營第三家大牌檔「麗香園」咖啡檔,位於北海街與廣東道交界。「麗香園」牌主原打算將檔位頂讓某師傅,惟該師傅接手後1個多月即放棄,牌主將咖啡檔交由楊漢源母親承辦,楊家並聘回該師傅在麗香園任職。當年楊漢源升讀中一,有感每天上課和幫工的生活枯燥,缺少玩樂時間,最終在年底輟學,到咖啡檔做學徒,跟隨師傅學習調製咖啡,兼做送外賣和切面包等雜務工作。1960年代咖啡外賣紙杯可回收,白天楊漢源到街市送飲料,晚上折返收回紙杯。麗香園檔位可放9至10張枱,分置於後巷、街角、馬路和檔側,枱數多少視乎客人數量或警察出巡時間。北海街車流較少,枱櫈置於馬路亦無大礙。麗香園食客包括避風塘咕哩、水師堂(即水警船塢)工友、街市攤販和北海街的幼稚園師生等。北海街向海盡頭建有民用避風塘,咕哩由此上岸,或落船出海往維修郵輪;水師堂現址是中華電力發電站,昔日是水警輪等政府船隻的維修船塢,該處亦結集了不少運輸工人。

麗香園經營早午兩市,供應奶茶、咖啡等飲品,三文治和多士等小食,早期並不流行早餐大牌檔。1965年起咖啡檔由楊漢源主理,當時他已成為沖咖啡師傅。不過他尚處幼年,仍要靠母親整理賬目。麗香園每天早上6點半開檔,直至下午5點半收檔,中途沒有休息時間,全年亦只在農曆新年休息3天。午飯時楊漢源帶同伙記到萬壽宮用膳,該酒樓位於吳松街和西貢街交界。楊漢源接手麗香園後,開始培訓學徒,至今已有不少昔日舊部創業,到別區經營大牌檔。楊漢源當年拚命工作,較少與行家交流。當年他大部份時間留守檔位,甚至在檔口搭床板夜宿,避免小偷行事,即使冬天仍冒着嚴寒睡街。




標題 咖啡檔「 麗香園」的客戶和營運。大牌檔學徒的生活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7分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06
油麻地八街一帶大牌檔的分佈
楊漢源講述1950年代至1960年代油麻地八街一帶大牌檔的分佈,該區是由彌敦道、佐敦道和廣東道三大馬路包攏的內圍,東西走向的橫街從南至北分別是南京街、寧波街、西貢街、北海街、甘肅街和眾坊街,南北走向的直街從東至西分別是白加士街、吳松街、廟街、上海街、新填地街和炮台街。直街的大牌檔位於白加士街和吳松街,分別約有2檔和3檔,白加士街其中一檔名「孖記」。橫街的大牌檔較多,南京街計有兩檔;寧波街共有10檔,分佈於街頭至街尾,包括「雙喜」、「波記」、「九記」、「發記」、「忠記」、「人人」等;西貢街計有3檔,其中「榮記」位於廟街和上海街之間的街段;北海街計有4檔;甘肅街計有2檔,其中「五龍」位於廣東道和炮台街之間的街段;眾坊街計有2檔。油麻地八街一帶的大牌檔售賣燒味飯、雲吞麵、咖啡、魚蛋粉、鳯城魚滑等食品。



標題 油麻地八街一帶大牌檔的分佈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07
大牌檔夜市的經營模式
上海街是油麻地夜市的分界線,上海街以東靠近彌敦道處夜生活繁盛,上海街以西靠近廣東道處則較為淡靜,各處大牌檔因應人流,採取不同經營手法。上海街以東的檔口每每開檔至凌晨4、5點,甚至通宵經營,主要提供炒小菜之類,而供應牛雜粉麵則早在凌晨1、2點收檔;不少遊客和經營黃賭毒生意的人士光顧,他們較具消費能力,牌檔收費亦較高。這裡的牌檔較少轉手,連續數十年開檔者普遍。牌主流行租出牌照,實際營運者有9成是租客,檔口若有違法之事,則由租牌者負責。牌照即政府提供的「恩恤牌」,政府即使知道牌主擅自轉租,但一般不予過問。



標題 大牌檔夜市的經營模式
日期 05/05/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6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08
大牌檔同業的聯誼和銀會組織。經營大牌檔的潮州人

早期油麻地大牌檔東主鮮向銀行借錢周轉生意,普遍組織銀會儲蓄或融資,俗稱「做會」,參加者多數是行家,或街市佬等區內相熟商家。每次做會先選出公信力較高、人格較有保證的會員當「會頭」,其餘會員向會頭定期交錢,會頭可限期支配款項用途,到期時會員可收回款項。做會分為「日會」和「月會」兩種。

1.)日會。會員每日向會頭支付若干款項,會頭將付款紀錄登記在冊,款項由會頭保管,月底向會員發還款項,並從中抽取約1成,作為支付會頭的收息。例如在5元日會中,會員每天支付5元,每月共支付150元,月底會頭發還約140元。日會屬強制儲蓄性質,雖然被抽走利息,但參與者樂於有人代其每日保管細碎金錢,到需要時有一整筆款項可用,因當時銀行未曾普及,而低下層市民又不善理財且欠自律,尤其做現金生意者容易花光收入,做會等如參與強制性儲蓄。

2.)月會。會員每月支付會頭若干款項,一個月後各會員聚餐,會頭原額交還款項,並以落標方式決定新會頭,願付最高利息者當選,中標者並需支付當日聚餐的開支。一個月後再舉行聚餐,會頭交還款項之餘,並要繳付承諾的利息。每次月會中選出新會頭,會頭不得連任和重選,每名會員都有一次機會當會頭。首輪和末輪的會頭不必支付利息,末輪中標者俗稱「標尾會」。例如在500月會中,首輪聚餐時各會員向會頭支付500元,一個月後聚餐時會頭向各會員發回原款,不收和不付利息,同時在場各會員落標,若中標的新會頭願支付50元利息,每會員只需交450元,一個月後會頭要向各人付回500元,相等於繳付50元利息,所以成員均中標後則重選會頭。月會有助週轉困難的商家融資,同時又凝匯會員的感情。

經營大牌檔者大多是潮州人,老輩潮州人文化水平較低,以勤儉拚搏起家;潮州人講究義氣,平日茶聚交流,遇事互相幫忙。油麻地大牌檔行家曾組織潮州公會,每年舉辦盂蘭勝會,超渡孤魂野鬼。大部份行家相處融洽,但若毗連的大牌檔經營同類菜式,間中亦因爭奪客人而打鬥。

楊漢源感嘆上一代經營者勤力,缺少娛樂和休息,父母打理的發記和楊財發在凌晨3點打烊,客人主要是修船和搬運的咕哩。廣東道和炮台街一帶有不少運輸公司開辦的咕哩館,凌晨時分咕哩乘搭俗稱「嘩啦嘩啦」的火船仔出海,到避風塘的大輪船搬運貨物;有時躉船直接停泊在岸邊,兩者由一條條窄木板連接,揹負米包的咕哩輕鬆走過,目睹此景的楊漢源大為驚嘆。昔日廣東道靠海,渡船街仍未建成,楊漢源常在避風塘一帶游泳。




標題 大牌檔同業的聯誼和銀會組織。經營大牌檔的潮州人
日期 05/05/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3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09
1970年代大牌檔的管制和沒落
楊漢源認為大牌檔是一門賺錢生意,檔主終年忙於工作,無暇消費。1970年代初政府開始管制大牌檔,規定油麻地各街的牌檔要搬入指定「集中營」,此際不少檔主年紀漸長,缺少下一代接手生意,且檔口搬入集中營後,生意難免變差,最終決定交回牌照和領取賠償金。政府分階段、分街道管制油麻地的大牌檔,最早期的集中營位於佐治五世公園旁,收容佐敦道、寶齡街、廟街、吳松街、榕樹頭一帶的牌檔,該集中營有超逾10個檔口。其後的集中營計有新填地街集中營和永安公司後面的集中營,前者分兩期遷入,第一期約1976至1977年,遷入8、9個牌檔,第二期約1978至1979年,遷入5個牌檔,永安公司後面的集中營在1980年代初成立。1980年代區內大牌檔已遷入永安公司後面、上海街和新填街的集中營。楊漢源在1975年9月或10月交回麗香園牌照,牌主亦於1980年代遷入永安公司後面的集中營。


標題 1970年代大牌檔的管制和沒落
日期 05/05/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3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10
1970年代政府對大牌檔的管制。油麻地大牌檔前途各異。

1970年代中期市政局整頓油麻地市容,鑑於大牌檔有礙衛生和觀瞻,當局在區內設置數個集中營(熟食市場),將散佈各街的大牌檔聚集;若牌主不願遷離原址,由政府收回牌照,並獲發賠償6萬元。炮台街至佐治五世公園旁是集中營的雛型,隨後上海街和新填地街相繼設置集中營。楊家在1970年代中淡出大牌檔生意,旗下的發記、楊財發和麗香園命運各異。

當年發記牌主向楊漢源父母收回牌照,再向政府申請賠償金。「忠記」和「人人」是發記兩大老鄰檔,前者搬入新填地街集中營,後者的牌主則申領賠償。楊家最初並非楊財發的牌主,1970年該牌主將牌照賣給楊漢源母親,1975年母親再將牌照出租,楊財發後來搬入新填地街集中營。1995年母親逝世,父親成為牌主;2000年父親離世,牌照再轉至楊漢源妹妹,牌照繼承手續繁複。政府的新政策出台後,1975年8月麗香園牌主向楊家收回牌照,檔名改為「良記」,搬往廟街集中營(位於永安公司後面)繼續經營。1975年後楊漢源不再經營大牌檔生意。楊漢源早於1972年考取的士牌,未幾他只在白天看管「麗香園」,下午交由弟弟管檔,晚上開出租車謀生。「麗香園」被收回後,他曾隨朋友到郵政局做臨時工,1976年3月他在新填地街買入舖位,開設「麗香園冰廳」,重操飲食業生意至今。




標題 1970年代政府對大牌檔的管制。油麻地大牌檔前途各異。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1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11
彌敦道是油麻地的分界線。油麻地街道的特色和人流

昔日按政府的行政劃分,油麻地北起登打士街,南訖柯士甸道,彌敦道是區內的分界線,東西兩側的景觀和氛圍截然不同。彌敦道以東靠山一帶較平靜,現時京士柏公園過去稱「水塘山」或「天文台山」,楊漢源童年經常在水塘山的泥沙地踢球,旁邊有老婦售賣清茶和茶果,山上有不少攜帶雀鳥的晨運老者。窩打老道有長樓梯直達山頂,遊人亦可沿循道學校旁的斜坡登山。循道旁邊前身是南九龍裁判署,舊稱「九龍巡理府」,楊漢源有時因大牌檔被抄牌須到該處聆訊,大多繳罰款了事。

彌敦道以西俗稱「油水地」,具體範圍是彌敦道、渡船街、柯士甸道和窩打老道圍攏的地區,黑社會勢力龐大,黃賭毒各業盛行。佐敦道碼頭人流旺盛,該處有不少的士停泊,有專門賺小費的「車門仔」;佐治五世公園門外有「孖車」出租,車上配備兩個腳踏,乘客要與司機同時出力踏車;公園門外有擦鞋童營生,要向「跎地」繳費。窩打老道至眾坊街一帶較陰暗,分佈着不少橫街窄巷,裡面從事各種非法勾當。彌敦道、佐敦道、上海街、文明里一帶是逛街覓食之熱點,最繁盛的廟街穿插其中,直至今天仍繁華不改。楊漢源指出白天和晚上行人不同,他在區內生活數十年,能輕易認出道友的模樣。廟街、吳松街、白加士街和彌敦道一帶的夜市最發達,戲院、舞廳和賭檔等夜店林立。




標題 彌敦道是油麻地的分界線。油麻地街道的特色和人流
日期 05/05/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12
油麻地的戲院與社區經濟
油麻地一帶有不少歷史悠久的戲院,如佐敦道與廟街交界的「快樂」、佐敦道與白加士街交界的「嘉禾」、彌敦道的「大華」及「普慶」、寧波街與白加士街交界的「華盛頓」等(現址是金威大廈)。戲院林立令油麻地八街一帶更趨繁華,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香港消遣選擇不多,觀賞電影是流行的平民娛樂,異性朋友先由看電影開始拍拖。戲院門前喧嚷,炒賣戲票的黃牛黨活躍,各式小食攤販亦趁機謀生,出售魚蛋、牛雜、雪糕、粟米、牛柏葉等零食。攤檔分連銷式和獨立式兩種,前者設有獨立工場,東主在區內戲院附近設店,聘用專人管理,後者則以自僱形式經營。相對於彌敦道以西一帶的戲院,大華及普慶比較寧靜,是較熱門的拍拖去處。長樂街馬路邊有人出租私家車,約每3小時收費100元,有不少剛考獲車牌的司機光顧,租車出外遊覽。



標題 油麻地的戲院與社區經濟
日期 05/05/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1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13
油麻地妓寨和賭檔的命名、分佈和經營方式

油麻地雞藪(妓寨的俗稱)亦是楊家大牌檔的常客,楊漢源送過全套打邊爐外賣到雞藪,包括古董般的燒炭用具、碟裝雜錦菜餚及一篩子的蔬菜。廣東道、新填地街、炮台街、廟街是雞藪集中點,大多位於戰後舊樓的閣樓、兩樓和三樓,其中十之六七在租金較高的閣數,以便嫖客出入。當年建築條例寬鬆,僭建的閣樓不受管制。每層有多個房間,單位設有前廳供嫖客等候。1960年代雞藪經營模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鴇母買入女童供養,待長大後當妓女,此種妓女不少被有錢人包養,收費較高;其二是拆帳形式,俗稱「倒水」,鴇母在橫街小巷的樓梯口拉客,替嫖女引介嫖客,逐次收取佣金。熙龍里和文明里有不少低檔次雞藪,以「某某公寓」為名,上址污穢不堪,收費可低至5元。楊漢源感慨落火坑者難以轉行,年老妓水難以「飲井水」(從良的俗稱),大多在街上扯皮條為業,或在雞藪打掃和供應茶水。有些財力雄厚的雞藪主以連鎖式經營,在不同舊樓租用多個單位營業。楊漢源見證區內黃業的變遷,最早期妓寨以「池」字為名,分佈於上海街、吳松街、白加士街、佐敦道一帶,諸如「玉質池」、「陶陶池」、「華麗池」、「海心池」等。「一樓一鳯」是較近期的經營模式,部份是妓女自僱開業,部份是雞頭與妓女拆帳,兩種模式的經營者均要繳交保護費。至於現時的雞頭流行北上請妓女,以偷渡或旅遊名義來港接客。

佐敦道、彌敦道、南京街一帶龍蛇混雜,黑幫活動頻仍,舞廳和賭檔林立。賭檔俗稱「大檔」,楊漢源熟知的大檔包括「寧波街大檔」、「李金蘭大檔」和「時信大檔」。「寧波街大檔」位於寧波街、吳松街、廟街交界之冷巷,該檔有舖面掩護,只拉閘不拉門,長期營業,由「沙皮狗」、「羊咩東」和「豬油仔」三兄弟經營,他們原來在油麻地天后廟公園賣炸雞,以低成本買入籠底死雞做材料,炸雞檔生意甚為理想,「沙皮狗」等人賺取足夠資本後轉營大檔,繼而在尖沙咀開酒樓。「李金蘭大檔」位於南京街和上海街交界的冷巷,只以大街的「李金蘭茶莊」命名,經營者與茶莊無關。「時信大檔」位於廟街和佐敦道交界某大廈樓上。當年大檔不掛招檔,只有賭客熟知名字和地址,楊漢源本身不光顧賭檔,但有不少朋友是該處常客。楊漢源謂區內偏門生意繁多,例如佐敦道官立小學旁冷巷處可買狗肉。




標題 油麻地妓寨和賭檔的命名、分佈和經營方式
日期 05/05/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2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14
油麻地黑幫的生意。楊家大牌檔不受滋擾
油麻地黑幫的偏門生意包括放貴利、賣白粉、爭地盤、包娼、開賭等,楊漢源認為黑社會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有時居民遇難題即邀請黑社會擺平紛爭。油麻地的妓寨和賭檔由黑社會經營,黃賭兩業屬非正當的業務,常人難以營辦。黑社會亦騷擾大牌檔,借故搗亂、食霸王餐、討錢之事不時發生。楊漢源與家人在油麻地定居多年,自言是比「陀地」更深入紮根的「土地」(神),他與不少黑幫成員一起成長,彼此感情深厚,楊家大牌檔可免受黑幫的騷擾,毋須定期交保護費,他亦願意向黑幫朋友提供免費茶飯,偶爾亦給予少量金錢。有時道友亦到麗香園討飯,楊漢源願意提供1次伙食,但他強調不能成為定例。楊漢源認為做生意不能過於計較,免被作弄。



標題 油麻地黑幫的生意。楊家大牌檔不受滋擾
日期 05/05/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5分1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15
經營大牌檔的辛酸和滿足。六七暴動的難忘經歷

回顧楊家多年的飲食生意,楊漢源認為經營大牌檔尤如「賣身」,工作時間漫長而艱辛,缺乏休息和娛樂,更談不上私人時間和理想,經營者必須有毅力。楊家搬來寧波街營業初期,家住深水埗,父母深夜收檔回家時,稚齡的子女紛已熟睡;至白天子女上學時,父母仍在酣睡,親子相處時間有限,竟有孩子不認得父母之事。楊家有10名子女,早期家境清貧,全家睡1張床。楊漢源憶述讀小學時在發記幫忙工作,曾在摺櫈上舖床板而睡。1970年代初他打理麗香園時兼讀夜學,體力不勝負荷,在中午生意稍淡時即伏桌而睡;他平日經常在檔口倦極而睡,吩咐弟弟看管生意。麗香園在香港受颱風吹襲時仍照常營業,楊漢源在篷頂紮麻繩支撐,那怕是8號、9號、10號風球,竟有不少熟客光顧,「街市佬」慣喝咖啡提神,檔口生意興旺如常。

楊漢源回憶六七暴動時,廣東道和炮台街一帶滿地菠蘿(編按: 土製炸彈的俗稱),警察在現場引爆炸彈;某日他攜不足2歲的幼弟到廟街吃碗仔翅,目睹防暴警察從「一定好」茶樓衝出,在街上施放催淚彈,楊漢源連夾帶跑保護弟弟回家。

雖然大牌檔工作艱辛,楊漢源仍有不少美好回憶。他最大滿足來自麗香園咖啡檔,因經營有道,生意興旺,他將收入全數交父母,成為家中的經濟支柱。當時父母仍經營發記和楊財發兩檔,初期生意不錯,無奈家中子弟眾多,夫妻年紀又漸大,對生意力不從心,間中被伙記虧空公款,利潤越來越薄。1975年麗香園牌主眼見該檔生意理想,決意收回牌照,讓當警察的兒子打理。1976年楊漢源買入舖位,將咖啡檔轉為茶餐廳形式經營,依然取名「麗香園」,創業資金來自經營咖啡檔時的儲蓄,以及母親長期「做會」的資金,以前者佔大部份,楊漢源為茶餐廳的開辦而自豪。




標題 經營大牌檔的辛酸和滿足。六七暴動的難忘經歷
日期 26/04/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2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YHY-SEG-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