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婆婆

梁婆婆
衙前圍老街坊

性別:
出生年: 1933年
受訪時年齡: 79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工廠工人
訪談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戰前及日治時期的家庭生活。勞碌數十年的布廠工作生涯

1933年梁婆婆在香港出生,住在尖沙咀廣東道,街上有很多做樟木壟的地方。梁婆婆住在某幢唐樓的四樓騎樓,前面是九龍倉,後面是嚤囉山(編按: 今九龍公園),地窖是樟木壟的工場。父親在尖沙咀的錢莊唱錢,每天母親帶飯給父親。梁婆婆7歲懂事,當時日軍早上8點攻打香港,父親正在香港島,母親跟民眾到九龍倉搶米,怎料連帶去的籃子也弄丟了。打仗的那個月很辛苦,聽到警報要到地窖躲避。一個月後父親回家,帶家人返回鄉下東莞茶山。父親有點錢做小生意,但不久蝕光了,他雖然是做文書的人,也要擔衣服賣給圍村的人換糧食,母親送梁婆婆替人做事賺兩碗飯。和平後父親回港,在高陞戲院賣東西,後因患水腫病去世,彌留時只有梁婆婆的母親和兩位弟弟在旁。辦完父親後事,母親便帶兩位弟弟來港找工作,她在機場做泥工,日薪2元。她住在別人的爛騎樓,鋪禾稈草睡在地上。母親在環境改善後,帶鄉下的梁婆婆來港。梁婆婆從12歲起,便跟隨母親到布廠做工。

她最初在土瓜灣的「鴻福」打紗,每日朝七晚七,工作12小時,因未夠法定的工齡,遇上勞工處來廠巡查要走鬼,她在15/16歲才領身份證。約20歲時梁婆婆轉入下鄉道的「康城」,跟順德籍師傅學習織絲織布,幾年後布廠因東主輸錢而倒閉,她改到「久新」上班,在久新時已轉為8小時工作,她上早班和中班,每月輪班。久新老闆是上海人,對員工很刻薄,認為食飯浪費時間,只定時派兩個麵包讓工人充飢,工人要偷偷吃自己帶來的飯,後來才有半小時的食飯時間。梁婆婆在布廠打工數十年,轉過不少工廠,直至50多歲時退休。她在布廠經常過勞工作,可謂有血有淚。




標題 戰前及日治時期的家庭生活。勞碌數十年的布廠工作生涯
日期 20/06/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8分1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GL-SEG-001
家庭和移民的背景。啟德道唐樓的居住環境

梁婆婆父親年輕時已來港,後來回鄉娶妻,婚後攜妻回港;母親是東莞石龍人,父母生6子女,梁婆婆排第三,有一兄、一姐、兩弟和一妹。日本攻打香港前,父親預計戰爭即將來臨,將梁婆婆的哥哥和姐姐送回鄉,交他們的祖母照顧。父親在和平後去世,母親帶着梁婆婆兩姐弟回港,其餘子女留在鄉下生活。梁婆婆母子三人住在九龍城啟德道的爛屋,後來業主收樓重建,加上母親在機場做泥工有收入,於是以月租12元,租住啟德道61號唐樓的床位。那層樓住了20多人,間成多個房間和床位,一個床位最少住2人,居住環境擠逼,鄰居大多在工廠上班。居民在廚房煮食和沖涼,每晚有人上樓倒夜香,政府每年洗一次太平地,清除床板上的木虱。當年梁婆婆在工廠上班,每天工作12小時;弟弟在樂善堂學校讀書,學費每月4元,讀至小五輟學,到工廠做學徒。啟德道61號旁是布廠和打銅煲的地方,現時不少舊樓已重建。城南道是九龍城較繁忙的街道,有不少賣故衣和舊鞋的地攤;德如茶樓是揾工和招工的熱點,主要是泥工、咕哩等計日薪的散工。樂善堂旁有間龍城戲院,每場戲門票收費2毫。 




標題 家庭和移民的背景。啟德道唐樓的居住環境
日期 20/06/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4分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GL-SEG-002
透過工友的介紹跟丈夫結識和交往

梁婆婆的丈夫是衙前圍村民温先生,撮合兩人的媒人婆是梁婆婆的工友。温先生認識工友的哥哥,某年工友與温先生、梁婆婆逛花市,她介紹兩人相識,但兩人各自離開,沒有交往。翌年3人又相約逛花市,梁婆婆隔了一年再遇温先生,未幾工廠實行8小時工作制,工人每週獲放假一天,該工友繼續牽線,替兩人安排約會。梁婆婆喜歡到海灘浸水,因某次患上皮膚病,浸過鹹水即病癒。自此她經常在布廠收工後,走路到大環山的泳棚游泳。放假時兩人很少看戲,主要相約游泳和遠足,到過荔園、赤柱、山頂、烏溪沙等地,四處閒坐聊天,每次都步行往返,當年的人習慣走路,即使車費便宜亦要節省。温先生年輕時參加工會,當年工友流行到沙灘玩樂,帶備手風琴和煮食工具,在沙灘游泳和野餐,有時各自帶食料煲糖水。温先生與梁婆婆拍拖4年後結婚,最初兩年不算是「拍拖」,大家只當對方是好友,放假一起玩樂,消磨時間。 




標題 透過工友的介紹跟丈夫結識和交往
日期 20/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9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GL-SEG-003
衙前圍村民買菜的地方。每逢節日村民做會拜媽娘

梁婆婆在工廠上班時,大多早上到九龍城街市買菜,她認識一個海鮮檔東主,兩人曾一同返夜學,又是某工會車衣班的同學。每次梁婆婆買海鮮都有優惠,以每斤4元買鮑魚仔,每斤0.25元買魚仔。後來該東主發跡,到澳州經營海鮮檔。衙前圍吳氏宗祠門外是「大笪地」,梁婆婆亦經常光顧,有不少賣魚、菜、豬肉、水果的街市檔,曾有水上人在此賣魚。每斤菜只賣0.15元,收檔前更跌至每斤5仙。梁婆婆感慨衙前圍的人不懂做生意,以低價租檔位給外人,大笪地生意理想,很多徒置區的人過來買東西,全部小販都賺錢,某生果檔東主更在新蒲崗買樓。1980年代大笪地消失,梁婆婆改到大成街的街市買菜,那時她已不用上班,買菜時間不固定。

1980年代中梁婆婆和丈夫在衙前圍開士多,最初到果欄入貨賣水果,士多後來成為街坊的聚腳點。每逢過時過節,梁婆婆捧三牲拜媽娘(天后)。衙前圍有村民做會拜媽娘,幾個人便成一個會,媽娘誕時便殺豬拜神。梁婆婆亦跟10多名師奶做會,包括吳志榮的母親和姐姐,她們在士多訂金豬和雞,誕期每人獲分燒肉,家中有嬰兒出生的又獲贈紅雞蛋,事前先在士多染紅。




標題 衙前圍村民買菜的地方。每逢節日村民做會拜媽娘
日期 20/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4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GL-SEG-004
衙前圍的家庭生活: 父母忙於謀生、子女自然懂性

梁婆婆與丈夫温先生育有3子女,在衙前圍已算是生育較少,一般家庭生6、7 個。當年夫妻為生活拚搏,每天工作時間長,梁婆婆返工廠的中班,下班回家已晚上11點多。她有時捱得很慘,小孩生病也不敢請假,害怕失去勤工獎和當天的工資,只好向工頭請求提前1小時離開,帶兒子看醫生,回家已凌晨1點。幼子出生當天她下午3點放工,為了勤工獎和當天的工資,她不敢請假生子,忍痛到午夜12點臨盆。幼子非常孝順,為人聰明,6歲已學會煮飯,12點放學回家等父親煮飯,自律地在樓上做功課。屋內有個雪櫃,某次幼子在內乘涼,温先生事後知悉大嚇一跳。幼子由外婆照顧,他很孝順外婆,12歲時外婆患病,他每天放學到醫院照顧她,替她換屎尿片,連醫院職員也感詫異。(編按: 幼子到現在已成為醫院病房經理。)

温先生沒有「實牙實齒」管教子女,但他們都很孝順,他不容許子女打架,某次長子在外跟人打架,温先生不問情由便打罵,導致幼子從小不喜歡出門,很少與衙前圍的小童玩樂。子女很少上鄉公所,幼子不是在窗外小睡,便以木門作標靶擲飛鏢。當時只有他獨自在家,哥哥放工後要上夜學,從事製衣的姐姐下班後要學裁縫。梁婆婆女兒的乖巧、手藝好,做長衫很漂亮;1980年代衙前圍媽廟(天后宮)重修,她負責製作入伙時掛的絲帶花和布帳。後來温先生和梁婆婆申請沙田的公屋單位,但他們仍在圍村居住,每週兩晚由幼子入沙田看屋,當時他只有14歲。近年夫妻搬入沙田,結束衙前圍的士多,正式退休,過上平穩的生活。




標題 衙前圍的家庭生活: 父母忙於謀生、子女自然懂性
日期 20/06/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1分3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GL-SEG-005
家門開水果士多成為街坊聚腳點

梁婆婆與丈夫温先生在衙前圍租屋,租金便宜,夫妻在屋前空地圍鐵絲網,此乃家家戶戶的慣常做法。午後有老婦擔爛沙發到屋前聊天,幾年後夫妻在搭建的地方開士多。開業時温先生已屆55歲的退休年齡,他有感不適應新的工作模式,同時子女仍未完全出身,自己積蓄又不多,決定辭工開舖賺棺材本。梁婆婆原來在工廠上班,但要陪丈夫經營士多,只好無奈辭工。夫妻兩人經營士多,樓下開舖,樓上睡覺。温先生見當時流行果汁,超市又沒有供應,便花4000元買榨汁機,在士多賣生果和果汁。開業後生意不佳,客人對價錢吹毛求庇,只拿着水果挑剔而不買。某次温先生到果欄取貨,不慎撞倒推車仔的工人,無辜被痛打一頓。衙前圍有不少人當差,肇事者最後被揪出來,上門向温先生道歉。

士多開業10多年後,温先生的業主要賣屋,夫妻很難負擔新租金,當時温先生已70歲,子女勸他結束生意,最後領了搬遷費便結業。士多結束時夫妻和客人俱感不捨,師奶不習慣失去了聚腳地,臨走時更有人請食飯。夫妻將士多的枱櫈送給師奶。士多結業後那些師奶一個接一個離世,到最近幾年大多不在了,不少人相識了10多年。




標題 家門開水果士多成為街坊聚腳點
日期 20/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3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GL-SEG-006
衙前圍村民看病和接生的地方。老輩用鄉下的祖傳秘方治病

衙前圍村民生病時大多到新蒲崗看西醫,林鉅成是很有名的大醫生,幫過不少村民治病。1970年代有內地醫生開流動車行醫,每次診金只收2元,每星期定時出現。老輩村民喜歡看中醫,年輕人習慣看西醫,貪其痊癒較快。昔日鄉公所曾開辦診所,李富任鄉長時建議復辦,但温先生反對,以免病鬼在村聚集。梁婆婆生過3胎,頭兩胎在佐敦道的工人留產所接生,這是專門的接生醫務所,由左派工會主辦,收費便宜;第3胎則在柏立基健康院出生。她不喜歡入醫院生產,因有很多繁複的檢查,耽誤上班的時間。梁婆婆與丈夫温先生小時候缺醫少藥,以鄉下的祖傳秘方治病;温先生曾以黃蜆、香爐灰、蟑螂屎、白鴿屎做藥方服用,例如嬰兒着涼時,要用鹽炒白鴿屎服食。「客家鋪地襟」是感冒的傳統療方,即以山草藥焗身;梁婆婆在衙前圍居住時,曾到九龍城替丈夫買山草藥。「七姐水」(七月初七的雨水)可治大腸熱,昔日鄉下人用酒埕收集雨水,再放涼粉和油柑子泡浸,泡好後收藏備用,可保長年不臭,發熱時便取出飲用。 




標題 衙前圍村民看病和接生的地方。老輩用鄉下的祖傳秘方治病
日期 20/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2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GL-SEG-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