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家園: 從寮屋到公屋
最近瀏覽

關於特藏


香港公屋史是香港戰後歷史的重要一章。1967年, 香港約有一百萬人住在公屋裡, 約佔全港人口四分一,公屋的生活經驗肯定是這輩人的集體回憶。今天,公屋的居住環境已大為改善,除了屋邨之間的設計和地點不同,公屋的申請資格、居住環境已無甚差異。但當年,香港有多種不同類型的公共房屋,名稱各異,如徙置區、第一/二型大廈、第三/四型大廈、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屋邨等,除環境外,房屋類型、廚廁設施、租金、居住空間、甚至居民的自我形象等,都有莫大差別。細說這不同類型房屋的歷史正反映香港社會的變遷。

本特藏的相片是高添強先生的私人珍藏,部份相片尤其珍貴,有些是由傳教士於訪貧問苦時攝,亦有遊人或外國人,如個別英軍士兵、攝影愛好者等,將當時的居民生活攝入鏡頭,重溫這些難見的景象等於來一次歷史回顧之旅。相片以時序及不同類型房屋編排。因政府的公屋政策與戰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寮屋有關,故公屋的歷史要由寮屋說起。

讀者可循主題專頁和房屋類別瀏覽,查看本特藏的相片。

圖片


  • 北角芽菜坑寮屋區災民喪失家園

  • 位於大坑西街旁的石硤尾寮屋

  • 大坑寮屋區

  • 大坑寮屋區火災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