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家園: 從寮屋到公屋
最近瀏覽

新市鎮發展

新巿鎮(不同年代有不同稱呼,例如衛星城巿、工業衛星城巿、工業城鎮等)的起源,可追溯至1950年代中至1960年代初,香港於觀塘建立的工業衛星城巿及荃灣的新巿鎮。當時香港的工業不斷發展,卻苦無地皮配合發展。為此,政府率先於1953年沿着牛頭角與觀塘地區,把一小部分的內岸範圍填平,締造土地,興建一座可容納12,000人的工業衛星城巿。1960年,政府決定在荃灣區發展一個新巿鎮,令該區成為自給自足的獨立社區。區內用地佈局均衡,讓民居與工作地點距離適當,又設備充足的公用服務、通訊與社區設施,成為了日後新巿鎮的發展框架。

1965年,政府決定在新界區建造兩個新巿鎮——青山(後改稱屯門)與沙田,揭開香港新巿鎮發展長遠計劃的序幕。可是,政府還是要等到1973年,在推出10年房屋計劃以後,才全面推行上述發展。政府當時竭誠興建新巿鎮,從而舒緩巿區人煙稠密的情況,並為日益增加的人口提供更佳的居住環境。

圖片


  • 興建在填海土地上的觀塘衛星城市

  • 青山灣

  • 1977年鳥瞰沙田新市鎮

  • 屯門大興邨附近的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