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超八风潮与实验电影
承接大影会拍摄及推广实验电影的基础,七十年代初成立的两个电影组织:卫影会(1971年底)及火鸟电影会(1973年),将香港实验电影带入第二个热烘烘的浪潮,随着超八毫米摄影机普及且急速发展,开启了超八毫米彩色实验电影的年代。
投入自主创作怀抱
美国柯达于1965年成功开发超八毫米菲林,不少品牌随即投入生产超八毫米摄影机的行列。市场一下子涌现价格大众化的摄影器材,令活动影像拍摄不再是昂贵的玩意,吸引更多对电影感兴趣的年轻人投入自主创作的怀抱。
在香港,卫影会承继大影会的志愿,进一步加强推广实验电影,于1973年及1974年主办「全港实验电影观摩展」及「实验电影展七四」,当时大部份参展作品都用超八毫米摄影机拍成。其实在1971年至1973年这个短暂过渡期,曾经有一个名为「实验八米会」的组织出现并举办第一届「八糎实验电影观摩展」,集中放映八毫米影片,可说是连接了十六毫米黑白片和超八毫米彩色片两个年代。
创作的快乐与满足
每盒五十呎超八毫米菲林以每秒十八格速度拍摄,只能摄制三分二十秒片长,所以拍一部不超过半小时的短片,动辄要用上四、五十盒菲林。菲林拍好后,视乎对画质的追求,寄往日本、澳洲、美国等地冲印。之后尚要经过剪接,再交由影音公司贴上磁带以便配音等程序。
整个制作过程繁多但不复杂,颇容易掌握。拍摄后还需要额外配备剪接及放映等器材,所以拍摄计划必须周详,否则就等于烧银纸。对当时月入一千、几百元的青年来说,拍摄实验电影绝对是花钱的玩意,但资料搜查、创作剧本及拍摄制作等过程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又非笔墨所能形容。
卫影会(1976年停办)、火鸟电影会等组织于1973年至1984年间持续举办观摩放映会。放映会于1978年正式名为「独立短片展」的比赛,主张「先求量,后求质」,旨在鼓励青年拿起摄影机参与实验性质的创作,大大提升八毫米电影在文化娱乐层面的地位,而且发掘并培养出一班潜质优秀的年轻电影工作者。这班年轻电影人后来都进入主流影视制作的圈子,如章国明、唐基明、方令正、张叔平、刘成汉、廖伟雄、关柏煊、邱礼涛,以及制作动画的卢子英和许诚毅等。
超八风潮与实验电影
承接大影会拍摄及推广实验电影的基础,七十年代初成立的两个电影组织:卫影会(1971年底)及火鸟电影会(1973年),将香港实验电影带入第二个热烘烘的浪潮,随着超八毫米摄影机普及且急速发展,开启了超八毫米彩色实验电影的年代。
投入自主创作怀抱
美国柯达于1965年成功开发超八毫米菲林,不少品牌随即投入生产超八毫米摄影机的行列。市场一下子涌现价格大众化的摄影器材,令活动影像拍摄不再是昂贵的玩意,吸引更多对电影感兴趣的年轻人投入自主创作的怀抱。
在香港,卫影会承继大影会的志愿,进一步加强推广实验电影,于1973年及1974年主办「全港实验电影观摩展」及「实验电影展七四」,当时大部份参展作品都用超八毫米摄影机拍成。其实在1971年至1973年这个短暂过渡期,曾经有一个名为「实验八米会」的组织出现并举办第一届「八糎实验电影观摩展」,集中放映八毫米影片,可说是连接了十六毫米黑白片和超八毫米彩色片两个年代。
创作的快乐与满足
每盒五十呎超八毫米菲林以每秒十八格速度拍摄,只能摄制三分二十秒片长,所以拍一部不超过半小时的短片,动辄要用上四、五十盒菲林。菲林拍好后,视乎对画质的追求,寄往日本、澳洲、美国等地冲印。之后尚要经过剪接,再交由影音公司贴上磁带以便配音等程序。
整个制作过程繁多但不复杂,颇容易掌握。拍摄后还需要额外配备剪接及放映等器材,所以拍摄计划必须周详,否则就等于烧银纸。对当时月入一千、几百元的青年来说,拍摄实验电影绝对是花钱的玩意,但资料搜查、创作剧本及拍摄制作等过程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又非笔墨所能形容。
卫影会(1976年停办)、火鸟电影会等组织于1973年至1984年间持续举办观摩放映会。放映会于1978年正式名为「独立短片展」的比赛,主张「先求量,后求质」,旨在鼓励青年拿起摄影机参与实验性质的创作,大大提升八毫米电影在文化娱乐层面的地位,而且发掘并培养出一班潜质优秀的年轻电影工作者。这班年轻电影人后来都进入主流影视制作的圈子,如章国明、唐基明、方令正、张叔平、刘成汉、廖伟雄、关柏煊、邱礼涛,以及制作动画的卢子英和许诚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