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声——香港公共广播九十年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光影流声——香港公共广播九十年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本地文化历史的传承及推广

记录风俗 推广文艺

电视部创立初期,首先发展了时事、戏剧两大范畴,反应良好,于是开拓另一路线,致力记录香港本地历史、文化及风俗。

 

1981年推出《百载炉峯》,追踪香港开埠以来社会状况如衣食住行的变迁、典故和风俗沿革。随后,又推出富代表的节目系列包括《吾土吾情》、《吉光片羽》及《香港历史系列》等。而《杰出华人系列》则透过人物专访,诉说中西文化汇流下华人的成就。

 

在推广文艺上,1987年推出的《小说家族》开创了本地文学电视的先河,1995年紧接推出《写意空间》,选材集中香港文学,涵盖南来作家包括张爱玲、马朗、刘以鬯等,亦有七十年代以降,逐渐成熟的本地作家,如西西、也斯、锺玲玲、黄碧云、李碧华、钟晓阳、董启章和韩丽珠等,映照香港人的感情,及自五十年代以来香港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2015年,更推出纪录片《华人作家》,继续探索中港台作家的文学之道。

 

香港电台电台部提供紧贴时代脉搏的文化艺术节目:1974年成立第四台,推动古典音乐文化;1978年第五台启播,以中华文化及戏曲节目为重点。

 

文史节目每每能裨益大众:普通话、英语、日语、法语等节目,有助大家学习各地语文;历史节目如《中华五千年》及《古今风云人物》,充实大家对历史的认识;文学节目如《遇见文学》及《大地书香》,提升公众对文学的兴趣。同时,港台为推动阅读风气,举办各项活动,如「十本好书」、「香港书奖」和「有声好书」等。推广艺术文化方面,港台主办「香港舞台剧奖颁奖礼」及「乐坛迎秀」,并转播不少本地及外地艺术演出。

 

保育传统粤剧及搏击技艺

港台致力记录本地的传统表演艺术。以粤剧而言,多次摄录了名伶的珍贵演出,包括1993年红线女晚期的舞台表演《万千希望在人间》与1994年及1997年芳艳芬的舞台表演:《杏林春暖群芳会》及《群芳义演晚会》,后者更是一代名伶的最后演出,全属港台视像库的瑰宝。港台亦以本地粤剧为题材,制作《话说梨园》和《大锣大鼓新戏派》等电视节目,致力介绍新演员和记录他们对承传及改革粤剧这种表演艺术的努力。

 

为了对本地文化尽一分力,港台亦参与推广本地的多样化艺术。从早期以电影制作为主题的《电光幻影》开始,复有《演艺倾情》、《我爱梦工场》,以及《好想艺术》等,介绍本地艺术家的工作、表演及他们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及思考。

 

中国功夫在香港别有意义,因为1949年后,大量武学流派及宗师南下香港,纷纷开馆授徒,催盛了本地习武之风,亦为香港七十年代以来的武打电影奠下基础。这些电影流行至海外,甚至被视为香港电影的同义词。2000年,港台开拍《功夫传奇》,寻找各门派的武学源头,在香港的传承及流转,从武者的经历,透视个人修炼和人生路向,更重要的是疏理其文化肌理,返本归宗。

 

香港电台历年制作了不少文化、艺术及教育节目海报以作宣传之用。随着年代变迁,海报制作亦由昔日的人手描绘、做稿、传统分色到今天的电脑合成与数码印刷。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本地文化历史的传承及推广

记录风俗 推广文艺

电视部创立初期,首先发展了时事、戏剧两大范畴,反应良好,于是开拓另一路线,致力记录香港本地历史、文化及风俗。

 

1981年推出《百载炉峯》,追踪香港开埠以来社会状况如衣食住行的变迁、典故和风俗沿革。随后,又推出富代表的节目系列包括《吾土吾情》、《吉光片羽》及《香港历史系列》等。而《杰出华人系列》则透过人物专访,诉说中西文化汇流下华人的成就。

 

在推广文艺上,1987年推出的《小说家族》开创了本地文学电视的先河,1995年紧接推出《写意空间》,选材集中香港文学,涵盖南来作家包括张爱玲、马朗、刘以鬯等,亦有七十年代以降,逐渐成熟的本地作家,如西西、也斯、锺玲玲、黄碧云、李碧华、钟晓阳、董启章和韩丽珠等,映照香港人的感情,及自五十年代以来香港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2015年,更推出纪录片《华人作家》,继续探索中港台作家的文学之道。

 

香港电台电台部提供紧贴时代脉搏的文化艺术节目:1974年成立第四台,推动古典音乐文化;1978年第五台启播,以中华文化及戏曲节目为重点。

 

文史节目每每能裨益大众:普通话、英语、日语、法语等节目,有助大家学习各地语文;历史节目如《中华五千年》及《古今风云人物》,充实大家对历史的认识;文学节目如《遇见文学》及《大地书香》,提升公众对文学的兴趣。同时,港台为推动阅读风气,举办各项活动,如「十本好书」、「香港书奖」和「有声好书」等。推广艺术文化方面,港台主办「香港舞台剧奖颁奖礼」及「乐坛迎秀」,并转播不少本地及外地艺术演出。

 

保育传统粤剧及搏击技艺

港台致力记录本地的传统表演艺术。以粤剧而言,多次摄录了名伶的珍贵演出,包括1993年红线女晚期的舞台表演《万千希望在人间》与1994年及1997年芳艳芬的舞台表演:《杏林春暖群芳会》及《群芳义演晚会》,后者更是一代名伶的最后演出,全属港台视像库的瑰宝。港台亦以本地粤剧为题材,制作《话说梨园》和《大锣大鼓新戏派》等电视节目,致力介绍新演员和记录他们对承传及改革粤剧这种表演艺术的努力。

 

为了对本地文化尽一分力,港台亦参与推广本地的多样化艺术。从早期以电影制作为主题的《电光幻影》开始,复有《演艺倾情》、《我爱梦工场》,以及《好想艺术》等,介绍本地艺术家的工作、表演及他们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及思考。

 

中国功夫在香港别有意义,因为1949年后,大量武学流派及宗师南下香港,纷纷开馆授徒,催盛了本地习武之风,亦为香港七十年代以来的武打电影奠下基础。这些电影流行至海外,甚至被视为香港电影的同义词。2000年,港台开拍《功夫传奇》,寻找各门派的武学源头,在香港的传承及流转,从武者的经历,透视个人修炼和人生路向,更重要的是疏理其文化肌理,返本归宗。

 

香港电台历年制作了不少文化、艺术及教育节目海报以作宣传之用。随着年代变迁,海报制作亦由昔日的人手描绘、做稿、传统分色到今天的电脑合成与数码印刷。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