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期电影游踪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香港早期电影游踪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早期香港的城市风貌



电影,始于法国卢米埃兄弟所拍摄一系列纪录现实生活的影像,如《工厂的大门》和《火车到站》等,时为1895年。后来卢米埃兄弟和其竞争对手如美国爱迪生公司派员周游列国,利用当时的崭新技术拍摄及放映新奇的影像来吸引观众。



香港最早的活动影像


资料记载,香港最早的活动影像摄于1898年,由美国爱迪生公司的拍摄队伍前往中国放映及拍摄影像时,顺路取道香港摄制。六部短片合共四分钟,分别为《香港总督府》、《锡克砲兵团》、《香港街景》、《香港码头》及两段《香港商团》。这些风光短片虽然镜头简单,影像也不太清晰,但从中可窥见十九世纪末的香港景象。


《香港总督府》拍摄当时的督宪府全貌。《锡克砲兵团》中见一群士兵围拢在一大炮旁操作大炮。《香港街景》拍摄上环「南北行」一带的街道和两旁的多层建筑物、古老的店舖和招牌;行人、人力车、单轮车、双轮车不时在画面上出现。《香港码头》记录九龙的黄埔货仓,画面上人来人往,多为蓄辫的苦力,也有警察和坐轿的人。《香港商团》远景拍摄一队配步枪及刺刀的步兵在军事操练。


外国人眼中的城市景象


自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起,越来越多西方的电影公司派摄影师到中国拍摄风光片和新闻纪录片,还有重构历史事件所拍的拟纪录片。香港自鸦片战争后成了西方人通往中国的窗口,渐成为外国人的拍摄热点。波顿贺姆斯是其中一位来港拍摄风光片的先驱,他将自己在1901年、1906年和1913年数度在香港拍下的城市风光带回西方,搬运工人、人力车夫、建筑物及街景都曾出现在他的影像纪录中。安力高劳罗曾定居上海,拍摄慈禧太后和光绪国丧仪式,于1911年在香港以摄影机记录英皇佐治五世的加冕庆典。


外国人在香港摄制的纪录片多是他们眼中的香港风光。虽然如此,这些影片都极具参考价值。如1930年代摄制的《香港风貌》,虽无从考证摄制人的身份,但相信是居港的外国人所拍。影片全长四十分钟,详细展示当年香港的地形和都市面貌,包括片首的维多利亚港全貌,由远至近,见临海的街上商行、店舖林立,也见发达的船务业。除繁盛的都市景象外,影片中也有不少记录乡村耕种生活的片段,深入探视居民的生活状况。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早期香港的城市风貌



电影,始于法国卢米埃兄弟所拍摄一系列纪录现实生活的影像,如《工厂的大门》和《火车到站》等,时为1895年。后来卢米埃兄弟和其竞争对手如美国爱迪生公司派员周游列国,利用当时的崭新技术拍摄及放映新奇的影像来吸引观众。



香港最早的活动影像


资料记载,香港最早的活动影像摄于1898年,由美国爱迪生公司的拍摄队伍前往中国放映及拍摄影像时,顺路取道香港摄制。六部短片合共四分钟,分别为《香港总督府》、《锡克砲兵团》、《香港街景》、《香港码头》及两段《香港商团》。这些风光短片虽然镜头简单,影像也不太清晰,但从中可窥见十九世纪末的香港景象。


《香港总督府》拍摄当时的督宪府全貌。《锡克砲兵团》中见一群士兵围拢在一大炮旁操作大炮。《香港街景》拍摄上环「南北行」一带的街道和两旁的多层建筑物、古老的店舖和招牌;行人、人力车、单轮车、双轮车不时在画面上出现。《香港码头》记录九龙的黄埔货仓,画面上人来人往,多为蓄辫的苦力,也有警察和坐轿的人。《香港商团》远景拍摄一队配步枪及刺刀的步兵在军事操练。


外国人眼中的城市景象


自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起,越来越多西方的电影公司派摄影师到中国拍摄风光片和新闻纪录片,还有重构历史事件所拍的拟纪录片。香港自鸦片战争后成了西方人通往中国的窗口,渐成为外国人的拍摄热点。波顿贺姆斯是其中一位来港拍摄风光片的先驱,他将自己在1901年、1906年和1913年数度在香港拍下的城市风光带回西方,搬运工人、人力车夫、建筑物及街景都曾出现在他的影像纪录中。安力高劳罗曾定居上海,拍摄慈禧太后和光绪国丧仪式,于1911年在香港以摄影机记录英皇佐治五世的加冕庆典。


外国人在香港摄制的纪录片多是他们眼中的香港风光。虽然如此,这些影片都极具参考价值。如1930年代摄制的《香港风貌》,虽无从考证摄制人的身份,但相信是居港的外国人所拍。影片全长四十分钟,详细展示当年香港的地形和都市面貌,包括片首的维多利亚港全貌,由远至近,见临海的街上商行、店舖林立,也见发达的船务业。除繁盛的都市景象外,影片中也有不少记录乡村耕种生活的片段,深入探视居民的生活状况。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