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米高罗格镜头下的香港

五十年代香港电影业日渐蓬勃,但只集中在剧情长片制作,本地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寥寥无几。幸好当时的外国人如米高罗格、黎伯康、黎敦义父子等旅港或驻港工作,他们用摄影机拍下不少珍贵的纪录影像,录下其时香港人的生活和民情,这些纪录片今天都成了重要的影像遗产。
远东之行
原名IJsbrand Cornelius Rogge的荷兰人米高罗格,自小热爱摄影,于1949年至1954年间曾因工作来港暂居,他来港后走遍港九新界和离岛,将香港的风情画烙印在菲林上。1952年他与朋友合组业余电影会,既拍摄又放映,甚至经常拿作品参加比赛。米高于1954年离开香港被转派日本,1961年受荷兰电视台邀请拍摄香港特辑《香港三百万人》而重游故地,逗留了一个月。多年后,米高重新剪接手上的珍贵片段,再配上音乐,将多达150条早期香港的纪录短片上载到Youtube的专属频道,与年轻一代分享昔日香江美好风貌。
镜头下的香港
米高罗格形容定居香港的六年是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这段时期拍下的纪录影像非常丰富,《从半山步行到中环》(1949)是他初到埗香港拍下的生活片段,捕捉他由半山麦当奴道(现麦当劳道)步行往中环上班的沿途风光,在五十年代初高楼尚未建得举目皆是,观众轻易眺望到维港的景色。其他作品如《雨》(1952)、《日出》(1952)、《简介香港》(1951-54)、《岛屿风景》(1951-54)等,不管是半山上充满殖民地色彩的建筑物,元朗锦田的围村和农舍,避风塘上划艇养家的穷家小子,都一一记录在米高的镜头下。1953年,米高罗格及其电影会获邀拍摄《香港庆祝伊利沙伯女皇加冕盛况》,动用了五部16毫米摄影机和五位摄影师,从不同角度拍摄这难得一见的盛会。
米高罗格镜头下的香港

五十年代香港电影业日渐蓬勃,但只集中在剧情长片制作,本地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寥寥无几。幸好当时的外国人如米高罗格、黎伯康、黎敦义父子等旅港或驻港工作,他们用摄影机拍下不少珍贵的纪录影像,录下其时香港人的生活和民情,这些纪录片今天都成了重要的影像遗产。
远东之行
原名IJsbrand Cornelius Rogge的荷兰人米高罗格,自小热爱摄影,于1949年至1954年间曾因工作来港暂居,他来港后走遍港九新界和离岛,将香港的风情画烙印在菲林上。1952年他与朋友合组业余电影会,既拍摄又放映,甚至经常拿作品参加比赛。米高于1954年离开香港被转派日本,1961年受荷兰电视台邀请拍摄香港特辑《香港三百万人》而重游故地,逗留了一个月。多年后,米高重新剪接手上的珍贵片段,再配上音乐,将多达150条早期香港的纪录短片上载到Youtube的专属频道,与年轻一代分享昔日香江美好风貌。
镜头下的香港
米高罗格形容定居香港的六年是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这段时期拍下的纪录影像非常丰富,《从半山步行到中环》(1949)是他初到埗香港拍下的生活片段,捕捉他由半山麦当奴道(现麦当劳道)步行往中环上班的沿途风光,在五十年代初高楼尚未建得举目皆是,观众轻易眺望到维港的景色。其他作品如《雨》(1952)、《日出》(1952)、《简介香港》(1951-54)、《岛屿风景》(1951-54)等,不管是半山上充满殖民地色彩的建筑物,元朗锦田的围村和农舍,避风塘上划艇养家的穷家小子,都一一记录在米高的镜头下。1953年,米高罗格及其电影会获邀拍摄《香港庆祝伊利沙伯女皇加冕盛况》,动用了五部16毫米摄影机和五位摄影师,从不同角度拍摄这难得一见的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