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伍锦霞

人称「霞哥」的伍锦霞,1914年生于美国旧金山(即三藩市),是美国第二代华侨,祖籍中国广东省台山。伍锦霞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伍父是当地殷商,份外注重子女的中华意识,故伍锦霞纵然居于海外,仍学习中文及粤语,这为她日后来香港拍摄电影立下契机。
霞哥传奇
伍家上下均爱好粤剧,独伍锦霞一人钟情电影。她少年时期曾任戏院售票员,有机会欣赏大量电影,无形中增加她对电影的知识,更结交不少留美的影人及粤剧界伶人,粤剧名伶韦剑芳、在美国华商资助下创办大观公司的关文清与赵树燊等,都与她份属友好,为伍锦霞的电影制作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1935年至1949年间,伍锦霞活跃于华人影坛,参与制作电影共十一部。她不单是女性导演先驱,更是中国国防电影的先锋人物之一:将西方女权意识和海外中国人民族意识带入华语电影。虽然伍锦霞引领华语电影走向世界功不可没,却遗漏在美国、甚至中国电影史上,非但未能佔上一席位,有关她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不禁令人婉惜,同时也为「霞哥」添上一份传奇色彩。
霞光初展
1935年,伍父为实现女儿的电影梦,与朋友合资开设光艺声片公司,后改名国泰影片公司,摄制首部在荷里活拍摄的粤语歌唱有声片──《心恨》(又名《铁血芳魂》),由唐隶忠执导,黄悲路及韦剑芳主演,并由当时年仅二十一岁的伍锦霞出任联合监制。「霞哥」虽然初出茅庐又毫无制作经验,却凭着一股热血,租下摄影棚随即开机拍摄,尽见其明快爽朗的处事作风。
《心恨》的故事以1932年的「淞沪之战」为背景,讲述一位粤剧女伶与一名飞行员之间的爱情悲剧。爱情桥段看似通俗,但戏中描写国难当前女性的任务,明言救国不分男女,歌颂为祖国牺牲小我的高尚情操,足以预示伍锦霞日后的个人标记:女性主义和爱国主题。
国防女英豪
《心恨》的成功,除开创华人导演在美国拍摄粤语片的先河,更提高海外中国人的民族意识。1936年伍锦霞到香港宣传,翌年执导其处女作《民族女英雄》(1937)。剧情顾名思义讲述女性参军,韦剑芳饰演投身中国军队的女子,与男性一起抗敌,保家卫国。《民》片的女性意识鲜明,上映后获得广东女权协进联会赞扬并授予奖状,以肯定伍锦霞对女性国防电影的成就。
受当时的政局影响,国防意识渗透在许多文化艺术中,宣传保卫国家甚至成为不少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民》片的广告便写上「誓以头颅保国土」、「妇女的光荣史」等字句。年仅二十二岁的伍锦霞初执导筒,处理严肃的国防题材,加入大量歌唱及喜剧桥段,庄谐并重,充分显示其创作才华。
题材多面手
伍锦霞拍毕《民族女英雄》后,决定留港继续发展其电影事业。同是旧金山华侨的大观声片有限公司老闆赵树燊极为欣赏《民》片,旋即邀请伍氏加盟,并开拍由吴楚帆、韦剑芳、林妹妹、周志诚主演的伦理剧《十万情人》(1938)。同年,伍锦霞自编自导了时装故事片《妒花风雨》(1938),又与梁伟民合导悲喜剧《一夜夫妻》(1938),题材甚为多元。
1939年初伍氏破天荒执导全女班演出的电影《女人世界》。《女》片是香港第一部电影由全女班上阵,三十六个角色分别来自社会上不同阶层,各行各业,性格迥异。伍锦霞通过多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和每个角色独特的身世与际遇,揭露女性在社会上面对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并加以批判。
回美转战发行
拍毕《金门女》(1941)后,伍锦霞接管了家族的电影进口和发行买卖生意,并创办银光影业公司。四十年代中后期,伍锦霞曾一口气买下三十部南洋影片公司电影的美洲放映权,又购入大量粤语片在北美、中南美等地戏院发行。伍锦霞摇身一变成了粤语片发行商,一直至六十年代。期间,伍锦霞更在纽约开设中央戏院,专门放映华语电影,尤以粤语片佔大多数。
唯伍锦霞对电影制作事业念念不忘,继《金门女》后相隔六年再执导演筒,1941年至1949年间共拍摄三部粤语片。《蓝湖碧玉》(1947)、《虚度春宵》(1948)皆在加州拍摄;《怒火情焰》(1949)则在夏威夷拍摄,风土人情尽摄入镜头内,是伍氏最后一部独立制作的作品。
美籍华裔女性
三、四十年代,女性主义抬头,女性身份认同普遍提高,在这大环境下,加上伍锦霞好强不屈、大胆敢为的女中丈夫个性,使她的电影兼具跨性别限制、跨文化的特色。其首部执导电影《民族女英雄》中,带出女性主动参军的形象。观照1935年《心恨》中女性对国家的付出,只能提供金钱支援,《民族女英雄》中的女性形象更积极主动。伍锦霞其后的电影虽不以国防为重点,但惯以女性情感推进剧情,戏中女角都敢于追求自己的身份和爱情,堪比伍氏自身写照。
此外,伍锦霞身为华人,虽然未能打入美国电影主流市场,却打开唐人街、甚至是东方的市场。伍父的粤语教育派上用场,加上挟荷里活之名而来的身份,令华南观众对伍锦霞这位年轻女监制另眼相看,导演机会接踵而来。伍锦霞作为美籍华人女导演,她的成功说得上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
伍锦霞

人称「霞哥」的伍锦霞,1914年生于美国旧金山(即三藩市),是美国第二代华侨,祖籍中国广东省台山。伍锦霞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伍父是当地殷商,份外注重子女的中华意识,故伍锦霞纵然居于海外,仍学习中文及粤语,这为她日后来香港拍摄电影立下契机。
霞哥传奇
伍家上下均爱好粤剧,独伍锦霞一人钟情电影。她少年时期曾任戏院售票员,有机会欣赏大量电影,无形中增加她对电影的知识,更结交不少留美的影人及粤剧界伶人,粤剧名伶韦剑芳、在美国华商资助下创办大观公司的关文清与赵树燊等,都与她份属友好,为伍锦霞的电影制作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1935年至1949年间,伍锦霞活跃于华人影坛,参与制作电影共十一部。她不单是女性导演先驱,更是中国国防电影的先锋人物之一:将西方女权意识和海外中国人民族意识带入华语电影。虽然伍锦霞引领华语电影走向世界功不可没,却遗漏在美国、甚至中国电影史上,非但未能佔上一席位,有关她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不禁令人婉惜,同时也为「霞哥」添上一份传奇色彩。
霞光初展
1935年,伍父为实现女儿的电影梦,与朋友合资开设光艺声片公司,后改名国泰影片公司,摄制首部在荷里活拍摄的粤语歌唱有声片──《心恨》(又名《铁血芳魂》),由唐隶忠执导,黄悲路及韦剑芳主演,并由当时年仅二十一岁的伍锦霞出任联合监制。「霞哥」虽然初出茅庐又毫无制作经验,却凭着一股热血,租下摄影棚随即开机拍摄,尽见其明快爽朗的处事作风。
《心恨》的故事以1932年的「淞沪之战」为背景,讲述一位粤剧女伶与一名飞行员之间的爱情悲剧。爱情桥段看似通俗,但戏中描写国难当前女性的任务,明言救国不分男女,歌颂为祖国牺牲小我的高尚情操,足以预示伍锦霞日后的个人标记:女性主义和爱国主题。
国防女英豪
《心恨》的成功,除开创华人导演在美国拍摄粤语片的先河,更提高海外中国人的民族意识。1936年伍锦霞到香港宣传,翌年执导其处女作《民族女英雄》(1937)。剧情顾名思义讲述女性参军,韦剑芳饰演投身中国军队的女子,与男性一起抗敌,保家卫国。《民》片的女性意识鲜明,上映后获得广东女权协进联会赞扬并授予奖状,以肯定伍锦霞对女性国防电影的成就。
受当时的政局影响,国防意识渗透在许多文化艺术中,宣传保卫国家甚至成为不少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民》片的广告便写上「誓以头颅保国土」、「妇女的光荣史」等字句。年仅二十二岁的伍锦霞初执导筒,处理严肃的国防题材,加入大量歌唱及喜剧桥段,庄谐并重,充分显示其创作才华。
题材多面手
伍锦霞拍毕《民族女英雄》后,决定留港继续发展其电影事业。同是旧金山华侨的大观声片有限公司老闆赵树燊极为欣赏《民》片,旋即邀请伍氏加盟,并开拍由吴楚帆、韦剑芳、林妹妹、周志诚主演的伦理剧《十万情人》(1938)。同年,伍锦霞自编自导了时装故事片《妒花风雨》(1938),又与梁伟民合导悲喜剧《一夜夫妻》(1938),题材甚为多元。
1939年初伍氏破天荒执导全女班演出的电影《女人世界》。《女》片是香港第一部电影由全女班上阵,三十六个角色分别来自社会上不同阶层,各行各业,性格迥异。伍锦霞通过多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和每个角色独特的身世与际遇,揭露女性在社会上面对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并加以批判。
回美转战发行
拍毕《金门女》(1941)后,伍锦霞接管了家族的电影进口和发行买卖生意,并创办银光影业公司。四十年代中后期,伍锦霞曾一口气买下三十部南洋影片公司电影的美洲放映权,又购入大量粤语片在北美、中南美等地戏院发行。伍锦霞摇身一变成了粤语片发行商,一直至六十年代。期间,伍锦霞更在纽约开设中央戏院,专门放映华语电影,尤以粤语片佔大多数。
唯伍锦霞对电影制作事业念念不忘,继《金门女》后相隔六年再执导演筒,1941年至1949年间共拍摄三部粤语片。《蓝湖碧玉》(1947)、《虚度春宵》(1948)皆在加州拍摄;《怒火情焰》(1949)则在夏威夷拍摄,风土人情尽摄入镜头内,是伍氏最后一部独立制作的作品。
美籍华裔女性
三、四十年代,女性主义抬头,女性身份认同普遍提高,在这大环境下,加上伍锦霞好强不屈、大胆敢为的女中丈夫个性,使她的电影兼具跨性别限制、跨文化的特色。其首部执导电影《民族女英雄》中,带出女性主动参军的形象。观照1935年《心恨》中女性对国家的付出,只能提供金钱支援,《民族女英雄》中的女性形象更积极主动。伍锦霞其后的电影虽不以国防为重点,但惯以女性情感推进剧情,戏中女角都敢于追求自己的身份和爱情,堪比伍氏自身写照。
此外,伍锦霞身为华人,虽然未能打入美国电影主流市场,却打开唐人街、甚至是东方的市场。伍父的粤语教育派上用场,加上挟荷里活之名而来的身份,令华南观众对伍锦霞这位年轻女监制另眼相看,导演机会接踵而来。伍锦霞作为美籍华人女导演,她的成功说得上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