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关于特藏

在战前的香港,年青一代的教育体验有很大差异。当时,香港的教育是由殖民政府、宗教团体和华人慈善团体共同提供的。学校的规模、理念、信仰、课程、教学语言和学生背景各有不同。当中有为穷家子女和处于社会边缘的孩童开办的孤儿院、收容所和义学、有供本地及来自中国内地和东南亚不同国籍孩子寄宿的学校、在市内繁忙街道的唐楼或幽静半山区欧陆式大宅开办的日校,这些学校组成了殖民地香港的教育体系,以满足不同文化和人士的不同需要。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动盪,引发大量内地人逃难到香港,小学教育的需求因而大增。殖民地香港的爱国情绪高涨亦促使新式中文中学的创立。这类学校的办学目标是结合西方知识、中国文化和国民教育。1930年代当中日战争爆发,很多学校、学者、教师和学生都迁往香港,私校的数目迅速增加。教育不断扩张和作多元化发展,直至1941年12月日本佔领香港才即时停下来。
这系列历史资料旨在从多方面讲述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教育历史(1841年至1941年),主要集中描述港岛和九龙市区中小学教育的面貌。这些资料包括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发表有关政策和行政措施的官方文件,也有包含著个人和集体回忆的学校照片、学校刊物和教科书,另外还有报导各项事件和活动,以及讨论政策的直接社会和政治影响的剪报,和青年组织的档案资料,藉以道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关系。
这些资料来自不同的来源,包括海外宗教团体的档案、本地学校、香港历史博物馆、历史档案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和私人捐赠。
关于特藏

在战前的香港,年青一代的教育体验有很大差异。当时,香港的教育是由殖民政府、宗教团体和华人慈善团体共同提供的。学校的规模、理念、信仰、课程、教学语言和学生背景各有不同。当中有为穷家子女和处于社会边缘的孩童开办的孤儿院、收容所和义学、有供本地及来自中国内地和东南亚不同国籍孩子寄宿的学校、在市内繁忙街道的唐楼或幽静半山区欧陆式大宅开办的日校,这些学校组成了殖民地香港的教育体系,以满足不同文化和人士的不同需要。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动盪,引发大量内地人逃难到香港,小学教育的需求因而大增。殖民地香港的爱国情绪高涨亦促使新式中文中学的创立。这类学校的办学目标是结合西方知识、中国文化和国民教育。1930年代当中日战争爆发,很多学校、学者、教师和学生都迁往香港,私校的数目迅速增加。教育不断扩张和作多元化发展,直至1941年12月日本佔领香港才即时停下来。
这系列历史资料旨在从多方面讲述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教育历史(1841年至1941年),主要集中描述港岛和九龙市区中小学教育的面貌。这些资料包括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发表有关政策和行政措施的官方文件,也有包含著个人和集体回忆的学校照片、学校刊物和教科书,另外还有报导各项事件和活动,以及讨论政策的直接社会和政治影响的剪报,和青年组织的档案资料,藉以道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关系。
这些资料来自不同的来源,包括海外宗教团体的档案、本地学校、香港历史博物馆、历史档案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和私人捐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