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简介
1967年「香港周」以推广「香港人用香港货」为主要目的,但整体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更有「与众同乐」的意味,除了手工艺展览和产品统计比赛外,其他活动全属文娱康乐性质,流行音乐、粤剧、杂技表演、时装展、球赛、游艺大会等,明显为了迎合普罗大众的兴趣。
1969年至1973年三届香港节的节目,承袭了「香港周」的方向,依然以文娱康乐为主。既然香港节以吸纳全港民众为目的,主办当局自然要顺应不同社群的兴趣和品味,推行各种类型的活动,以多姿多采、包罗万有来形容毫不夸张,短短一个星期内举行几百个活动,香港节犹如一个文化荟萃的大舞台。再者,不同的主办者所举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亦各有特色。
因此,重读香港节活动的细节,可了解香港节活动的特色,亦可窥探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香港社会及文化的一些现象。
简介
1967年「香港周」以推广「香港人用香港货」为主要目的,但整体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更有「与众同乐」的意味,除了手工艺展览和产品统计比赛外,其他活动全属文娱康乐性质,流行音乐、粤剧、杂技表演、时装展、球赛、游艺大会等,明显为了迎合普罗大众的兴趣。
1969年至1973年三届香港节的节目,承袭了「香港周」的方向,依然以文娱康乐为主。既然香港节以吸纳全港民众为目的,主办当局自然要顺应不同社群的兴趣和品味,推行各种类型的活动,以多姿多采、包罗万有来形容毫不夸张,短短一个星期内举行几百个活动,香港节犹如一个文化荟萃的大舞台。再者,不同的主办者所举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亦各有特色。
因此,重读香港节活动的细节,可了解香港节活动的特色,亦可窥探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香港社会及文化的一些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