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节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香港节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历史回顾

香港政府于1969、1971及1973年举办过三届香港节。在这三年的11月至12月期间,连续一星期、在香港九龙新界各区、尤其露天场地和主要交通要道,举办数百项文娱康乐活动,吸引各阶层的市民参与、系上色彩缤纷的装饰布置,到处营造欢乐气氛。


香港节的前身是「香港周」。1967年,香港工业总会及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合举办「香港周」,并获得多个工商机构如瑞兴公司、工商日报、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等企业赞助支持,于是年10月至11月期间举行多项活动。主办当局指举办「香港周」的目的,是向香港人推介香港制造的产品,以扩充本地市场。但观乎「香港周」的活动,有关香港工业的内容只有寥寥数项,其余绝大部份的活动均是文娱康乐性质,难怪当时有评论将「香港周」与1967年的暴动挂 钩——在社会出现激烈抗争之后,主办者似乎要平伏伤痕,塑造歌舞升平的景象。


「香港周」之后,香港政府有意继续推行这类活动,于是决定在1969年再次举办「香港周」,后来易名为第一届香港节,表示要创建一个香港人的节日,甚至曾考虑将12月6日香港节第一天,定为法定公众假期。主办当局解释,香港节的目的是藉举办连续一周的活动,为全港市民、尤其是年青人,带来「娱乐、享受、轻松」的气氛,活动地点要尽量分布广泛,并以户外最为合适,以容纳大量观众入场观赏。


根据官方文献,香港节有更深层的目的:希望通过分享欢乐令香港人创建公民自豪感,甚至是身份认同。一面为市民提供娱乐,让全城欢庆,另一面强调市民归属、创建身份——若放在1967暴动后这个社会背景下理解上述这两层用意,香港节在香港社会历史上确有其特殊的位置。


1969年第一届香港节结束后,地区民政主任曾提交报告,表达了正反两面的意见。就效果而言,民政主任认为香港节可以达到为市民提供娱乐这个目的,而且过程顺利、治安和社会秩序井然,可算十分成功;但是否可通过娱乐活动提升市民的公民自豪感,却难以具体评价。1971年香港节之后,指导委员会更加确认香港节的成效,认为各主理机构热心投入,活动获得市民观众踊跃参与,能带动全城欢乐的节日气氛,同意香港节应持续推行,并应设立常设的香港节办事处。可惜1971年的委员会报告未有再谈及市民归属的问题。


政府原计划在1975年举办规模更大的香港节,例如邀请国际体育赛事在香港举行,利用香港节吸引游客,却因1973-74年间本港经济环境转坏,终告放弃。因此,香港节仅举行至第三届便成绝响。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历史回顾

香港政府于1969、1971及1973年举办过三届香港节。在这三年的11月至12月期间,连续一星期、在香港九龙新界各区、尤其露天场地和主要交通要道,举办数百项文娱康乐活动,吸引各阶层的市民参与、系上色彩缤纷的装饰布置,到处营造欢乐气氛。


香港节的前身是「香港周」。1967年,香港工业总会及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合举办「香港周」,并获得多个工商机构如瑞兴公司、工商日报、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等企业赞助支持,于是年10月至11月期间举行多项活动。主办当局指举办「香港周」的目的,是向香港人推介香港制造的产品,以扩充本地市场。但观乎「香港周」的活动,有关香港工业的内容只有寥寥数项,其余绝大部份的活动均是文娱康乐性质,难怪当时有评论将「香港周」与1967年的暴动挂 钩——在社会出现激烈抗争之后,主办者似乎要平伏伤痕,塑造歌舞升平的景象。


「香港周」之后,香港政府有意继续推行这类活动,于是决定在1969年再次举办「香港周」,后来易名为第一届香港节,表示要创建一个香港人的节日,甚至曾考虑将12月6日香港节第一天,定为法定公众假期。主办当局解释,香港节的目的是藉举办连续一周的活动,为全港市民、尤其是年青人,带来「娱乐、享受、轻松」的气氛,活动地点要尽量分布广泛,并以户外最为合适,以容纳大量观众入场观赏。


根据官方文献,香港节有更深层的目的:希望通过分享欢乐令香港人创建公民自豪感,甚至是身份认同。一面为市民提供娱乐,让全城欢庆,另一面强调市民归属、创建身份——若放在1967暴动后这个社会背景下理解上述这两层用意,香港节在香港社会历史上确有其特殊的位置。


1969年第一届香港节结束后,地区民政主任曾提交报告,表达了正反两面的意见。就效果而言,民政主任认为香港节可以达到为市民提供娱乐这个目的,而且过程顺利、治安和社会秩序井然,可算十分成功;但是否可通过娱乐活动提升市民的公民自豪感,却难以具体评价。1971年香港节之后,指导委员会更加确认香港节的成效,认为各主理机构热心投入,活动获得市民观众踊跃参与,能带动全城欢乐的节日气氛,同意香港节应持续推行,并应设立常设的香港节办事处。可惜1971年的委员会报告未有再谈及市民归属的问题。


政府原计划在1975年举办规模更大的香港节,例如邀请国际体育赛事在香港举行,利用香港节吸引游客,却因1973-74年间本港经济环境转坏,终告放弃。因此,香港节仅举行至第三届便成绝响。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