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老房子:与艺术家走进百年故宅的历史现场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邂逅!老房子:与艺术家走进百年故宅的历史现场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向客家女性致敬:黄丽贞与罗屋的民俗风华

客家人可说是柴湾的原居民,罗屋村是其中一条最早落户柴湾的村落,经历200多年时间的洗礼,寂寂仅存的,就只有这一间横屋,和旁边的一口井。横屋跟很多古蹟一样,化身成展示前人生活的民俗馆,让现代人透过宅内的陈设认识历史。黄丽贞最初也抱着好奇心,慕名来探访这所故人别宅,「把屋内的东西凝结在某一个时间,是一种很常见的展示方式,人们都有一种窥探的慾望,大家都喜欢看别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她透过观察老房子每个微小角落及前人留下的痕迹来想像他们的生活细节,「厨房窗下置有固定的麻石枱面,约十公分深,应是作摆放小瓶之用,此种固定家具早已绝迹于现代家居,反映不同时代有着迥异之生活观。」黄丽贞擅于留意一砖一瓦内蕴存的宝藏,跟她一贯精緻细巧的创作风格如出一辙。她微观一个族群的生活历史,往往见微知著,继而通过艺术来呈现这些独特的视角。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黄丽贞认识了从事古蹟復修的王鸿强师傅,他不单对客家建筑甚有研究,小时候更是罗氏的邻居,常到罗屋作客、玩耍。「根据王师父所述,在六十年代,罗屋一带仍属乡郊,种满果树,门前有田地,再走便是海边,今天林立的工厂都是填海得来。王师父与屋主罗胜的亲属罗允养先生属少年好友,经常促膝谈心,偶尔乘自制的木船出海,故友早已仙游,沧海桑田,罗屋一带亦不復当年模样。」透过他的分享,黄丽贞对罗屋有了更深的体会。


现代人与老房子的对话


「我们很难跳过一百年去想以前的事物,将旧事旧物独立呈现于现代语境,观众往往成为历史的旁观者,观看一个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她认为民俗馆一般依照某种模式,将传统家具陈设于室内,反而予人人去楼空之感,所以老房子不应只停留于历史的回忆匣子,而是要将新事物注入其中,把现代人对家居的渴求在这历史的建筑物呈现出来。她希望营造一个空间,让观众能以一个新的角度游走于历史与艺术旅程之中,思考老屋可以如何与我们连结。


身处罗屋,黄丽贞总觉得这儿的窗很小,既幽暗又侷促,与嗜光的现代建筑结构形成强烈对比。「如果这间屋是我的,我首先会把那些窗统统打开。」另外,她以灯箱加上透光白瓷造出假窗,挂于墙上,模仿宅外风光。「想像自己居于罗屋,我在谷仓农具旁边放置拉坯机及工作枱,将一古一今、一农一陶、一手艺一劳动的人民精神并置,用对比的方法把古今连繫起来。」她希望以现代人的想法,重新设计房间的佈置,把新订制的家具和白瓷造的衣物,穿插于原有家件配置之中。黄丽贞将新旧并置,组成她的敍事语言,让观众游走在新旧之间。


客家婆婆的启示


黄丽贞对小时候看见在地盘工作的妇女印象至深,后来知道头戴漂亮黑帽的她们,原来就是客家婶婶。传统中国家庭观念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定型,粗重工作一般都是由男性肩负。自此,她印象中的客家女性都是很能干的,她们既精于细作,又能驾驭体力劳动工作,与男性分庭抗礼,充份发挥女性在时代中之角色,不只是持家,还会干粗活,连仔细的女红和工艺都会做,可谓一介女子担起半边天。黄丽贞与陈翘康把客家帽变成一个个凉亭,放在罗屋门前的空地,为观众遮风挡雨。


客家妇女刻苦耐劳、坚韧自强的个性引起了她进一步想探讨客家精神与普世文化的连接点,尝试将一种有别于传统汉族妇女的精神特质和行为模式在老房子中重现。「看过一个客家婆婆的访问。虽然生活艰苦,但婆婆安贫乐道,而她令自己开心的方法,就是唱山歌,一曲唱毕,豁然开朗。她不单常以山歌抒发感情,还会创作山歌,堪称『创作歌手』,甚至追上时代的节奏,走到街上献唱有关社会议题的客家歌,她的孙女就将歌词记录下来。从事创作的我们,或许都应向她借镜和致敬。」艺术家也常以物件说故事,黄丽贞试将客家山歌嵌入本地木匠林池制作的屏风,呈现于罗屋之中,让虚与实、视觉与声音,在历史场境中,展开一个有趣的对话。她将山歌歌词刻划于白瓷片上,歌词荏苒渗透,诉说着一个个动人故事。


「二百年前,罗屋在它兴建的时代只是间普通的房子,时间将其週遭洗擦一空,然后换上高楼大厦,让我感动的是罗屋依然故我,像一格历史的定镜。」罗屋至今依然仍屹立于大都会之中,灶头柴薪亦不至被历史洪流洗净淘尽,既是命运使然,也承托起一个百年民族铁骨铮铮的精神,是一卷新传,也是一个传奇。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向客家女性致敬:黄丽贞与罗屋的民俗风华

客家人可说是柴湾的原居民,罗屋村是其中一条最早落户柴湾的村落,经历200多年时间的洗礼,寂寂仅存的,就只有这一间横屋,和旁边的一口井。横屋跟很多古蹟一样,化身成展示前人生活的民俗馆,让现代人透过宅内的陈设认识历史。黄丽贞最初也抱着好奇心,慕名来探访这所故人别宅,「把屋内的东西凝结在某一个时间,是一种很常见的展示方式,人们都有一种窥探的慾望,大家都喜欢看别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她透过观察老房子每个微小角落及前人留下的痕迹来想像他们的生活细节,「厨房窗下置有固定的麻石枱面,约十公分深,应是作摆放小瓶之用,此种固定家具早已绝迹于现代家居,反映不同时代有着迥异之生活观。」黄丽贞擅于留意一砖一瓦内蕴存的宝藏,跟她一贯精緻细巧的创作风格如出一辙。她微观一个族群的生活历史,往往见微知著,继而通过艺术来呈现这些独特的视角。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黄丽贞认识了从事古蹟復修的王鸿强师傅,他不单对客家建筑甚有研究,小时候更是罗氏的邻居,常到罗屋作客、玩耍。「根据王师父所述,在六十年代,罗屋一带仍属乡郊,种满果树,门前有田地,再走便是海边,今天林立的工厂都是填海得来。王师父与屋主罗胜的亲属罗允养先生属少年好友,经常促膝谈心,偶尔乘自制的木船出海,故友早已仙游,沧海桑田,罗屋一带亦不復当年模样。」透过他的分享,黄丽贞对罗屋有了更深的体会。


现代人与老房子的对话


「我们很难跳过一百年去想以前的事物,将旧事旧物独立呈现于现代语境,观众往往成为历史的旁观者,观看一个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她认为民俗馆一般依照某种模式,将传统家具陈设于室内,反而予人人去楼空之感,所以老房子不应只停留于历史的回忆匣子,而是要将新事物注入其中,把现代人对家居的渴求在这历史的建筑物呈现出来。她希望营造一个空间,让观众能以一个新的角度游走于历史与艺术旅程之中,思考老屋可以如何与我们连结。


身处罗屋,黄丽贞总觉得这儿的窗很小,既幽暗又侷促,与嗜光的现代建筑结构形成强烈对比。「如果这间屋是我的,我首先会把那些窗统统打开。」另外,她以灯箱加上透光白瓷造出假窗,挂于墙上,模仿宅外风光。「想像自己居于罗屋,我在谷仓农具旁边放置拉坯机及工作枱,将一古一今、一农一陶、一手艺一劳动的人民精神并置,用对比的方法把古今连繫起来。」她希望以现代人的想法,重新设计房间的佈置,把新订制的家具和白瓷造的衣物,穿插于原有家件配置之中。黄丽贞将新旧并置,组成她的敍事语言,让观众游走在新旧之间。


客家婆婆的启示


黄丽贞对小时候看见在地盘工作的妇女印象至深,后来知道头戴漂亮黑帽的她们,原来就是客家婶婶。传统中国家庭观念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定型,粗重工作一般都是由男性肩负。自此,她印象中的客家女性都是很能干的,她们既精于细作,又能驾驭体力劳动工作,与男性分庭抗礼,充份发挥女性在时代中之角色,不只是持家,还会干粗活,连仔细的女红和工艺都会做,可谓一介女子担起半边天。黄丽贞与陈翘康把客家帽变成一个个凉亭,放在罗屋门前的空地,为观众遮风挡雨。


客家妇女刻苦耐劳、坚韧自强的个性引起了她进一步想探讨客家精神与普世文化的连接点,尝试将一种有别于传统汉族妇女的精神特质和行为模式在老房子中重现。「看过一个客家婆婆的访问。虽然生活艰苦,但婆婆安贫乐道,而她令自己开心的方法,就是唱山歌,一曲唱毕,豁然开朗。她不单常以山歌抒发感情,还会创作山歌,堪称『创作歌手』,甚至追上时代的节奏,走到街上献唱有关社会议题的客家歌,她的孙女就将歌词记录下来。从事创作的我们,或许都应向她借镜和致敬。」艺术家也常以物件说故事,黄丽贞试将客家山歌嵌入本地木匠林池制作的屏风,呈现于罗屋之中,让虚与实、视觉与声音,在历史场境中,展开一个有趣的对话。她将山歌歌词刻划于白瓷片上,歌词荏苒渗透,诉说着一个个动人故事。


「二百年前,罗屋在它兴建的时代只是间普通的房子,时间将其週遭洗擦一空,然后换上高楼大厦,让我感动的是罗屋依然故我,像一格历史的定镜。」罗屋至今依然仍屹立于大都会之中,灶头柴薪亦不至被历史洪流洗净淘尽,既是命运使然,也承托起一个百年民族铁骨铮铮的精神,是一卷新传,也是一个传奇。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