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为革命着色:石家豪在甘棠第的奼紫嫣红
在历史建筑中找回一点感觉
第一次踏进这幢建于一百多年前的甘棠第,石家豪的感觉是「很熟悉」。这份熟悉,是因为他中学时期就读的英皇书院,也是一幢殖民地时期的历史建筑。大宅中的红砖、柱落、窗户、阳台等,都与他的校园十分相似,只是甘棠第更形华丽。他记得自己唸书时最爱穿著黑皮鞋,与同学们在学校的地砖上滑行,比赛谁滑得最远,「就是这些很滑的地砖,我们像穿上暴走鞋一样滑来滑去。」他笑着说。
活化成孙中山纪念馆前,石家豪还记得这里曾是一所教会,教会的浸池今天仍被保留在这幢老房子之中。但有关大宅原主人——何甘棠的生活痕迹,石家豪也是因为这个计划才开始追寻。他慨叹甘棠第曾是一个家,但感觉却有点陌生,因为它有一个专用来接待宾客及开酒会用的地方——白厅,而这瑰丽的大厅不是一般平民家庭所能拥有的。事实上,一百年的旧屋经过復修后,虽然保留了原貌,但要知道何甘棠家族的生活情景,也要靠他凭着点点线索的牵引去联想。他走到二楼的阳台,发现墙上的瓷砖有别于大宅的古典风格,而瓷砖上的小鸭子图案反映了二楼曾是孩子们居住的地方,大宅中具有东南亚特色的瓷砖图案,令对殖民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他联想到不同时代及文化的融合。
追寻隐藏了的文化符号
石家豪眼前虽然是放满孙中山先生文物的展厅,但展厅的角落好像隐约放映着何甘棠家庭生活的幻灯片。何甘棠与孙中山先生同是生于1866年,曾就读于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并同于1886年在该校毕业,他们是同年代的人,都有着中西文化的影响,也是热心爱国之士,两者各自都有精彩的故事。石家豪最后决定为这幢老房子创作的艺术品,是对孙中山先生历史的回应。他觉得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也反映一些华人的经历,如当时有好些华人出国接受到西式教育后,希望将外国的知识及思想带回中国,何东家族显赫一时,亦是当中佼佼者。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孕育他的革命思想,在推行革命时亦走过很多地方,当中也必有很多东西文化融合的故事。他希望对孙先生一生里七个重要的时期进行研究,希望在孙中山先生走过的地方,如清末广东、夏威夷、香港、澳门、日本、南洋、民初中国等,寻找独特的艺术、建筑及时代风格,转化成富时代特色的图案,并融合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尝试以生活化的切入点去呈现严肃的历史。
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挑战
在古蹟中做艺术,对石家豪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尝试。有别于白立方,孙中山纪念馆的墙柱及建筑装饰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艺术风格,新造的艺术品能好好融和其中的确不容易。纪念馆前身是一幢融合中西式建筑的大宅,屏风画是石家豪所能想到既不会破坏古蹟结构,又能营造一份家的感觉的展示方式。另一个他所面对的问题是,活化成孙中山纪念馆的甘棠第,因为充满历史档案及文物,对于艺术家来说,视觉色调上有点单一,石家豪希望可以注入多一些色彩。而这个色彩,是与历史有关连的。他想起新加坡的土生华人博物馆,该馆由一所1912年兴建的道南学校改建而成,纪录了从明清至近现代,华人到马来娶妻的历史,并展示了他们由中国和马来传统糅合而成的娘惹文化。「娘惹文化的衣服都比较鲜艳,但当中有很多中国的图案及符号。博物馆就用了这个特色作整体展览设计,我到离开后还会记得那色彩绚烂的环境。」他希望引入这种理念,为孙中山纪念馆增加丰富的色彩。
在不同艺术风格的屏风上,他和艺术家团队将加入清同治时期瓷器上的广彩图案、十九世纪夏威夷的民俗画、维多利亚时期的墙纸装饰及香港学院的建筑风格、澳门葡式蓝白瓷砖画、日本明治时期的浮世绘、南洋土生华人的色彩,及民国初年的西风东渐艺术风格等元素,希望带领观众从这些色彩丰富的文化符号中,步随孙中山先生人生中走过的不同地方,重新审视革命历史在今天的意义。
历史的画布或会随年岁泛黄,几度易手的甘棠第,见证着香港与近代中国的紧密关系,它的迴廊樑柱、花窗阳台不但没有因岁月痕迹而褪色,还散发着中西文化交融的灿烂色彩。石家豪笔下的孙中山多彩细腻,正恰为这幢百年府第涂上了一抹由历史碰撞出来的斑斓。
为革命着色:石家豪在甘棠第的奼紫嫣红
在历史建筑中找回一点感觉
第一次踏进这幢建于一百多年前的甘棠第,石家豪的感觉是「很熟悉」。这份熟悉,是因为他中学时期就读的英皇书院,也是一幢殖民地时期的历史建筑。大宅中的红砖、柱落、窗户、阳台等,都与他的校园十分相似,只是甘棠第更形华丽。他记得自己唸书时最爱穿著黑皮鞋,与同学们在学校的地砖上滑行,比赛谁滑得最远,「就是这些很滑的地砖,我们像穿上暴走鞋一样滑来滑去。」他笑着说。
活化成孙中山纪念馆前,石家豪还记得这里曾是一所教会,教会的浸池今天仍被保留在这幢老房子之中。但有关大宅原主人——何甘棠的生活痕迹,石家豪也是因为这个计划才开始追寻。他慨叹甘棠第曾是一个家,但感觉却有点陌生,因为它有一个专用来接待宾客及开酒会用的地方——白厅,而这瑰丽的大厅不是一般平民家庭所能拥有的。事实上,一百年的旧屋经过復修后,虽然保留了原貌,但要知道何甘棠家族的生活情景,也要靠他凭着点点线索的牵引去联想。他走到二楼的阳台,发现墙上的瓷砖有别于大宅的古典风格,而瓷砖上的小鸭子图案反映了二楼曾是孩子们居住的地方,大宅中具有东南亚特色的瓷砖图案,令对殖民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他联想到不同时代及文化的融合。
追寻隐藏了的文化符号
石家豪眼前虽然是放满孙中山先生文物的展厅,但展厅的角落好像隐约放映着何甘棠家庭生活的幻灯片。何甘棠与孙中山先生同是生于1866年,曾就读于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并同于1886年在该校毕业,他们是同年代的人,都有着中西文化的影响,也是热心爱国之士,两者各自都有精彩的故事。石家豪最后决定为这幢老房子创作的艺术品,是对孙中山先生历史的回应。他觉得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也反映一些华人的经历,如当时有好些华人出国接受到西式教育后,希望将外国的知识及思想带回中国,何东家族显赫一时,亦是当中佼佼者。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孕育他的革命思想,在推行革命时亦走过很多地方,当中也必有很多东西文化融合的故事。他希望对孙先生一生里七个重要的时期进行研究,希望在孙中山先生走过的地方,如清末广东、夏威夷、香港、澳门、日本、南洋、民初中国等,寻找独特的艺术、建筑及时代风格,转化成富时代特色的图案,并融合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尝试以生活化的切入点去呈现严肃的历史。
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挑战
在古蹟中做艺术,对石家豪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尝试。有别于白立方,孙中山纪念馆的墙柱及建筑装饰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艺术风格,新造的艺术品能好好融和其中的确不容易。纪念馆前身是一幢融合中西式建筑的大宅,屏风画是石家豪所能想到既不会破坏古蹟结构,又能营造一份家的感觉的展示方式。另一个他所面对的问题是,活化成孙中山纪念馆的甘棠第,因为充满历史档案及文物,对于艺术家来说,视觉色调上有点单一,石家豪希望可以注入多一些色彩。而这个色彩,是与历史有关连的。他想起新加坡的土生华人博物馆,该馆由一所1912年兴建的道南学校改建而成,纪录了从明清至近现代,华人到马来娶妻的历史,并展示了他们由中国和马来传统糅合而成的娘惹文化。「娘惹文化的衣服都比较鲜艳,但当中有很多中国的图案及符号。博物馆就用了这个特色作整体展览设计,我到离开后还会记得那色彩绚烂的环境。」他希望引入这种理念,为孙中山纪念馆增加丰富的色彩。
在不同艺术风格的屏风上,他和艺术家团队将加入清同治时期瓷器上的广彩图案、十九世纪夏威夷的民俗画、维多利亚时期的墙纸装饰及香港学院的建筑风格、澳门葡式蓝白瓷砖画、日本明治时期的浮世绘、南洋土生华人的色彩,及民国初年的西风东渐艺术风格等元素,希望带领观众从这些色彩丰富的文化符号中,步随孙中山先生人生中走过的不同地方,重新审视革命历史在今天的意义。
历史的画布或会随年岁泛黄,几度易手的甘棠第,见证着香港与近代中国的紧密关系,它的迴廊樑柱、花窗阳台不但没有因岁月痕迹而褪色,还散发着中西文化交融的灿烂色彩。石家豪笔下的孙中山多彩细腻,正恰为这幢百年府第涂上了一抹由历史碰撞出来的斑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