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展览简介

建筑犹如手心的掌纹,无言无语,却盛载着城市的记忆。老房子是最教人好奇的旧建筑,因为这里曾是一个家,前人在这空间留下了记忆和痕迹,让后人可藉着他们的故事理解一段属于我们的历史。在当代语境下,艺术可以让老房子重生,帮助营造在地文化记忆与社区情感认同。房子的价值,不只是筑起一个居住空间,更贵在居住的人精神的延续。
为了让这个家、这所房子不只在过去中停留,艺术推广办事处于2017年1月至7月策划「邂逅!老房子」公共艺术展览,重新思考老房子空间的使用。是次展览挑选了甘棠第(今孙中山纪念馆)、王屋村古屋、罗屋及三栋屋这四所具百年历史的香港老房子,邀请本地艺术家石家豪、林东鹏、黄丽贞和林岚,带领他们的团队创作场域特定艺术品,运用他们独特的视觉语言,投射出旧人在老房子的生活日常,亦把自己在老房子的故事娓娓道来。这四所由昔日老家化身而成的公共展示空间,背后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加上在地性的公共艺术,期望让观众更能想像及感受那里曾经是家。
石家豪在孙中山纪念馆添置富不同时代风格的屏风,当中分别有绘上清同治时期瓷器上的广彩图案、维多利亚时期的墙纸装饰、香港学院的建筑风格、日本明治时期的浮世绘等艺术元素,让参观者步随孙中山先生人生中走过的不同地方,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他的革命历史。
林东鹏把从不同地方收集得到的旧家具放置到王屋村古屋,希望参观者在看到似曾相识的家具时,会想起一些属于自己的过去,追忆往日情怀和引起对历史的探索。他亦希望配合声音和影像,以及一系列的公众节目,将老房子变成一个可阅读和可徘徊观看的互动空间,带大家一同探索老房子与现代人的关系。
黄丽贞以现代人的想法,把罗屋民俗馆的房间重新设计和布置,把新订制的家具和白瓷造的衣物,穿插于原有家件配置之中,透过新旧并置,把现代人对家居的渴求在这历史建筑物中呈现出来,同时让参观者游走在古今之间,探讨客家精神与普世文化的连接点。
林岚透过多个艺术装置,为参观者重现陈氏家族昔日在三栋屋的生活片段。她亦结合客家人的移民故事和个人经历,为展览创作一段南音音乐,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承传,亦与参观者探讨「家」与「客」的概念。
展览简介

建筑犹如手心的掌纹,无言无语,却盛载着城市的记忆。老房子是最教人好奇的旧建筑,因为这里曾是一个家,前人在这空间留下了记忆和痕迹,让后人可藉着他们的故事理解一段属于我们的历史。在当代语境下,艺术可以让老房子重生,帮助营造在地文化记忆与社区情感认同。房子的价值,不只是筑起一个居住空间,更贵在居住的人精神的延续。
为了让这个家、这所房子不只在过去中停留,艺术推广办事处于2017年1月至7月策划「邂逅!老房子」公共艺术展览,重新思考老房子空间的使用。是次展览挑选了甘棠第(今孙中山纪念馆)、王屋村古屋、罗屋及三栋屋这四所具百年历史的香港老房子,邀请本地艺术家石家豪、林东鹏、黄丽贞和林岚,带领他们的团队创作场域特定艺术品,运用他们独特的视觉语言,投射出旧人在老房子的生活日常,亦把自己在老房子的故事娓娓道来。这四所由昔日老家化身而成的公共展示空间,背后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加上在地性的公共艺术,期望让观众更能想像及感受那里曾经是家。
石家豪在孙中山纪念馆添置富不同时代风格的屏风,当中分别有绘上清同治时期瓷器上的广彩图案、维多利亚时期的墙纸装饰、香港学院的建筑风格、日本明治时期的浮世绘等艺术元素,让参观者步随孙中山先生人生中走过的不同地方,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他的革命历史。
林东鹏把从不同地方收集得到的旧家具放置到王屋村古屋,希望参观者在看到似曾相识的家具时,会想起一些属于自己的过去,追忆往日情怀和引起对历史的探索。他亦希望配合声音和影像,以及一系列的公众节目,将老房子变成一个可阅读和可徘徊观看的互动空间,带大家一同探索老房子与现代人的关系。
黄丽贞以现代人的想法,把罗屋民俗馆的房间重新设计和布置,把新订制的家具和白瓷造的衣物,穿插于原有家件配置之中,透过新旧并置,把现代人对家居的渴求在这历史建筑物中呈现出来,同时让参观者游走在古今之间,探讨客家精神与普世文化的连接点。
林岚透过多个艺术装置,为参观者重现陈氏家族昔日在三栋屋的生活片段。她亦结合客家人的移民故事和个人经历,为展览创作一段南音音乐,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承传,亦与参观者探讨「家」与「客」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