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人间画会」
「人间画会──香港的艺术堡垒。」
── 黄蒙田
「人间画会」让人印象深刻,除了由于现时很多具名望的艺术家,都曾是其会员之外,亦由于「人间」这个别出心裁的名字。「人间」的由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人间画会」成员谭雪生有自己的一套理解︰「香港是洋人和富人的天堂,我们的新美术运动是代表普罗阶级的,有『天上』『人间』之别,于是『人间画会』便诞生了。」这个解释虽然多少与他的政治立场有关,但其中价值却在于道出了「人间画会」的宗旨──用艺术来为人民发声。
「人间画会」的命名经过,成员之一的黄蒙田曾作忆述。1946年初的一个晚上,黄新波与梁永泰、陆无涯、陈雨田、陈实、黄蒙田等人聚会,期间谈论到该如何为正在筹备的画会命名,这个名字须带点艺术雅意,亦要渗入人生意味。当晚虽然没有结果,但第二天中午黄新波就提议了「人间画会」这个名字了。据黄蒙田揣测,「人间」的灵感可能来自高尔基(Maxim Gorky,1868-1936)的《在人间》(My Apprenticeship,1916)一书。这个说法,虽为大部份人所认同,但黄新波的另一位好友陈实,却有不同见解。
陈实在一篇回忆「人间画会」的文章中道出,在1946年的一个上午,黄新波找到了陈实,与她商量画会的名字。陈实提了数个建议,黄新波较为喜爱其中的「人间」,后来也就起用了。陈实又指出黄新波所採用的「人间」,并非出自高尔基的《在人间》,而是李后主(937-978)《浪淘沙》一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由于当时大家都没有加以追究及解释,结果弄出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不论「人间」一名灵感源于何处,「人间画会」的出现,标示着战后香港文化活动逐步开展。首先,「人间画会」成员多为国内转移到港艺术家,把国内浓厚的创作气氛植根香港。「人间画会」由黄新波、黄蒙田等人在1946年发起,其后大批由国内抵港的艺术家陆续加入。他们主要来自上海、广州、桂林、昆明、重庆等地,在战争结束前夕或战后辗转来港,继续坚持艺术创作。他们包括有版画家黄新波、王琦、刘建庵、黄永玉、梁永泰;漫画家米谷、特伟、张光宇、廖冰兄、方成、沈同衡;油画家及中国画家符罗飞、关山月、傅天仇、陈雨田、陆无涯等人,另外还有美术史家黄蒙田。他们的艺术创作,不断丰富了本土的艺术及文化内涵。
其次,「人间画会」成员亦参与及策划许多艺术活动,为香港的艺坛带来另一番气象。其中较为震撼的,莫过于「人间画会」首次组织的画展「风雨中华」漫画展,展出作品百余幅,引起了极大迴响。这次画展被《华商报》形容为「贪官污吏的现形记,苦难人民的血泪录」,可见他们的艺术创作,并不抽离现实生活,贯彻了画会的宗旨。除了举办展览,如「六人画展」、「反对美国扶助日本漫画联展」、「人间画会春季画展」,以及多次个人油画或版画展之外,画会的成员亦会在各报刊上发表漫画及插图,以轻松讽刺的手法带出深刻的社会问题,长时期盘踞了《华商报》、《文滙报》、《星岛日报》及《大公报》等报章的版面,将艺术与市民大众的生活连结起来。因此,「人间画会」对社会的影响亦愈见深邃。
「人间书屋」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借用黄新波的话,「人间书屋」与「人间画会」是「兄弟班」,分享共同理想及信念。「人间书屋」于1946年成立,由「人间画会」及其他战后南来作家组织,至1951年正式结束。在这6年间,「人间书屋」编纂及出版多套丛书,有《人间文丛》、《人间诗丛》、《人间译丛》及《青年学习丛书》等,数量及种类繁多,使香港的文艺气息活跃起来。
其实,「人间画会」能在战后香港发挥巨大作用,黄新波的功劳甚大。由早期的组织及策划,后期的日常会务,黄新波都不辞劳苦。虽然黄新波推辞会长之位,但对于会员来说,黄新波一直都是画会核心人物,廖冰兄更认为他是「人间画会」的实际领导人。
黄新波为人热心,积极帮助身边的人,相信每位认识他的人都会贊同。1940年代后期他在《华商报》担任记者一职,虽然工作繁重,生活亦不见得宽裕,但仍不时为友人四出奔走。当中最为深刻的例子,可说是他长期帮助初来港艺术家寻找居所,有时甚至在家中腾出容身之处,让他们暂住,陆地、王琦等人都曾接受黄新波的招待。黄新波对友人的态度是开明的,曾明言︰「今天的朋友将是明天的同路人﹗」莫怪乎「人间画会」团结了一批「同路人」,在香港艺坛留下了丰盛的足迹。
「人间画会」
「人间画会──香港的艺术堡垒。」
── 黄蒙田
「人间画会」让人印象深刻,除了由于现时很多具名望的艺术家,都曾是其会员之外,亦由于「人间」这个别出心裁的名字。「人间」的由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人间画会」成员谭雪生有自己的一套理解︰「香港是洋人和富人的天堂,我们的新美术运动是代表普罗阶级的,有『天上』『人间』之别,于是『人间画会』便诞生了。」这个解释虽然多少与他的政治立场有关,但其中价值却在于道出了「人间画会」的宗旨──用艺术来为人民发声。
「人间画会」的命名经过,成员之一的黄蒙田曾作忆述。1946年初的一个晚上,黄新波与梁永泰、陆无涯、陈雨田、陈实、黄蒙田等人聚会,期间谈论到该如何为正在筹备的画会命名,这个名字须带点艺术雅意,亦要渗入人生意味。当晚虽然没有结果,但第二天中午黄新波就提议了「人间画会」这个名字了。据黄蒙田揣测,「人间」的灵感可能来自高尔基(Maxim Gorky,1868-1936)的《在人间》(My Apprenticeship,1916)一书。这个说法,虽为大部份人所认同,但黄新波的另一位好友陈实,却有不同见解。
陈实在一篇回忆「人间画会」的文章中道出,在1946年的一个上午,黄新波找到了陈实,与她商量画会的名字。陈实提了数个建议,黄新波较为喜爱其中的「人间」,后来也就起用了。陈实又指出黄新波所採用的「人间」,并非出自高尔基的《在人间》,而是李后主(937-978)《浪淘沙》一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由于当时大家都没有加以追究及解释,结果弄出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不论「人间」一名灵感源于何处,「人间画会」的出现,标示着战后香港文化活动逐步开展。首先,「人间画会」成员多为国内转移到港艺术家,把国内浓厚的创作气氛植根香港。「人间画会」由黄新波、黄蒙田等人在1946年发起,其后大批由国内抵港的艺术家陆续加入。他们主要来自上海、广州、桂林、昆明、重庆等地,在战争结束前夕或战后辗转来港,继续坚持艺术创作。他们包括有版画家黄新波、王琦、刘建庵、黄永玉、梁永泰;漫画家米谷、特伟、张光宇、廖冰兄、方成、沈同衡;油画家及中国画家符罗飞、关山月、傅天仇、陈雨田、陆无涯等人,另外还有美术史家黄蒙田。他们的艺术创作,不断丰富了本土的艺术及文化内涵。
其次,「人间画会」成员亦参与及策划许多艺术活动,为香港的艺坛带来另一番气象。其中较为震撼的,莫过于「人间画会」首次组织的画展「风雨中华」漫画展,展出作品百余幅,引起了极大迴响。这次画展被《华商报》形容为「贪官污吏的现形记,苦难人民的血泪录」,可见他们的艺术创作,并不抽离现实生活,贯彻了画会的宗旨。除了举办展览,如「六人画展」、「反对美国扶助日本漫画联展」、「人间画会春季画展」,以及多次个人油画或版画展之外,画会的成员亦会在各报刊上发表漫画及插图,以轻松讽刺的手法带出深刻的社会问题,长时期盘踞了《华商报》、《文滙报》、《星岛日报》及《大公报》等报章的版面,将艺术与市民大众的生活连结起来。因此,「人间画会」对社会的影响亦愈见深邃。
「人间书屋」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借用黄新波的话,「人间书屋」与「人间画会」是「兄弟班」,分享共同理想及信念。「人间书屋」于1946年成立,由「人间画会」及其他战后南来作家组织,至1951年正式结束。在这6年间,「人间书屋」编纂及出版多套丛书,有《人间文丛》、《人间诗丛》、《人间译丛》及《青年学习丛书》等,数量及种类繁多,使香港的文艺气息活跃起来。
其实,「人间画会」能在战后香港发挥巨大作用,黄新波的功劳甚大。由早期的组织及策划,后期的日常会务,黄新波都不辞劳苦。虽然黄新波推辞会长之位,但对于会员来说,黄新波一直都是画会核心人物,廖冰兄更认为他是「人间画会」的实际领导人。
黄新波为人热心,积极帮助身边的人,相信每位认识他的人都会贊同。1940年代后期他在《华商报》担任记者一职,虽然工作繁重,生活亦不见得宽裕,但仍不时为友人四出奔走。当中最为深刻的例子,可说是他长期帮助初来港艺术家寻找居所,有时甚至在家中腾出容身之处,让他们暂住,陆地、王琦等人都曾接受黄新波的招待。黄新波对友人的态度是开明的,曾明言︰「今天的朋友将是明天的同路人﹗」莫怪乎「人间画会」团结了一批「同路人」,在香港艺坛留下了丰盛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