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人间:黄新波的艺术历程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removeNBSP(item.name)}}
深刻人间:黄新波的艺术历程
浏览选项:
最近浏览
{{item.name}}

热血人间:抗战时期(1937-1945)

「木刻的从事者应该以最大的决心,最大的热诚,团结起来用鲜艳的热血涂在刀上,刻出被压迫的民族的出路;使在木板上我们所惯见的飢饿,被迫害,被压榨的脸颜,变成快乐的,健康的样子。」


── 黄新波,《沉痛的哀思》,1936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艺术成为团结群众、宣传抗战救国的武器。1938年,黄新波任广州《救亡日报》特约通讯员,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战区政治部中负责宣传和出版,以文字和绘画团结人民,共同抗日救亡。他积极发挥所长,参与设计刊物封面和创作漫画与宣传画。几年间,随着政治部的安排,他从广东到广西,一方面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一方面在桂林领导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出版多部木刻刊物及筹划展览等,以艺术来唤起民族情绪,同抗外敌。


多年战争的离乱、人民流离的生活激发了黄新波的创作热情。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他的创作不限于版画,他亦同时创作别的画种如宣传画、漫画等。而这时期完成的木刻多达200多幅,作品的艺术构思及技巧大为进步,逐渐摆脱欧洲及苏联版画的影响,开始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黄新波被喻为「拿刻刀的诗人」,他尝试把文学的意境灌注在画面上,让读者思索画中的形象并作出联想和判断。他所刻划人物的形态,像是低语细诉或是激情呼号,使人沉思发生这些惨痛或不合理的事情的原因,亦同时给予受难者安慰。作品《他并没有死去》(1941)就是纪念「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同胞;画面中强而有力的枪械伴着尸首羣中露出的脚掌,既表达悲愤之情,亦发挥着安魂曲的作用,抚慰死者。



「皖南事变」后,黄新波辗转到了香港,参加中华全国漫画家协会香港分会活动。1942年,香港沦陷,他携同妻子与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取道澳门及台山,流亡至桂林。其后黄新波与郁风、杨秋人等举办大型画展「香港的受难」,以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流亡生活为主题,结果引起很大的迴响。作品《负薪》(1942)描写的是他流亡期间为了节省买柴火的金钱,经常捡拾枯枝回家的情景。但黄新波形容作品并不只是描写自己艰苦的生活,而是暗喻能点起火光带给人间温暖。在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黄新波创作了木刻组画《心曲》(1943)。黄新波没有于作品中直接描绘当时战争的悲惨情况,相反,作品的画面却是和平宁静而富诗意。黄新波希望以艺术来消除人间隔膜及融和友爱,运用诗的意境、充满哲理的寓意描绘人民在抗战时期的高尚情操,憧憬美好的未来与希望的愿景。体现了他对木刻艺术所坚持的信念:「刻出被压迫的民族的出路」。


1944年,广西成为日军的战略目标之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再次流散,黄新波最终参加了英国东南亚盟军心理作战部。1945年抗战胜利,黄新波回到香港,并担任《华商报》记者,发表大量木刻和新闻报导,同时开始了油画创作,尝试以另一种艺术媒介继续描画人间。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检视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热血人间:抗战时期(1937-1945)

「木刻的从事者应该以最大的决心,最大的热诚,团结起来用鲜艳的热血涂在刀上,刻出被压迫的民族的出路;使在木板上我们所惯见的飢饿,被迫害,被压榨的脸颜,变成快乐的,健康的样子。」


── 黄新波,《沉痛的哀思》,1936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艺术成为团结群众、宣传抗战救国的武器。1938年,黄新波任广州《救亡日报》特约通讯员,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战区政治部中负责宣传和出版,以文字和绘画团结人民,共同抗日救亡。他积极发挥所长,参与设计刊物封面和创作漫画与宣传画。几年间,随着政治部的安排,他从广东到广西,一方面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一方面在桂林领导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出版多部木刻刊物及筹划展览等,以艺术来唤起民族情绪,同抗外敌。


多年战争的离乱、人民流离的生活激发了黄新波的创作热情。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他的创作不限于版画,他亦同时创作别的画种如宣传画、漫画等。而这时期完成的木刻多达200多幅,作品的艺术构思及技巧大为进步,逐渐摆脱欧洲及苏联版画的影响,开始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黄新波被喻为「拿刻刀的诗人」,他尝试把文学的意境灌注在画面上,让读者思索画中的形象并作出联想和判断。他所刻划人物的形态,像是低语细诉或是激情呼号,使人沉思发生这些惨痛或不合理的事情的原因,亦同时给予受难者安慰。作品《他并没有死去》(1941)就是纪念「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同胞;画面中强而有力的枪械伴着尸首羣中露出的脚掌,既表达悲愤之情,亦发挥着安魂曲的作用,抚慰死者。



「皖南事变」后,黄新波辗转到了香港,参加中华全国漫画家协会香港分会活动。1942年,香港沦陷,他携同妻子与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取道澳门及台山,流亡至桂林。其后黄新波与郁风、杨秋人等举办大型画展「香港的受难」,以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流亡生活为主题,结果引起很大的迴响。作品《负薪》(1942)描写的是他流亡期间为了节省买柴火的金钱,经常捡拾枯枝回家的情景。但黄新波形容作品并不只是描写自己艰苦的生活,而是暗喻能点起火光带给人间温暖。在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黄新波创作了木刻组画《心曲》(1943)。黄新波没有于作品中直接描绘当时战争的悲惨情况,相反,作品的画面却是和平宁静而富诗意。黄新波希望以艺术来消除人间隔膜及融和友爱,运用诗的意境、充满哲理的寓意描绘人民在抗战时期的高尚情操,憧憬美好的未来与希望的愿景。体现了他对木刻艺术所坚持的信念:「刻出被压迫的民族的出路」。


1944年,广西成为日军的战略目标之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再次流散,黄新波最终参加了英国东南亚盟军心理作战部。1945年抗战胜利,黄新波回到香港,并担任《华商报》记者,发表大量木刻和新闻报导,同时开始了油画创作,尝试以另一种艺术媒介继续描画人间。


推介特藏
推介展览
{{browsingName}}
全部项目
检视
第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共   {{paginationParam.total}}   项结果
{{item.date}}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1)}}   到   {{paginationParam.total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pageSize * paginationParam.currentPage) : paginationParam.total}}   共   {{paginationParam.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