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理想人间:建国时期(1949-1966)
「忠实的艺术才能使人类得到真正的实惠,唤起了人类的共鸣,而共同把社会推进于更高的阶段。」
── 黄新波,《我与木刻》,1936
1949年,国家结束国共内战,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黄新波离开香港回到东江解放区,不久随同军人进到广州。黄新波先后担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积极参与不同的社会活动,在建立广东美术事业及圑结艺术界力量上贡献良多。
随着国家外交关系良好,在1950年代中、后期,许多外国艺术家到访广东,黄新波亦有参与当中的接待工作。1956年,黄新波随同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保加利亚,期间创作了许多写生作品,亦跟当地艺术家直接交流。黄新波曾筹划出版多部大型画册,亦有为联繫国家文物捐献出力。虽然职务繁重,然而他亦不忘创作,作品除了大量木刻外,还有连环图、漫画及油画等,此时期为黄新波艺术创作的高峰阶段。
建国初期,团结国民和恢復经济生产是国家的首要工作,「土地改革」(1950-1952)、「一五计划」(1953-1957)、「大跃进计划」及「人民公社运动」(1958-1960)等政策先后推出。艺术作品亦肩负起教化人民和宣传国家政策的使命。在那个火热的建国年代,黄新波亦抱着一股革命的热情,以作品来反映人民对建国后的喜悦、祈盼及爱国之情。1960年代,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蓬勃,许多国家的殖民体系纷纷瓦解,人们也得重获土地与自由。黄新波创作了许多民族解放斗争题材的版画。作品《自由的洪流》(1961)、《没有垂下的枪》(1961)及组画《在火光中》(1962)均歌颂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从而侧面地歌颂中国解放的成功。此外,黄新波认为发展科学技术是积极帮助国家脱离贫穷的途径。作品《年青人》(1961)象征中国青年人要放眼世界,在科学发展工作上努力。作品图像简明,却有清晰的目标,富积极乐观意味。
黄新波曾说过「一个艺术家不但要关心自己,而且要关心别人。」黄新波虽然身处国内,但仍对香港市民的生活十分关心。1962年,他创作了组画《出现在另一世界里》,描绘其眼中香港市民的生活苦况。组画之一的〈最后一班渡船〉描绘放夜班的工人在渡海轮的三等船舱上拖着疲倦的身子归家的情景。组画之二的〈山水图〉则刻划当时香港制水的情况。前方是贫穷人待在乾涸的水龙头前,乾渴难受,远方却是富户装饰庭院的喷水池,二者形成强烈对比;而在组画之三〈她不知道犯了什么罪〉中,贫穷的小女孩因要帮助家计而去卖报纸,却因此被捕,反映香港低下阶层为口奔驰的苦况。
黄新波忠于他的新美术理念和对人间的关爱,以歌颂人们在建设祖国中的不挠精神为题材,带出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鼓励。他并不是光喊着口号,为要了解民情,提升对人民关怀的思考层面,黄新波常与美术工作者下乡落实生活体验;他们先后到过台山县广海渔区、澄海县、汕头甚至山西等地区接触人民,发掘了不少创作素材,当中作品包括1960年创作的《横断南海》。他亲历了湛江填海工程的进行,当他了解到堵截大海的泥头是从附近一整座山开挖出来之后,就十分感动,于是描画了劳动者把泥头推出大海的一刻;人物造型豪迈奔放,刀刻线条雄浑,把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坚定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大寨人》及《大地微微暖气吹》是1964年黄新波到山西访问大寨后创作,主要刻划山区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些作品都反映出黄新波的人间焦点已从知识分子看劳苦大众那同情和怜悯角度,转为与民同工,向劳动人民作热情的歌颂。
理想人间:建国时期(1949-1966)
「忠实的艺术才能使人类得到真正的实惠,唤起了人类的共鸣,而共同把社会推进于更高的阶段。」
── 黄新波,《我与木刻》,1936
1949年,国家结束国共内战,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黄新波离开香港回到东江解放区,不久随同军人进到广州。黄新波先后担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积极参与不同的社会活动,在建立广东美术事业及圑结艺术界力量上贡献良多。
随着国家外交关系良好,在1950年代中、后期,许多外国艺术家到访广东,黄新波亦有参与当中的接待工作。1956年,黄新波随同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保加利亚,期间创作了许多写生作品,亦跟当地艺术家直接交流。黄新波曾筹划出版多部大型画册,亦有为联繫国家文物捐献出力。虽然职务繁重,然而他亦不忘创作,作品除了大量木刻外,还有连环图、漫画及油画等,此时期为黄新波艺术创作的高峰阶段。
建国初期,团结国民和恢復经济生产是国家的首要工作,「土地改革」(1950-1952)、「一五计划」(1953-1957)、「大跃进计划」及「人民公社运动」(1958-1960)等政策先后推出。艺术作品亦肩负起教化人民和宣传国家政策的使命。在那个火热的建国年代,黄新波亦抱着一股革命的热情,以作品来反映人民对建国后的喜悦、祈盼及爱国之情。1960年代,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蓬勃,许多国家的殖民体系纷纷瓦解,人们也得重获土地与自由。黄新波创作了许多民族解放斗争题材的版画。作品《自由的洪流》(1961)、《没有垂下的枪》(1961)及组画《在火光中》(1962)均歌颂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从而侧面地歌颂中国解放的成功。此外,黄新波认为发展科学技术是积极帮助国家脱离贫穷的途径。作品《年青人》(1961)象征中国青年人要放眼世界,在科学发展工作上努力。作品图像简明,却有清晰的目标,富积极乐观意味。
黄新波曾说过「一个艺术家不但要关心自己,而且要关心别人。」黄新波虽然身处国内,但仍对香港市民的生活十分关心。1962年,他创作了组画《出现在另一世界里》,描绘其眼中香港市民的生活苦况。组画之一的〈最后一班渡船〉描绘放夜班的工人在渡海轮的三等船舱上拖着疲倦的身子归家的情景。组画之二的〈山水图〉则刻划当时香港制水的情况。前方是贫穷人待在乾涸的水龙头前,乾渴难受,远方却是富户装饰庭院的喷水池,二者形成强烈对比;而在组画之三〈她不知道犯了什么罪〉中,贫穷的小女孩因要帮助家计而去卖报纸,却因此被捕,反映香港低下阶层为口奔驰的苦况。
黄新波忠于他的新美术理念和对人间的关爱,以歌颂人们在建设祖国中的不挠精神为题材,带出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鼓励。他并不是光喊着口号,为要了解民情,提升对人民关怀的思考层面,黄新波常与美术工作者下乡落实生活体验;他们先后到过台山县广海渔区、澄海县、汕头甚至山西等地区接触人民,发掘了不少创作素材,当中作品包括1960年创作的《横断南海》。他亲历了湛江填海工程的进行,当他了解到堵截大海的泥头是从附近一整座山开挖出来之后,就十分感动,于是描画了劳动者把泥头推出大海的一刻;人物造型豪迈奔放,刀刻线条雄浑,把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坚定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大寨人》及《大地微微暖气吹》是1964年黄新波到山西访问大寨后创作,主要刻划山区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些作品都反映出黄新波的人间焦点已从知识分子看劳苦大众那同情和怜悯角度,转为与民同工,向劳动人民作热情的歌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