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战后的发展
二次大战后,本港粤剧一方面在戏院及戏棚演出,另一方面以戏曲电影吸引观众。
1950及1960年代,本港粤剧班牌鼎盛,名伶辈出。「香港八和会馆」于1953年成立,是香港粤剧行会组织,对推动香港粤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是香港粤剧的低潮期。到1970年代末,粤剧重新踏入新的黄金年代。
2006年,香港联同澳门和广东省政府成功向国家文化部申请将粤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錄,并于2009年,透过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成功将粤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首项三地共同拥有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了粤剧艺术的重要性。在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之下,粤剧再展现蓬勃的面貌。
战后的发展
二次大战后,本港粤剧一方面在戏院及戏棚演出,另一方面以戏曲电影吸引观众。
1950及1960年代,本港粤剧班牌鼎盛,名伶辈出。「香港八和会馆」于1953年成立,是香港粤剧行会组织,对推动香港粤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是香港粤剧的低潮期。到1970年代末,粤剧重新踏入新的黄金年代。
2006年,香港联同澳门和广东省政府成功向国家文化部申请将粤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錄,并于2009年,透过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成功将粤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首项三地共同拥有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了粤剧艺术的重要性。在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之下,粤剧再展现蓬勃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