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戏棚的历史
戏棚是一种以竹木搭建的临时场所,用作上演神功戏或作宗教仪式之用,其最大特色为具备「随建随拆」的灵活性。
搭棚技艺在中国有悠久历史,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的百戏表演中已使用竹架撑起的「棚阁」,是竹戏棚的雏型;至宋代(960-1279)更有搭建临时戏棚的文字记录。清代(1644-1911)以来,随着神功戏及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各地对临时戏棚的需求大增,不少搭棚师傅到各乡村谋生,逐渐发展出独有的戏棚搭建技艺。
香港的戏棚搭建技艺历史久远,有关戏棚最早的历史记载出现在十九世纪末。当时的戏棚以竹木结构为主,棚顶及棚身铺上葵叶,整体上已初具现今戏棚的形制及规模。后来由于战乱,部分搭棚师傅从广东肇庆、东莞、宝安等地迁至香港定居,并把他们的技术与香港本地的戏棚工艺结合,经历几代传承及改良后,发展成现时所见的戏棚建筑形态。戏棚往往用竹棚架营造一处遮荫的空间,旧日以棕榈叶、葵叶、帆布或藤蓆覆盖整个竹制支架而成,但这些物料十分易燃,容易引起火警,故1970年代后已改用锌铁皮搭建戏棚。
每逢神诞、太平清醮、盂兰胜会,香港不同族群如渔民、新界的乡民,以及市区的广府、潮州和海陆丰等团体,除了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之外,还会聘请搭棚师傅搭建戏棚,邀请戏班演出神功戏,以「娱神娱人」。戏棚搭建技艺的传承,因本地至今仍举办神功戏和酬神祭祀的传统而得以延续。
戏棚的历史
戏棚是一种以竹木搭建的临时场所,用作上演神功戏或作宗教仪式之用,其最大特色为具备「随建随拆」的灵活性。
搭棚技艺在中国有悠久历史,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的百戏表演中已使用竹架撑起的「棚阁」,是竹戏棚的雏型;至宋代(960-1279)更有搭建临时戏棚的文字记录。清代(1644-1911)以来,随着神功戏及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各地对临时戏棚的需求大增,不少搭棚师傅到各乡村谋生,逐渐发展出独有的戏棚搭建技艺。
香港的戏棚搭建技艺历史久远,有关戏棚最早的历史记载出现在十九世纪末。当时的戏棚以竹木结构为主,棚顶及棚身铺上葵叶,整体上已初具现今戏棚的形制及规模。后来由于战乱,部分搭棚师傅从广东肇庆、东莞、宝安等地迁至香港定居,并把他们的技术与香港本地的戏棚工艺结合,经历几代传承及改良后,发展成现时所见的戏棚建筑形态。戏棚往往用竹棚架营造一处遮荫的空间,旧日以棕榈叶、葵叶、帆布或藤蓆覆盖整个竹制支架而成,但这些物料十分易燃,容易引起火警,故1970年代后已改用锌铁皮搭建戏棚。
每逢神诞、太平清醮、盂兰胜会,香港不同族群如渔民、新界的乡民,以及市区的广府、潮州和海陆丰等团体,除了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之外,还会聘请搭棚师傅搭建戏棚,邀请戏班演出神功戏,以「娱神娱人」。戏棚搭建技艺的传承,因本地至今仍举办神功戏和酬神祭祀的传统而得以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