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南音在香港
南音是一种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广府话说唱的曲艺,与粤讴、龙舟、木鱼、板眼等一样,都是广东地方的重要歌谣。
自二十世纪初,南音逐渐在香港发展和流行,成为广受欢迎的民间曲艺。1917年1月9日《香港华字日报》刊载了一则以「乞丐道苦」为题的南音曲词,可见当时南音之流行。文人积极参与创作,其内容亦与当时大众生活关系密切。
在 1920 年代以前,南音主要由失明人士演唱,男称瞽师,女名师娘。当时的南音表演场所是茶楼、酒馆、私人寓所、风月场所等。南音艺人或沿街卖唱;或获邀于喜庆宴会或神诞活动中表演。
南音于二十世纪初被粤剧、粤曲吸收。女伶逐渐取代瞽师和师娘在茶楼酒馆的角色。至1950、1960年代,商业电台及香港广播电台(即香港电台前身)仍有瞽师与师娘演唱南音及粤曲。当中影响较大为杜焕瞽师,他于1955至1970年在香港广播电台的节目中演唱南音,其中说唱一些长篇南音故事可长达数月,这是南音最普及的传播期;然而,随著社会环境的转变,南音逐渐被其他大众娱乐方式或音乐类型取代,日渐式微。
南音在香港
南音是一种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广府话说唱的曲艺,与粤讴、龙舟、木鱼、板眼等一样,都是广东地方的重要歌谣。
自二十世纪初,南音逐渐在香港发展和流行,成为广受欢迎的民间曲艺。1917年1月9日《香港华字日报》刊载了一则以「乞丐道苦」为题的南音曲词,可见当时南音之流行。文人积极参与创作,其内容亦与当时大众生活关系密切。
在 1920 年代以前,南音主要由失明人士演唱,男称瞽师,女名师娘。当时的南音表演场所是茶楼、酒馆、私人寓所、风月场所等。南音艺人或沿街卖唱;或获邀于喜庆宴会或神诞活动中表演。
南音于二十世纪初被粤剧、粤曲吸收。女伶逐渐取代瞽师和师娘在茶楼酒馆的角色。至1950、1960年代,商业电台及香港广播电台(即香港电台前身)仍有瞽师与师娘演唱南音及粤曲。当中影响较大为杜焕瞽师,他于1955至1970年在香港广播电台的节目中演唱南音,其中说唱一些长篇南音故事可长达数月,这是南音最普及的传播期;然而,随著社会环境的转变,南音逐渐被其他大众娱乐方式或音乐类型取代,日渐式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