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食盆源流和意义
食盆,是新界本地宗族对族人一起进食「盆菜」宴的称谓,盆菜是一种以一个木盆盛载多款菜餚的传统杂烩菜式。
新界宗族分本地和客家两大类,本地宗族的先祖大多于宋、元两代时期(960-1368)移居香港,主要说围头话,由于子孙繁衍,到明代中晚期(十六至十七世纪中期)已形成大族,并进行建祠祭祖、编修族谱等宗族活动;大部分客家族群则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1723-1795)才移居香港,主要说客家话。食盆主要是本地族群的宗族活动,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本地宗族形成的明代中晚期,超过四百多年的历史。
根据传统文化,新界本地围村会在打醮、神诞,以及喜庆场合如婚嫁、添丁「点灯」、祠堂开光、新居入伙或宗族春秋二祭时的「食山头」,均会举行盆菜宴。每逢这些节庆日子,乡民都会于宗族的祠堂或乡村的空地摆上数十以至上百席的盆菜宴,部分甚至设有「流水席」,供族人在不同时间轮流享用。
族人食盆时围坐而食,象征团结,能维繫感情并增加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族人于婚嫁场合和添丁「点灯」等礼仪活动中享用盆菜宴,具有身分确认的意义,代表承认其婚姻关系和身分转变,以及确认新生男丁成为宗族成员的一分子。
食盆源流和意义
食盆,是新界本地宗族对族人一起进食「盆菜」宴的称谓,盆菜是一种以一个木盆盛载多款菜餚的传统杂烩菜式。
新界宗族分本地和客家两大类,本地宗族的先祖大多于宋、元两代时期(960-1368)移居香港,主要说围头话,由于子孙繁衍,到明代中晚期(十六至十七世纪中期)已形成大族,并进行建祠祭祖、编修族谱等宗族活动;大部分客家族群则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1723-1795)才移居香港,主要说客家话。食盆主要是本地族群的宗族活动,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本地宗族形成的明代中晚期,超过四百多年的历史。
根据传统文化,新界本地围村会在打醮、神诞,以及喜庆场合如婚嫁、添丁「点灯」、祠堂开光、新居入伙或宗族春秋二祭时的「食山头」,均会举行盆菜宴。每逢这些节庆日子,乡民都会于宗族的祠堂或乡村的空地摆上数十以至上百席的盆菜宴,部分甚至设有「流水席」,供族人在不同时间轮流享用。
族人食盆时围坐而食,象征团结,能维繫感情并增加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族人于婚嫁场合和添丁「点灯」等礼仪活动中享用盆菜宴,具有身分确认的意义,代表承认其婚姻关系和身分转变,以及确认新生男丁成为宗族成员的一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