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文化名人在香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多个重要城市在战事中相继沦陷,不少政界名人、作家、艺术家、歌唱家、舞蹈家、漫画家、记者、电影工作者先后南下香港,利用香港向海内外宣传抗日救亡,使香港文化界出现巨大转变。
九一八事变后,在香港创刊的《人间漫话》编后语已提出:「文艺界不应再虚无和脱离现实。」1932年以后,多份杂志和期刊相继在港创刊,推动抗战文学在香港的发展。1939年1月27日,中国全国文协理事会在香港筹组分会,当时在港的许地山、楼适夷、戴望舒等学者和作家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叶恭绰、简又文等人在国民政府支持下,于1939年9月在香港发起组织「中国文化协进会」。茅盾、邹韬奋、夏衍、乔冠华、胡愈之、王莹、徐悲鸿、叶浅予、郁风、黄苗子等文化名人在香港积极活动。1941年4月《华商报》在港出版;不少名家的创作、电影及漫画作品陆续在香港面世。
此外,著名电影工作者司徒慧敏和蔡楚生等人在香港透过电影媒介鼓动民众参与抗日。1935年至1941年期间,香港合共制作了98部抗战爱国电影,包括75部粤语片、6部国语片、16部新闻纪录片和一部动画片,相比同期内地的电影产量多出四倍,题材更为丰富,可见香港作为抗战宣传中心的地位举足轻重。
文化名人在香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多个重要城市在战事中相继沦陷,不少政界名人、作家、艺术家、歌唱家、舞蹈家、漫画家、记者、电影工作者先后南下香港,利用香港向海内外宣传抗日救亡,使香港文化界出现巨大转变。
九一八事变后,在香港创刊的《人间漫话》编后语已提出:「文艺界不应再虚无和脱离现实。」1932年以后,多份杂志和期刊相继在港创刊,推动抗战文学在香港的发展。1939年1月27日,中国全国文协理事会在香港筹组分会,当时在港的许地山、楼适夷、戴望舒等学者和作家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叶恭绰、简又文等人在国民政府支持下,于1939年9月在香港发起组织「中国文化协进会」。茅盾、邹韬奋、夏衍、乔冠华、胡愈之、王莹、徐悲鸿、叶浅予、郁风、黄苗子等文化名人在香港积极活动。1941年4月《华商报》在港出版;不少名家的创作、电影及漫画作品陆续在香港面世。
此外,著名电影工作者司徒慧敏和蔡楚生等人在香港透过电影媒介鼓动民众参与抗日。1935年至1941年期间,香港合共制作了98部抗战爱国电影,包括75部粤语片、6部国语片、16部新闻纪录片和一部动画片,相比同期内地的电影产量多出四倍,题材更为丰富,可见香港作为抗战宣传中心的地位举足轻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