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大侠足迹
浙江海宁查氏是江南的望族,在明、清两朝科举盛行时,族内已经人才辈出,宗祠内更挂上康熙皇帝御书的牌匾。1924年海宁查氏又增添新成员,他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著名作家和报人—查良镛。
查良镛早年在浙江就读小学及中学,课余喜爱阅读书籍,八岁左右已经读毕《荒江女侠》等武侠小说,长大后又爱看《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及法国大文豪大仲马的作品。他从小就显露出色的写作才华,年青时多次投稿至《东南日报》副刊「笔垒」,发表文章。日军侵华时期,他跟随师友辗转徒步避难于乡郊和山区,历尽艰辛。中学毕业后远赴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就读,战后任职于杭州《东南日报》,后转到上海《大公报》工作,并在上海东吴大学修读国际法。
1948年查良镛被调派到香港《大公报》工作,来港初期以「乐宜」为笔名翻译纪实性报道。1950年代初,他曾以「姚馥兰」、「萧子嘉」、「林子畅」、「姚嘉衣」等笔名在《新晚报》和《大公报》开辟专栏撰写电影评论,在《长城画报》上与读者分享电影的心得。此外,他亦以「林欢」为笔名,撰写戏剧评论和文艺批评,并为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编写了《绝代佳人》和《小鸽子姑娘》等七部电影剧本,兼为电影插曲填词。1957年他转到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担任导演,分别与程步高及胡小峰合导《有女怀春》和越剧电影《王老虎抢亲》等作品。
1955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在《新晚报》上撰写《书剑恩仇录》,引起极大的回响,奠定其武侠小说作家的地位。1959年5月20日查良镛与初中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的《明报》在香港登场,透过连载自己执笔的武侠小说开拓市场。查良镛以「一手写小说,一手写评论」撑起《明报》大业,除了撰写《明报》社评,他继续用「金庸」笔名发表武侠小说的连载,撰写「三剑楼随笔」专栏文章,发表严肃的学术性文章和著作;在「自由谈」上则以「黄爱华」笔名撰写了「论祖国问题」系列文章;以「徐慧之」笔名撰写「明窗小札」的专栏文章。后来又创办了《明报月刊》(1966年)、《明报周刊》(1968年)和《明报晚报》(1969年),更在新加坡创办《东南亚周刊》(1964年)和《新明日报》(1967年)等。
1991年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是查良镛报业王国最辉煌的时期。1993年查良镛辞去明报企业主席职务,逐步淡出管理层,并于1994年正式退休,为接近半个世纪的报人生涯划上句号。
大侠足迹
浙江海宁查氏是江南的望族,在明、清两朝科举盛行时,族内已经人才辈出,宗祠内更挂上康熙皇帝御书的牌匾。1924年海宁查氏又增添新成员,他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著名作家和报人—查良镛。
查良镛早年在浙江就读小学及中学,课余喜爱阅读书籍,八岁左右已经读毕《荒江女侠》等武侠小说,长大后又爱看《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及法国大文豪大仲马的作品。他从小就显露出色的写作才华,年青时多次投稿至《东南日报》副刊「笔垒」,发表文章。日军侵华时期,他跟随师友辗转徒步避难于乡郊和山区,历尽艰辛。中学毕业后远赴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就读,战后任职于杭州《东南日报》,后转到上海《大公报》工作,并在上海东吴大学修读国际法。
1948年查良镛被调派到香港《大公报》工作,来港初期以「乐宜」为笔名翻译纪实性报道。1950年代初,他曾以「姚馥兰」、「萧子嘉」、「林子畅」、「姚嘉衣」等笔名在《新晚报》和《大公报》开辟专栏撰写电影评论,在《长城画报》上与读者分享电影的心得。此外,他亦以「林欢」为笔名,撰写戏剧评论和文艺批评,并为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编写了《绝代佳人》和《小鸽子姑娘》等七部电影剧本,兼为电影插曲填词。1957年他转到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担任导演,分别与程步高及胡小峰合导《有女怀春》和越剧电影《王老虎抢亲》等作品。
1955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在《新晚报》上撰写《书剑恩仇录》,引起极大的回响,奠定其武侠小说作家的地位。1959年5月20日查良镛与初中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的《明报》在香港登场,透过连载自己执笔的武侠小说开拓市场。查良镛以「一手写小说,一手写评论」撑起《明报》大业,除了撰写《明报》社评,他继续用「金庸」笔名发表武侠小说的连载,撰写「三剑楼随笔」专栏文章,发表严肃的学术性文章和著作;在「自由谈」上则以「黄爱华」笔名撰写了「论祖国问题」系列文章;以「徐慧之」笔名撰写「明窗小札」的专栏文章。后来又创办了《明报月刊》(1966年)、《明报周刊》(1968年)和《明报晚报》(1969年),更在新加坡创办《东南亚周刊》(1964年)和《新明日报》(1967年)等。
1991年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是查良镛报业王国最辉煌的时期。1993年查良镛辞去明报企业主席职务,逐步淡出管理层,并于1994年正式退休,为接近半个世纪的报人生涯划上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