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心系瓷画 腹有巧思
1908年至1911年期间,岭南画派始创人高剑父、高奇峰等清末知名画家,于广州河南保安社成立「广东博物商会」,对外宣扬「以物质救国,振兴中华瓷业」,从事彩瓷的研究和生产销售。他们以广彩[註5]作坊为掩护,在烧窑处配制弹药,掩护同盟会的革命活动,实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筹集经费。
一改以往广彩绚烂华丽、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岭南绘画的清新气象,丰富了广彩瓷的样式。这种清新气息是源于岭南派折衷中西,吸收日本画和西方绘画的特点,此种融汇中西的创作方式渗透到瓷器绘制上,获得时人赞赏,也使岭南派绘画受到更多人认同。这些瓷碟画作品,促进了艺术陶瓷的发展。展品《粉彩螳螂纹碟》是高剑父难得存世的作品,碟底还有「广东博物商会制」的款识;另一件《粉彩牡丹纹瓶》也应是高氏同一时期的作品。[註6]
除了以上两件早年岭南画派的作品以外,其他瓷碟画展品皆是赵少昂及杨善深在「粤东磁厂」绘制的,部分送赠予「粤东」的东主曹荣枢,部分为画家自珍收藏。「粤东磁厂」由曹荣枢的父亲曹侣松在民国初年所创,在江西买入白瓷,在广州手绘加工,卖给达官贵人和外销。虽生意极佳,却因时局不稳,曹侣松于1928年带了一批广彩师傅南下到港,在九龙城隔坑村道开设瓷器厂,该厂成为香港第一间瓷器厂。抗日战争后几番搬迁,现今瓷厂座落九龙湾工业中心。1960年代至1970年代,多间彩瓷工厂分布港九。1980年代至1990年代,商机处处,有些外国的皇室贵族会特别来港订制瓷器,是香港彩瓷业的鼎盛时代。
曹荣枢1954年前在广州经营米行,暇时结交文化界名流,不时唱酬雅集。他性情豪迈,与文人雅士非常投契,后来到香港打理「粤东」业务时,因与新加坡著名的诗家董百货公司合作,偶尔出口国画作品至新加坡,贸易往来,认识了不少香港的画家,并收藏他们的作品,均是友情相赠。
赵少昂、杨善深与曹荣枢亦是于此时认识和交往。当时的「粤东磁厂」因政府收地之故,被徙置于深水埗龙翔道的大窝坪半山坡,开山辟地,自建厂房。赵杨二人常结伴同行,或带同十多位弟子上山绘画瓷器。曹荣枢总是以最好的日本白瓷,例如12吋圆戈碟和长方形瓷片供予绘画。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日本瓷白胎全部是名古屋生产,瓷胎略带灰色,品质稳定。烧造成的瓷器质地坚实细致,敲击下声音特别清脆。曹荣枢的儿子曹志雄为「粤东磁厂」第三代的传人,他忆述小时候两位画家到「粤东」创作瓷碟画的情景:
「赵老师只需试笔数遍,了解瓷碟光滑表面不能如宣纸般有吸水性,瓷色釉因含水量而流动,掌握了颜色性能,很快便能即兴写画,以粗笔黑色勾勒枝干,运用岭南画派的撞水、撞粉技巧,以羊毫饱含颜色水粉渲染在空白位置上,不同层次的色粉随意互相调和。再以幼狼毫细致地描画出小品画,有花卉(月季)、喜雀、甲虫、螳螂、蝉、荔枝、结子石榴等,颜色艳丽淋漓,浑洒自如。画成后,多以笔签「少昂」名,大红笔勾描图章,全是手写。随行的门人朋友,争相要求赠写画碟,加上其名字于作品上,这样便属其所有。有些佳作,老师只签名留给自己。当然每次都会写一两只给家父志念。」[註7]
展品《人间第一香》、《石榴》、《螳螂》及《秋竹蝉嘶》等,便是赵少昂题识赠予曹荣枢或其夫人,以兹纪念的例子。
「杨老师第一次绘瓷,初时亦不习惯色彩在光滑瓷面上流动。经过数次拭抹后,明白了运笔的技巧,终于掌握自如。先绘大红竹叶,加一黑色天牛。笔划简单,但有野趣。有数只瓷板和圆碟,是两位大师的合作画。杨老师多勾画枝干花蕊,赵老师添画草虫和题字,是难得的珍品,多被藏家收购了。现存香港沙田的文化博物馆赵少昂大师专馆,有两只1962年的瓷碟(编按:指现悬挂于赵少昂艺术馆画室原貌陈列的复制品),原作画于我厂烧成,藏品是仿制。」[註8]
杨善深与赵少昂合绘的作品有《月夜草虫》、《疎竹寒蝉》和《白描竹与小虫》,而《朱竹》则由杨氏绘画,赵氏题字。另外,杨善深更创作了好几件精彩的瓷碟作品,送赠予赵氏及夫人留念,例如《虾》、《双鱼图》及《生鱼》,赵少昂一直珍藏,以志二人间深厚情谊。
曹志雄再忆述:「赵老师隔两三年来厂绘瓷,多与杨老师结伴。而杨老师亦每隔两年带学生步行上山来访,临场试笔,当是课习……而他(杨善深)的作品,全部是友情送赠他人,自己留存不多。他的后期作品,除了一贯的金鱼、花卉小品,更有细字书法。他门人最欣赏的是1980年代绘瓷碟上的白羽毛公鸡,借瓷碟白釉空间留白,加上略略数笔红鸡冠,浓黑的双足,圆眼,勾嘴和一些白羽毛,便呈现一鸣天下白的雄姿。可惜没有留存这白鸡碟的相片,只留下记忆,大部分杨老师的作品,简洁生动,如神来之笔。」[註9]
展品《雄鸡》红冠白羽配上漂亮的黑尾巴,就是杨善深送赠予赵少昂的珍藏,它印证了曹志雄所述「简洁生动,如神来之笔」的评论。其他如《丛间蜻蜓》及《宫女图》均是难得一见的作品。
绘画广彩这种釉上彩瓷器,跟在平面的宣纸上绘画完全不同。它是立体的器物,瓷碟和笔筒表面都有弧度。另外,已烧成的瓷器白胎是光滑不吸收水分的,故此下笔力度的轻重及毛笔沾彩、含水分量的掌握等,跟在纸上绘画有很大差别。当时广彩瓷器的颜料多是矿石、碎玻璃及铜片的粗粉粒,加水研磨调配,调配颜色有特定秘方,运用上亦与主要由植物萃取的国画用颜料不同。颜色之间不能重叠,上色不能太薄,不然烧后色块会甩掉;亦不能太厚,烧制时会整片碎裂,很考功夫。
这些瓷碟画与传统广彩是完全不同的作品。传统广彩讲究华丽美感,选取的题材丰富,包含历史故事、民俗风貌等的内容,以金碧辉煌,构图紧密,装饰纹样众多为尚,如「百蝶花心」、「龙凤斗方」、「全翎毛」等。而赵少昂与杨善深的作品,则完全是国画艺术创作的延伸,多绘花鸟、动物、传统人物,以国画的表现形式,风格淡雅清逸,更倾向艺术性观赏多于实际使用。
註
5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以景德镇运到广州的素白釉瓷为胎,再在其上加彩绘,然后二次窑烧的釉上彩绘瓷器。三百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外销瓷的主要品种,深受西方人士喜爱。
6 高美庆:〈高剑父与中国现代陶瓷业〉,载黄咏贤编:《大匠的足迹:高剑父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集》(香港:远东文化艺术交流中心,2000年),页26-35。
7 曹志雄:〈香港彩瓷简史〉,载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世纪嬗变——十九世纪以来的省港澳广彩》(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页36-37。
8 曹志雄:〈香港彩瓷简史〉,载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世纪嬗变——十九世纪以来的省港澳广彩》(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页37。
9 曹志雄:〈香港彩瓷简史〉,载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世纪嬗变——十九世纪以来的省港澳广彩》(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页37。
心系瓷画 腹有巧思
1908年至1911年期间,岭南画派始创人高剑父、高奇峰等清末知名画家,于广州河南保安社成立「广东博物商会」,对外宣扬「以物质救国,振兴中华瓷业」,从事彩瓷的研究和生产销售。他们以广彩[註5]作坊为掩护,在烧窑处配制弹药,掩护同盟会的革命活动,实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筹集经费。
一改以往广彩绚烂华丽、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岭南绘画的清新气象,丰富了广彩瓷的样式。这种清新气息是源于岭南派折衷中西,吸收日本画和西方绘画的特点,此种融汇中西的创作方式渗透到瓷器绘制上,获得时人赞赏,也使岭南派绘画受到更多人认同。这些瓷碟画作品,促进了艺术陶瓷的发展。展品《粉彩螳螂纹碟》是高剑父难得存世的作品,碟底还有「广东博物商会制」的款识;另一件《粉彩牡丹纹瓶》也应是高氏同一时期的作品。[註6]
除了以上两件早年岭南画派的作品以外,其他瓷碟画展品皆是赵少昂及杨善深在「粤东磁厂」绘制的,部分送赠予「粤东」的东主曹荣枢,部分为画家自珍收藏。「粤东磁厂」由曹荣枢的父亲曹侣松在民国初年所创,在江西买入白瓷,在广州手绘加工,卖给达官贵人和外销。虽生意极佳,却因时局不稳,曹侣松于1928年带了一批广彩师傅南下到港,在九龙城隔坑村道开设瓷器厂,该厂成为香港第一间瓷器厂。抗日战争后几番搬迁,现今瓷厂座落九龙湾工业中心。1960年代至1970年代,多间彩瓷工厂分布港九。1980年代至1990年代,商机处处,有些外国的皇室贵族会特别来港订制瓷器,是香港彩瓷业的鼎盛时代。
曹荣枢1954年前在广州经营米行,暇时结交文化界名流,不时唱酬雅集。他性情豪迈,与文人雅士非常投契,后来到香港打理「粤东」业务时,因与新加坡著名的诗家董百货公司合作,偶尔出口国画作品至新加坡,贸易往来,认识了不少香港的画家,并收藏他们的作品,均是友情相赠。
赵少昂、杨善深与曹荣枢亦是于此时认识和交往。当时的「粤东磁厂」因政府收地之故,被徙置于深水埗龙翔道的大窝坪半山坡,开山辟地,自建厂房。赵杨二人常结伴同行,或带同十多位弟子上山绘画瓷器。曹荣枢总是以最好的日本白瓷,例如12吋圆戈碟和长方形瓷片供予绘画。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日本瓷白胎全部是名古屋生产,瓷胎略带灰色,品质稳定。烧造成的瓷器质地坚实细致,敲击下声音特别清脆。曹荣枢的儿子曹志雄为「粤东磁厂」第三代的传人,他忆述小时候两位画家到「粤东」创作瓷碟画的情景:
「赵老师只需试笔数遍,了解瓷碟光滑表面不能如宣纸般有吸水性,瓷色釉因含水量而流动,掌握了颜色性能,很快便能即兴写画,以粗笔黑色勾勒枝干,运用岭南画派的撞水、撞粉技巧,以羊毫饱含颜色水粉渲染在空白位置上,不同层次的色粉随意互相调和。再以幼狼毫细致地描画出小品画,有花卉(月季)、喜雀、甲虫、螳螂、蝉、荔枝、结子石榴等,颜色艳丽淋漓,浑洒自如。画成后,多以笔签「少昂」名,大红笔勾描图章,全是手写。随行的门人朋友,争相要求赠写画碟,加上其名字于作品上,这样便属其所有。有些佳作,老师只签名留给自己。当然每次都会写一两只给家父志念。」[註7]
展品《人间第一香》、《石榴》、《螳螂》及《秋竹蝉嘶》等,便是赵少昂题识赠予曹荣枢或其夫人,以兹纪念的例子。
「杨老师第一次绘瓷,初时亦不习惯色彩在光滑瓷面上流动。经过数次拭抹后,明白了运笔的技巧,终于掌握自如。先绘大红竹叶,加一黑色天牛。笔划简单,但有野趣。有数只瓷板和圆碟,是两位大师的合作画。杨老师多勾画枝干花蕊,赵老师添画草虫和题字,是难得的珍品,多被藏家收购了。现存香港沙田的文化博物馆赵少昂大师专馆,有两只1962年的瓷碟(编按:指现悬挂于赵少昂艺术馆画室原貌陈列的复制品),原作画于我厂烧成,藏品是仿制。」[註8]
杨善深与赵少昂合绘的作品有《月夜草虫》、《疎竹寒蝉》和《白描竹与小虫》,而《朱竹》则由杨氏绘画,赵氏题字。另外,杨善深更创作了好几件精彩的瓷碟作品,送赠予赵氏及夫人留念,例如《虾》、《双鱼图》及《生鱼》,赵少昂一直珍藏,以志二人间深厚情谊。
曹志雄再忆述:「赵老师隔两三年来厂绘瓷,多与杨老师结伴。而杨老师亦每隔两年带学生步行上山来访,临场试笔,当是课习……而他(杨善深)的作品,全部是友情送赠他人,自己留存不多。他的后期作品,除了一贯的金鱼、花卉小品,更有细字书法。他门人最欣赏的是1980年代绘瓷碟上的白羽毛公鸡,借瓷碟白釉空间留白,加上略略数笔红鸡冠,浓黑的双足,圆眼,勾嘴和一些白羽毛,便呈现一鸣天下白的雄姿。可惜没有留存这白鸡碟的相片,只留下记忆,大部分杨老师的作品,简洁生动,如神来之笔。」[註9]
展品《雄鸡》红冠白羽配上漂亮的黑尾巴,就是杨善深送赠予赵少昂的珍藏,它印证了曹志雄所述「简洁生动,如神来之笔」的评论。其他如《丛间蜻蜓》及《宫女图》均是难得一见的作品。
绘画广彩这种釉上彩瓷器,跟在平面的宣纸上绘画完全不同。它是立体的器物,瓷碟和笔筒表面都有弧度。另外,已烧成的瓷器白胎是光滑不吸收水分的,故此下笔力度的轻重及毛笔沾彩、含水分量的掌握等,跟在纸上绘画有很大差别。当时广彩瓷器的颜料多是矿石、碎玻璃及铜片的粗粉粒,加水研磨调配,调配颜色有特定秘方,运用上亦与主要由植物萃取的国画用颜料不同。颜色之间不能重叠,上色不能太薄,不然烧后色块会甩掉;亦不能太厚,烧制时会整片碎裂,很考功夫。
这些瓷碟画与传统广彩是完全不同的作品。传统广彩讲究华丽美感,选取的题材丰富,包含历史故事、民俗风貌等的内容,以金碧辉煌,构图紧密,装饰纹样众多为尚,如「百蝶花心」、「龙凤斗方」、「全翎毛」等。而赵少昂与杨善深的作品,则完全是国画艺术创作的延伸,多绘花鸟、动物、传统人物,以国画的表现形式,风格淡雅清逸,更倾向艺术性观赏多于实际使用。
註
5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以景德镇运到广州的素白釉瓷为胎,再在其上加彩绘,然后二次窑烧的釉上彩绘瓷器。三百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外销瓷的主要品种,深受西方人士喜爱。
6 高美庆:〈高剑父与中国现代陶瓷业〉,载黄咏贤编:《大匠的足迹:高剑父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集》(香港:远东文化艺术交流中心,2000年),页26-35。
7 曹志雄:〈香港彩瓷简史〉,载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世纪嬗变——十九世纪以来的省港澳广彩》(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页36-37。
8 曹志雄:〈香港彩瓷简史〉,载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世纪嬗变——十九世纪以来的省港澳广彩》(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页37。
9 曹志雄:〈香港彩瓷简史〉,载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世纪嬗变——十九世纪以来的省港澳广彩》(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页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