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洋资工业
综观香港早期工业,与船运贸易有关的船坞和造船业是香港最早的现代工业。1841年以前,香港没有任何船坞或船臺的设施,最就近的船坞由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简称P & O)在珠江黄埔设置,为所属船队维修船艇。1841年以后,Captain Sands在香港铜锣湾东角设置简单的船臺,可容纳300吨重的船艇。1857年,Mr John Lamont在香港鸭巴甸兴建乾船坞(dry dock),修理船艇并建造小型船艇。这些早期的船坞设施都由西洋人兴办,稍后兴起的造船业亦由西洋人主导,并由英资洋行斥资和管理,后期虽有华人经营造船公司,但规模及造船量都不及洋人公司。
1863年,数家英资洋行把当时香港一些零散的船坞合併为香港黄埔船坞公司,提供远东地区最早最庞大的重工业设施。公司主席和秘书都由与英国轮船公司有连繫的人士出任,主席为大英轮船公司(P & O)的香港总代理Mr. Thomas Sutherland,秘书是Douglas Steamship Company的Mr. Douglas Lapraik。黄埔船坞随后继续购入其他船坞:1865年买下位于鸭巴甸的Lamont Dock和仍在建造的Hope Dock。1866年,黄埔船坞正式註册成立。此时,另外两家船坞公司分别註册成立,1865年成立的Union Dock Company在红磡兴建两个乾船坞,Cosmopolitan Dock Company在大角咀建成一个设备齐全的大型船坞。1870年,黄埔船坞与Union Dock Company 合併。1877年,黄埔船坞购入Captain Sands早年在东角建成的船臺,并把设施移至红磡成为九龙船坞。1880年,黄埔船坞再买下 Cosmopolitan Dock Company的设施,香港的造船设施便全归黄埔船坞旗下。1882年,扩建后的九龙船坞是世界最大的造船设施。黄埔船坞的造船事业早已採用先进的机器,由洋人技师监督数千华人劳工。战后黄埔船坞曾造900艘船,包括油舰、客轮、货轮、海军舰只、内港船艇等。1980年九龙船坞结业重建。另一大型船坞公司是1900年成立的太古船坞。当年英资太古洋行在鲗鱼涌增购土地,在太古糖厂的东面兴建造船设施。1908年建成远东最大规模的乾船坞,同年第一艘船驶入乾船坞的水道。1910年,太古船坞建成的第一艘船举行下水礼。战前太古船坞的工场和水道设备齐全。太古船坞在香港沦陷时期遭严重破坏,到1947年才恢復过来,直至1978年关闭。
西洋人兴办的现代工业投资规模大,採用机械生产,由西洋人做老闆、经理和技术人员,僱用本地华人劳工做劳动工作。当中不少是独家经营,整个行业只有一两家公司营运,包括制造西药、生冰、精制糖、蔴缆、食品、纺纱、英坭、面粉、啤酒、肥皂等。
1841年,海军医官Dr. F.H. Young在香港开设香港药房。这药房可算是欧洲药剂师最早在远东地区营办的西药房。药房最初设在水坑口,为海军和水手供应药品,其后迁至皇后大道。1858年,药房几经转手最后卖给Mr. A.S. Watson,并易名为屈臣氏大药房。1876年,屈臣氏开始生产汽水,广受大众欢迎。屈臣氏汽水厂设在北角屈臣氏道及九龙莫昌街。至1950年代中,屈臣氏已生产15款口味的汽水,较著名的有有汽橙汁、沙士、Zest及Super Cola。屈臣氏自1950年代起在北角厂房生产乾冰,用于冷藏肉类、鱼类、蔬菜等容易腐烂的食物。
1874年前,香港西洋人用的生雪是从美国入口的,运冰船艇在雪厂街靠岸,生雪其后运至雪厂街的雪库储存,雪厂街因而得名。1874年,两个苏格兰人先后购置两座制冰机,本地生雪市场便毋需靠入口供应。1879年,苏格兰人将制冰设施转卖给渣甸洋行。渣甸洋行成立香港制冰公司,在铜锣湾东角临海的土地设置制冰工厂,以机器造雪,制成的生雪从毗邻的公司码头运到市区及外地。制冰公司的业务扩至肉类冷冻,向英国海军和英军供应冻肉。1884年,制冰公司从政府买下雪库,并改建为公司的雪库和办公室。
1878年,渣甸洋行创办香港首家炼糖厂,名为渣甸糖厂,位于铜锣湾东角,当时告士打道旁是海边,渣甸洋行兴建公司码头,方便糖厂入口原料和输出制品。甘蔗原料由爪哇、菲律宾、马六甲海峡英国属土及中国内地输入,糖制品出口至中国、印度等地。糖厂广佔数英亩土地,即现在百德新街、记利佐治街至告士打道一带,并装置大型机械、铁制和铜制的锅及管道,用以煑糖、清除杂质、过滤等。从糖浆精炼出来最高级的结晶体雪白幼细,压制成方糖、冰糖、幼砂糖等包装出售,较次级是黑糖,再次级是糖浆,可包装出售及用来酿制冧酒。公司设置的实验室,由西洋籍化验师主持糖制品的品质测试。
1883年,香港麻缆制造公司由Messrs. Shewan, Tomes & Co.创立,在坚尼地城设厂,佔地13万英呎。生产原料採用吕宋大麻,这种纤维原料富伸展弹力,是航海绳索的最佳原料。麻缆公司利用先进的机器,制成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绳索,战前制品有半吋粗幼的麻线以至圆周12吋的缆索,可承受的重力由300磅至50吨。战后生产的绳索直径由1/4吋至1/6吋不等,可用作造拖网的麻线,救生艇用的拉索、旗缆,升帆用的缆索、吊索,钻机用的缆索等。
1886年,文信爵士创立牛奶公司。该公司乃香港第一家公司以讲究卫生的生产设备供应新鲜生奶及牛油。牛奶公司初期在香港薄扶林向政府租用一幅330英顷的土地,在山坡兴建牧场,饲养80头奶牛。1957年,牛群增加至1,600头,每日生产2,000加仑鲜奶。刚挤出的鲜奶由货车运至铜锣湾东角的厂房加热杀菌,然后入瓶包装。牛奶公司还生产蓝海豹牌炼奶和皇冠雪糕,供应香港市场。牛奶公司战前已自设零售店舖,最早在下亚厘毕道开设,后来在山顶、铜锣湾东角、弥敦道等开设分店,除出售鲜奶和雪糕,还售卖入口肉类和罐头食品等。1918年,牛奶公司购入香港制冰公司,合併为牛奶公司,兼营制雪及冷藏生意,雪房主要设在铜锣湾东角,另设于九龙仓的货仓,处理出入口冷藏食物。
1899年,渣甸洋行于香港创办首家棉纺织厂,名为「香港棉纺织染公司」。公司从事纺织工序,将入口棉花纺成棉纱,再把棉纱售予本地及中国内地的针织厂及梭织厂,用以制成胚布、衣袜等。 公司在1914年结束本港的业务,迁至上海经营。二次世界大战后,上海及其他地区的华资工业家迁移香港开办纺织厂,成为战后香港的重要工业。
1890年,Messrs. Shewan, Tomes & Co.组成青洲英坭公司,先在澳门附近的青洲生产英坭,至1899年在香港设立更具规模的生产设施,在九龙鹤园建立砖窑,出产高质量的青洲英坭。英坭的原料有石灰石、泥土、铁矿砂、石膏和煤,泥土和铁砂从香港矿场採集而来,石灰石和石膏则从中国及英国入口。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青洲英坭不断提升机械设备,生产高质量的Portland Cement及低热、防硫的英坭。青洲英坭同时代理外国英坭,兼营进出口生意,为本地建筑业供应多种入口英坭。
1907年,面粉制造业是香港早期工业中规模庞大的工业。英资公司Messrs. A.H. Rennie & Co.成立香港面粉公司。Mr Rennie原是一家美资面粉公司的经销代理,在调景岭自设厂房生产优质面粉,1905年,面粉公司获调景岭临海435英亩土地。1907年,工厂正式投产,造面粉的机器全日24小时运作。
其他洋人管理的工业有酿制啤酒、制造肥皂的工厂。Messrs. Barretto & Co.在1905年成立Imperial Brewery Company,1907年开始酿制啤酒。工厂设在黄泥涌道,制酒设备从美国入口新型机器和先进科技,工程经理由洋人出任,生产部的洋人监督由美国啤酒学院的毕业生担任,下层工作僱用60个华人男工。早在19世纪,华人已生产肥皂,但英资公司F. Blackhead & Co’s Soap Factory以先进机器和技术制造肥皂。1896年,Messrs. F. Blackhead & Co.的合伙人Mr. Smith开办制造肥皂的工厂,当时公司在筲箕湾购入一幅土地建厂,厂内的锅鑪装置採用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出产的机械,公司经理由洋人出任,辖下僱用60至70个华人劳工。
洋资工业
综观香港早期工业,与船运贸易有关的船坞和造船业是香港最早的现代工业。1841年以前,香港没有任何船坞或船臺的设施,最就近的船坞由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简称P & O)在珠江黄埔设置,为所属船队维修船艇。1841年以后,Captain Sands在香港铜锣湾东角设置简单的船臺,可容纳300吨重的船艇。1857年,Mr John Lamont在香港鸭巴甸兴建乾船坞(dry dock),修理船艇并建造小型船艇。这些早期的船坞设施都由西洋人兴办,稍后兴起的造船业亦由西洋人主导,并由英资洋行斥资和管理,后期虽有华人经营造船公司,但规模及造船量都不及洋人公司。
1863年,数家英资洋行把当时香港一些零散的船坞合併为香港黄埔船坞公司,提供远东地区最早最庞大的重工业设施。公司主席和秘书都由与英国轮船公司有连繫的人士出任,主席为大英轮船公司(P & O)的香港总代理Mr. Thomas Sutherland,秘书是Douglas Steamship Company的Mr. Douglas Lapraik。黄埔船坞随后继续购入其他船坞:1865年买下位于鸭巴甸的Lamont Dock和仍在建造的Hope Dock。1866年,黄埔船坞正式註册成立。此时,另外两家船坞公司分别註册成立,1865年成立的Union Dock Company在红磡兴建两个乾船坞,Cosmopolitan Dock Company在大角咀建成一个设备齐全的大型船坞。1870年,黄埔船坞与Union Dock Company 合併。1877年,黄埔船坞购入Captain Sands早年在东角建成的船臺,并把设施移至红磡成为九龙船坞。1880年,黄埔船坞再买下 Cosmopolitan Dock Company的设施,香港的造船设施便全归黄埔船坞旗下。1882年,扩建后的九龙船坞是世界最大的造船设施。黄埔船坞的造船事业早已採用先进的机器,由洋人技师监督数千华人劳工。战后黄埔船坞曾造900艘船,包括油舰、客轮、货轮、海军舰只、内港船艇等。1980年九龙船坞结业重建。另一大型船坞公司是1900年成立的太古船坞。当年英资太古洋行在鲗鱼涌增购土地,在太古糖厂的东面兴建造船设施。1908年建成远东最大规模的乾船坞,同年第一艘船驶入乾船坞的水道。1910年,太古船坞建成的第一艘船举行下水礼。战前太古船坞的工场和水道设备齐全。太古船坞在香港沦陷时期遭严重破坏,到1947年才恢復过来,直至1978年关闭。
西洋人兴办的现代工业投资规模大,採用机械生产,由西洋人做老闆、经理和技术人员,僱用本地华人劳工做劳动工作。当中不少是独家经营,整个行业只有一两家公司营运,包括制造西药、生冰、精制糖、蔴缆、食品、纺纱、英坭、面粉、啤酒、肥皂等。
1841年,海军医官Dr. F.H. Young在香港开设香港药房。这药房可算是欧洲药剂师最早在远东地区营办的西药房。药房最初设在水坑口,为海军和水手供应药品,其后迁至皇后大道。1858年,药房几经转手最后卖给Mr. A.S. Watson,并易名为屈臣氏大药房。1876年,屈臣氏开始生产汽水,广受大众欢迎。屈臣氏汽水厂设在北角屈臣氏道及九龙莫昌街。至1950年代中,屈臣氏已生产15款口味的汽水,较著名的有有汽橙汁、沙士、Zest及Super Cola。屈臣氏自1950年代起在北角厂房生产乾冰,用于冷藏肉类、鱼类、蔬菜等容易腐烂的食物。
1874年前,香港西洋人用的生雪是从美国入口的,运冰船艇在雪厂街靠岸,生雪其后运至雪厂街的雪库储存,雪厂街因而得名。1874年,两个苏格兰人先后购置两座制冰机,本地生雪市场便毋需靠入口供应。1879年,苏格兰人将制冰设施转卖给渣甸洋行。渣甸洋行成立香港制冰公司,在铜锣湾东角临海的土地设置制冰工厂,以机器造雪,制成的生雪从毗邻的公司码头运到市区及外地。制冰公司的业务扩至肉类冷冻,向英国海军和英军供应冻肉。1884年,制冰公司从政府买下雪库,并改建为公司的雪库和办公室。
1878年,渣甸洋行创办香港首家炼糖厂,名为渣甸糖厂,位于铜锣湾东角,当时告士打道旁是海边,渣甸洋行兴建公司码头,方便糖厂入口原料和输出制品。甘蔗原料由爪哇、菲律宾、马六甲海峡英国属土及中国内地输入,糖制品出口至中国、印度等地。糖厂广佔数英亩土地,即现在百德新街、记利佐治街至告士打道一带,并装置大型机械、铁制和铜制的锅及管道,用以煑糖、清除杂质、过滤等。从糖浆精炼出来最高级的结晶体雪白幼细,压制成方糖、冰糖、幼砂糖等包装出售,较次级是黑糖,再次级是糖浆,可包装出售及用来酿制冧酒。公司设置的实验室,由西洋籍化验师主持糖制品的品质测试。
1883年,香港麻缆制造公司由Messrs. Shewan, Tomes & Co.创立,在坚尼地城设厂,佔地13万英呎。生产原料採用吕宋大麻,这种纤维原料富伸展弹力,是航海绳索的最佳原料。麻缆公司利用先进的机器,制成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绳索,战前制品有半吋粗幼的麻线以至圆周12吋的缆索,可承受的重力由300磅至50吨。战后生产的绳索直径由1/4吋至1/6吋不等,可用作造拖网的麻线,救生艇用的拉索、旗缆,升帆用的缆索、吊索,钻机用的缆索等。
1886年,文信爵士创立牛奶公司。该公司乃香港第一家公司以讲究卫生的生产设备供应新鲜生奶及牛油。牛奶公司初期在香港薄扶林向政府租用一幅330英顷的土地,在山坡兴建牧场,饲养80头奶牛。1957年,牛群增加至1,600头,每日生产2,000加仑鲜奶。刚挤出的鲜奶由货车运至铜锣湾东角的厂房加热杀菌,然后入瓶包装。牛奶公司还生产蓝海豹牌炼奶和皇冠雪糕,供应香港市场。牛奶公司战前已自设零售店舖,最早在下亚厘毕道开设,后来在山顶、铜锣湾东角、弥敦道等开设分店,除出售鲜奶和雪糕,还售卖入口肉类和罐头食品等。1918年,牛奶公司购入香港制冰公司,合併为牛奶公司,兼营制雪及冷藏生意,雪房主要设在铜锣湾东角,另设于九龙仓的货仓,处理出入口冷藏食物。
1899年,渣甸洋行于香港创办首家棉纺织厂,名为「香港棉纺织染公司」。公司从事纺织工序,将入口棉花纺成棉纱,再把棉纱售予本地及中国内地的针织厂及梭织厂,用以制成胚布、衣袜等。 公司在1914年结束本港的业务,迁至上海经营。二次世界大战后,上海及其他地区的华资工业家迁移香港开办纺织厂,成为战后香港的重要工业。
1890年,Messrs. Shewan, Tomes & Co.组成青洲英坭公司,先在澳门附近的青洲生产英坭,至1899年在香港设立更具规模的生产设施,在九龙鹤园建立砖窑,出产高质量的青洲英坭。英坭的原料有石灰石、泥土、铁矿砂、石膏和煤,泥土和铁砂从香港矿场採集而来,石灰石和石膏则从中国及英国入口。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青洲英坭不断提升机械设备,生产高质量的Portland Cement及低热、防硫的英坭。青洲英坭同时代理外国英坭,兼营进出口生意,为本地建筑业供应多种入口英坭。
1907年,面粉制造业是香港早期工业中规模庞大的工业。英资公司Messrs. A.H. Rennie & Co.成立香港面粉公司。Mr Rennie原是一家美资面粉公司的经销代理,在调景岭自设厂房生产优质面粉,1905年,面粉公司获调景岭临海435英亩土地。1907年,工厂正式投产,造面粉的机器全日24小时运作。
其他洋人管理的工业有酿制啤酒、制造肥皂的工厂。Messrs. Barretto & Co.在1905年成立Imperial Brewery Company,1907年开始酿制啤酒。工厂设在黄泥涌道,制酒设备从美国入口新型机器和先进科技,工程经理由洋人出任,生产部的洋人监督由美国啤酒学院的毕业生担任,下层工作僱用60个华人男工。早在19世纪,华人已生产肥皂,但英资公司F. Blackhead & Co’s Soap Factory以先进机器和技术制造肥皂。1896年,Messrs. F. Blackhead & Co.的合伙人Mr. Smith开办制造肥皂的工厂,当时公司在筲箕湾购入一幅土地建厂,厂内的锅鑪装置採用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出产的机械,公司经理由洋人出任,辖下僱用60至70个华人劳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