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华资工业
香港早期工业特色在由外资企业主导以机器生产的大型工业,华人则集中于採用传统技术的行业,例如制造糖姜、凉果、猪油、纸品、籐器傢俬、牛皮、硃砂等。二十世纪初期,华人开始兴办现代轻工业。这些华资轻工业资本少,规模细,採用半机械操作,厂房大多设于人口稠密的唐楼,与民居混杂。随后兴办的华资工厂有些会採用现代的科技和管理技术,在自建厂房作业,规模较大的有织造、胶鞋、漆油、糖果饼乾、雪糕汽水、化粧品、电筒电池、制药及印刷包装制罐等工业。
香港华资工业的特点可分从资本状况、组织形式、原料来源及产品输出等几方面看。论资本状况,华资工业可分为国内华商、本港华商和海外华侨投资,国内华商主要是粤商,外省厂商有沪商、闵商等。从组织形式而言,以家族企业为主导形式,另有以合资或股份形式组成,还有以联号企业为组织方式,当中有些是香港公司到内地设厂,有些则是粤商、沪商、闵商等来港开办分厂,联号类型佔最多的是港粤联号,遍佈各行业,其次为港沪联号如益丰搪瓷厂,更有港粤沪多边联号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港闵联号如淘化大同公司。原料绝大部份从中国内地或外地输入,工业制品则流通至中国各地、南洋、泰国、菲律宾、欧美、澳洲等地。
香港战前工业深受中国和欧洲的政治局势影响。1910年代,因受中国战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部份倚赖中国市场和西欧市场的工业受到严重打击,生产量大跌,不少工厂结业。辛亥革命后至1920年代,中国各地军阀混战,国内华商转到香港投资设厂,令工厂数目增加,同时促进香港轻工业由手工业操作转向机械生产。战事稍减时,国内华商陆续返回内地,香港工业即有所收缩。1930年代后期,因日本展开侵华战争,大量国内厂商在1938至1941年间再次移资香港,进一步推动香港工业发展。
香港华资工业发展与中国民族爱国运动紧密相连,不少香港工业家呼应「实业救国」的口号。例如工业制品的广告上不乏「振兴土货主义」、「请用土货以救国亡」、「本厂纯粹华资华工」等语句。又如冯强树胶厂以「爱国鞋」命名,以收宣传之效。战前中华厂商联合会曾採用「爱祖国用国货」的口号举办工展会,只接受华资工厂的产品展销,并命名为「国货展览会」。部份香港工业于抗战期间生产军用物品,如香港胶鞋商生产胶制军用鞋、香港五金厂生产军用水壶、钢盔、防毒面具、手电筒等。
1930年代入口国的关税政策对香港华资工业产生多重影响。1930年代初,中国重征入口货关税,倚赖中国市场的工业如织造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工厂结业,有些香港公司为减轻入口成本到内地设分厂,有些则转向输出外国市场。另一方面,部份工业受惠于英联邦特惠税,得以蓬勃发展,包括胶鞋业、电筒电池、优质棉织品等。这些工业採用英属地区入口的原料,如马六甲的橡胶、印度的棉花和英国的铜料等,凭特惠税的优势,以较低价格把产品大量输往英国及帝国属地的市场。
1941年香港沦陷前夕,战前的华资工业可算达至高峰。据香港《大公报》1940年10月21日报道,中国各地工厂因日本侵华战事,迁徙香港继续经营,包括已註册及未註册的,共432家。1940年蓝书报告指全港共有1143家工厂註册,相比1932年工厂条例实施时,香港只有520家工厂註册,8年来增加超过一倍。据1940年出版的《港澳商业分类行》名录,全港註册及未註册的工厂合计有7,500家,显示香港战前工业于1940年代初已蓬勃发展。
1941至45年日本佔领香港期间,洋人企业全部停顿,洋人被囚于战俘营内,大部份华资工厂亦停止营业。日军政府为了维持军方及日常统治的需要,容许一些工厂启业或復业,生产军需用品或日常用品。这些工厂约佔战前工厂总数3%。1942至1943年间启业的3家工厂都是生产橡胶制品,如南华橡胶制品厂;局部生产的工厂有制漆、织造、制帽、牙刷、槓箱皮具、化妆品、糖果、罐头酱油等;另有极少数工厂全面生产,如香岛制漆厂、港粤金山织造厂、邓忍记机制牙刷厂、联合橡胶制品厂、香港麦酒酒精工场等。
华资工业
香港早期工业特色在由外资企业主导以机器生产的大型工业,华人则集中于採用传统技术的行业,例如制造糖姜、凉果、猪油、纸品、籐器傢俬、牛皮、硃砂等。二十世纪初期,华人开始兴办现代轻工业。这些华资轻工业资本少,规模细,採用半机械操作,厂房大多设于人口稠密的唐楼,与民居混杂。随后兴办的华资工厂有些会採用现代的科技和管理技术,在自建厂房作业,规模较大的有织造、胶鞋、漆油、糖果饼乾、雪糕汽水、化粧品、电筒电池、制药及印刷包装制罐等工业。
香港华资工业的特点可分从资本状况、组织形式、原料来源及产品输出等几方面看。论资本状况,华资工业可分为国内华商、本港华商和海外华侨投资,国内华商主要是粤商,外省厂商有沪商、闵商等。从组织形式而言,以家族企业为主导形式,另有以合资或股份形式组成,还有以联号企业为组织方式,当中有些是香港公司到内地设厂,有些则是粤商、沪商、闵商等来港开办分厂,联号类型佔最多的是港粤联号,遍佈各行业,其次为港沪联号如益丰搪瓷厂,更有港粤沪多边联号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港闵联号如淘化大同公司。原料绝大部份从中国内地或外地输入,工业制品则流通至中国各地、南洋、泰国、菲律宾、欧美、澳洲等地。
香港战前工业深受中国和欧洲的政治局势影响。1910年代,因受中国战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部份倚赖中国市场和西欧市场的工业受到严重打击,生产量大跌,不少工厂结业。辛亥革命后至1920年代,中国各地军阀混战,国内华商转到香港投资设厂,令工厂数目增加,同时促进香港轻工业由手工业操作转向机械生产。战事稍减时,国内华商陆续返回内地,香港工业即有所收缩。1930年代后期,因日本展开侵华战争,大量国内厂商在1938至1941年间再次移资香港,进一步推动香港工业发展。
香港华资工业发展与中国民族爱国运动紧密相连,不少香港工业家呼应「实业救国」的口号。例如工业制品的广告上不乏「振兴土货主义」、「请用土货以救国亡」、「本厂纯粹华资华工」等语句。又如冯强树胶厂以「爱国鞋」命名,以收宣传之效。战前中华厂商联合会曾採用「爱祖国用国货」的口号举办工展会,只接受华资工厂的产品展销,并命名为「国货展览会」。部份香港工业于抗战期间生产军用物品,如香港胶鞋商生产胶制军用鞋、香港五金厂生产军用水壶、钢盔、防毒面具、手电筒等。
1930年代入口国的关税政策对香港华资工业产生多重影响。1930年代初,中国重征入口货关税,倚赖中国市场的工业如织造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工厂结业,有些香港公司为减轻入口成本到内地设分厂,有些则转向输出外国市场。另一方面,部份工业受惠于英联邦特惠税,得以蓬勃发展,包括胶鞋业、电筒电池、优质棉织品等。这些工业採用英属地区入口的原料,如马六甲的橡胶、印度的棉花和英国的铜料等,凭特惠税的优势,以较低价格把产品大量输往英国及帝国属地的市场。
1941年香港沦陷前夕,战前的华资工业可算达至高峰。据香港《大公报》1940年10月21日报道,中国各地工厂因日本侵华战事,迁徙香港继续经营,包括已註册及未註册的,共432家。1940年蓝书报告指全港共有1143家工厂註册,相比1932年工厂条例实施时,香港只有520家工厂註册,8年来增加超过一倍。据1940年出版的《港澳商业分类行》名录,全港註册及未註册的工厂合计有7,500家,显示香港战前工业于1940年代初已蓬勃发展。
1941至45年日本佔领香港期间,洋人企业全部停顿,洋人被囚于战俘营内,大部份华资工厂亦停止营业。日军政府为了维持军方及日常统治的需要,容许一些工厂启业或復业,生产军需用品或日常用品。这些工厂约佔战前工厂总数3%。1942至1943年间启业的3家工厂都是生产橡胶制品,如南华橡胶制品厂;局部生产的工厂有制漆、织造、制帽、牙刷、槓箱皮具、化妆品、糖果、罐头酱油等;另有极少数工厂全面生产,如香岛制漆厂、港粤金山织造厂、邓忍记机制牙刷厂、联合橡胶制品厂、香港麦酒酒精工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