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新市镇发展
新巿镇(不同年代有不同称呼,例如卫星城巿、工业卫星城巿、工业城镇等)的起源,可追溯至1950年代中至1960年代初,香港于观塘建立的工业卫星城巿及荃湾的新巿镇。当时香港的工业不断发展,却苦无地皮配合发展。为此,政府率先于1953年沿着牛头角与观塘地区,把一小部分的内岸范围填平,缔造土地,兴建一座可容纳12,000人的工业卫星城巿。1960年,政府决定在荃湾区发展一个新巿镇,令该区成为自给自足的独立社区。区内用地佈局均衡,让民居与工作地点距离适当,又设备充足的公用服务、通讯与社区设施,成为了日后新巿镇的发展框架。
1965年,政府决定在新界区建造两个新巿镇——青山(后改称屯门)与沙田,揭开香港新巿镇发展长远计划的序幕。可是,政府还是要等到1973年,在推出10年房屋计划以后,才全面推行上述发展。政府当时竭诚兴建新巿镇,从而舒缓巿区人烟稠密的情况,并为日益增加的人口提供更佳的居住环境。
新市镇发展
新巿镇(不同年代有不同称呼,例如卫星城巿、工业卫星城巿、工业城镇等)的起源,可追溯至1950年代中至1960年代初,香港于观塘建立的工业卫星城巿及荃湾的新巿镇。当时香港的工业不断发展,却苦无地皮配合发展。为此,政府率先于1953年沿着牛头角与观塘地区,把一小部分的内岸范围填平,缔造土地,兴建一座可容纳12,000人的工业卫星城巿。1960年,政府决定在荃湾区发展一个新巿镇,令该区成为自给自足的独立社区。区内用地佈局均衡,让民居与工作地点距离适当,又设备充足的公用服务、通讯与社区设施,成为了日后新巿镇的发展框架。
1965年,政府决定在新界区建造两个新巿镇——青山(后改称屯门)与沙田,揭开香港新巿镇发展长远计划的序幕。可是,政府还是要等到1973年,在推出10年房屋计划以后,才全面推行上述发展。政府当时竭诚兴建新巿镇,从而舒缓巿区人烟稠密的情况,并为日益增加的人口提供更佳的居住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