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关于特藏

「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现时通称「古琴」。传统文人多通晓「琴、棋、书、画」,琴居「四艺」之首,在中国文化具特殊地位。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有琴人将「斲琴」(「斲」音琢,是「劈、削」的意思,古人惯称造琴为斲琴)和「弹琴」艺术传承,不但将两者结合——亲手斲琴给自己弹奏,而且将斲琴本身视为一种艺术创作。2013年,适逢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馆与蔡昌寿斲琴学会合作,举办「香江琴缘」展览,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的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和「表演艺术」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将「斲琴」和「弹琴」结合起来,向观众展示古琴艺术在香港传承的一点薪火。
本特藏的内容和资料主要来自「香江琴缘」展览,读者可透过其中所展示的相片、录音、影片和专题文章等资料,认识香港的古琴艺术文化。
关于特藏

「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现时通称「古琴」。传统文人多通晓「琴、棋、书、画」,琴居「四艺」之首,在中国文化具特殊地位。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有琴人将「斲琴」(「斲」音琢,是「劈、削」的意思,古人惯称造琴为斲琴)和「弹琴」艺术传承,不但将两者结合——亲手斲琴给自己弹奏,而且将斲琴本身视为一种艺术创作。2013年,适逢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馆与蔡昌寿斲琴学会合作,举办「香江琴缘」展览,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的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和「表演艺术」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将「斲琴」和「弹琴」结合起来,向观众展示古琴艺术在香港传承的一点薪火。
本特藏的内容和资料主要来自「香江琴缘」展览,读者可透过其中所展示的相片、录音、影片和专题文章等资料,认识香港的古琴艺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