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师生传授
蔡德允(1905-2007)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后迁居上海。蔡德允年少时已精通诗书,先后毕业于南洋女子师范学校和上海女子高等专修学校,及后从事教育工作。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蔡德允与丈夫沈鸿来及儿子沈鉴治走避至香港。1938年蔡德允向沈草农学琴,四年后返回上海,除学琴外,亦有参与在上海的「今虞琴社」之活动,与琴人交流。
自1950年起,蔡德允长居香港,开始个别授徒,又活跃于琴棋书画雅集和舞台演奏。1964年她应聘为新亚书院新亚民乐会的古琴导师,自此专注教授古琴,以琴谱和心手相传的方式授徒,正式传授的学生超过四十人。其第二代琴人刘楚华、苏思棣、谢俊仁等于1980年代开始在香港公开演出,对古琴进行深入研究与创作,并有授徒,至今已传第三、四代人。其传人为传承及发扬蔡德允之琴艺与德学,于1998年在香港成立「德愔琴社」,致力推广古琴。
蔡德允着有《愔愔室琴谱》,当中包括「愔愔室」的代表琴曲〈长门怨〉、〈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水仙操〉、〈龙翔操〉、〈潇湘水云〉、〈阳春〉、〈胡笳十八拍〉等。「愔愔室」一派琴容端肃,弹奏时敏捷有劲,奏曲的指法规范,节奏自由,跳脱跌宕。在琴曲处理上,随着情绪转折有细致的变化和起落,婉转中带有刚劲。这种简朴素淡的琴风,与中国内地1950年代以后渐渐形成的弹奏风格截然不同,反而保留了上世纪古琴的琴风特质,对于香港古琴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良多。
师生传授
蔡德允(1905-2007)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后迁居上海。蔡德允年少时已精通诗书,先后毕业于南洋女子师范学校和上海女子高等专修学校,及后从事教育工作。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蔡德允与丈夫沈鸿来及儿子沈鉴治走避至香港。1938年蔡德允向沈草农学琴,四年后返回上海,除学琴外,亦有参与在上海的「今虞琴社」之活动,与琴人交流。
自1950年起,蔡德允长居香港,开始个别授徒,又活跃于琴棋书画雅集和舞台演奏。1964年她应聘为新亚书院新亚民乐会的古琴导师,自此专注教授古琴,以琴谱和心手相传的方式授徒,正式传授的学生超过四十人。其第二代琴人刘楚华、苏思棣、谢俊仁等于1980年代开始在香港公开演出,对古琴进行深入研究与创作,并有授徒,至今已传第三、四代人。其传人为传承及发扬蔡德允之琴艺与德学,于1998年在香港成立「德愔琴社」,致力推广古琴。
蔡德允着有《愔愔室琴谱》,当中包括「愔愔室」的代表琴曲〈长门怨〉、〈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水仙操〉、〈龙翔操〉、〈潇湘水云〉、〈阳春〉、〈胡笳十八拍〉等。「愔愔室」一派琴容端肃,弹奏时敏捷有劲,奏曲的指法规范,节奏自由,跳脱跌宕。在琴曲处理上,随着情绪转折有细致的变化和起落,婉转中带有刚劲。这种简朴素淡的琴风,与中国内地1950年代以后渐渐形成的弹奏风格截然不同,反而保留了上世纪古琴的琴风特质,对于香港古琴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