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简介
自1993年起,蔡昌寿开设「斲琴研究班」传授斲琴艺术,他的工作室成为香港琴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地点。「懂弹琴」是蔡昌寿收徒的原则,因为他认为如非出于对琴的热爱,是无法学好斲琴的。
蔡昌寿半世纪以来修治旧琴过百,当中不乏千岁老琴,每逢论及琴腹内腔结构,他会跟学生分享经验,探讨不同朝代斲琴技法的差异。为了实践老师的教导,众学生不时依照古籍记载进行试验,又经常组队寻找古木、漆料。他们不顾生漆引起的敏感反应,每周定时到工作室拿起工具,为的就是要造一张好琴给自己弹奏,继承琴人亲自斲琴的传统。
蔡昌寿有教无类,他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虽然年龄、斲琴资历各异,彼此却因著共同的兴趣而聚首一堂。师生之间、同侪之间,各人凭著自己的专长,互相交流切磋,畅谈琴话琴事。香港的斲琴艺术,就在这样的互动之中默默传承。
为了参与、研究及推动斲琴文化,促进技艺交流,蔡昌寿与众学生于2011年成立「蔡昌寿斲琴学会」,期望透过学术交流、举办展览和推广活动,让斲琴技艺融入社区,在香港继续传承斲琴文化。
由纯乐器制作而成立学术组织,由一群弹琴人自发钻研斲琴学问,并向大众公开推广,这种传承方式,在香港可谓独一无二。



简介
自1993年起,蔡昌寿开设「斲琴研究班」传授斲琴艺术,他的工作室成为香港琴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地点。「懂弹琴」是蔡昌寿收徒的原则,因为他认为如非出于对琴的热爱,是无法学好斲琴的。
蔡昌寿半世纪以来修治旧琴过百,当中不乏千岁老琴,每逢论及琴腹内腔结构,他会跟学生分享经验,探讨不同朝代斲琴技法的差异。为了实践老师的教导,众学生不时依照古籍记载进行试验,又经常组队寻找古木、漆料。他们不顾生漆引起的敏感反应,每周定时到工作室拿起工具,为的就是要造一张好琴给自己弹奏,继承琴人亲自斲琴的传统。
蔡昌寿有教无类,他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虽然年龄、斲琴资历各异,彼此却因著共同的兴趣而聚首一堂。师生之间、同侪之间,各人凭著自己的专长,互相交流切磋,畅谈琴话琴事。香港的斲琴艺术,就在这样的互动之中默默传承。
为了参与、研究及推动斲琴文化,促进技艺交流,蔡昌寿与众学生于2011年成立「蔡昌寿斲琴学会」,期望透过学术交流、举办展览和推广活动,让斲琴技艺融入社区,在香港继续传承斲琴文化。
由纯乐器制作而成立学术组织,由一群弹琴人自发钻研斲琴学问,并向大众公开推广,这种传承方式,在香港可谓独一无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