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关于特藏

随着政府在1906年举行公开卖地,又于1910年代进行多次填海,开辟道路,深水埗逐步走向城市化,在交通方面也逐渐与九龙市区相连。深水埗发展成为新社区,容纳大量人口。
约于1920年代,深水埗区内的房屋大多是唐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新移民涌港,唐楼不敷应求,居民因此自建木屋。1953年石硖尾寮屋区大火后,政府开始兴建徙置大厦,石硖尾邨便是香港第一代公营房屋;同时志愿组织亦出资兴建廉租屋,为寮屋居民提供其他选择。直至19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中产市民数量增加,对房屋有新的需求,全港首个大型私人屋苑──美孚新邨随后落成。1970至1990年代间,区内的公营房屋逐步重建。在「居者有其屋」计划的推行下,区内的居屋亦于1980至2000年代相继落成,为深水埗区房屋注入不同特色。
在深水埗区内,各类型房屋式式俱备,见证着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状况。「此处是吾家:深水埗区房屋发展历史图片展」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李郑屋汉墓博物馆举行,透过介绍区内早期主要的房屋种类,呈现二十世纪深水埗区房屋的发展进程。
本特藏展示展览的内容和资料,以及香港历史博物馆随后的补充资料,期望更多读者重温深水埗房屋发展的故事。
关于特藏

随着政府在1906年举行公开卖地,又于1910年代进行多次填海,开辟道路,深水埗逐步走向城市化,在交通方面也逐渐与九龙市区相连。深水埗发展成为新社区,容纳大量人口。
约于1920年代,深水埗区内的房屋大多是唐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新移民涌港,唐楼不敷应求,居民因此自建木屋。1953年石硖尾寮屋区大火后,政府开始兴建徙置大厦,石硖尾邨便是香港第一代公营房屋;同时志愿组织亦出资兴建廉租屋,为寮屋居民提供其他选择。直至19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中产市民数量增加,对房屋有新的需求,全港首个大型私人屋苑──美孚新邨随后落成。1970至1990年代间,区内的公营房屋逐步重建。在「居者有其屋」计划的推行下,区内的居屋亦于1980至2000年代相继落成,为深水埗区房屋注入不同特色。
在深水埗区内,各类型房屋式式俱备,见证着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状况。「此处是吾家:深水埗区房屋发展历史图片展」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李郑屋汉墓博物馆举行,透过介绍区内早期主要的房屋种类,呈现二十世纪深水埗区房屋的发展进程。
本特藏展示展览的内容和资料,以及香港历史博物馆随后的补充资料,期望更多读者重温深水埗房屋发展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