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东华与海外华人的归葬服务
1. 移民社会、苦力贸易与华人殓葬问题
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自由港,中外转口贸易畅旺,吸引大批外来人口,其中包括洋商、传教士、冒险家,以及到这里寻找生计的华人。开埠初年,香港政府拨地兴建湾仔天主教墓园及跑马地坟场,以安葬在港逝世的外籍人士。贫苦华人大多无力支付殓葬费用,死后只能在山坡或荒地上草草下葬。不少墓地与民居接近,对环境卫生构成威胁。直至1856年港府才设立两个华人坟场,但往后的建设工程,仍不时发现无人认领的遗骸需要迁葬于「义山」。
香港同时是华工出洋的重要转运站,华工死后回到原籍安葬,亦会途经香港。1855年已出现华人骸骨经香港运往内地的报导。当时香港因需要暂时安放这些骨棺,遂出现「义庄」和「运棺艇」。随着出洋华工数目增加,这类原籍归葬的个案亦有增无减。
2. 东华医院的丧葬服务
东华医院地处太平山区,施工期间曾掘出一批骸骨,后移送到港岛西环牛房公地上安葬,这是东华施棺代殓服务的开端。东华后来又在前往美洲的客轮上设置「金山棺」,以存放病逝旅客的遗体,免得弃于大海。而最终无人认领的遗体,亦会交由东华代殓。
东华医院所设立的义冢,包括为1874年风灾死者而建的「遭风义冢」、安葬1918年马棚大火死者的「中西士女之墓」,以及安葬1947年西安号客轮火灾死者的「西安墓园」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政府每每把市区发现无人认领的骸骨,交由东华医院安葬于义山。1950年代,东华为配合市区发展计划,将部分义山的骨殖转葬于沙岭坟场及和合石坟场。直到今日,东华三院继续透过辖下的万国殡仪馆和钻石山殡仪馆,为市民提供明码实价的殡仪服务,为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免费殡仪服务。
文武庙于1875年兴建牛房义庄,后转交由东华医院管理。1899年,东华医院获政府拨地,于大口环兴建「东华义庄」。义庄除了是本地华人身故后寄厝之所外,亦是海外华人遗体运送回乡前的停放之处。后来火葬日渐普及,东华义庄于1974年加建灵灰库,提供骨灰存放服务。至今义庄仍提供存放灵柩和骨灰的服务。
3. 原籍安葬服务
早期的海外华人维持固有风俗,希望死后能够得到后人供奉,再加上华人在当地受到歧视,亦害怕墓地受到破坏,故此海外同乡组织安排,把遗体运回家乡安葬。东华医院成立前,海外华人遗体运回香港,会由内地慈善机构或乡镇组织在香港的代表接收,但东华成立后,遗骸运回原籍安葬的工作则交由东华统筹,并受香港政府的相关法律约束。遗骸存放在义庄期间,毋需缴付庄租。东华医院更刊登广告,让死者亲友或有关慈善机构认领先人棺骨。如棺柩长期无人认领,东华医院便会将棺柩葬于义山。
原籍安葬在香港沦陷时一度停顿,战后才恢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内地政治形势改变和联合国对内地实施禁运,棺柩长时间无法运回内地,东华的原籍安葬服务亦告一段落。
4. 原籍安葬在环球网络中的角色
原籍安葬涉及的海外团体和代理人,遍及五大洲,包括亚洲的日本旅神户广东敦善堂、泰国暹京广肇别墅;北美的美国三藩市美洲金山致公总堂、罗省台山宁阳会馆、美国纽约中华公所;南美的古巴湾城中华总会馆、巴拿孖三邑同善堂、秘鲁旅秘华侨通惠总局;大洋洲的澳洲雪梨四邑会馆、雪梨正埠同善堂、大溪地中华会馆等,以至欧洲和非洲都有代理人。与东华医院有联繫的海外组织数目逾百。
东华义庄一直扮演中介角色,和本地及内地的相关组织联繫,在香港认领棺骨的组织有同乡会、善堂、商会和商号,如台山商会、风采堂、永安公司等,而东华医院亦会通知内地的相关组织,如善堂、乡约组织、方便医院等。过去与东华医院有联繫的内地组织主要在广东一带,而接收棺柩的地方则逾40处。透过原籍安葬服务,这些海内外的团体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遍及世界各地的环球慈善网络,而东华医院则为这个网络的中心。
东华与海外华人的归葬服务
1. 移民社会、苦力贸易与华人殓葬问题
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自由港,中外转口贸易畅旺,吸引大批外来人口,其中包括洋商、传教士、冒险家,以及到这里寻找生计的华人。开埠初年,香港政府拨地兴建湾仔天主教墓园及跑马地坟场,以安葬在港逝世的外籍人士。贫苦华人大多无力支付殓葬费用,死后只能在山坡或荒地上草草下葬。不少墓地与民居接近,对环境卫生构成威胁。直至1856年港府才设立两个华人坟场,但往后的建设工程,仍不时发现无人认领的遗骸需要迁葬于「义山」。
香港同时是华工出洋的重要转运站,华工死后回到原籍安葬,亦会途经香港。1855年已出现华人骸骨经香港运往内地的报导。当时香港因需要暂时安放这些骨棺,遂出现「义庄」和「运棺艇」。随着出洋华工数目增加,这类原籍归葬的个案亦有增无减。
2. 东华医院的丧葬服务
东华医院地处太平山区,施工期间曾掘出一批骸骨,后移送到港岛西环牛房公地上安葬,这是东华施棺代殓服务的开端。东华后来又在前往美洲的客轮上设置「金山棺」,以存放病逝旅客的遗体,免得弃于大海。而最终无人认领的遗体,亦会交由东华代殓。
东华医院所设立的义冢,包括为1874年风灾死者而建的「遭风义冢」、安葬1918年马棚大火死者的「中西士女之墓」,以及安葬1947年西安号客轮火灾死者的「西安墓园」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政府每每把市区发现无人认领的骸骨,交由东华医院安葬于义山。1950年代,东华为配合市区发展计划,将部分义山的骨殖转葬于沙岭坟场及和合石坟场。直到今日,东华三院继续透过辖下的万国殡仪馆和钻石山殡仪馆,为市民提供明码实价的殡仪服务,为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免费殡仪服务。
文武庙于1875年兴建牛房义庄,后转交由东华医院管理。1899年,东华医院获政府拨地,于大口环兴建「东华义庄」。义庄除了是本地华人身故后寄厝之所外,亦是海外华人遗体运送回乡前的停放之处。后来火葬日渐普及,东华义庄于1974年加建灵灰库,提供骨灰存放服务。至今义庄仍提供存放灵柩和骨灰的服务。
3. 原籍安葬服务
早期的海外华人维持固有风俗,希望死后能够得到后人供奉,再加上华人在当地受到歧视,亦害怕墓地受到破坏,故此海外同乡组织安排,把遗体运回家乡安葬。东华医院成立前,海外华人遗体运回香港,会由内地慈善机构或乡镇组织在香港的代表接收,但东华成立后,遗骸运回原籍安葬的工作则交由东华统筹,并受香港政府的相关法律约束。遗骸存放在义庄期间,毋需缴付庄租。东华医院更刊登广告,让死者亲友或有关慈善机构认领先人棺骨。如棺柩长期无人认领,东华医院便会将棺柩葬于义山。
原籍安葬在香港沦陷时一度停顿,战后才恢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内地政治形势改变和联合国对内地实施禁运,棺柩长时间无法运回内地,东华的原籍安葬服务亦告一段落。
4. 原籍安葬在环球网络中的角色
原籍安葬涉及的海外团体和代理人,遍及五大洲,包括亚洲的日本旅神户广东敦善堂、泰国暹京广肇别墅;北美的美国三藩市美洲金山致公总堂、罗省台山宁阳会馆、美国纽约中华公所;南美的古巴湾城中华总会馆、巴拿孖三邑同善堂、秘鲁旅秘华侨通惠总局;大洋洲的澳洲雪梨四邑会馆、雪梨正埠同善堂、大溪地中华会馆等,以至欧洲和非洲都有代理人。与东华医院有联繫的海外组织数目逾百。
东华义庄一直扮演中介角色,和本地及内地的相关组织联繫,在香港认领棺骨的组织有同乡会、善堂、商会和商号,如台山商会、风采堂、永安公司等,而东华医院亦会通知内地的相关组织,如善堂、乡约组织、方便医院等。过去与东华医院有联繫的内地组织主要在广东一带,而接收棺柩的地方则逾40处。透过原籍安葬服务,这些海内外的团体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遍及世界各地的环球慈善网络,而东华医院则为这个网络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