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香港平民教育与东华办学
1. 早期香港教育的情况
香港早期的教育,主要是由私塾、教会学校和皇家书馆提供。私塾以教授学生《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课本为主,到学生稍长,便教授《四书》和《五经》,以准备应考科举。私塾学额不多,加上聘用塾师所费不轻,故只有少数能负担学费的华人才可入学就读。
教会学校早于香港开埠初期已经出现,其中包括从外地迁港的马礼逊纪念学校、英华书院,以及圣公会牧师创办的圣保罗书院,一面传教,一面教导儿童读书识字。教会学校一度不受欢迎,到了1873年,政府提出资助计划,教会学校才再度发展起来。
皇家书馆即官立学校,由政府资助及管理。1847年以后,政府由于不愿意将经费拨予任何宗教团体,故改为资助港岛区3所较具规模的乡村学塾。1854年政府把接受资助的5所学塾接管,成为皇家书馆。1862年政府把维多利亚城内的皇家书馆合并为中央书院,加强管理,并把英文列为必修科。皇家书馆得到政府补贴教育后,数目逐渐增加。到了1878年,皇家书馆已达30间。
2. 东华义学的创办
据1866年政府的教育年报,香港多达八成适龄儿童失学,最主要原因是学额不足,加上华人收入微薄,无法负担子女的学费,而当时政府又无意提供普及教育,故儿童多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1879年,东华医院前主席梁云汉和应届主席招成林提出兴办义学,经李万清、黄胜、冯普熙、陈玉楼、黄羽仪等人协助,终于在1880年成立文武庙义学,经费来自文武庙收入,而管理则交由东华医院负责。义学采用私塾形式,教授内容主要是《三字经》、《四书》及《五经》。义学得到文武庙值理和坊众支持,到1903年文武庙义学已增至8所。虽然义学的学额不多,但受惠的清贫子弟得到教育机会,学成后亦有一技傍身,较易找到工作。1908年,政府颁布法例,将文武庙所有资产移交东华医院,故义学亦正式从属于东华医院。
3. 战前东华教育服务的发展
晚清时期内地展开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3个阶段,其中初等教育又分蒙养、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而香港随之亦出现新式学校,学生分班级授课,并引入英文、算术、地理、物理等科目。
东华医院面对新形势,一方面改革义学以配合时代,另一方面继续扩展义学教育。1904年,东华医院派员到广州选购新课本,又在油麻地设立义学,为九龙的居民提供平民教育机会。1917年,东华将两所义学改为高级小学。1919年,东华医院得政府资助,在文武庙附近创建了第一间自建的校舍。及至1928年,东华义学经多年发展,已达21所之多。1930年,东华将6所义学合并,成立「文武庙中区免费初级小学校」。学校分一至四级,并分科授课,具备完整初级小学功能。从1920年起,东华义学更开始设立夜校(时称半夜学堂),为成年人提供学习机会,其后更陆续开办五及六年级。随着20世纪男女平等思想日渐普遍,东华三院亦于1931年起开设女子义学。从最初只有两位塾师,到1935年已有27名教职员及1,260名男女学童,1941年底香港沦陷,东华义学被迫停办。
4. 战后东华教育服务的发展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香港百废待举,东华三院的义学于1946年开始复课,并因应时代变迁,取消校名前的庙宇名称,首所复课学校改名为「东华三院香港第一免费小学校」,分上午和下午两部上课,以吸纳更多学生。到1948年,东华三院各校全部复课,共收逾千名学生。1953年起,东华三院将设备简陋、班级不全的义学发展成新式的小学。1955年,东华三院的「九龙第一免费小学」落成启用,内有12个课室,并有图书室及音乐室等,能容纳500名学生。到1959年东华共办理5所新式小学,所有小学均配合香港的学制。
到了1960年代,政府开始规划中学普及教育,而东华三院亦随社会发展,申请开办中学。新学校于1961年成立,名为东华三院第一中学,此后东华三院陆续增办学校。东华三院的教育服务,自战后急促发展,是东华三院在医疗及慈善以外一大主要服务。
香港平民教育与东华办学
1. 早期香港教育的情况
香港早期的教育,主要是由私塾、教会学校和皇家书馆提供。私塾以教授学生《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课本为主,到学生稍长,便教授《四书》和《五经》,以准备应考科举。私塾学额不多,加上聘用塾师所费不轻,故只有少数能负担学费的华人才可入学就读。
教会学校早于香港开埠初期已经出现,其中包括从外地迁港的马礼逊纪念学校、英华书院,以及圣公会牧师创办的圣保罗书院,一面传教,一面教导儿童读书识字。教会学校一度不受欢迎,到了1873年,政府提出资助计划,教会学校才再度发展起来。
皇家书馆即官立学校,由政府资助及管理。1847年以后,政府由于不愿意将经费拨予任何宗教团体,故改为资助港岛区3所较具规模的乡村学塾。1854年政府把接受资助的5所学塾接管,成为皇家书馆。1862年政府把维多利亚城内的皇家书馆合并为中央书院,加强管理,并把英文列为必修科。皇家书馆得到政府补贴教育后,数目逐渐增加。到了1878年,皇家书馆已达30间。
2. 东华义学的创办
据1866年政府的教育年报,香港多达八成适龄儿童失学,最主要原因是学额不足,加上华人收入微薄,无法负担子女的学费,而当时政府又无意提供普及教育,故儿童多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1879年,东华医院前主席梁云汉和应届主席招成林提出兴办义学,经李万清、黄胜、冯普熙、陈玉楼、黄羽仪等人协助,终于在1880年成立文武庙义学,经费来自文武庙收入,而管理则交由东华医院负责。义学采用私塾形式,教授内容主要是《三字经》、《四书》及《五经》。义学得到文武庙值理和坊众支持,到1903年文武庙义学已增至8所。虽然义学的学额不多,但受惠的清贫子弟得到教育机会,学成后亦有一技傍身,较易找到工作。1908年,政府颁布法例,将文武庙所有资产移交东华医院,故义学亦正式从属于东华医院。
3. 战前东华教育服务的发展
晚清时期内地展开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3个阶段,其中初等教育又分蒙养、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而香港随之亦出现新式学校,学生分班级授课,并引入英文、算术、地理、物理等科目。
东华医院面对新形势,一方面改革义学以配合时代,另一方面继续扩展义学教育。1904年,东华医院派员到广州选购新课本,又在油麻地设立义学,为九龙的居民提供平民教育机会。1917年,东华将两所义学改为高级小学。1919年,东华医院得政府资助,在文武庙附近创建了第一间自建的校舍。及至1928年,东华义学经多年发展,已达21所之多。1930年,东华将6所义学合并,成立「文武庙中区免费初级小学校」。学校分一至四级,并分科授课,具备完整初级小学功能。从1920年起,东华义学更开始设立夜校(时称半夜学堂),为成年人提供学习机会,其后更陆续开办五及六年级。随着20世纪男女平等思想日渐普遍,东华三院亦于1931年起开设女子义学。从最初只有两位塾师,到1935年已有27名教职员及1,260名男女学童,1941年底香港沦陷,东华义学被迫停办。
4. 战后东华教育服务的发展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香港百废待举,东华三院的义学于1946年开始复课,并因应时代变迁,取消校名前的庙宇名称,首所复课学校改名为「东华三院香港第一免费小学校」,分上午和下午两部上课,以吸纳更多学生。到1948年,东华三院各校全部复课,共收逾千名学生。1953年起,东华三院将设备简陋、班级不全的义学发展成新式的小学。1955年,东华三院的「九龙第一免费小学」落成启用,内有12个课室,并有图书室及音乐室等,能容纳500名学生。到1959年东华共办理5所新式小学,所有小学均配合香港的学制。
到了1960年代,政府开始规划中学普及教育,而东华三院亦随社会发展,申请开办中学。新学校于1961年成立,名为东华三院第一中学,此后东华三院陆续增办学校。东华三院的教育服务,自战后急促发展,是东华三院在医疗及慈善以外一大主要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