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俠聖——金庸與查良鏞
最近瀏覽

大俠足迹

浙江海寧查氏是江南的望族,在明、清兩朝科舉盛行時,族內已經人才輩出,宗祠內更掛上康熙皇帝御書的牌匾。1924年海寧查氏又增添新成員,他就是後來名滿天下的著名作家和報人—查良鏞。

查良鏞早年在浙江就讀小學及中學,課餘喜愛閱讀書籍,八歲左右已經讀畢《荒江女俠》等武俠小說,長大後又愛看《三國演義》、《資治通鑑》及法國大文豪大仲馬的作品。他從小就顯露出色的寫作才華,年青時多次投稿至《東南日報》副刊「筆壘」,發表文章。日軍侵華時期,他跟隨師友輾轉徒步避難於鄉郊和山區,歷盡艱辛。中學畢業後遠赴重慶中央政治學校就讀,戰後任職於杭州《東南日報》,後轉到上海《大公報》工作,並在上海東吳大學修讀國際法。

1948年查良鏞被調派到香港《大公報》工作,來港初期以「樂宜」為筆名翻譯紀實性報道。1950年代初,他曾以「姚馥蘭」、「蕭子嘉」、「林子暢」、「姚嘉衣」等筆名在《新晚報》和《大公報》開闢專欄撰寫電影評論,在《長城畫報》上與讀者分享電影的心得。此外,他亦以「林歡」為筆名,撰寫戲劇評論和文藝批評,並為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編寫了《絕代佳人》和《小鴿子姑娘》等七部電影劇本,兼為電影插曲填詞。1957年他轉到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擔任導演,分別與程步高及胡小峰合導《有女懷春》和越劇電影《王老虎搶親》等作品。

1955年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在《新晚報》上撰寫《書劍恩仇錄》,引起極大的迴響,奠定其武俠小說作家的地位。1959年5月20日查良鏞與初中同學沈寶新合資創辦的《明報》在香港登場,透過連載自己執筆的武俠小說開拓市場。查良鏞以「一手寫小說,一手寫評論」撐起《明報》大業,除了撰寫《明報》社評,他繼續用「金庸」筆名發表武俠小説的連載,撰寫「三劍樓隨筆」專欄文章,發表嚴肅的學術性文章和著作;在「自由談」上則以「黃愛華」筆名撰寫了「論祖國問題」系列文章;以「徐慧之」筆名撰寫「明窗小札」的專欄文章。後來又創辦了《明報月刊》(1966年)、《明報周刊》(1968年)和《明報晚報》(1969年),更在新加坡創辦《東南亞周刊》(1964年)和《新明日報》(1967年)等。

1991年明報企業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是查良鏞報業王國最輝煌的時期。1993年查良鏞辭去明報企業主席職務,逐步淡出管理層,並於1994年正式退休,為接近半個世紀的報人生涯劃上句號。

圖片


  • 《月雲》手稿 (部分)

  • 《中國民間藝術漫談》林歡(即查良鏞)著

  • 《絕代佳人》電影資料冊 (1)

  • 《絕代佳人》電影資料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