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光

劉榮光
土瓜灣十三街老街坊

性別:
出生年: 1931
受訪時年齡: 82
教育程度: 工業學校
主要職業: 大東電報局技術學人員
訪談主題: 工業,社區,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從灣仔搬入土瓜灣居住: 九龍城道和天光道的舊樓

劉榮光於1957年結婚,婚前住在灣仔鳳凰台,婚後為遷就在偉綸紗廠上班的太太,1957年便搬入土瓜灣。劉榮光搬入土瓜灣前已在金鐘的海軍船塢工作,當時船塢雖有宿舍,但只供外國人居住。船塢主要的部門有機器部、造船部和維修部,他屬於維修部,負責維修船上非機器的東西,每月薪金連生活津貼有約200元的收入。夫妻透過街招找到九龍城道44號的板間房(近土瓜灣市政大署),當年電燈柱和外牆都貼了不少街招。他們所住的二樓單位約1000呎,總共有5間房,每間約60呎,各戶共用廁所和廚房,劉榮光一家向二房東租住一個中房,月租50多元。搬到土瓜灣後,因要過海上班的關係,他每天6點便要起床,從家中出發步行約5分鐘到九龍城碼頭坐船過海,7點半便回到船塢。

在公司的支持和贊助下,劉榮光下班後每星期有三天在灣仔的工業專門學院(即後來的理工大學)上課,修讀機械工程,合共讀了7年,後來學校搬往紅磡,他才放棄繼續修讀(編按: 工業專門學院在1957年遷往紅磡)。由於當時很早就要出門,晚上又要讀夜校的關係,他大多在9、10點才回家,沒有太多機會認識鄰居,最多也只有閒聊數句,連鄰居名字也不太清楚。劉榮光在九龍城道居住約2年後,因空氣和擠迫問題決定搬遷。同樣他亦通過街招,找到在天光道36號四樓的新居,位於一座四層高的舊樓,靠近馬頭圍道。新居空氣較流通,單位只有3伙人居住,劉榮光一家住所之前的較寬敞,房租亦跟舊居差不多。劉榮光在天光道住了約1年,隨即搬到十三街。(編按:劉榮光1931年生於廣東新會,二戰結束後來港。)




標題 從灣仔搬入土瓜灣居住: 九龍城道和天光道的舊樓
日期 29/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7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WK-SEG-001
十三街新居的環境(一):新居的環境和設施

1960年劉榮光的孩子出世後,他便決定購買一個單位自住。適逢當時開始出現分層售樓的方式,十三街的大廈又剛好建成,所以他花了約13000元購買鳳儀街13-15號一個500尺的單位。劉榮光選擇住在頂樓,他認為高層的空氣更流通,陽光亦可射進屋內,保持室內環境光猛,而且越高樓層的單位價錢亦更便宜。剛開始時只有2、3戶入伙,單位四平八方,由人手板間,有兩間平均50、60尺的房間,樓底高達9尺,而且他在間房時,特意在間板與天花板之間留下空隙,因此屋內十分舒服。

初期他們家的廚房以火水煮食,後來改用石油氣和煤氣。劉榮光指當時十三街的人如要使用煤氣,就要付出一筆高昂的費用將煤氣喉駁入屋內,因此初期沒有人使用煤氣。至於單位的用水,則要到水務署付按金登記。他委託電器公司在家中安裝電器,同時順道申請電錶供電。當時居民不常開燈,因電費較昂貴。劉榮光透露住客如要安裝電話,當年必須「走後門」,付額外金錢給電話公司職員;如通過正常途徑申請,需要很長時間才完成手續。




標題 十三街新居的環境(一):新居的環境和設施
日期 29/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1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WK-SEG-002
十三街新居環境(二):鄰里關係與治安問題

劉榮光與鄰居關係不錯,約8成的大廈居民跟他相熟。他與後座大廈的居民則相處時間較少,所以不太熟絡。當時十三街眾多大廈的天台相通,即使天台使用率不高,居民有時亦上天台乘涼,或跟其他人聊天,中秋節時居民更在天台賞月,小朋友亦在天台玩耍。劉榮光因工作關係在9、10點才回家,較少上天台,但她母親便有較多機會在晚上到天台。母親原來並非與劉榮光同住,但在兒子買屋後,為方便照顧他的小孩才遷入。

劉榮光雖認識與不少鄰居,但對他們的背景不太了解,最多只知道姓氏。當時大廈住客9成是業主,甚少租客。當年業主的流動性很高,當年物業的交易量大,每個單位幾乎都曾轉手4、5次,只有劉榮光自買入後一直居住長達50年(編按:直至2010年他才搬走)。一直以來十三街大廈只有套房,沒有劏房,而且9成的單位都是一屋一伙。近年他才發現十三街出現劏房,當初他還以為是普通的裝修工程,後來才發現業主將單位的地台升起,以便為每個房間的廁所駁渠,此時他才知道是劏房。(編按: 每個劏房有獨立廁所)。

早期十三街的治安尚算穩定,但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治安開始變差,搶劫的事件經常發生,曾有車房工作的青少年(俗稱「車房仔」)手拿一條長鐵為武器,在搶劫時攻擊十三街居民,以長鐵勒着居民的頸部,遇劫者幾乎窒息。他們大多選擇在下午2、3點出動,這是全天最僻靜的時間。金鏈是他們最大的搶劫目標。隨著問題日趨嚴重,居民開始在大廈門口和天台安裝鐵閘,治安才有改善。劉榮光稱未曾目睹劫案,但知道對面的鄰居曾被搶劫。




標題 十三街新居環境(二):鄰里關係與治安問題
日期 29/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2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WK-SEG-003
十三街地舖的發展和轉變

劉榮光所住單位的樓下一層曾有一間小型教堂,在鳳儀街尾亦有間打通了約1000尺的幼稚園,在十三街規模相約的幼稚園亦有2、3間,他子女便街尾的幼稚園讀書,不過教堂和幼稚園隨後都被工廠和車房取代。劉榮光有一次在十三街一間膠花廠附近碰到曾教自己數學的夜學老師,該老師後來成為膠花廠的工程師。

1970年代十三街的地鋪以小型工廠為主,工廠負責做工模、啤膠花,更有膠花廠租2樓的單位作廠房,除工廠外亦有一些修理電器的店鋪和士多。由於地鋪面積不大,工廠大多只放置機器,不會有太多人留在廠房。工廠需要大量員工,十三街的居民有時亦替他們工作「搵外快」,甚至拿膠花回家穿,亦幫工廠剪衣服線頭。但劉榮光太太和母親則未有為工廠工作。1980年代十三街已被車房佔據,8成地鋪都是車房。當年車房曾賣非法電油,由於可以瞞稅的關係,很多的士司機都買非法電油節省成本。但這類電油易燃,十分危險,因此賣電油的人很快便被警察捉拿。




標題 十三街地舖的發展和轉變
日期 29/04/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7分2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WK-SEG-004
參與鳳儀街唐樓的管理事務

1980年代鳳儀街的大廈居民開始注意樓宇安全,他們自覺支持安裝鐵閘。劉榮光在初期因上班未有負責安裝鐵閘,後來很多業主搬走,令他的責任越來越大,例如換燈膽和換鐵閘鎖也要負責。每次換鎖他要替大廈各單位配一條新鎖匙,每次最少配28條,後期他提出如改鎖的話,應改回以前用過的鎖膽,減輕居民的負擔。由於他要上班,較多時間在家的太太參與了上述工作,包括預支電燈膽的費用,再向各戶收取金錢。當初每伙收兩元,但在一同參與大廈事務的朋友提議下他便加價。最初是由1個月收1次錢,漸漸改為每半年收1次。除非是大型工程,否則很少在收錢時給住戶發收條。由於不少單位的住戶賴帳,劉榮光有時要拍門多次才成功收錢,有時更因住戶搬走而自己「倒貼」。當年每層的轉角位都有1個燈膽,因此全幢最少有7個,燈膽每約一個月便壞一個,需要經常更換,每個都要4、5元,後期改用光管情況才有改善。燈膽的開關時間亦由劉榮光負責,他每天要在下午4時開燈,直至翌天早上8時關燈。其他大廈經常在凌晨12時關燈。初期他們要特地在4時回家開燈,後來在家中安裝自動開關制,到4時便自動開燈。

當年居民曾考慮成立業主立案法團,但因很多事情都不認識,不小心時更有要負上法律責任,因此此事不了了之。後來大廈需要維修,劉榮光與一位住在三樓、亦熱心於大廈事務的居民認為沒有團體可處理此事,遂把工作交給屋宇署管理。惟屋宇署不但沒有派人到大廈處理翻新的問題,大廈住戶投訴時更指他們無權干涉。在區議員的協助下,居民都決定拒絕再讓屋宇署負責,改由居民組成業主立案法團,當時已是2010年。一直以來大廈幾乎沒有聯誼活動,居民生活比較繁忙,而且居民的人數亦少,活動最多只由工聯會等團體舉辦,但反應亦不熱烈。昔日劉榮光工作時反而跟幾位同事舉辦派對聯誼,但在十三街居住時沒有參與。




標題 參與鳳儀街唐樓的管理事務
日期 29/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WK-SEG-005
十三街的氣味和聲音

十三街一直被認為環境很差,因工廠和屠房林立。劉榮光指出不同的風向,便有不同的氣味吹入單位:吹東南風時有煤氣味和屠房的牛屎味,吹西風時有牛骨味,吹北風時便有馬頭角道南洋煙草廠傳來的煙草味,吹西北風才沒有任何氣味。當時在土瓜灣的工廠有煤氣廠、煙草廠、汽水廠、味精廠(即現在的傲雲峰),而最常嗅到的氣味是煤氣味和煙草味。牛棚後面有一座小山,至今仍然存在,用作養牛、運牛之用。雖然居住環境被眾多工廠包圍,屠房更在他們大廈的右側,但劉榮光指在家中時間不太多,所以不太有討厭的感覺。

啟德機場飛機升降時的聲音十分嘈吵,有次英國一架超音速飛機在啟德機場試飛,起飛時發出「轟」的一聲,聲音相當厲害,很多住戶的玻璃出現裂痕。幸好他已在鳳儀街長年居住,已經適應環境,就算住在大廈頂層,飛機升降也不會影響他的睡眠。有趣的是當機場搬遷後的第二天,十三街情況就好像颱風來臨後一片死寂。




標題 十三街的氣味和聲音
日期 29/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5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WK-SEG-006
家人的日常生活。留在土瓜灣居住的原因

劉榮光因工作關係,活動範圍較多在港島區,平日上班時他由九龍城碼頭坐小輪往灣仔,碼頭亦有載車的輪渡開往北角碼頭。如經陸路去灣仔,他便到馬頭圍道坐車。假日時他跟小朋友到宋王臺公園遊玩和拍照,有時更遠赴沙田,但甚少留在十三街和土瓜灣,因為土瓜灣始終沒有供小朋友遊玩的地方。劉榮光已習慣了每天過海上班的生活,未曾想過要搬走,他買10元的小輪月票坐船。後來他在大東電報局工作,初期大東位於中環,後期搬到灣仔,但他每天仍舊過海上班。

當初由於太太在偉倫紗廠工作,很早便要上班,直至晚上11點才下班,劉榮光便搬入十三街以遷就太太。在十三街生活多年後,他與家人已習慣這裡的生活,從此沒有離開土瓜灣。在大東工作時有匯豐銀行職員曾向他們兜售西灣河太安樓,更讓他們分期付款,但由於公司拒絕協助交易,加上他小孩都在土瓜灣的幼稚園和小學上學,最終還是留下來。劉榮光共有3名子女,他們小學時分別在馬頭涌官立小學和聖三一堂小學就讀。到中學時期,兒子就到了北角的回教中學讀書,女兒就在新法書院讀書。當時子女的學業都是由太太負責,不用他操心。

劉榮光太太一直在偉倫紗廠工作,直至紗廠結業,其後繼續在其他紗廠打工。劉榮光曾在九龍城道,天光道和十三街居住,他指出這3個地方其實分別不大,因為這些地方的居民以附近工廠上班的工人為主,只有少數人並非在附近工作。他們的作息時間都差不多,所以繁忙時間亦相近。退休後他更與社區中心的姑娘合作,舉辦講述九龍城歷史的課程,講述九龍城由鹽田發展至城市的由來、昔日九龍城的面貌等。




標題 家人的日常生活。留在土瓜灣居住的原因
日期 29/04/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2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WK-SEG-007
工人生涯時期與工聯會的關係

當年工聯會的規模相當大,所有工會都隸屬於工聯會,因此加入工會的話,便自動加入工聯會。工聯會工人俱樂部原來計劃興建不止十層,但因港英政府不允許才作罷,劉榮光當年仍有捐錢興建。但他對工聯會的活動亦不熱心,在工人生涯以來,從未到過工聯會的工人俱樂部。直至退休後的1992年,他才成為區議員尹才榜的義工,協助籌辦工聯會的各區幹事會。

劉榮光在海軍船塢工作時加入了海職會(編按: 海軍船塢產業華員職工會),因為海職會是工聯會的屬會,所以他亦在當時加入了工聯會。當初他很抗拒加入海職會,但在同事不斷遊說下,最後決定加入。當年每會費大約每月幾毫,但他並非積極會員,所以有時3個月才交一個月的會費。海職會的辦事處則在灣仔駱克道某唐樓的頂層,他們在天台開會時,政治部探員在場監視,當時劉榮光只是年輕的職員,不了解當時的情況。當年海職會的主席因曾罷工的事,被英政府多次被遞解出境。後來劉榮光轉往大東電報局的屋宇保養部工作,負責大東旗下物業的保養,包括大廈和宿舍等。在大東工作的幾年間,他參加了洋務工會舉辦的旅行團,亦加入了會址在灣仔柯布連道的洋務工會,洋務公會同時是工聯會的屬會。劉榮光在大東工作時,員工曾提出時薪的按章工作,令匯豐銀行的大班相當不滿大東的大班,因當時大東電報商不合作,以慢速替各公司發電報。




標題 工人生涯時期與工聯會的關係
日期 29/04/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8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WK-SEG-008
十三街居民被屠房雜工騙錢的趣事

昔日屠房雜工經常騙十三街居民的金錢,由於大廈仍未安裝鐵閘,雜工便拿着筆與簿,直接上樓梯到每家每戶拍門,聲稱已替居民的信箱髹油,要收取5毫的費用。當年5毫的收入已算很不錯,那時候白粥只賣1、2毫,如果雜工勤力拍門,一層樓有兩邊樓梯,一座大廈已有28個單位,最終的收入可高達10多元。由於信箱掛在大門口牆上,相距住在7樓的劉榮光很遠,因此他未有特意落樓查看。最終他發現信箱沒有任何上色,才知道自己受騙了。劉榮光認為因為雜工主動要求幫忙,而且信箱亦本身很舊,所以不介意付5毫,但沒有想到被騙,下次只好更小心,不再容易信任別人。他指出當年在港島上班,經常發現道友每天在電車站問人借錢,以賺取1毫或2毫。




標題 十三街居民被屠房雜工騙錢的趣事
日期 29/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4分5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WK-SEG-009
搬離十三街的原因和感受

因為身體變差的關係,劉榮光最終搬離了十三街。曾有數次他因心臟的問題,需要打999求助,由救護員送院。由於他住的大廈沒有電梯,每次救護員要親自搬他下樓,每搬兩層他就需要休息,對此救護員勸喻他盡快搬到有電梯的大廈,否則如遇到緊急的事,隨時因落樓時間太長而非常危險。當初就算太太建議,劉榮光亦不想搬遷,認為如果賣出十三街的單位而租樓,他們的負擔將會很大。

但隨着太太身體每況愈下,他最終決定搬離十三街,搬到北帝街的大廈居住。(編按:在劉榮光2010年決定搬家後,其女兒協助他找到北帝街大廈的新居,他便在此新居居住至今。鳳儀街舊單位亦已出售)。劉榮光原本有很多有紀念活動的T-Shirt,平時他都不捨得穿,其他人勸他扔掉,他亦沒有這樣做。當初搬走時他相當不捨,在新居頭幾個星期心情也很亂,難以形容。他形容這就像一位學生與同學在同一個班房上課多年,最後畢業時那種不捨的感覺。搬屋對他最大的影響是人事關係,搬走的話就要重新融入社區。隨着很多東西因搬屋而扔掉,舊時的回憶很難尋回,想懷念也懷念不了,因此他亦已釋懷。




標題 搬離十三街的原因和感受
日期 29/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1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LWK-SEG-010